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 良:處世的禮儀與規矩

第三章 直而不僵: 剛正樸重,亦不失方圓中正

說話有分寸,做人有教養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那些有著頂級魅力、極好教養的人,都有著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可惜的是,很多人說話口沒遮攔,總是讓人下不來台,末了還要揮揮手,滿臉不在意。若是別人介意,他便說自己隻是太直爽、說話直,甚至怪別人小氣,開不起玩笑。

然而,沒有人願意忍受別人的口無遮攔,更沒有人願意接受別人的毫無禮貌。人們欣賞直爽的人,是因為他們真性情、不虛偽、不做作,感情直白而熱烈,不會故意討好不喜歡的人,也不會有什麽陰謀詭計。但直爽不等於沒分寸,更不是不善良。那些口無遮攔的人,都是拿“直爽”當借口,說著不善良、不為人著想的話,內心也是不善良的。

別人穿了一條新裙子來上班,他便當著所有同事的麵,心直口快地批評:“這裙子不適合你啊,你那麽胖,穿著跟個水桶似的,真不好看。你還是買那種寬鬆點兒的,遮肉,不然肚子都凸出來了……”

別人找了一份新工作,興致勃勃地拉上朋友準備慶祝,他卻開始絮絮叨叨:“這工作你能幹得了嗎?我又不是不知道你這人平時都什麽樣,性格內向又木訥,不會討好人,連說幾句漂亮話都不會,以後怎麽和客戶打交道啊?要我說,你還是太衝動了,這年頭,能安安穩穩多好,非得去好高騖遠。我說這慶祝會還是不要辦了,萬一過不久你就失業了……”

別人交了男/女朋友,沉浸在甜蜜的幸福中,他撇撇嘴,一副看透一切的樣子,開始念叨:“你眼光也太差了,那人長得一般,身材一般,家境一般,連工作都一般,你還跟撿了個寶似的,太傻了……”

秦璐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人。

一次聚會上,秦璐突然告訴大家,她準備辭職,和男朋友一起創業。說到高興之處,秦璐把和男朋友一起製訂了許久的創業規劃也粗略地向大家講述了一番。聽了秦璐的話,朋友們紛紛給予了鼓勵和祝福。

就在這個時候,其中一個人突然一臉沉痛地拉著秦璐的手,絮絮叨叨地說道:“唉,秦璐,你是不是真想好了啊?我覺得你實在是太衝動了,真的,這一行根本就不適合你。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你看看你自己,性格呆板,又不擅長交際應酬,還是穩穩當當在公司裏賺工資比較合適……再說了,你和你男朋友一起創業,就以你的能力,以後肯定是壓不住你男朋友的,萬一到時候他把你甩了,你可就真的什麽都沒了……我說秦璐,做人呢,真不能就憑一腔熱血,得知道自己的斤兩……唉,你也別怪我說話難聽,我這人就是這樣,有什麽就說什麽,也是為了你好……”

好好的一場聚會,就因為這一通“直爽”的話,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尤其是秦璐,原本的滿麵春風已經變成一片寒霜。

好好的一場聚會,算是徹底被這位“有什麽說什麽”的“直爽”人士給徹底毀掉了。退一萬步說,即便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他說這些喪氣話完全是出於對朋友的關心和擔憂,但恐怕也不會有任何人在聽完這番話之後,會對他的“好意”表示感謝。再者,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這位“直爽”人士又憑什麽斷定別人就一定會失敗呢?

麵對這樣的人,根本不會有人願意忍受,更不會願意和他做朋友。不管什麽時候,做人都應該善良,做到有禮貌、有教養,顧及對方的感受,懂得換位思考。就是你沒有惡意,也應該注意說話的方式,因為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即便是同樣的意思,也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述,而不同的表述方式帶給別人的感受自然也是不盡相同的。

不以“直爽”做借口,不由著自己的性子,想說什麽就說什麽,而是做到有分寸地說話,體諒聽眾的立場和心情,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成為備受歡迎的人。

多一些包容與諒解,少一些計較與怨恨

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相互諒解,相互包容別人的過錯和缺點。尤其是朋友之間,更應該多一些包容與諒解,少一些計較與怨恨。真正的朋友,雖然難免會產生矛盾,甚至對彼此造成傷害,但不會對此耿耿於懷。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從嚴格意義上講,就算不上真正的朋友。

我們知道,人無完人,朋友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因為朋友偶爾的過錯就完全將他否定,以至於不再信任他了,這不僅是對朋友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的背叛。當被朋友傷害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和自己的內心對對話:這個朋友是自己尋覓到的,可以說來之不易;過錯真的不可以原諒嗎?如果換一下位置,對方不原諒我,我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事實上,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狂風暴雨的打擊的。隻要我們能夠多給予朋友一些善良與包容,那麽對方也會以最大的忠誠回報我們。這正是友誼的真諦。

兩個好朋友一起在沙漠中旅行,旅行途中,他們因為產生矛盾而吵架了。其中的一個,性子很急,脾氣暴躁,吵著吵著,就給了另一個人一個耳光。被打的那個覺得受辱,可他卻沒有還擊,隻是一言不發,在沙子上寫下一句話:“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隨後,他們繼續向前走,雖然都保持沉默,但打人的那個心裏暗暗內疚,他心想:“我動手打了他,可他卻沒有跟我翻臉,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這一天,兩人走到一片沃野,他們決定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前幾天被打的那個人走近深水潭邊,準備喝點水。可是由於這幾天的行程太疲憊,他有點暈眩,一不小心栽到深水潭,差點被淹死。那個曾經打他的朋友見狀,趕忙過來,拚命救他出來。

落水者被救起後,他拿出隨身帶的水果刀在石頭上艱難地刻下這樣一句話:“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朋友在一旁看到後,好奇地說:“為什麽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卻刻在石頭上呢?”被救者微笑著回答說:“當被朋友無意地傷害時,我要寫在最容易忘掉的地方,讓風把它吹走;當受到朋友的幫助時,我要把他刻在最深處,任何風都無法將它帶走。”

此時,一旁的朋友看著他,兩個人的眼裏有晶瑩在閃爍……

《太上感應篇》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其實,人都是善良的,我們用善良去對待朋友,原諒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會有產生矛盾和摩擦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因這些摩擦而分開。但每當夜闌人靜,我們遙望星空,總會想起那些美好的記憶—關於友誼的點滴美好。事實上,對任何人而言,真正的朋友都是我們一生中極為珍貴的財富,我們絕不能因為一時的矛盾而將朋友放棄、將友誼掩埋。若是不包容、不諒解,時時想著報複,也將讓自己沉浸於痛苦,遭受更大的傷害。

我們應該讓自己知道,沒有不犯錯的人,我們、我們的朋友都不例外。當朋友犯錯或者做出傷害我們的事情後,我們應該壓製自己的怒氣,學會原諒,學會寬容,多給朋友一些諒解。這樣,朋友會因為我們的寬容和信任回饋我們更多,此時,朋友間友誼的大廈也就越來越牢固、越來越美麗。

聰明反被聰明誤,傻人自有傻人福

中國人喜歡聰明的人,但不喜歡太過於聰明的人,而是喜歡那些大智若愚的“傻人”。事實上,能有大智慧和大成就的人,通常都是那些讓人覺得愚蠢、犯傻的人。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卻沒能從自己的聰明上獲得什麽好處,反而因為他們比別人多這麽一點“聰明”,處處被人厭惡,事事都不容易成功。

其實,很多人誤解了聰明與“傻”。我們要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真正的聰明人,絕不會以“聰明”麵貌示人,也不會過於精明。真正的聰明人,是自信的,能看清自己的優勢,並善於學習與思考,懂得為人處世的禮儀與規矩,懂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人們喜歡的那些“傻人”,也絕不是頭腦愚笨、智商低的人。他們容易知足,有吃有穿就幸福,別人再好的東西也不羨慕。因為簡單、純真,想得少,便輕鬆了自己,長壽了身體,不去絞盡腦汁地算計與琢磨,活得自在,活得坦然。

他們善良、友好,能給人以信任,給人以安全,讓人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友好。他們沒有那麽多的敏感多疑,屏蔽了鋒利和殘酷,脾氣非常隨和,心性也十分寬容。

《阿甘正傳》裏的阿甘,就是人們喜歡的那種“傻人”。

阿甘是一個智商低於80、從小呆頭呆腦的人。他思想簡單、目標單一、行動始終,被所有人以“傻子”呼來喚去。然而,全美足球明星、越戰英雄、億萬富翁,這些頭銜又不斷地被阿甘得到。

當一群孩子要欺負阿甘的時候,他的女伴告訴他快跑!腳跛的他單純地聽從了,沒命地跑,快得超過了正常的男孩;球場上,教練告訴他:“什麽都別想,搶著球就跑!”他又單純地聽從了,結果他跑來了大學畢業證,跑成了“球星”;越南戰場上,他的上級告訴他:“遇見危險就跑!”他再次單純地遵從,最後不但平安歸來,還跑成了“國家英雄”。

對於這樣的“傻帽”行為,阿甘在立誌要完成好友生前心願一事上給出了回答。他沒有考慮做魚蝦生意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好處、什麽惡果,隻是單純地認為好友的心願自己必須幫他完成。人們嘲笑他的這一舉動,而阿甘隻是毫不介意地回答:“傻人做傻事。”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知道得越少,反而收獲越多;知道得越多,反而會越迷惑。正因為如此,簡單、純明的人更容易成功。阿甘的思維方式跟常人比起來要簡單得多,不會考慮他的行動將會帶來多少好處,隻是認為這是應該做的,他就會去做。阿甘善於把所有的問題都簡單化,簡單到隻剩下直奔成功。

可以說,他的頭腦非常單純,對一切事物似乎都茫然無知,如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樣純真。由於他的傻,阿甘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可以摒棄許多凡人所具有的疑思顧慮、患得患失;一旦認定目標,就會完全投入其中,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阿甘通過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複雜的萬象簡單化,而常人卻往往無法擺脫自身定向思維的框架,將自身的思維方式作為衡量的尺度,進而把眼光局限在事物的表層,忽略了事物的本質。

往往,傻人因為他的簡單和實在,給人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用防備算計、擔心陷阱,身心自然也就放鬆了。在這樣的人麵前,人們很容易確立自己的優勢;有了自信,對方也就變得隨性,彼此之間就和諧了。

趙迪沒有什麽文化,因偶然的機會在家鄉搞起了日用品批發,做起了分銷商。

他做生意與別人不太一樣:在與每個分銷商分紅時,趙迪主動提出自己拿小頭,大頭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成了他的“回頭客”,不僅願意再次與他合作,還會給他介紹一些朋友。時間不長,趙迪在圈子裏就有了厚道的口碑,生意出奇地好。僅僅兩三年時間,他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總經銷商。

在被問及成功秘訣時,趙迪總是憨憨地笑。其實他知道,把許多小頭集中起來便成了大頭,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所以,“傻”是一種真正的聰明。當然,這裏的“傻”,是胸懷的坦誠和單純,是與人為善的純真與質樸。心地純淨,私念就少,煩惱也就少。單純善良,算計就少,紛爭也就少。

換句話說,在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太聰明。凡事太精明計較,凡事想得太多,隱患也就越多,隻會害人害己。保持著簡單與純真,保持著善良與坦誠,自然也就傻人有傻福,做事更加順暢,做人更加舒暢,生活也更輕鬆自在。

少說一點是美德,看破不說破是善良

人生而無知,但並不愚蠢。生活的磨煉,讓中國人從小就練就了很多本領,能看透太多的東西。然而,人與人之間,最體麵的善良,就是看破一些東西,卻在該閉嘴的時候閉嘴,保住對方的麵子與尊嚴。

有些事,是不能說的;有些事,也是不必說的。諸如,別人受到過的傷害,無法說出口的苦衷;又諸如,別人為了麵子而說出的一些大話、謊言,為討好他人而說出的奉承話、場麵話。看破了,不說破,是美德,更是善良。

有人覺得,這樣的行為是虛偽、做作。為人處世,就應該大大方方,毫不遮掩。殊不知,人生不隻是簡單的對與錯,更不是簡單的曲與直。不懂得在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戳破人家,傷了別人的麵子與自尊,也會害了自己。

李來喜歡直來直去,絕不口是心非,甚至一看到別人說謊的行為,就想立即揭穿。然而,就是因為這樣,李來與朋友嚴肅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嚴肅是李來的大學同學,手裏隨時拿著書。“我喜歡讀書,這是我最近正在讀的一本書”,這是他和人自我介紹時的口頭禪。這樣的他給人留下愛讀書的好印象,然而實際上他平時很少看書,隻是學會了用“附加身份”來證明自己。

這天,李來和嚴肅一起外出,嚴肅和一位學妹搭訕,並像往常一樣自我介紹。

學妹不了解嚴肅的內情,一邊好奇地翻看那本書,一邊發出恭維的讚歎聲。這讓嚴肅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走路時他都在哼著小調。學妹知道李來和嚴肅關係一直很好,便偷偷向他打聽:“嚴哥這麽厲害?”

李來嘴角露出一絲笑意,毫不留情地說:“他這人說話水分大,一擰就是一大把水。”

學妹心領神會,捂著嘴笑了起來。

這一幕,恰好被嚴肅看到了。李來看到他的臉色倏地變得通紅,但並沒有當回事,心想,隻準你瞎扯謊,就不許別人道出真相嗎?

沒一會兒,嚴肅將李來叫了過去,指責他和學妹說了實話。

對此,李來實在忍無可忍,曆數他因為吹大話而吃過的虧,希望他能明白“信口雌黃沒有好下場”這個道理。

沒想到,嚴肅竟然生氣了,說李來揭他的短,就如同打他的臉,讓他丟了麵子。

之後的兩個星期,嚴肅都沒有和李來說過話。

後來的一段時間,李來才慢慢想通,嚴肅因為愛慕虛榮而撒個小謊,這並沒有影響到別人的生活,一句“不了解”就能保全他的麵子,自己又何必讓他難堪呢?一語道破並不可貴,相反還可能惹人反感。然而,李來明白得太晚了,嚴肅心中已經有了疙瘩,不再願意與李來親近。李來很後悔,隻能不時提醒自己,很多事情,看透即可,不必說透。

說話、做事,都應該不失方圓之道。做一個頭腦清醒的旁觀者,一個心懷善意的教養者,這是我們都應該學會的,也必將有助於我們維持更好的人際關係。正如一句話所說:“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

沒有人喜歡被欺騙,但要看說謊的人動機是什麽。一般來說,說謊的動機歸為三大類。第一類,討別人歡心;第二類,誇耀自己;第三類,自我保護。如果察覺了一個謊言,你不妨去深度理解,他為何說謊?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為自身利益撒謊,那是欺騙;為他人利益撒謊,那是詐騙;為了陷害而撒謊,那是造謠中傷;諸如此類都是最壞的撒謊,而對自身和他人都無害亦無利的撒謊,那不算謊言。那隻是虛構而不是撒謊。”

如果有人隻是為了麵子,或是自己的利益,撒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小謊,礙於對象、場合和時機,我們不一定非要去“揭穿”,完全可以通過技巧來提示對方,讓對方心裏明白即可。有的謊言並不低劣,有的揭穿別人謊言的目的並不高尚,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容忍適當的謊話。

他人的謊言,或許有苦衷,或許是難言之隱。即便他隻是為了自己的麵子,我們也不應該輕易地去揭穿。學會閉嘴,學會給別人保留麵子,也是一種體麵的善良。你善待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善意。

互容才能互利,互容才能共進

中國人從來不缺容人的雅量,能容別人的長處,也能容別人的短處;能容有本事的人,也能容有過錯的人;能容幫助自己的人,也能容得罪自己的人。

容人之度,是包容,也是友善;是胸懷,也是心境。是為有容乃大,無容則小。所以,王陽明認為,容人是大智慧,能容人者,才能成大器,“能下人,是有誌;能容人,是大器”。我們要懂得容人的真諦,要學會包容。你容得下別人,別人才能容得下你。互容才能互利,才能共進,彼此都有一番作為。

獅子和野驢的寓言,恰好說明隻有容得下別人,才能成全自己;不容人,有嫉妒之心,有打壓之意,恐怕隻會讓人遠離,最後付出雙倍努力卻一無所獲。

在森林王國裏,動物們都在為了能夠更容易地捕獲食物而極盡所能,唯獨野驢和獅子聰明,選擇互利合作,還專門締結了條約。

條約明確規定了雙方的分工:因野驢有耐力,跑得遠,所以專門負責尋找食物;獅子的爆發力成就了它天生獵手的屬性,因此負責捕捉食物;二者結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因為獅子在百獸之中的地位,野驢同意每次捕獲到食物後由獅子來分配。

果然,它們總能比其他動物更加迅速地捕捉到肥美的食物。這樣的合作讓雙方都嚐到了甜頭。

然而,時間一長,雙方就慢慢暴露出自己的缺點:野驢脾氣不好,經常頂撞獅子;獅子秉性霸道,因此常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這次他們合作獲得了大量的食物後,按照以往的慣例由獅子來分配,可獅子卻把食物分成三份,並且霸道地說:“我拿第一份,因為我是百獸之王;第二份也應歸我,因為這是我們合作中我所應得的;至於第三份,我們可以公平競爭,不過你要是不趕緊滾開,把它讓給我,你恐怕就要大禍臨頭,成為我的第四份美餐了。”

野驢又氣惱又羞憤,終究還是離獅子而去。可是,把野驢趕跑後,美食很快就吃完了,獅子不得不開始了它獨自的狩獵之旅。因為沒有了野驢的幫助,獅子再也不能輕鬆地捕獲像以前一樣可口的肥美之物了。當獅子饑腸轆轆的時候,他不由得想起了野驢。

獅子擁有強壯的力量和爆發的速度,善於捕捉;野驢耐力超群,有長跑之力,善於尋找。二者的合作可謂相得益彰,能將優勢最大化。獅子善捕捉食物,野驢擁有耐力,善尋找食物,兩者結合,當然完美,隻可惜獅子為了眼前的利益,不能容下他物,還把野驢趕跑了,最終自己也吃不上肥美的食物了。

《管子·形勢解》中言:“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大海能包容每一滴水,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大山不拒絕每一粒塵土,所以才能挺拔高聳;智明的人不會厭惡各路人才,所以能形成他的大眾之勢。

可以說,一個人多能容人,就能成大器。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為人處世時,難免會出現與我們自身不一致的行為和聲音,容不下反對者,隻會讓自己越來越孤獨;同樣,我們身邊難免有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容不下強者,心生嫉妒和狹隘之心,隻會麵臨著失敗與墮落。

不管什麽時候,真正懂得處世方圓的人,都是有容人的胸懷的人。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隻有容得下一切可容之人、物,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成就更廣闊的天地。

容人,較之嫉妒、排擠,較之苛求、怨恨,是何等輕鬆愜意。容可容之人,讓自己的胸懷大一些,讓自己的態度友好一些,成大器便指日可待了。

弱者隻會逞強,強者才懂得示弱

胸有溝壑之人,懂得藏巧於拙,知曉以屈為伸。這是中國人保全自身的處世方法。逞一時之勇,隻會讓自己受傷,因小失大;學會主動示弱,伺機而動,才是聰明的做法,才是長久之計。

就好像當壓力已經大到超過我們脊柱所能承載的最大負荷時,適時地彎腰和躲避便是為了不至於永久折斷。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我們必須避免和對手的正麵衝突,遠離危險,並且為自己構築一道防火牆。

在戰場上作戰也好,在生活中為人處世也罷,如果力量對比過於懸殊,那就隻能采用遊擊戰術,敵進我退,敵困我擾。退避不是認輸,更不是放棄,為的是保存實力,迷惑敵人,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反敗為勝。

在自己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能夠主動退後一步,沒有必要“硬碰硬”,這樣才能夠為將來蓄勢。

春秋的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把太子申生殺了,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重耳經過千辛萬苦,來到楚國。楚王知道重耳曲折的經曆,十分看好重耳日後的發展,因此,為了穩住重耳,將他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個人推杯換盞,聊得十分高興,氣氛也十分融洽。聊著聊著,楚王突然問了重耳一個問題:“你若有一天回到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心裏突然一震,但是表麵上沒有表示出來,他平靜地說:“大王待我如同上賓,每日華服美食款待得十分周到,重耳來日若能得勢,一定會知恩圖報的。隻是楚國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要美女有美女,要珍寶有珍寶,大王真是無所不有了。晉國地薄人窮,要什麽沒什麽,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聽了重耳的話很高興,他又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真如大王所料,重耳能夠回國當政的話,我將與大王和平共處,無不侵犯。即使有一天,晉楚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後退九十裏的距離,然後和大王坐下來談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重耳的話軟中帶硬,隱隱地帶有殺氣。重耳當時已經意識到,將來如果他奪回晉國國君之位,很可能會跟楚國開戰。四年後,重耳果真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兌現了他當年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很多時候,不知進退,一直向前,隻是匹夫之勇。適時地彎腰不是一種屈服,而是為了不直麵強力,以免折損。這才是有勇有謀的表現。

重耳深知自己的處境,深知與楚王的力量懸殊,甚至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完全在人家的掌控之中。因此,他沒有逞強,而是主動示弱,不僅稱讚和恭維楚王,還在能躲避的時候盡量躲避。正因為這樣,他為積蓄力量、壯大自己爭取到了機會,也實現了人生逆轉。

人這一生,不管是遇到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還是遇到一些險惡的小人,都需要懂得示弱和退步。不管是在實力還不夠的時候,還是時機不成熟的時候,都要學會表現出笨拙、屈服,然後暗中積蓄力量,等到機會。千萬不要逞血氣之勇,也千萬不要認為“士可殺不可辱”,寧可吃眼前虧,也不示弱和退讓。

要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敢於直麵敵人,敢於作戰到底,才是勇敢與無畏。明知道是雞蛋碰石頭,明知道硬碰硬也傷不了對方,仍堅持逞強,那就是愚蠢。

示弱,不是認輸,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聰明的變通。中國人向來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在弱勢的時候不逞強,隱藏鋒芒。在必要的時候,主動示弱,可以理解為保存實力,也可以理解為蓄勢待發。總之,他們總是能在退一步後抓住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