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而不居: 隨緣樂助,別把自己當成救世主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德,也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表達。如果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就無法散發出善良的魅力。如果你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就無法體會這世間的美好。我們渴望別人能善待自己,同樣也要學會對別人報以善良。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小,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小事。或許就是因為做了這些小小的善事,而讓我們的人脈更豐富,讓我們的生命更美麗,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或許就是因為沒做這些小小的善事,而令我們後悔很久,負疚很深;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善事,改變了別人的一生,我們也曾為做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和升華。

一位公司老總在一次慈善活動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那是一年春天,他從鄉下到城裏的一家鞋廠做學徒工。條件很艱苦,每天需要早晚加班,住的地方是一間光線陰暗、年久失修的老屋。因老屋位於臨街的胡同,無處拴晾衣繩,致使被子潮了沒法曬,衣服洗了也隻能掛在彌漫著黴味的屋內風幹。

這在他看來,隻是一件小事,沒有必要跟別人說起,自己忍忍就過去了。

一天晚上,幾個同事聚會,他說起了晾曬衣被的種種不便。沒想到,第二天,一位同事就領著他來到街對麵的一個寬闊的院落,指著院子裏拴著的一溜晾衣繩對他說:“我以前也在這兒住過,這裏的人都挺好的,你以後就把衣服、被子拿到這裏來晾曬吧。”

從此,他就把衣被拿到那裏去晾曬。在日光下曬過的被子,暖暖的,蓋在身上很舒服,睡在暖和的被窩裏,他感到一天的疲勞也消散得無影無蹤。剛開始的時候,他害怕有什麽閃失,所以晾、收衣被都很及時。日子久了,他發現這個院子的人都挺和善,有好幾回衣服忘記收,等想起來再去看時,衣服仍舊安然地掛在那兒。

一天中午,他又把被子抱過去曬,可是沒想到過了兩個小時,就下起了大雨,而他因為工作走不開,隻好等下班才回去收被子。等他到了那院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被子被人移到了屋簷下,一點都沒有被雨淋濕的痕跡。

他抱著依然充滿陽光味的棉被往回走著,眼眶裏溢滿熱淚。就在那一刻,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事業,來報答這個城市裏那些善良而富有愛心的人。

事後,老總感慨地說:“一個人成功可以有許多理由,如果說我現在算成功了,那麽促使我成功的就是這個故事,是他們的這一溫暖的舉動給了我奮鬥的信心和動力,我現在要用我微薄的捐獻來感謝那些善良的人。談不上回報,隻是因為,有些溫暖,猶如火炬,需要不斷地傳遞下去。”

善,不分大小。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讓人體會到溫暖;一點點的幫助,就可以拉人出困境,產生一種積極而長久的力量。

人生在世,我們不能把自己當作救世主,但應該有個基本的生活態度,做到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善事,可以有大小,但是善心不能區別對待事的大小。山不拒細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細流;才能成其大。堅持做小的好事,才可能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雖然想做大好事,卻對小好事不重視,懶得去做。猶如後漢時期的陳蕃,高喊著:“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但是,不妨想一想,“小善”尚且不去“為”,怎麽能為“大善”呢?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古人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積少可以成多,積小可以變大。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樂於“善小而為之”,並且自覺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

因此,千萬不要看不起小事,總想著不行“小善”,隻空想“大善”。人生在世,有一顆善良的心,但行好事,不分善的大小,坦坦****,樂善好施,道路才越走越寬。

關照別人,也是關照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是相互的。很多時候,我們與人為善,其實就是與自己為善,予人方便,其實就是予自己方便。如果我們想在人生中得到快樂,就不能隻想到自己,而是應該多想想別人。如果我們想得到別人的關照,那麽就不能隻想著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多考慮別人的需求,或者把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關照別人,隻需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設身處地,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關照,是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引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向光芒的道路。

其實,就人的本性而言,利益當前,我們常常最先想到的是自己,通常先滿足自己的所需和所求,卻很少顧及別人。甚至有些時候,當我們發現別人做著一些對他人有好處,卻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事情,甚至會嘲笑他們,譏笑他們傻。

豈不知,這些我們所認為的“傻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因為他們厚道的愛心,在給別人帶來溫暖的同時,也為自己積累了愛心的回饋。換句話說,為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其實也等於是關照了自己,幫助了自己。

古時候,曾經有個商人,一天夜裏,他走在漆黑的路上,由於沒帶照明工具,隻能小心翼翼地走著,同時心裏很後悔沒帶照明工具。

這時候,前麵忽然出現一點燈光,一點點向他靠近。由於燈光的照射,附近的路清晰起來,商人走起路來也順暢了一些。等他走近燈光的時候,才發現居然是一個盲人在提著燈籠走路。

商人不解地問盲人說:“你已經雙目失明,燈光對你起不到任何作用,你為什麽還要打燈籠呢?這樣豈不是在浪費油嗎?”

聽了商人的問話,盲人認認真真地回答道:“我是看不到路,可是這麽漆黑的夜裏,行路的人也都看不到路,說不定他們會撞到我。我提著燈籠走路,就可以讓別人看見我。這樣,我不就不容易被撞到了嗎?”

這個故事很值得我們沉思:盲人是聰明的,擁有大智慧,因為他懂得給予是相互的。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善良、友好,而我們的生活不僅有陽光和美好,還有陰雲密布和風吹雨打。在我們給予別人友愛、幫助、寬容之後,就會明白一個道理:關照別人,其實就是在關照自己。遇到泥濘的時候,不忘關照別人,自己也將很快越過泥濘,看到陽光和美好。正如印度諺語所說:“幫助你的兄弟劃船過河吧!瞧!你自己不也過河了?”

至此,我們可以說:“給予別人就是給予自己,‘善心’是從不損失的最好的投資!”這一真理可以讓我們學會付出真正的愛與善良,也必將讓我們贏得真正的回報。

傾聽與耐心,是一種無聲的撫慰

我們在世間行走,有了快樂的事,第一時間就想與人分享,遇到苦悶的事更是想向人傾訴。通過傾訴,我們可以疏解情緒,排解壓力,以獲得理解和支持,擁有信心和力量。

同樣,我們渴望傾訴,別人也渴望傾訴。所以,如果有朋友、家人或同事想要傾訴,我們應該做好傾聽者,給予其足夠的耐心與尊重,最好是做到將心比心。實際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傾訴是表達自己,傾聽是了解別人。傾聽作為溝通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時比交流更重要。

傾聽,尤其是耐心和用心地傾聽,是一種無聲的撫慰,代表著接納、理解與支持,能安撫別人受傷的心。相反,如果過分重視傾訴,而忘了傾聽,回避做一個傾聽者,可能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傷害。一個人傾訴無門、苦悶無處排解的時候,可能會做出令人無可挽回的事情。這是發生在吳銳身上的真實故事。

吳銳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由於相關經驗的匱乏,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感覺工作起來不得心應手。為此,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間全部用在工作上。

一天,吳銳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學打來的電話,說想找他聊聊。老同學說畢業後一直感到工作很吃力,而戀愛了兩年多本打算結婚的自己卻突生變故,女朋友離開了他。

吳銳和這個同學是大學期間的好哥們,可以說是無話不談。不過畢業後,大家一直各忙各的事,隻是逢年過節時才互相聯係問候一聲。接到電話的那幾天,吳銳正在為一個項目忙得焦頭爛額,真的是分身乏術。於是,他就推脫有事,說過幾天再去找他。

之後,他又投入了堆積如山的工作中,很快就把這件事忘記了。一周後,他接到了同學父親打來的電話,通知他去參加同學的追悼會——他自殺了。

家人在現場發現一封遺書,從中了解了他死前的狀態。他說這個世界上已經再沒有值得自己留戀的東西了,他對這個世界充滿絕望:工作的壓力、愛情的失敗,就連想找人聊聊天都無人回應。萬念俱灰下,他選擇以極端的方式離開這個自認為已沒有什麽意思的世界。

吳銳忽然感到自己是個罪人,陷入了極度的悔恨和自責中。想起一周前同學給自己打電話時,自己沒有好好聽他的傾訴,匆忙敷衍了事——這也是他尋短見的原因之一啊!自己就真的擠不出那幾十分鍾的時間嗎?就真的有那麽忙嗎?也許再多聽他說幾分鍾,也許再多說一句安慰的話,結果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可是,吳銳沒有聽,也沒有說給他聽,他感覺自己永遠也不能原諒自己。

我們總是習慣主動地尋找傾訴對象,做傾訴者,而回避做傾聽者。或許,回避傾聽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怎樣,慢慢地,人們之間的交流少了,缺少了愛與關懷,缺少了理解與支持,甚至變得越來越淡漠。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傾訴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習慣,不能隻讓別人理解自己、幫助自己,而忘了傾聽別人,忘了給予別人愛與支持。在傾訴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分享自己的喜悅時為別人的幸福感到快樂,釋放自己的情緒時撫慰別人的不快,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別人向我們傾訴,是出於對我們的信任,不管我們的建議或解決方法是什麽,都無關緊要。對於傾訴的人來說,隻要我們認真傾聽,給予理解,擁有共情,就可以讓他的情緒得以排解,壓力得以釋放。

傾聽是我們對別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對別人最大的善意與關懷。傾聽猶如炎夏中的一縷清風,吹散籠罩在心頭的枯燥與煩悶;又似劃破漆黑夜幕的流星,給人以美好的希望。渴望傾聽之人對傾聽的向往,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迫切。

因此,做一個有耐心傾聽的人吧!認真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領略分享與分擔的真摯,如此便能找回本善的感動與心安。

放下功利心,幫人不圖報

善良是一種自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意對別人好、願意幫助他人的本性。善良的人,懂得為他人著想,對別人好,做的事很快就會忘掉,並不會牢記心中,更不會圖對方的回報。

他們始終認為,既然要付出就心懷單純而無私的心,不圖回報。不聲張地做著內心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時,自然心情就坦然了,事情也就簡單了。如此,不僅會感覺到奉獻的樂趣,也會讓很多複雜的事情不再勞累雙方的身心。

就好像天使一般,走過的路不留聲音,做過的事不留痕跡,默默地為他人付出。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們也給自己帶來了快樂。一種來自內心深層最深厚、最崇高的自我認可,讓他們感到安寧而祥和。這與虛榮無關,更與回報無涉。他們更喜歡做默默做事的好人,享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同時也讓付出的美妙感受更加持久。

繁華的巴黎街邊,一個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人像一尊

銅像一樣站立在那裏。他並不像其他乞丐那樣伸手向過路行人乞討,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麵寫著七個字:“我什麽也看不見。”

巴黎大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很多路過這個牌子的人停住了腳步,看了看,歎了口氣,搖了搖頭——雖然這不會讓他們付出太多,但幾乎所有的人都對自己能夠識破這個“騙局”的自作聰明而感到暗自慶幸。一天下來,老人依然兩手空空。

這天中午,一位詩人經過這裏。他看看木牌上的字,思索了一會兒,掏出筆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麵添了幾筆,就匆匆地離開了。

當天晚上,老人的妻子照例來幫他收拾東西回家。當她看到老人的收入竟然比平時多出好幾倍時,忍不住問他這是怎麽回事。

盲老人笑著回答說:“親愛的,我也不知為什麽,下午給我錢的人多極了。”

“是嗎?那到底發生了什麽呢?”妻子自言自語地嘟囔著。

“一下午,我聽到他們都這樣念道:‘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麽也看不見!’然後就往我的盆子裏扔錢。”老頭兒依然樂嗬嗬地說。

這位詩人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賦予語言以巨大的魅力;同時,他是善良的,默默地付出自己的愛心,從不圖回報,也從不炫耀自己的“善舉”。因為他知曉,如果隻做一件好事,就時時想著要回報,那麽這樣的“好事”就成了一種交易,一種炫耀。

生活中,喜歡幫助他人的人不少,喜歡獻愛心的人也不少。但是,一些人隻要做了件好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在別處提起,以求得他人的認可,甚至還要求對方寫表揚信、送錦旗,生怕自己的“好事”白做了。或者,在為他人行方便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地提醒對方自己的付出,以使得別人記住自己的好,期盼著下一次對方的肯定與回報。

有時,這些人一麵說著善良,一麵把對方的傷疤展現在人們的麵前,讓對方把自己的傷痛展示出來。他們名義上做著好事,實際上這樣的“善良”,卻猶如酷暑的太陽,讓人感覺到灼燒的痛苦。

事實上,真正善良的人,內心平靜,善於為他人考慮。他們沒有功利心,更沒有虛榮心,行善事從來不圖回報。在別人無助的時候,他們會無聲無息地給予幫助,在別人遇到難題的時候,會靜靜地助其渡過難關。這樣的善良,不會為了求關注,而滿世界炫耀,更不會為了得到回報,而計較自己的付出。

我們不是說,那些施恩圖報的人不是好人,然而若是真的存在這種心理,就可能麵臨這樣的局麵:幫助了別人,不但沒有獲得尊重和他人喜歡,反而引起眾人的反感,使得原本的形象受到損害,原本美好的感情變了味。

人生在世,誰都有幫助別人的時候,誰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因此,放下功利心,就少了很多企圖和牽掛,做好事就簡單了許多,做好人就輕鬆了許多。不求回報,一心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好事,享受純粹與美好,反而會獲得意料之外的回饋。

平時待人好一點,需用人時有人緣

中國人講情誼,而人和人之間情誼的建立是很微妙且有規律的。一個人平時善良,待人和善友好,喜歡幫助他人,那麽當他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我們對別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就會使對方領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當有朝一日,我們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人家才會給我們“捧場”。我們的一次偶然幫助,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時也可能在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此,我們不能總是感歎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然後對別人的危難袖手旁觀。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還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他們會記住別人的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別人的幫助。所以說,如果看到別人需要幫助,馬上伸出援手,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善意。如果有人有求於你,你也要慷慨地提供幫助,答應他的請求。隻要我們能在平時多“燒燒香”,對待別人好一點,那麽當我們身處畏難之時,人家也就不會袖手旁觀了。

曾經有一隻小燕子在飛翔的途中和家人走散了,它無法找到回家的路。天色已晚,小燕子隻好先尋找一處可以棲身的地方休息一下,等到天亮之後再趕路。

小燕子看到不遠處有一片樹林,它便飛了過去,停留在一棵粗壯高大的樹上。小燕子發現,在這片樹林裏,所有的鳥獸都和平共處,友好相待。它們對於小燕子這個不速之客,也表現得非常友好,願意收留它、幫助它。

看到大家對自己這麽好,小燕子別提有多開心了。它開始為大家唱歌、跳舞,還講述了它剛剛離開的南方的事情。樹林裏的鳥獸們都對小燕子喜歡得不得了,大家都希望它能永遠留下,和它們一起生活在這片樹林裏。

小燕子為大家的友好和善良而感動,但是它不能答應它們。小燕子感動地說:“你們對我的友好讓我太感動了,你們親密無間,相處得這麽好,讓我無比欽佩。說實話,我是非常希望留下來和你們一起生活的,但是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夥伴,無法離開它們,必須得回家去。”就這樣,小燕子待了幾天之後,就朝著家的方向飛去。

一段時間之後,那片充滿歡歌笑語的樹林居然著了火,火勢很是凶猛。此時,那隻曾在這裏住過幾天的小燕子正好飛過那片樹林的上空,麵對這一慘狀,它的內心非常焦慮。它不顧一切地飛到河邊,用雙翅蘸滿水,再飛到那山林上空,把翅膀上的水灑下來。如此快速地來回飛騰,不知有多少回,疲勞極了,但它毫不鬆懈!

小燕子驚人的舉動被天神看到了。天神驚訝地說道:“小燕子,你好愚蠢呀!你翅膀上的一點點水,能起什麽作用呢?難道你不知杯水車薪、遠水救不了近火嗎?像你這般疲勞往返,不顧自己性命,能撲滅得了這山林中的烈火嗎?”小燕子流著淚道:“我也明知不能,但這山林中的同伴太好了!我曾客居過那裏,它們待我親如一家人。現在它們遭到大難,我能忍心坐視不救嗎?我隻有盡我的一份心、一份力,來救它們啊!”

聽了小燕子的話,天神非常感動,連忙使出神術降下大雨,幫助小燕子滅火。片刻的工夫,大火就被撲滅了,這片樹林中的鳥獸們也得救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友善與幫助是相互作用的。當我們善待他人時,他人就會善待我們;當我們幫助他人時,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這充分體現了“平時待人好一點,需用人時有人緣”的為人哲學。

當然,我們幫助別人,並非抱著要別人回報的目的。即使我們沒有遇到需要他人幫助的事,我們對別人的友好和善意,也是一種撫慰和滿足。

所以,不管怎樣,我們都要保持善良之心,哪怕是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哪怕是對一個將要跌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哪怕是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次真摯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付出的不多,但對於這些人來說,便可以得到足夠的安慰、支持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