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商業
“愛吃不吃!”
“我忙了半天,你可倒好,淨說些沒良心的話,太不夠意思了!”
燕今朝氣呼呼地坐下,嘴裏塞了塊雞胸肉,含糊不清的說道。
看他這副模樣,趙乾哭笑不得,趕忙以好言安撫。
“燕老弟,開句玩笑而已,別生氣啊!”
“你個男子漢大丈夫,怎麽小肚雞腸的?”
“沒聽說過忠言逆耳利於行嗎?”
燕今朝板著臉,立馬出聲反駁道:“逆耳是真的,可忠言卻沒聽出來。”
“說你是飯桶轉世,你願意啊?”
趙乾自知失語,也不再多言,專心啃起了雞骨頭,等燕今朝氣消了再說。
他確實餓急了,沒空去管吃相,一通狼吞虎咽的,還差點被噎到,趕緊喝口水順順。
別說,這叫花雞的味道不錯,非但名字取的新穎,並且混合了多種味道在裏邊,格外好吃。
有那麽一瞬間,趙乾都想讓燕今朝做皇宮的禦膳房總管了,每天負責研究新菜。
但也隻是想想,如此良才,胸懷經緯,滿腹韜略,怎麽能讓他把時間浪費在灶台上呢?
至此,趙乾便斬斷念頭,話鋒一轉,重新回到了之前的問題。
“燕老弟,你方才說要使國家富強,就要源源不斷的創造財富。”
“道理擺在這,可該如何去做呢?”
“天底下,還有比耕田種地更穩當的營生嗎?”
這個時候,燕今朝已消滅了兩隻雞腿,感覺有點撐得慌,便站起身走了兩步。
在趙乾殷切的注視中,過了好一會兒,他終於舍得開口了。
“就促進生產力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麵。”
“以你重視的農業來說,想要提高產量,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水稻、小麥的種植技術,或許可行。”
“二是找到全新的高產作物,引入內地,向民間推廣種植,代替或補充主糧的產能不足。”
話雖如此,但燕今朝基本斷定,上述兩條的可能性並不大。
科技落後的時代,去哪弄化肥、農藥之類的東西,來提高單畝產量?
田間地頭,除了澆水灌溉,老百姓最多用點自產自銷的農家肥。
而這裏雖與華夏古代高度相似,但畢竟不能一模一樣,即使乘船出海,飄過萬裏汪洋,未必能碰巧找到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帶回來。
屬於兩頭為難呐!
趙乾也歎了口氣,眼神中透著幾分無奈,似乎放棄了這條路。
如果真的存在某種高產量作物,他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找到,讓大周的百姓吃飽肚子,不必忍饑挨餓。
但現實是,天不遂人願。
“燕老弟,可還有其他辦法嗎?”
這一問,燕今朝又坐回到椅子上,閉著眼睛想了想說:“第二條路,就是我之前和你提到過的,重視商業,或進行遠洋貿易。”
“有貨物就有買主,隻要能將大周的特產遠銷海外,賺回足夠多的利潤,同樣能提高生產力。”
“如此一來,從交易中不僅賺到了錢,隨著商品的需求過大,也能夠帶動手工業方麵的發展。”
“隻要找到穩定的貿易路線,以商業與工業的互相配合,用心經營一段時間,絕對會有很大的變化。”
“等百姓嚐到甜頭,就會有人情願離開土地,分流到這兩個行業中,不必再守著土地看天吃飯。”
“這樣,一來可以通過搭建出的市場環境創收,利國利民,還能節省出大量的空閑土地。”
趙乾麵沉似水,沒當即表示讚同,但也沒反對。
“燕老弟,你說得的確在裏。可千百年來,每個朝代都選擇重農抑商,輕易很難扭轉。”
“士農工商,農民排第二,商人卻是最末一等。”
若有一線希望,他倒寧願在土地上想想辦法,嚐試提高單畝產量。
對商業的打壓,幾乎是曆來的傳統,不是誰一句話就能改變的。
某次,他在朝會上試著提出發展商業,立馬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說什麽,自古商人多是見利忘義、奸猾狡詐之徒,本身不事生產,卻於買賣交易中賺取差價,獲得利潤。
久而久之,當百姓看到了好處,就會紛紛拋棄土地,轉行去做生意。
屆時,土地拋荒,無人耕種,誰來為朝廷和軍隊提供糧食呢?
這個口子決不能開,否則家國社稷將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壞了陛下的大好河山!
臣子們幾乎眾口一詞,說得冠冕堂皇,慷慨激昂,趙乾隻得收回成命,不再勉強。
但眼下,燕今朝舊事重提,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因為商業做好了,同樣能成為國之助臂,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些。
注意到他的神情,燕今朝麵露苦笑,又舉了個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商業與農業,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對國家而言,缺一不可。”
“而目前來看,我朝農耕這條腿明顯長得過分,但商業這條腿卻短得可憐,根本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的腿若一長一短,立馬就能看出有問題,更何況家國天下呢?”
“至於所謂的“士農工商”,人為的將行業分為四等,真是可笑至極。”
“一個行業,隻要能做出貢獻,就值得被公平對待,豈能厚此薄彼?”
“按照他們的說法,將種地的百姓列在第二等,有資格穿綾羅綢緞,但普通自耕農基本買不起。”
“商人在第四等,身家豪富,能買得起綾羅綢緞,卻礙於身份低微,沒資格穿。”
“這種離譜又擰巴的規矩,隻能用一句話形容,呸!真特麽操淡!”
說到此處,燕今朝隻覺得嗓子幹啞,狠狠灌了口水,才舒服些。
“另外,我並沒有輕視農業的意思,可即使再勤勞,農田裏的產出畢竟有限,翻出花來也達不到一千斤吧?”
“要想國運長久不衰,黎民安居,必須另辟蹊徑,哪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而且,等到商業擴大到一定規模,機緣巧合下,就有可能實現倒逼科技進步。”
聽罷,趙乾目瞪口呆,仿佛再次觸及到了知識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