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態度溫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談,孩子會覺得你既是嚴師,又是摯友。這樣的教育,孩子才能更輕鬆地接受。

以理服人,不是以勢壓人

有時候,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你再怎麽教育,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如果你說得不合適,他還能揪著你的錯誤反駁你。

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你的說教,而是不喜歡你的說服方式。你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孩子自然聽不進去。

一次回家的路上,我遠遠地就聽見一個男高音在訓斥一個男孩:“我平時怎麽教育你的?不是和你說,不能在馬路上踢足球嗎?你怎麽就是不聽呢。你把我放在眼裏了嗎?”

那個孩子很不在乎的樣子,耷拉著腦袋,還時不時地用眼睛的餘光瞟他爸爸一眼。顯然,並沒有把爸爸的說教當回事。

那個爸爸也發現孩子沒好好聽他的話,於是更加生氣地用手指指著孩子的腦袋,說:“我還管不了你了,是吧?從今天開始,我的話你必須聽,足球我沒收了,以後不許你再踢球了!”說完,拿著足球就走開了。

那個孩子傻傻地站在那裏,從他身邊走過的時候,我聽見了一句:“有那麽嚴重嗎?”是啊,我想對那個爸爸說:“孩子的問題沒有那麽嚴重,你心平氣和地對他講在馬路上踢球的危險,比訓斥他更有效。”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態度溫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談,孩子會覺得你既是嚴師,又是摯友。這樣的教育,孩子才能更輕鬆地接受。

點到為止,不說“廢話”

孩子有了錯誤,不能聽之任之,而是要找到合適的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和錯誤的方式。而一直在孩子的耳邊對孩子進行說教,每次都是陳詞濫調,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聽不進去,那麽你做的就是無用功了。那不妨點到為止,不對孩子說廢話。

小語剛進幼兒園的時候,早上起床就成了令我頭痛的問題。

“小語,起床了。”我起床的時候就開始衝她的房間喊。

可是直到我做完早飯,她房間裏還是沒動靜:“小語,再不起床,就遲到了。”

她還是沒有起床,我氣衝衝地一邊把她從**拉起來,一邊說:“你真是磨蹭,這馬上都要遲到了。”小語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被我帶到衛生間洗漱,然後坐在餐桌上吃飯。

小語吃飯的時候,我教育她說:“以後如果你不起床,就不給你吃飯。”她噘著小嘴看了我一眼。我更生氣,繼續教育她。

出門前,我還是像往常一樣,檢查小語的書包。她是個馬大哈,經常丟三落四,這次,她竟然沒把文具盒裝進去。

“每次和你說話,你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你看,昨天我提醒你要把文具收拾好,現在還不是一樣沒裝進去?”

“媽媽,你別再說那麽多廢話了,好嗎?你就休息一會兒吧。”

小語的話讓我很尷尬,自己批評她懶散、丟三落四,可是她卻覺得煩,那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也沒起多少作用啊。對孩子不斷叮囑、不斷抱怨,將嘴巴牢牢“盯”在孩子身上,反而對孩子的教育更不好實施。

那就放下對孩子的不滿,用簡單的提示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覺改正。

滲入情感,代替空洞說教

現在孩子的理解水平有很大提高,對你平時那種空洞的說教根本就不感興趣。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充滿感情,孩子就會和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內心接受你的教育,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我所在的班級,一次家長會之後,我把學習成績排在後十名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留下了。

“這是孩子們的成績單,你們看一下吧。”我把孩子的成績都寫在紙條上麵,想讓父母對孩子多一些督促。可沒想到,這種方式讓我看到了不同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一樣的表現。

“你怎麽考這麽少?平時是不是沒好好學習?!”

“每天都送你去輔導班,現在看是白花我那麽多錢了!”

有的父母幹脆直接開始打孩子。看見父母的臉色由白變紅,由紅變紫,我禁不住暗自搖頭。

正當我很失望的時候,看到了讓自己感動的一幕:

那是一位衣著普通的媽媽。她彎下腰,直視著孩子的眼睛,說:“孩子,你最近的努力媽媽一直看在眼裏,是不是考試前沒休息好啊?媽媽見你房間裏的燈亮到很晚。媽媽不是告訴你了嗎,隻要你盡力了,無論分數多低,媽媽都不會責備你。”

那個孩子抬起一直低著的頭,問:“是嗎,媽媽?”

媽媽微笑地點了點頭,說:“回家後媽媽幫你看看試卷,把錯誤的題目整理到錯題集上。”

孩子凝重的表情舒緩了很多,動容地對媽媽說:“媽媽,我還以為你會像別的家長一樣打罵我。我知道以後該怎麽做了,不會讓你失望的。”

顯然,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更能喚起孩子內心對自己潛能的調動,也可以使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這樣的正麵教育,比打罵更奏效。

充滿趣味性,孩子更受益

小語3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畫畫的興趣,對於身邊的簡單物件都能畫得像模像樣。進入培訓班之後,老師先讓她畫簡單的幾何圖形,在學校裏,她礙於老師的權威,乖乖畫了。

但是回家之後,她便開始使小性子。那天,回家後,小語就說:“媽媽,我不想去培訓班了,老師教的東西太簡單了。”

不可否認,培訓班上的課程是枯燥的,可是老師也是有道理的,他是想讓孩子的基本功更紮實。

看著沒有耐心的小語,我很擔心她會因為枯燥而失去對繪畫的興趣,突然間,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有趣的遊戲加入畫畫中。這樣,就會改變單調和枯燥了。

“小語,你看媽媽給你拿來了什麽?”我手裏拿著一個雙層汽車給她看。

“這不就是一輛汽車嗎?”小語語氣平淡地說。

給汽車裝上電池,它就在地上跑起來了,我接著把小語的“小熊”“小白兔”玩具拿出來,跟在小汽車後麵,說:“等等我,我要上車。”這樣一來,小語興奮地加入了我的行列中來。

“你也要上車呀,小語。”

“我要坐車去給小兔子買胡蘿卜。”

“那你要快點跑,趕上那輛車。”

玩了好一會兒,我對小語說:“孩子,你今天晚上就畫汽車吧,把我、你、小兔子、小熊,全都畫進去。

“小語,媽媽也畫一幅,咱們比賽,看誰畫得好。”

小語興致勃勃地畫起了畫。這次,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耐心,在趣味性中,增強了小語的耐心。

這時,我才發現加入趣味性,效果會和形式相輔相成。

給孩子說明錯誤行為的危害

一次,小語去她舅媽家玩,她和表妹樂聞玩得很開心。她看上了樂聞的一件玩具,從她進門到離開,一直在玩那個玩具。舅媽說送給她,可我沒讓小語拿,因為樂聞也很喜歡那個玩具,小語拿走了,樂聞就沒法玩了。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這對孩子來說,也不是個好習慣。

回家後,我竟然在小語房間發現了那件玩具。樂聞現在肯定還不知道小語把她的玩具帶回家了。

我不想小語這麽小就做這種事情,當時很氣憤,也能看出小語的緊張,顯然,她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了。我還是忍住了,沒有直接批評小語,而是對她說:“如果樂聞在咱家玩,把你的玩具帶走了,也沒有和你說,你會不會在家著急啊?”小語輕輕地點了點頭。

“寶貝兒,樂聞現在肯定在找玩具,你給她打個電話吧,就說玩具在你這裏,你玩幾天,就給她送回去,好嗎?”小語似乎很懂事地問我:“媽媽,你說樂聞會不會恨我啊?”

“不會的,寶貝兒。樂聞是你的表妹,你隻是借她的玩具玩,她怎麽會恨你呢?”

這樣,小語才開心地給樂聞打電話,說“好”,下個周末就把玩具給樂聞,還要送樂聞一件她的新玩具。

小語畢竟是個孩子,那個時候,她的道德觀還沒有形成,我就不能將她的行為和“順手牽羊”這個詞聯係在一起。

如果我一板一眼地批評小語,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小語覺得我拿別人的東西了,你也批評我了,也就沒有愧疚了,明知道是錯的,還會做;二是小語當時可能聽話、服從了,但是她的心裏可能會留下陰影,對自己產生懷疑——“我是個壞孩子嗎?”

如果真的出現那樣的情況,我後悔也來不及。我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通過講道理,使小語認識到——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親子感悟

說服孩子是門藝術,你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和方式,會奠定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基礎,因此,你要掌握說服技巧,才能成為高EQ的父母。說服孩子聽話時,要有耐心,不用嘮叨、羞辱、指責的方式,其說服的效應就會持續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