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撤軍

十一月二十七日夜。鄂州城外,蒙古大營。

忽必烈坐在中軍大帳中,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帳下文武分兩排靜立,也都默不作聲。

自圍鄂州城以來,諸般戰事不利。多次讓宋軍突入城中,高達、賈似道、呂文德,源源不斷的援軍補充,導致鄂州城被圍兩個月,至今巋然不動。而己方將士多為北方人士,自古稱南方為瘴癘之地,今天才終於知道了這四個字的厲害——戰死者不算,單單因疫病導致的減員就已經十之二三。

最可恨的還是要屬賈似道,率援軍進城也就罷了,居然在呂文德入城的當夜,又偷偷的出了城!

自己還傻傻的圍攻著鄂州西城外的宋軍營寨。直到第四日,宋軍撤入城內,城上的旗幟也從“賈”字換成了“呂”字。同日又收到南線送來的軍報,兀良哈台指揮的南路軍一支偏師,押運著在荊湖南路沿途擄掠來的財寶子女自潭州北上與主力匯合途中,遭遇了一支宋軍精騎,被其殺散。

那時的他方才反應過來,賈似道已經從鄂州城中跑了!可彼時這支精騎算腳力應該已過大冶,追之已是不及!

賈似道最終於十一月六日入了黃州城,再次豎起大旗,調兵遣將,兩淮、江西等地宋軍士氣大振,四方援軍雲集,已經隱隱與鄂州城形成掎角之勢,並開始威脅自己後方的糧道。

最近一段時間,黃州宋軍頻頻襲擊蒙古軍運糧船隊,導致大江南岸的忽必烈軍隊三天兩頭的斷糧。雖然兀良哈台及時趕來匯合,帶來了一些沿途劫掠的補給,自己也放出遊騎在周邊四處搜集糧秣,但是依然無法滿足大軍所需。忽必烈隻能優先供應蒙古騎兵,漢軍步兵就隻能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草根樹皮、饑一頓飽一頓了,於是因為饑餓又導致了十之二三的減員。

算上兩個多月以來攻城死傷的士卒,出發時十餘萬大軍,至如今能戰之兵已經不足五萬。雖然蒙古騎兵部隊尚算完好,但自己又不可能攆著騎兵去攻城?

忽必烈不得不在心裏承認,攻下鄂州城,已是不可能之事了。

此時的他,枯坐帳中,手中掐著兩封信。

一封信是自己的正妻察必自漠北送來。字數不多,短短幾頁紙,其中的消息量卻是巨大,叫忽必烈更加憂心忡忡。

大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自己長兄蒙哥的死訊是早已確定的事,下一任大汗的人選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但凡認為自己有一絲希望的無不躍躍欲試,畢竟有機會執掌如此龐大的帝國、將這片無比廣袤領土上數不勝數的財帛子女都歸於自己掌中,這樣的**怎能不讓人摩拳擦掌、蠢蠢欲動?

當然,絕大多數人隻能在夢裏想一想,或者寄希望於長生天降大宏願。真正有資格站上牌桌的也隻有那麽寥寥幾人。

巧的是,忽必烈算是其中之一。不巧的是,另一個有資格的人是自己的嫡幼弟——阿裏不哥,而他此時就在漠北!

通往大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林的各條道路均已被封鎖管控,往來人員貨物都受到了極其嚴密的排查,要不是與忽必烈私交甚篤的同父異母弟末哥在暗地裏相助,察必的這封信,甚至出不了和林!

而察必的信中寫到,和林眾臣已經在私下謀劃,準備立阿裏不哥為新任大汗。阿裏不哥及其黨羽在城中四處散步觀點,稱大蒙古的傳統就是幼子守灶,不可違背。而阿裏不哥已經開始以監國的身份在城中行使職權。

不僅如此,阿裏不哥還四處派人持監國手令調遣軍隊,其中阿藍答兒竟跑到開平調兵,脫裏赤竟跑到燕京附近征集民兵!要知道,這兩地都是忽必烈的核心勢力範圍、根基之地,阿裏不哥要對自己動手的心思已經是昭然若揭!

忽必烈知道,自己一向不討蒙古諸王公貴族喜歡,尤其是以窩闊台家族、察合台家族為首的漠西、漠北貴族,更是恨自己入骨。他們詬病自己不依仗蒙人,而是更多的重用漢臣。忽必烈當然清楚這隻是托辭,他們自己帳下不也有許多回回人、畏兀兒人、康巴人、阿速人、欽察人、羅斯人?

孛兒隻斤家族起於漠北部落,能夠風卷殘雲般席卷天下,靠的就是兼容並蓄,人盡其才!民族、宗教、習俗,這些別人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微小差異都能打出狗腦子的事情,我大蒙古國一概是無所謂的,隻要你能為我所用,一向是來者不拒的嘛。

那怎麽偏偏漢人就不行?

因為他們怕的根本不是漢人,而是漢製!

大蒙古國幾十年間崛起漠北橫掃寰宇,殺人無算。但人是殺不完的,就像草原上的野草,牛羊啃過、野火燒過,春風一吹,又是鬱鬱蔥蔥,遍布荒野。

他們隻是用殺戮的手段,逼迫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人加入他們,然後再用繼續向外征討掠奪來的利益將他們與自己綁定在一起,使“他們”變成“我們”。

往好聽了說,靠的是包容,說直白些,不過就是鬆散、是妥協、是放縱!

這些人隻需表麵上的恭順,上繳象征性的賦稅,逢有出征時派些治下賤民自備牛羊兵甲去隨軍,就可以土皇帝一般無拘無束的在自己的領地中逍遙快活,帝國還要定期給予他們天量的賞賜。

每有大汗更迭時,還可以各自選邊站隊,待價而沽,挾恩求報,火中取栗!

這樣的蒙古“傳統”,他們又怎麽可能不擁護?

而漢製,代表的是統一,是集權!是嫡長子繼承,是流官移鎮,是編戶齊民,是四時稅賦。是在他們碗中搶食,心上割肉!

他們又怎麽可能不害怕!

忽必烈也是蒙古王公貴族,他也不想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麵。但是他的勢力範圍就是漢地啊,這裏遍地都是遵漢禮、守漢法、行漢製的漢人,數以千萬計的漢人,他不依仗漢人,他又能依仗誰呢?那些隻知道衝衝衝、殺殺殺,喝酒吃肉睡嬢們的蒙古人?

要想統治漢地這千千萬萬的漢人子民,就要行漢製,就要用漢臣。而行漢製、用漢臣,就必然是蒙古王公貴族的眼中釘、肉中刺!

對於忽必烈來說,這是一道無解題!

他甚至不能選擇放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何況他遠不是什麽匹夫。就算他不去爭這個大位,待阿裏不哥站穩了腳跟,會放過他這個一向感情不睦的哥哥、掌握整個漢地實權的漠南總管?

甚至不用阿裏不哥出手,那些追隨於忽必烈麾下的漢臣、漢將,又怎可能允許他不爭?隻怕他但凡流露出一絲不爭的態度,這幫漢臣下一刻就會學大江對麵宋國先祖舊例,把皇袍強按在他身上,逼他稱大汗!

想到這裏,他一聲長長的歎息。拿起身旁的馬奶酒,喝了一口。

自己也是蒙古人,漢人的苦茶,始終也喝不慣。

這些年來,雖然身處漢地,有數不盡的珍饈佳肴、綾羅綢緞、華屋廣廈,可他堅持喝馬奶、戴笠帽、住氈帳,就是要不斷的提醒自己蒙古人的身份,可自己那些蒙古同族,卻早已經將他視作漢化的異類,恨不得食其肉、啖其骨了吧!

放下手中的酒杯,他又看向了另一封信。

這封信來自自己最痛恨的對手、宋軍前線統帥、右丞相賈似道。洋洋灑灑數萬言,掐在手裏厚厚一遝,意思卻很簡單,歸納起來就一句話——打到現在雙方精疲力竭、難分勝負,不如講和停戰、就此罷兵,你趕緊帶兵回去爭你的大位吧!

“唉。”忽必烈又一次歎出氣來,看向謀士郝經,詢問他對於賈似道信函的看法。

郝經本是金人,金亡後隨父母家人流落河南、輾轉順天,因才名被張柔薦於忽必烈麾下,入金蓮川幕府,上書條陳軍國大事民間利病數十事,而被忽必烈備為顧問,優禮相待。

此次南征,郝經本就持否定態度,一再向忽必烈諫言,不應急於南下,而是要將精力放在革除弊病、創法立製、屯田墾殖、鞏固內部上。忽必烈此時將此事問策於郝經,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傾向已經無比明顯。

而郝經自然借此機會再次向忽必烈講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又分析蒙宋雙方當下的情況,說大蒙古國雖然兵威強盛但是“諸侯窺伺於內,小民凋敝於下”,而宋國則是“君臣輯睦,政事修明,無釁可乘”,力勸忽必烈班師北上,先爭汗位,待大事歸定之後,再尋機謀宋。

想南下之初,郝經勸忽必烈休兵時,帳下眾文武各個激奮,痛斥郝經膽小怯懦。而如今還是這些帳下眾文武,聽著郝經的慷慨陳詞,各個都低著頭不言語。忽必烈知道,他們均是疲敝不堪,早就想退軍北還了。

罷了,那就退軍北還吧!待回了開平,稍加修整,便與阿裏不哥那小子爭上一爭!若是爭敗了,自然萬事皆空,不必說它;若是爭勝了,屆時集合整個大蒙古帝國的軍力,再來飲馬大江,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