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嶽東6歲時,爸爸遭遇車禍去世。此後,他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但在他14歲之前,媽媽一直想找一個丈夫,但沒找到滿意的。其間,她經常晚上去談戀愛,整晚不回來,讓嶽東一個人過夜。而且有時一出去就是幾天,將嶽東托付給鄰居照顧。嶽東16歲的時候,媽媽也遭遇車禍死去。

恨媽媽,所以恨所有女性

嶽東常對朋友們說,他能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實在是個奇跡,隻是這個成長過程實在太痛苦,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他寧願去死也不想再重複一遍。

誰導致了這些痛苦,嶽東認為,是媽媽。他恨媽媽,認為媽媽經常“背叛”他。對於媽媽的死,他甚至沒有一點同情,他認為如果媽媽不是去會男友,就不會出車禍。

並且,嶽東將對媽媽的恨慢慢地蔓延到了所有女性身上。他之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戀愛中,折磨並背叛對方,隻不過是他潛意識中對媽媽的報複而已。

但是恨源自愛。當碰見芭芭拉後,因為芭芭拉像極了他媽媽,他一下子愛上了芭芭拉。和他媽媽一樣,芭芭拉極其情緒化,容易發怒,但高興起來又非常有感染力,盡管芭芭拉習慣說英文,但她和嶽東的媽媽一樣,說起話來像機關槍一樣,語速極快。

為什麽嶽東會挑剔所有女性,卻唯獨一開始“百分百滿意”芭芭拉呢?這是因為,嶽東的愛埋在心底,一般的女性難以喚起。隻有碰見像媽媽的女性,他這種埋在心底的愛才會被喚起。隻是,他的愛是孩子對媽媽的期望,是要求遠多於給予的愛,媽媽沒有給他的,他希望從芭芭拉的身上獲得。更可怕的是,他心底裏同時埋藏著對媽媽強烈的恨,結婚是一個儀式,讓他百分百地將芭芭拉認同為媽媽,此後,他將對媽媽的恨宣泄到了芭芭拉的身上。

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人

芭芭拉也一樣,她和爸爸的關係也是一場災難。她爸爸的童年和嶽東有些類似,他對女性也有著強烈的恨。他恨媽媽,恨妻子,等芭芭拉出生後,他將這種恨也轉移到她身上。媽媽或妻子的力量和他基本勢均力敵,但幼小的芭芭拉不一樣,他可以對她為所欲為,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麽代價。

她恨爸爸,但為什麽會對嶽東一見鍾情呢?因為幼小的她其實渴望贏得爸爸的愛,她相信爸爸不愛她是一個錯誤。長大後,這種渴望成為一個潛意識,促使她愛上和爸爸相似的人,並努力去贏得他的愛,以此證明,她能夠糾正童年的“這個錯誤”。

同樣,嶽東也是如此,他在潛意識中也希望找到這樣一個機會,去糾正童年的錯誤。

但同時,他們也渴望找到這樣一個人,去恨他(她),去折磨他(她),這就等於是報複“壞爸爸”或“壞媽媽”。童年的時候,幼小的他們是沒有力量去報複的,但現在他們有了這個力量。

此外,在缺少愛的環境下長大,嶽東和芭芭拉都沒有學會愛的能力,單靠他們自己是沒有能力去糾正童年的錯誤的。

阿蓮和“好爸爸”離了婚

所謂的緣分,在心理學看來,可以歸納為一個等式:緣分=戀上“爸爸”或愛上“媽媽”。阿蓮和嶽東的故事驗證了這一點。

嶽東和芭芭拉的愛情是一場災難,阿蓮和劉凱又如何呢?也是一場災難。

結婚前,阿蓮對劉凱一樣“沒有任何挑剔”。但結婚以後,她對劉凱越來越失望。婚前,劉凱對她百依百順,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婚後,劉凱“鬆懈了下來”,不再像以前那麽用心地關心她。以前,她從不在乎劉凱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婚後,她開始挑剔,兩口子一吵架的時候,她會忍不住挖苦他,說她隨便嫁給哪個追求者都比嫁給他強。更要命的是,她的一些追求者,好像並不在乎她已經結婚的事實,仍然鍥而不舍地大獻殷勤,像對待一個公主一樣照顧她。

阿蓮的心理逐漸失衡了,結婚後不到半年,她開始了一場婚外情。內心非常傳統的阿蓮產生了強烈的負罪感,於是,她想用一種新的努力來保護她和劉凱的愛情,那就是——生一個孩子。

然而,和想象的完全相反,女兒的出生不僅沒有保護愛情,反而成了他們愛情的“掘墓人”。女兒出生後,阿蓮發現,她根本沒有做好當媽媽的準備,很少有做媽媽的喜悅,隻覺得有不盡的負擔。相反,劉凱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兒身上。阿蓮發現,劉凱對待女兒的模式就像是以前對待她一樣,女兒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劉凱的心,他從不會對女兒生氣,無條件地愛女兒。對此,阿蓮一開始有些感動,但她慢慢地發現,女兒和丈夫之間似乎建立了一個聯盟,如果她生丈夫的氣,女兒一歲多時就會生她的氣。她覺得自己被孤立了,成了一個局外人。最後,她接受了一個追求者,做了他的情人。

他們在春天結的婚,第二年秋天生了女兒,但卻在結婚第三年的春天離婚了。阿蓮主動放棄了對女兒的撫養權。

劉凱做不了一輩子的“好爸爸”

阿蓮和劉凱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讓這場一開始非常美滿的愛情觸了礁?

很簡單,因為,阿蓮將劉凱當作了爸爸,但劉凱不是爸爸。

在戀愛期間,劉凱不明白阿蓮為什麽會愛上自己,他覺得自己不配阿蓮。為了贏得她的愛,他對她百依百順,無條件地付出,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所以,他不僅形象、氣質和性格上像阿蓮的爸爸,實質上也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所以才喚起了阿蓮對他強烈的依戀。

但這種關係不平衡。阿蓮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小女孩,但戀愛中的劉凱其實也有一顆想做小男孩的心。他們的戀愛期隻有不到半年時間,兢兢業業地做半年的爸爸還是可以的,但劉凱不可能會心甘情願地做阿蓮一輩子的爸爸。一旦他放棄“好爸爸”的角色,阿蓮對他的依戀也就結束了,她會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個“假爸爸”。這個基礎消失後,她就會拿他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較,於是發現,他根本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好。

這是一種時間上的錯位。戀愛中,阿蓮變回了小女孩,所以愛上了劉凱這個“好爸爸”。但實際上,她已長大,和童年相比,她的世界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可以短暫地回到童年,享受做小女孩的感覺,但她畢竟活在成年世界裏,她勢必會拿劉凱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較。

這是很多一見鍾情觸礁的原因。戀愛中,我們似乎回到了童年。但其實,我們是活在一個新世界裏。

一見鍾情的兩種形式

經常是,我們從父母身上發展出戀人的原型,這個原型就像一個模子,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去套,套中了,就一見鍾情了。

在戀愛中,假設女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B1。但實際上,這個男人是A2,而這個女人是B2。由此,一見鍾情就會有以下幾種形式:

完美的一見鍾情

女人以為,她找到了A1,並且A2等於A1。男人也以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於B1。這樣,一方對另一方的期待和對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見鍾情就會產生。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幸福,這種一見鍾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不幸,這種完美的一見鍾情就會成為一場災難。

嶽東和芭芭拉其實就是完美的一見鍾情,嶽東在尋找一個“壞媽媽”,而芭芭拉就是“壞媽媽”;芭芭拉在尋找“壞爸爸”,而嶽東恰恰是“壞爸爸”。於是,他們強烈地相互吸引,產生了深深的迷戀和依戀。隻是,他們都是對方壞的迷戀和依戀對象。

虛幻的一見鍾情

更常見的一見鍾情是,女人按照一個模子套中了一個男人,而且以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戀人,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似是而非,即男友隻是像她的戀人原型,但骨子裏卻不是。男人也按照一個模子套中了一個女人,也以為找到了理想戀人,但女友骨子裏其實是另外一種人。

王剛對Lily一見鍾情。Lily性格外向開朗,朋友們以為他喜歡的是Lily的這種性格。但王剛卻說,第一次看到Lily時,從她的臉上看到了一絲“聖潔的憂鬱”,所以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但Lily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憂鬱,她喜歡王剛,但一直討厭王剛對她的這個形容。

其實,是他媽媽的氣質非常憂鬱。媽媽很愛他,但告訴他,以後別找像她這麽憂鬱的,一定要找一個活潑開朗的。王剛也是這樣找的,所以找到了Lily。但Lily第一次真正打動他的,不是Lily的開朗,而是像他媽媽一樣的“聖潔的憂鬱”。

過去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很多時候,我們刻意去尋找與父母不同的人。但實際上,戀人真正打動我們的地方,卻常常是他(她)與父母相似的地方。最常見的一見鍾情是,你將對方當作A1,於是不可救藥地愛上對方。但對方沒有將你當作B2,所以沒有愛上你。這樣一來,單相思就會發生。

找“好戀人”,做“好戀人”

一見鍾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見鍾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說不可靠,是因為我們容易執著於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到處去套,套中了一名異性,就一見鍾情了。但對方和你的過去經常大不一樣,你以為他是你的戀人原型,但這不過是你自己潛意識中對父母的執著而已。

之所以說可靠,是因為我們的確難以擺脫過去,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在我們潛意識中深深紮下了根,這一點很難擺脫。

但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戀人”,也要去找一個“好的戀人”。

幼兒心中,隻有“我”是唯一的主體,而將媽媽和爸爸視為客體。如果爸爸媽媽愛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體”,他就會最終懂得,爸爸媽媽和他一樣,都是主體。於是,他不僅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愛父母,並最終學會了愛其他人。從此,他對於別人,也是一個“好的客體”了。

在戀愛中,如果你找到一個“好的客體”,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體”,那麽雙方就會進一步成長,真正從孩子變成成人,從對父母原型的執著化為對情侶的愛。

阿蓮其實找到了一個“好的客體”,但她自己沒有去做“好的客體”。

嶽東也有過一次機會,從對“壞媽媽”的執著中擺脫出來。前麵提到過的他的初戀女友阿靜,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長大,愛他,對他也無微不至。他們相戀了五年,嶽東也感覺到,自己對女性的敵意正一點點被阿靜化解。

但嶽東不是“好的客體”。他像幼兒依戀媽媽一樣,依戀阿靜。同時,他也不斷將對媽媽的敵意轉移到阿靜的身上,從言語上攻擊她。阿靜懂得嶽東攻擊的理由,她一開始努力讓自己包容他,但最終,她告訴嶽東,她不想做他的媽媽,然後逃離了他。

不妨說,對“壞媽媽”的執著是嶽東的一個魔咒,這個魔咒解不開,他就會一直對女性充滿敵意。遇見一個“好媽媽”可以部分化解他這個魔咒,但他自己也必須學會做一個“好的客體”。

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後構成了一個現象場,它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係。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體係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係。

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係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裏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係,嚐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係,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很多人抱怨‘我無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麽一回事’,這是我在做婚姻谘詢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廣州的黃家良谘詢師對我說,“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麵,是因為當事人總是無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對方。”

“什麽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對方怎麽感受的,這才是事實,我們要按照對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黃家良說,“但是,很多人習慣上認為,重要的是發生了什麽事實。但是,他卻不知道,這隻是他眼中的事實,而不是對方的事實。”

黃家良說,每個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為幾個常見的錯誤,我們常常很難讓配偶感覺被理解。

一、揣測。我們以為,作為最親密的伴侶,我們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說:“他一張嘴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麽。”這是真的,但是,我們常常隻知道配偶會“說什麽”,但卻根本不理解配偶說這些話時的感受。很多時候,配偶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我們仍執著於自己的坐標體係,用這個體係去揣測他的意思。

二、評價。在坐標體係中,我們位於中心,是唯一的主體,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標體係上,是我們的分析對象。其他人都是“外來物”,要保持這個體係的平衡和穩定,我們必須去評價一個人,否則就覺得不安全。誇獎和批評都是我們的工具,目的是為了控製對方。對於親密關係來講,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對方一說到“問題”,我們就急著去出主意、提建議,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對方多數時候隻是為了借“問題”宣泄情緒,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建議。並且,我們是從自己的坐標體係出發為對方出主意的,這會嚴重地妨礙理解的達成。

揣測:“我的丈夫有外遇”

“聽說成功男人40歲離婚已是定律,我的丈夫是不是也這個樣子?”徐太太給我寫信問道。徐先生現在是一家外資公司的副總經理,徐太太是公務員。

徐太太已結婚15年。前十年,他們兩地分居,她在江西,丈夫在廣州。分居雖然痛苦,但她和丈夫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關係一直不錯,很少爭執,也很少吵架。五年前,她調到廣州,但沒想到相聚不如不聚。這五年,兩口子不斷發生爭執,激烈爭吵已經不下20次了。徐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我們早晚要離婚的”。

“他是不是想找碴鬧離婚?”徐太太問,“我自問自己沒有任何問題,每次都是他挑頭吵架。”

“你們常為什麽吵架?”我問她。

“每次都一樣,”徐太太說,“都是因為我要見男同學或男同事。”

徐太太舉了最近一個例子:兩個月前,她一個男同學來廣州出差。在調動工作時,這個同學幫了不少忙,徐太太決定款待他。和往常一樣,徐先生極力反對,但徐太太執意要去,兩個人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他為什麽這麽不近情理?”徐太太問,“人家幫過我們大忙。”

“他為什麽這樣做?”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徐太太請教了很多同性朋友,“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這種說法就是從她們那裏聽來的。她們紛紛建議她留意一下,看看徐先生是不是在外麵有了女人。雖然沒找到任何跡象證明丈夫有外遇,但徐太太認為“這是唯一能解釋他整天找碴的原因”。

“他不讓你和男同事、男同學交往,那他自己呢?”我問。

“他對自己的要求也一樣,倒沒有推行兩條標準。”徐太太說,除了必需的公事來往,丈夫從來不去單獨見女同學或女同事,他常以此為標準要求她也這樣做。

“但我問心無愧,我絕對不會做背叛家庭的事。”徐太太激動地說,“為什麽要聽他的?他的要求太沒有道理。”

“你覺得委屈,覺得他不理解你?”

“是的,他根本不理解我,我這麽傳統的女人,這麽愛家又愛他的女人,怎麽可能紅杏出牆?”

“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你理解他嗎?”我問,“你有沒有嚐試去理解,你的丈夫為什麽會提這麽不合常理的要求?”

我提醒說:“任何看似荒誕的事情背後,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覺得它荒誕,那很可能是因為你不理解它。”

這一句話給了她很大觸動,在電話那頭,她沉默了好久。她回憶說,大概一年前,因為她要見男同事而發生一次爭吵後,丈夫對她說:“或許,對你來說,這樣的事情沒什麽。但你知不知道,對我來說,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這句話當時讓徐太太深為震驚,她根本沒有想到,丈夫會有這樣的感受。隻不過,這種震驚過後,她還是覺得丈夫“不可理喻”。

“你不相信這是丈夫生氣的真正原因?”我問她,“所以你還是去尋找‘可以理喻’的原因?譬如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這個社會定律?”

“是這樣,”她若有所思地說,“我錯了嗎?但事實是,我問心無愧啊,他也說他知道我忠誠。”

“什麽是事實呢?”我說,“你所談到的事實隻是你眼中的事實。而對他來講,事實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徐太太在電話那頭再一次沉默。“發生了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我繼續說下去,“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對方的感受

最後,我建議徐太太不要再從外麵尋找答案,而應該從內在尋找答案。或許,“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是一個常識,但並一定會發生。相對於這個所謂的常識,“拿刀子割我的心”這種感受遠為重要、遠為真實,這才是她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建議她最好嚐試著去溝通,去理解丈夫的這種感受,如果理解了,她可能會發現,丈夫也會回報以理解,不再向她提出不能見男同學或男同事這種要求。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最好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徐太太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見到。他們每次吵架都是同一個原因,這是導致他們關係問題的最真實的原因。但徐太太不去看,卻去外麵尋找原因,而答案其實已擺在她麵前,丈夫已向她表達了最真切的感受。這種發自肺腑的聲音都不能讓徐太太重視起來,之所以如此,是她太執著於自己的坐標體係,認為事實比感受更真實。如果找不到事實,她就去揣測出一個事實。

記住,要相信對方的感受,與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測“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來聆聽對方的感受。

評價:“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評價包括誇獎和抨擊,目的都是為了控製對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標體係去評估對方。自己是唯一的主體,對方是客體。在親密關係中,沒有人喜歡這種評價。

張太太32歲,丈夫34歲,兩人結婚五年,有一個四歲的兒子。現在,兩口子陷入了冷戰,丈夫沒有和她說話的興趣,妻子則拒絕和丈夫**,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一年多了。張先生說,他每次一講話,妻子就會打斷他,對他妄加評論,這讓他很難受。

譬如,約半年前,公司準備提拔幾名中層經理,他也在列。當天一回到家,他就告訴妻子這件事情。但妻子還沒聽完就打斷他說:“得了吧,你人緣那麽差,那麽不會處人際關係,你能被提拔才怪了。”

“你神經病啊!”張先生憤怒地回擊太太說,“你怎麽知道我人緣不好?”說完這句話,張先生扭頭回到自己房間裏,重重地關上了門。

張太太意猶未盡,“他罵我,我決不能饒他。”她想跟進去吵,但丈夫把門反鎖上了,於是,她在門外麵罵了好久。

在谘詢室裏,張先生說:“每次談話都這樣,我還沒說兩句,她就插進來。”

“這個時候,你有什麽感受?”

“鬱悶、惱火,覺得她不理解我,不可理喻。最後幹脆就不和她說話。”

“用不說話懲罰太太?”

“是的,我知道這是一種冷虐待。”

“不說話,但是你很有情緒。”

“是的,”張先生說,“我很憤怒。每次她打斷我的講話,我都感到憤怒。”

“知道我為什麽打斷他嗎?”聽到這裏,張太太激動地說,“他說話總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廢話說完,哪有這種道理?”

“我常給他講做人的道理。但他都當耳旁風,然後在工作上得到教訓,”她說,“你說,我多著急?”

我隻是想和你分享開心的感覺

“你了解我嗎?你怎麽知道我就升不了職?”張先生問。

“你和我都處不來,你的人緣能好嗎?”張太太說,作為妻子,她對丈夫太了解了,他一張嘴,她就知道他要說什麽。至於他的優點和缺點,她更是一目了然,所以她有資格斷定丈夫升不了職。

並且,“我的學曆比你高,職位也比你高,我肯定比你懂得多,我指點你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你知不知道?”張先生說,“我三個月前就升了,全部門就我一個人。”

“啊……”張太太瞠目結舌,“那……那你為什麽不告訴我?”

“我一開始就知道升職機會很高。”張先生說,“我回家告訴你,隻是為了和你一起分享開心的感覺。但你的指責讓我覺得像是吃了一隻蒼蠅。”

“丈夫把你晾在外麵的時候,你是什麽感覺?”黃家良問張太太。

“我一心想給他好建議,他不接受,這讓我很惱火。我是關心他才這樣對待他的,我怎麽不去給別人提建議,”張太太憋了一肚子的委屈說,“他從不考慮我的好意,我忍不住要罵他。”

張先生用不說話的方式給妻子“冷虐待”,張太太也有自己的反擊方式:她拒絕和丈夫過**,“不同他**,不給他”。

“但一年多沒過**了,又是需求最旺盛的時候,你怎麽解決自己的需要?”

“衝個涼,就壓下去了。”她回答說。

“這是讓我最惱火的地方。”張先生說。他一開始以為妻子是沒有衝動,後來才發現妻子是在“懲罰”他。

兩個人為此沒少吵架,但張太太一直拒絕妥協。

“你怎麽解決自己的性需要?”黃家良問張先生。

“**……我不是沒有想過其他的方式,但我不想破壞這個家,”張先生說,“但對這個家的留戀越來越少,現在是過一天算一天。”

張先生的說法讓妻子感到很驚訝。張太太說,他們從不交流性的感受,她根本不知道丈夫會通過這種方式疏導性衝動。本來,她揣測丈夫一定是在外麵有女人,而且一想到這一點,她就特生氣,“我總以為他在外麵有女人,更加不想給他了。”

其實張太太犯了一個最明顯的錯誤:她太愛評價,並且偏愛批評。評價是阻斷交流的最常見原因,丈夫想和她分享喜悅,但她一評價,丈夫覺得受到了傷害,就失去了交流的興趣。

一些人之所以喜歡評價,是因為他們學來了父母對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點孩子,告訴孩子什麽地方做得對什麽地方做得不對。但是,這是一種“我行,你不行”的關係模式,如果一個喜歡“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兩個人的關係就會絲絲入扣,也會達成一種平衡。但是,如果對方不認為“我不行”,那麽這種關係就會觸礁。

並且,急於評價的人著眼點也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交流感受”。張太太說,她是好意。什麽好意呢?就是指點丈夫,提高他的社會競爭能力,這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親密關係進行絕大多數溝通的目的。

出主意,阻止了對方倒苦水

當配偶訴苦時,我們也容易出主意,因為我們容易認為,配偶遇到了問題,需要我們幫助。但實際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這種思維上的錯位也會惹出很多不愉快。

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在《我們都有心理傷痕》一書中舉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後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別理她,跟那種人生氣,不值得。(提建議)

妻:那哪兒行啊!顧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煩躁)

夫:那就換個活兒唄!(接著提建議)

妻:你說得倒容易,現在找份工作多難啊!甭管怎麽樣,每個月我還能拿回家三千多塊。都像你的活兒,是輕鬆,可是每個月那幾百塊錢夠誰花呀?眼看濤濤就要上大學了,每年的學費就萬把塊吧?!

(覺得委屈,丈夫不理解,還說風涼話,開始抱怨)

夫:嘿,你這個人怎麽不識好歹?人家想幫幫你,怎麽衝我來了?(也動氣了)

妻:幫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樣,每月掙個三五萬就真的幫我了。

夫:看著別人好,和他過去!不就是那幾個臭錢嗎?有什麽了不起?

這是一次糟糕的溝通,妻子隻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當成問題,急著出主意“解決問題”去了。如果他放棄這種意識,而是隻傾聽,那就是另外一種情形。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後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大熱天的,再遇上個不懂事的顧客是夠嗆。快坐下來喝口水吧(把她平日愛喝的冰鎮酸梅湯遞過去)。(對感受表示理解)

妻:唉,掙這麽幾個錢不容易,為了濤濤今年上大學,我還得咬牙幹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關切,繼續倒苦水)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這些年,家裏主要靠你掙錢撐著。我這個掙公家飯的人,最多能整個寬敞的房子回來。(表示接受)

妻:話不能這麽說,濤濤的功課、人品,沒有你下力,哪兒能有今天的模樣?唉,我們都不容易。(感受到了接受,也回報接受。)哎,廚房裏燒什麽哪,這麽香?

夫:紅燒獅子頭。(得意地笑)濤濤,別學啦,吃飯!你媽回來了。

前一種例子是“錯位的交流”,妻子想交流感受,想宣泄煩惱,丈夫卻想“解決問題”,結果誤解產生。第二個例子是“絲絲入扣的交流”,妻子倒出的鬱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接受,她也回報以對丈夫的接受,在單位攢下的煩惱於這短短幾分鍾的對話中就消除了。

部分推理:“你的事實不是我的事實”

王珂結婚剛一年就吵著要離婚,理由是丈夫劉亮“不忠”。

兩個月前,王珂的閨中密友說,她看到劉亮在大街上和一個年輕女子摟摟抱抱,看起來“非常親密”。此後,王珂的幾個女性朋友說,她們都看到過劉亮有這種行為。

王珂坐不住了,她開始查劉亮的電話、短信、QQ聊天記錄。一個月後,她向丈夫攤牌了:

某天某時某刻,你收到了什麽樣的曖昧短信;

某天某時某刻,你和一個女人在大街上勾肩搭背;

…………

“你在查我?”劉亮勃然大怒,“你這個女人太恐怖了。如果你認為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我們離婚得了。”

“離就離,你這個沒良心的。”王珂哭了。但小兩口實際上誰都不想離婚,他們最後決定來找心理醫生。

在了解了基本情況後,黃家良問王珂:“你想過沒有,什麽是事實?”接著,他給她列舉了幾種“事實”:

一、她的朋友A說,她看到劉亮摟著一個女人在大街上;

二、她的朋友B說,她也看到劉亮摟著一個女人在大街上;

三、王珂自己查到了一些曖昧短信……

但是,黃家良問王珂,這些都是圍繞著一個女人的嗎?

聽到這個問話,王珂愣在那裏。劉亮則解釋說,不是一個女人。他說,他正在上一個培訓班,班上的氣氛很好,到了最後,“性別似乎消失了”,同性也罷,異性也罷,經常以擁抱的方式相互鼓勵,在大街上走起來也很親密。

他說:“她們見到的不是事實,她們隻是看到‘我和一個女人很親密’。但是,每次的女人都不一樣,這才是事實……別人看到什麽,那是別人的事情。但在我看來,好朋友之間沒有性別。”

“我多次要你和我一起去參加這個培訓,”劉亮對王珂說,“如果我和她們有什麽,我可能向你提這個要求嗎?”“老公,對不起。”王珂知道自己錯了。

很多人看到了同樣的事情,這難道不是事實嗎?這是王珂的推理,但是,她最缺乏的是丈夫那邊的信息,這就導致她的推理是基於部分事實之上的,誤解因此而發生。要避免這種情況,王珂應在自己產生情緒的一開始就與丈夫進行溝通,了解他的感受和他的事實。

事實推理:他常做什麽=他愛做什麽

黃家良說,我們看別人的事情,經常隻是看到了表象,而不是事實。要想知道事實,就必須去了解對方的感受,這是最重要的事實。

譬如,有一對剛結婚三個月的小兩口。結婚前,丈夫常陪妻子買內衣甚至衛生巾,對妻子喜歡的**的品牌、尺寸、號碼也了如指掌。妻子經常就這一點在自己的女伴裏誇耀,說找到了一個又愛她又細膩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