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你主動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理解和寬容孩子的行為,你和孩子的心就會靠近,足以縮短你們之間歲月的距離。

理解孩子的世界

一次,我和老公帶小語和小鬆去爬山。那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去爬山。在快到山的路上,兩個孩子在前麵有說有笑地走著,我和老公在後麵一邊聊天一邊討論孩子的事情。

小鬆把嘴湊到小語的耳朵上。

“這兩個孩子,不知道要搗什麽鬼呢。”老公的話音剛落,就見兩個孩子一齊趴在地上,手撐在地上,膝蓋貼著地麵,一步步往前爬。

那是一段土路,孩子們恰巧穿著白色的運動服,如果這樣“爬行”,估計一會兒就髒兮兮的了。

“你們兩個想做什麽,馬上起來,好好走路!”我在後麵喊道。

可是小鬆回頭向我吐了吐舌頭,根本沒聽進去我的話,還是趴在地上往前走。我和老公跑上前去,把他們從地上拉起來,幫他們拍打幹淨了身上的土,當然也少不了責備。

“媽媽,你不是說來爬山嗎?”

“是啊。”

“我們就是在爬呀,你和爸爸怎麽不爬啊?”

我和老公聽見小鬆的疑問,忍不住哈哈大笑。原來,他們那樣做,隻是想和“爬”這個字對應起來。小語和小鬆感到我們的笑莫名其妙,甚至覺得我和老公“不爬”是不對的。

想一想,回答孩子的問題還真是不容易,爬過很多次山,卻沒有想過為什麽用“爬”,而不用別的動詞。老公向孩子們解釋說:“以前的時候,有很多比較陡峭的山,需要人四肢著地往上爬。”我也對老公的解釋表示讚成。

“哦,這樣啊。”小語和小鬆理解了。可是,我能看得出,孩子沒有剛來時候的興奮了。

事後,我也進行了反思:孩子趴在地上往前走,說不定是他們的樂趣。我隻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出發,覺得孩子趴在地上會弄髒衣服,殊不知,我的這個小理由就把他們童年的樂趣扼殺了。

遇到類似的情況,我都不再武斷,而是鼓勵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道理,我就會讚同孩子先去做,事後給他再講清道理。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蹲下來,隻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在孩子眼裏,卻體現了你對他的尊重和理解。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你的視線和孩子保持同樣的高度,那是對孩子最貼心的愛。

小語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看著她蹣跚的腳步,不由得讓我覺得她就是一隻粉嫩的雛雞被乖乖地放在我的手心裏。想到這裏,我總是忍不住蹲下去,看著小語清澈的眼睛。如果那時,小語和我對視,再發出一些孩子才會有的喃喃細語,我的心裏就會劃過一股暖流。

隨著小語年齡的增加,她的很多行為讓我很生氣:下班後,經常發現家裏的遙控器被她摔壞了,我心愛的玻璃杯被她打碎了。這時候,我忘記了小語剛開始學習走路時我的欣喜,嘴裏說出的話更多的是對小語的苛責和批評。

一個周末,我的肚子突然疼得厲害,我隻好蹲下身子捂著肚子。這時,小語來到我的身邊,我看見了她的兩條小腿,她拍著我的肩膀說:“媽媽,是不是很難受啊?”

我倏地意識到,我有好久都沒有蹲下來和小語說話了。如果我身體沒有不舒服,我還會蹲下來理解孩子的世界嗎?如果我不蹲下來,還會想到蹲下來對待小語嗎?

所以,在之後的日子裏,我都主動地蹲下來和小語交流,與她的眼睛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我的眼前也變得豐富起來。

孩子的世界和你的世界,隔了多年歲月的距離,這些距離不是可以瞬間抹去的,對於年幼的孩子更不可能。你主動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理解和寬容孩子的行為,你和孩子的心就會靠近,縮短你們之間歲月的距離。

高期望=高憂患

一次,我來到辦公室就發現辦公桌上放著一封信。我拆開看:

老師:

您好!

昨天開完家長會之後,我就知道回家後我就會挨批評。果真,回家後,媽媽的臉拉得好長,她問我:“你的數學考了多少分?老師說你的成績不理想。”

“85分。我這次已經比上次考試考得高了。”我向媽媽解釋道。

“85分你就覺得滿意了?你總是這麽不懂事,我對你嚴格要求,還不是希望你能考上重點中學啊?你看你班同學莉莉,她的成績總是很穩定,不像你似的,一次高一次低。誰知道升學考試的時候,你的成績是高還是低啊?”

這讓我很痛苦。做飯的時候,媽媽還是說個沒完。我就索性出門,去了樓下的曉雯家。當時,她爸爸正幫她看試卷呢。

張叔叔對我說:“曉雯真是不錯,比上次進步多了,比上次多考了3分。我早就和曉雯說過了,她很有潛力。我相信她下次考試,還會進步的。”

我看了一眼曉雯,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但她應該很開心得到爸爸的鼓勵。

如果我的媽媽也這樣對我,我該多麽幸福啊!

老師,我給你寫這封信,不是想說我媽媽有多麽不好,隻是覺得她是在打擊我。她不看重我的學習過程,就知道看結果。老師,你不是給我們說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嗎?

看到學生的這封信,我的心情很沉重,我主動和她的家長取得聯係,以父母的身份和她的家長進行了溝通,還好,最後達成一致的觀點:不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長、進步,孩子也許會超乎你的想象,取得更大的進步。

親子感悟

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總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對待孩子,要學會在生活的點滴中理解孩子。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把孩子的感受考慮進去,孩子就更容易接納你。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時,也要考慮孩子的實際,真正把孩子當作他們成長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