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是持之以恒的前提
持之以恒可以成為令我們終生受益的一種好習慣,但要養成這種習慣就必須具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持之以恒的前提。
你也許聽過挖井人的故事:一個人要挖一口井,他挖呀挖,挖了許多天,沒有挖出水來,於是就放棄了這個地方,到下一個地方繼續挖。這次他又挖了許多天,還是沒挖到水,於是又放棄了。就這樣,他挖了許多個深深的洞穴,最終還是未挖成井,他斷言這個地方沒有水。
但過了不久,人們在他挖過的最深的一個洞穴底層發現了濕土,於是有人繼續他未完成的工程,結果所有挖過的地方全有水。
可見,這個挖井人之所以沒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缺少那麽一點點毅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許多人做事常常半途而廢,其實,隻要他們再多花一點兒精力,再堅持一段時間,那些下大工夫爭取的東西就會得到。可惜的是,當目標就要達到時,許多人卻放棄了。英國詩人威廉·古柏曾語重心長地說:“即使是黑暗的日子,能挨到天明,也會重見曙光。”這是事實,最後的努力奮鬥,往往是獲得勝利的最後一擊。
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在他們成功之前,都遇到過非常大的險阻。表麵上看來,事情是應該罷手了,殊不知還有一步就可以到達終點了,這一步正在突破的邊緣。
1941 年秋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正陷入苦戰。首相丘吉爾受到來自內閣的壓力,要他和希特勒妥協,尋求和平之可能。
丘吉爾拒絕了,他說事情會有變化,美國會加入大戰,不利局勢將會被打破。
他的主張堅決,有人問他何以如此肯定,他回答說:“因為我研讀過曆史,曆史告訴我們,隻要你撐得夠久,事情總是會有轉機的。”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距離丘吉爾的那番談話不過幾個星期。
希特勒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向美國宣戰,一夕之間情勢逆轉,美國的全部兵力都擁向英國這邊來。日本片麵的軍事行動,牽動了世界局勢,使得丘吉爾得以拯救英國,使之免於受到納粹德軍的摧殘。
堅持到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取代毅力。能力無法取代毅力,這個世界上最常見到的莫過於有能力的失敗者;天才也無法取代毅力,失敗的天才更司空見慣;教育也無法取代毅力,這個世界充滿具有高深學識的被淘汰者。
擁有毅力再加上決心,就能無往不勝。
毅力並不一定是指永遠堅持做同一件事。它的真正意思是,你應該對你目前正在從事的工作集中精神,全力以赴;你應該做得比自己以為能做的更多一點、更好一點;你應該多拜訪幾個人,多走幾裏路,多練習幾次。每天早晨早起一會兒,思考如何改進你目前的工作和處境。
每一個成功人物的背後,都滿載著辛苦奮鬥的曆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次精彩絕倫的演奏結束後,身旁圍繞著讚美音樂奇才的人群。
一個女樂迷衝上前呼喊道:“哦!先生,如果上帝賜給我如你一般的天賦,那該有多好!”
貝多芬答道:“不是天賦,女士,也不是奇跡。隻要你每天練習 8 小時彈鋼琴,連續 40 年,你也可以做得像我一樣好。”這就是毅力。
毅力需要恒定的忍耐。請看以下這些數字: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 40 年。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 20 年。
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花了 36 年。
摩爾根寫《古代社會》花了 40 年。
歌德寫《浮士德》花了 60 年。
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花了 37 年。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 15 年。
左思寫《三都賦》花了 10 年。
洪昇寫《長生殿》花了 9 年。
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 10 年。
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花了 34 年。
從以上這組數字裏,我們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項事業需要多麽持久的恒心啊!
英國作家狄更斯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