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國汽車往事

魏餘聰不理會某人的插科打諢,繼續用毫無感情的音調說下去“最後,整個團隊都快瘋了。也不知道是誰出了個主意,一個看起來極其愚蠢的主意。”

“怎麽說?”程自豪也來了興趣。

這些日子他越發覺得,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質量問題,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的,就像警察破案那樣,剛開始毫無頭緒,痛苦異常,但之後慢慢抽絲剝繭,當最終真相呈現出來的時候,那種滿足感幾乎可以讓人忘乎所以。

“飛馳嘛,有錢。然後他們請來到了所有能請到的各行各業的工程師,完整徹底地考察了用戶這個地庫的環境細節,甚至連濕度和氣壓都有專門團隊測量記錄,據說他們甚至打算重建一個地下車庫,畢竟那個地下車庫是要日常運營的,物業忍他們一兩天還行,終於搞清楚了原因……”

“??”程自豪瞪大眼睛等答案

“專業的地形測量團隊發現,客戶這個地庫的地麵平整度有點低,水泥地麵看上去一切正常,實際上是有細微的高低差。而且這個高低差不是垂直也不是斜坡,而是呈弧線狀分布,會導致車輛低速行駛時有比較大的顛簸,因為懸掛係統精良,車內乘客感覺不到。但是油箱裏的汽油能感覺到……”

“我操”程自豪脫口而出

“搞了半天,你的意思是說,因為路麵不夠平,油箱裏的油就波濤洶湧起來,反複拍擊油箱壁……這就產生了波浪聲?”

“是的”說到這兒,魏餘聰很無可奈何“這種故障,好吧,叫故障都勉強……這種活見鬼的問題,如果不是親身碰到,肯定以為是編段子。而且說穿了一句話的問題,飛馳公司花了好幾個禮拜才找出問題來。”

“其實這種問題在正常行駛時也有,但高速行駛胎噪大,就把這聲音給覆蓋掉了,隻有半天的地下車庫裏,才能聽到。說實話,這挺有鬼故事的意境”魏餘聰難得幽默一次。

“那怎麽解決的?”

“解決起來倒是簡單,油箱外麵或者裏麵裹點吸音材料就好。整車製造業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各個子係統都非常非常成熟了。隻要你能提出要求,終歸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但是怕就怕,我剛才說的這種,莫名其妙的問題。天外飛仙一樣。”

“實際上你仔細想想,這種問題讓人很哭笑不得的。”魏餘聰苦笑

“是,是啊……老實說正常人誰想到的是這原因”程自豪深有同感“這個見鬼的波浪聲……真是。這幾乎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問題。越是高級的車隔音效果越好,也就越容易聽到這種異常聲。你要是開台10萬級別的破車,絕對沒人在乎。”

“但其實你不覺得很可怕麽?”魏餘聰的神情似乎有些緊張“成千上萬的零件組合成若幹子係統,子係統在合成這麽一個百公裏加速10秒的怪物機器,這麽大而龐雜的係統,竟然工作噪音低到能聽到汽油拍擊油箱的聲音……這個工程能力太恐怖了。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吧……”

“呃……這些零件的公差精度匹配度,如果是手工弄出來的我還可以接受。關鍵,這tmd都是量產的啊!!”程自豪覺得背上的寒毛在蠢蠢欲動,似乎想要集體起立,為這人類工業精華的成就敬禮。

“是的,如果純手工做出來,固然很厲害,但還談不到可怕的地步。關鍵是這個工業量產能力,在保證產量的同時還能做到完全一致的精度……太可怕了。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畢生努力的追求啊。”

“我們的火箭可以一發接一發地上天,但國產車應該還做不到這點”魏餘聰又道“汽車是工業明珠,這點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知道。一旦徹底掌握了造車業,那麽這個國家的整體工業能力就會由量變到質變,能夠在質量、數量、成本之間達到最完美的平衡,美國,日本,西歐無一不是如此,而最好的反麵教材就是前蘇聯了……所以他們垮了。”

“所以啊,這群勝利者通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發了無數的論文,申請了無數的專利,把發動機和變速箱兩個大件徹底掌握在他們手中。”

“這兩個東西是汽車心髒,以我們中國目前的製造能力不是造不出,而是目前幾乎所有的設計,都被對方通過層層疊疊的專利鎖定,我們要造就要付專利費……不但要支付產品專利費,就是生產設備和工藝也要花大錢向他們購買。他們就是這樣來鎖死我們的產業鏈,順便大賺特賺。你應該知道的如果沒有中國市場,那麽現在的巨頭-德國小眾公司,早就完蛋了!”

“所以,我一直對新能源車感興趣,電動車可沒有發動機也沒有變速箱,拉斯特公司老板馬一龍,在14年就開放了全部專利……嘿嘿”魏餘聰冷笑“既然沒專利限製,就別怪中國人彎道超車了!”

“你要知道變速箱這個東西實際上比發動機更加精密”魏餘聰心情意外的不錯,絲毫沒看出來昨天剛離開SNK的樣子。

“我的博士論文就是提出一個新的變速箱承壓結構分析的模型。為此,我親自動手,拆了幾十個變速箱,各種經典產品都拆過。這個東西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明珠。剛才我說得不夠準確,實際上發動機這塊國內已經做得不錯了。但變速箱真的是被徹底鎖死的領域。”

“這種鎖死你可能無法想象。一方麵是專利,這個不多說,更可怕的是技術方麵,一款流行的變速箱中的每個部件都有相關的分析論文,不管發生什麽問題都能迅速找到相關前置研究和拓展性判斷,這個是非常可怕的。這一方麵說明變速箱的設計是經過全麵考量與優化的,其次萬一發生問題,也可以快速解決。這兩點,國產還差太遠了。”

“而且變速箱也實在是太精密了。大量的齒輪傳動機構壓縮在如此狹小的箱體裏,在惡劣的工況環境下保持長時間的穩定工作而不會失效。先不說設計,光是材料方麵,西方人砸了多少血本進去啊!說實話,換我也要玩命鎖死這個東西,絕對不能讓別人輕易拿了去。”

“而且你可能不知道,變速箱的複雜程度,這麽說吧,哪怕是個不錯的機械工程師,你扔個先進變速箱給他,並且給他全套工具,別說是修,他拆都未必拆得開,就算拆開了也絕對無法複原。”

“所以電動車一來,國內立刻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西方對我們長達百年的技術封鎖,立刻就變成了一堆廢紙。”

“噗嗤”魏餘聰忽然笑了起來“你知道吧,國內所有的汽車製造業從業者,都恨不得給咱們某位部長供個長生牌位,他當初力推電動車的時候,很多人不看好。可後來就琢磨出味道來了!你瞧,這不中國電動車的產量直接全球第一了……”

“好吧……”程自豪點點頭“但我有點不明白。美國人也在電動車上玩命地發力。可是他們不也是傳統汽油車大國麽?何必自廢武功?”

“哈哈啊哈哈”魏餘聰放肆地大笑起來“他們急了呀!真的急了呀!”

見程自豪一臉茫然的樣子,魏餘聰開始給他講了些媒體上看不到的事情。

曾經世界汽車製造業三大國,美國,德國,日本,尤其是在用通汽車如日中天的時代,拳打德國腳踢日本,占據了好大的江山。

看起來很美好,並且依托美國巨大的全球影響力和全世界第一的宣傳能力,大家都覺得美國車才是最好的,紛紛以開美國車為榮。

但實際並非如此,用通也好、特福也罷,最大的優勢是巨大的產能。

由於人工貴,美國汽車工廠的大流水線開發得最早,積累的技術和產能優勢也最強,加上當時美國國內強大的內需消費能力,才養出了美係汽車三巨頭這樣的怪物。

但論質量的話,美係是三家中墊底的。

畢竟,不管是去買德國小眾,還是東洋田豐的車時,沒有人會可以選擇禮拜三出廠的產品。

盡可能禮拜三出廠的汽車,是隻有在買美國車時才用得到的小竅門。

原因在於,禮拜一工人休息了兩天上班,無精打采,導致產品質量下降;

禮拜五因為要急著過周末,同樣工作不上心,良品率低。

相對而言周三美國工人階級情緒最穩定,生產出的產品的質量也最穩定。

當然情緒不穩定的畢竟是少數人乃至極少數人,要是每個流水線工人都這樣,美國車的質量早就向莫斯科人阿裏高、FSO波羅乃茲、達契亞1310、GAZ伏爾加這東歐四大破看齊了。

這四個牌子的小轎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大量引入,為培養中國的汽修人員做出不朽的貢獻-幾乎每個開這些車的司機不管其機械基礎如何,最終都成了修車好手。

美係車縱然是再油耗大,小毛病多,和上述四位比起來,還是妥妥的國優產品。

但要知道,一輛汽車上包含了好幾個子係統,由成千上萬的零件組合起來,其中隻有一兩個的品質遊走在公差邊緣,那麽組合起來後,發生各種小毛病的概率就特別大。

那時候,美國車的賣點是動力足-動輒300的馬力,乘坐舒適-後排大沙發,結實-前臉那誇張的極度影響整體美觀的保險杠,但開了一段時間後,經常是車身到處亂響亂晃,然而卻依然能急馳如飛。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係統工程能力強的表現……

同期的德國車和日本車就沒這破毛病,到店開了就走,不需要向娶老婆似的還得看生辰八字。

看起來像個笑話,但仔細分析的話就可以得出結論:當時,美國的工業體係已經不行了。

流水線產品質量穩定都不能保證,那還講什麽優秀品質,可靠駕駛?

這也是為啥六西格瑪等一係列看似先進的管理工具,誕生於美國企業的原因。

正因為問題大,才需要新方法,同期的德國日本工廠雖然也有問題,但還不至於要采用新的方法論才能解決。

80年代的美係車如日中天,但很多人已經看到了其中的問題。

如果美係繼續這樣的話,衰落是早晚的事情。

美國人也明白,一方麵開始學習日本的精益製造,德國的動態管理係統以提升質量,另一方麵針對已經飽和的美國國內市場,以及被日本車衝得稀裏嘩啦的海外市場,必須要找個新的增長點出來。

結果是起大早趕晚集。

當時的中國剛剛打開國門,汽車製造作為工業皇冠,理所當然的引起了領導人的重視。

中國人要自己造車,造好車,成了這一時期許多工程師的夢想。

借著中美蜜月期的春風,北汽開始和美國人合作。

樂斯萊克一馬當先,直接賣了條還算過得去的發動機生產線給中國。

之後中方得知樂斯萊克有一條整車生產線因為其產品銷量不佳而要被拆解出售,於是提出購買這條生產線。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條整車生產線和之前的發動機生產線是配套的,兩者合起來,就是能直接產出完整的轎車。

並且有全套成熟完整的工藝流程,不用花太多精力和心思去條件,可以大大縮短建設時間。

因為這條線對於美方而言已經是廢物,加上之前有了發動機生產線的合作,中方覺得美方完全可以順水推舟。

畢竟雙方之前的合作頗為愉快,並且中方展現出了足夠大的誠意。

結果美方資本家不知道吃錯了什麽藥,利欲熏心,直接要價1000萬美元,一分錢都不能還。

那個時候整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才幾十億美元,怎麽可能拿出那麽多錢來?

此事甚至驚動了領導人,某位後來的正國級領導人那時在計委工作,親自出麵談判,但美國人油鹽不進。

他們吃準了中方想要造車的決心,也吃準了別國不敢冒險進入搶市場。

所以穩坐釣魚台。

甚至,這位年輕的副部級官員表示要和他們總裁麵談時,對方竟然拒絕了!!

結果……

那時候已經快要破產的德國小眾汽車得到消息後,集團總裁親自帶了龐大的談判團隊直飛中國,悄悄和有關部門關門密談。

德國人的誠意可比美國人足得多,畢竟那時候如果不拿下中國市場的話,小眾可能再維持個三五年就要被別家企業收購,收購者很有可能就是美係三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