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對話方式,讓孩子說出來

孩子的年齡有所不同,所以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說話方式,問一些簡單具體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思考的方式和路線,孩子會逐漸變得愛說話。

引導孩子敢說話

孩子不愛說話,大部分的責任在於家長。也許,你一直恪守著固有的教育理念:長幼分明、父為子綱。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對你產生排斥,慢慢地閉上和你交流的心門,自然不會和愛說話扯上關係了。

小鬆說話比較晚,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強,平時食欲也不好,我便利用生活中的小細節引導他愛說話。

一天,他回家後,我問他:“今天在學校裏過得開心嗎?”

“開心。”小鬆回答我,便不再和我說話,低頭找自己的玩具。

“那你為什麽開心啊?”我試著問他。

他抬起頭,咧著嘴說:“中午的湯很好喝。”

“你們每天喝的湯還不一樣嗎?怎麽今天覺得好喝了?”

小鬆還是笑。

“湯是甜的還是鹹的啊?”

“是甜的。”本以為他會告訴我那個湯裏麵有什麽東西,可是他又緊閉上了嘴。

“那湯裏有什麽和平時不一樣的東西啊,怎麽會讓你覺得好喝啊?”

“一種硬硬的東西,那個東西還有點甜。”小鬆這樣說道。我的心裏便猜到了那是什麽。

“是不是這個東西?”我拿來了家裏的圖冊,指著上麵的“棗”問小鬆。

“是,就是這個東西。”

在我的引導下,小鬆說:“媽媽,我記起來了,我們喝的是紅豆湯,裏麵有棗。”

通過引導孩子說話,我知道他愛喝這種湯,便經常給他做。他不說,我是無從知道的。

孩子的年齡有所不同,所以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說話方式,問一些簡單具體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思考的方式和路線,孩子會逐漸變得愛說話。

打造“說話俱樂部”

我是個很喜歡聽故事的人,記得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圍坐在大樹下麵,聽一位老爺爺給我們講故事。每每講到精彩或是有懸念的地方,我們總是會伸長脖子,用心聽,生怕會聽不到關鍵的情節,比在學校裏上課還要專心。

聽完之後,我們還會舉著自己的手問各種問題,那種溫馨的場麵讓我記憶猶新。孩子會說話之後,我就想把我的家打造成“說話俱樂部”。

一個周六的晚上,小語看著電視上主持人主持節目,忍不住拿起家裏音箱上的話筒,學著主持人的腔調,開始主持。看到小語對主持這麽感興趣,我便有了個主意。

第二天一早,我就和孩子們玩起了“我是主持人”的遊戲。小語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漂亮的話筒,然後貼在一麵牆上。老公和小鬆則負責擺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盡量模仿電視上主持人所在的環境。

小語拿出自己準備的主持稿,說是主持稿,其實就是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報道。

“你把自己想象成電視上的主持人。”在我的提示下,小語開始聲情並茂地主持。主持完,我、老公和小鬆做起了現場評委,指出她的優點和不足。

然後是小鬆開始主持,接下來是我和老公。

這個遊戲成了周末我們家的必修課。

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感覺和經驗,其樂融融。孩子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想象力也得到了適當發揮。我們家,儼然成了一個“說話俱樂部”。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班上有個孩子和別人打架了,把另一個孩子的頭給砸得出血了。幸好,那個孩子沒有什麽大礙,在校醫院包紮後已經回家了。

“你為什麽要打他?”我質問這個孩子。

他隻是瞪大雙眼看著我,不說話。看著倔強的他,我很生氣,不滿意他的沉默,於是,打電話通知他的媽媽,讓他媽媽來學校領人。

當他媽媽到的時候,我看得出她很生氣,嘴唇都有些發紫,可是,等她走到孩子麵前的時候,她的舉動卻讓我很吃驚。

我把情況跟她說了之後,她沒有衝動地打罵孩子,而是蹲在坐在台階上的孩子旁邊,對他說:“孩子,怎麽了?能和媽媽說說是怎麽回事嗎?”

孩子抬頭看了一眼媽媽,說:“老師剛才不是和你說了嗎?”他終於開口,可要知道,我問了他將近一個小時,他就是隻字不說。

“不是我故意打他的,他說我爸爸以前是個小偷,我不讓他說,可他不聽,我就打了他。我的手也受傷了。”

她摸了一下孩子的肩膀,什麽也沒說,牽著孩子的手,和我說再見,然後回家。

第二天,我看見孩子在日記裏寫道: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覺得媽媽會打罵我,不打罵,至少也會批評我。可是沒有,我想到的情景都沒有發生。

回家後,媽媽首先是給我的手消了一下毒,貼上創可貼,並且還為我做了我最喜歡吃的飯菜。

我吃完飯的時候,媽媽才開始坐在我旁邊,耐心地對我說:“你老師打電話的時候,我在去學校的路上很擔心,也很生氣。可是我知道你打同學的原因之後,就原諒了你。可是,你可以和他好好講道理,不一定要用這種粗暴的方式。”

聽著聽著,我的眼淚就出來了,我對媽媽說:“我錯了,以後再也不闖禍了。”我抬頭看媽媽,發現媽媽也笑了。

這件事情對我的啟發很大。你隻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會感受到平等,這樣,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才更順暢。

反思孩子是否喜歡你的說話方式

參加一個教育谘詢會的時候,一位專家的一句話讓我反思了很久,他說:“孩子出問題的責任主要是在你,想要改變孩子,你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要從改變和孩子的說話方式著手。”

這讓我想起我曾經布置過的一篇寫作,題目是《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作文收上來之後,我看到了這樣一篇:

親愛的媽媽:

您好!

經過在學校的學習和老師的教育,我知道您從十月懷胎,到生我、教育我,一直很辛苦。謝謝您!

我知道,您對我的期望很高,所以在家裏,除了關心我的學習,別的您都不太關注。每次我和您聊學習之外的事情,您除了指責我,就是訓斥我。

您為我好,我明白。我知道您是希望我考上理想的學校,我也在努力,最近幾次成績不理想,您批評我,我什麽話也不說,這讓您更生氣。其實,我不想說話,和您對我的說話方式是有關係的。我不喜歡您的說話方式。

我希望您可以理解我,平心靜氣地和我說話,不然我的成績還會受到影響。我新買了一個日記本,把它放在我的書桌上,期望您每天翻開,看一下我想對您說的話。您如果有什麽話,也可以寫在上麵。我相信這種交流方式讓人更容易接受。

您的女兒 笑笑

在這封信中,不難看出,笑笑是個懂事的孩子,隻是她媽媽和她說話的方式激起了她心中的不滿。為什麽孩子難以接受你的苦口婆心,你就該想一下,應該用什麽說話方式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孩子渴望得到你的信賴。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先考慮孩子的感受,以孩子可以接受的說話方式和孩子交流。

親子感悟

對孩子說話時,你的語言內容和對話方式都是極為重要的。以正確的說話方式送給孩子最恰當的語言,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掌握和孩子說話的藝術,才會分享更多孩子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