不要施壓超過孩子的承受度
放孩子一條“生路”吧,為他們減點負擔,別把你的意誌強加在你的孩子身上,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萬不可取。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疲勞開夜車”釀成悲劇,到時候後悔的還是你。
嚴格區分你的理想和孩子的理想
我有位朋友,她和她老公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了十多年,事業還是沒有多大的起色。他們經常抱怨,自己的一輩子就這樣默默無聞很不值,所以,他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樂樂再走這樣的道路。
可是樂樂卻很喜歡文藝,尤其是唱歌,唱起歌來有模有樣,老師和同學都說他今後是當明星的料。升入初中之後,他就對自己今後的人生理想有了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搞文藝。
老師也建議他報個音樂輔導班。回家後,樂樂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立即生氣地說:“不許你學音樂,你好好學習文化課,到時候考上重點高中,再考重點大學。”
這讓樂樂的情緒很低落,他對我的朋友說:“媽媽,我喜歡文藝,我以後會做出成績的。如果隻靠文化課,我還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高中呢。”可朋友哪裏聽得進去,就是不同意樂樂去學文藝。
朋友為樂樂報了文化課補習班,可樂樂一點也不樂意去。整天在這樣的壓力下,他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也不斷下降,對文藝的興趣也被磨滅了。
後來一次,我在街上遇見樂樂,他低頭走路,臉上沒有一絲表情,完全和他的年齡不相符合。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理想,更是一份本該屬於他的快樂。
你的期望要給孩子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南,從而激勵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不能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那樣的教育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就會違背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
不對孩子揠苗助長
“媽媽,別再讓我做了。”一天,同事來到單位,就給我們講起了這天晚上她家裏發生的一件事情,“半夜,斌斌房間裏突然冒出剛才那句話,估計是夢話。可能是他學習太累了,我當時也沒在意。”
說到斌斌,他給我的印象很好。他是個很用功的孩子,有時候見他走在路上都在讀書。他幾乎每次都被學校選為優秀學生,還會在家長會上作為學生代表講話。這讓同事很驕傲,我也經常讓小語和小鬆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
斌斌不和其他十幾歲的孩子一樣,他從來不穿時尚的衣服,不崇拜明星,業餘時間不玩遊戲,而是選擇去培訓班或者在家做題,就像一台時刻不停息的“機器”,在忙碌著。
他讓很多父母羨慕,甚至某些時候,看著在台上演講的他,我都想如果我的孩子也這樣優秀就好了。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在外人看來如此優秀的孩子,後來有一天,他突然變得歇斯底裏,將自己的課本全都撕碎了,還將自己之前得到的證書和獎狀扔進垃圾桶。
同事嚇壞了,把他送進醫院,醫生的結論是:他精神過於緊張,壓力過重,導致現在的狀況。他一直背負著“父母、老師、親友”的期望,維護自己的“優秀”形象,而同事也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擠占”斌斌的時間,讓他自學高年級的知識。
聽說,幾乎有兩年的時間,斌斌晚上睡覺都是和衣而睡,就是為了節省起床的時間,多學習。時間長了,斌斌的身體承受不了,心理防線自然也會崩潰。
你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或惡補,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
放孩子一條“生路”吧,為他們減點負擔,別把你的意誌強加在你的孩子身上,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萬不可取。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疲勞開夜車”釀成悲劇,到時候後悔的還是你。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這樣一位爸爸,他在讀高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他也認定自己就是讀清華北大的料,在高考中卻失利了,上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學。他對此耿耿於懷。女兒上初中之後,他將進入理想大學的夢想加在了她身上。
他對女兒的要求高,管得也比較嚴,在他的監督下,孩子學習一直很努力,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可是,他對女兒還是不放心,每天都會提醒女兒要爭氣。
“你一定不能給我丟臉!”
“你可要考上名牌大學啊!”
“下次考試,你必須考到班上第一名!”
這樣的話一天會很多次出現在孩子耳畔。有時,孩子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對孩子冷言冷語,這給女孩心理上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她很懂事,也認為自己以後考不上理想大學,就是對不起爸爸。
同時,她也對自己感到很失望,每次都很努力,得到的卻還是爸爸的批評,是不是自己真的很笨?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她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成績不斷下降……
孩子做得差強人意,就不要再提過分要求
這裏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小孩子拿著一張試卷回家,他的爸爸看到了不及格的分數,氣得他拿起家裏的雞毛撣子,對孩子說:“考試又不及格,你說該打不該打?”
“該打。”孩子說道。
“好,那你就準備好吧。”說著,雞毛撣子就要落在小孩子身上。
“不是我該打,該打的應該是你。你看看這張試卷,這是你的成績單,我和周同學去你們工廠玩,是你們工廠的人讓我給你帶回來的。”
“啊?”孩子的爸爸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隻能對著試卷發呆。
人無完人,即便是成人的你,也會有做得不如意的地方,那你就不應該強求孩子做得多好。隻要孩子做得差強人意,那就別對孩子提過高的期望。
親子感悟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你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你也清楚地知道,要求孩子“完美”是一個不可能且不必要的。所以,你經常會說,你不希望孩子“完美”,可總是不可避免地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