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巧而不辯: 沒有人能在爭吵中獲益,贏下一局樹下一敵

高明者不爭辯,爭辯者不高明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人為了某件小事情爭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最終鬧得慘敗收場的情景。比如擁擠的公交車上,兩人因為踩腳或者搶座而惡語相向;同事之間因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而發生激烈爭執,從此橫眉冷對,形同路人;朋友之間因為誤會,從此斷交……

這些衝突,不僅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而且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甚至結下仇恨。這是非常不必要的。

古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出現觀念上的分歧,如果硬要弄個水落石出,有個定性的說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所以,對待一些無關緊要或者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大可采取寬容、不計較的態度,避免無謂的衝突。這是我們的生存智慧。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一個穿綠裝的人來拜訪孔子,碰巧孔子外出不在家。

在等候孔子回來的期間,這位穿綠衣服的客人想先考考正在門外掃地的學生。他走到學生麵前問道:“請問,你是孔子的弟子嗎?能不能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呀?”

孔子學生回答說:“我是孔子的學生,請問您想請教什麽問題?”

客人便問道:“請問一年中共有幾個季節?”

孔子的學生很疑惑這位客人為何問如此簡單的問題,他莫名其妙地看了看對方,說:“一年中當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了。”

聽完孔子學生的回答,客人直搖頭,他反駁道:“不對,一年中明明隻有三個季節,你怎麽能說是四個呢?”

孔子學生聽後,胸有成竹地爭辯道:“不!是你搞錯了,一年的確有四個季節,我老師也是這樣說的,一定是你搞錯了!”

客人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別人都說一年隻有三季呀,是你錯了!”

就這樣,兩個人爭來爭去,也沒爭出個結果來,於是那客人提出:“要不我們打個賭吧!”

孔子的弟子自信地說:“賭就賭,那你說賭什麽?”

客人便說:“假如確定一年有四個季節,我給你磕三個響頭;假如確定一年隻有三個季節,你給我磕三個響頭。你看怎麽樣?”孔子弟子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客人。

話音剛落,孔子就從外麵回來了。孔子學生急走向前請教老師:“老師,一年到底有四個季節還是三個季節?”

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轉過身回答弟子說:“一年有春、夏、秋三個季節。”學生頓時傻眼了,那個客人非常得意,說道:“我說一年隻有三個季節吧,讓你不相信,既然你錯了,趕緊給我磕三個響頭吧。”

孔子的學生看了老師一眼,無奈地給客人磕了三個響頭,客人開心地走了。

客人走後,學生不解地問孔子:“老師,你以前明明告訴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怎麽今天又改口說隻有三個季節呢?”

孔子笑了笑,對學生說道:“你沒看到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其實,他是一隻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根本活不到冬天,所以,在他眼裏,一年永遠隻有他所經曆的春、夏、秋三季。你和這樣的人無休止地爭吵下去,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與其妄自傷神,還不如吃點虧磕三個頭,成人之美。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聽完孔子的教導,學生恍然大悟。

從上麵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與他人進行無謂的爭辯,發生無謂的衝突,是非常不明智的。這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會讓自己顯得愚不可及。隻有盡力避免,才能使我們排除幹擾,不為無謂的事情傷神。

那麽,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麽做才能避免和他人發生無謂的衝突呢?這裏,給大家介紹幾種有效的方法。

首先,當衝突一觸即發時,應試著及時轉移話題。羅斯福總統對待他的反對者,常常會和顏悅色地說:“親愛的朋友,你到這裏來和我爭論這個問題,很好!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兩人的見解自然會有不同的地方,讓我們換個別的話題來講講吧!”

這種首先亮出“免戰牌”的方法,能夠有效地避免無謂的衝突。

其次,認清自己,建立高水準的自尊。俗話說得好:“閻王好惹,小鬼難纏。”稍加留意,你會發現,在人際交往中,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更容易相處,而那些不上不下的人,反而會刻意刁難他人。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避免無謂的爭論,就應該建立高水準的自尊,提高自身的內涵層次,培養寬闊的胸襟。

此外,如果總是和他人發生無謂的衝突,不僅無濟於事,還會自貶身價。

最後,對他人做到“低壓力”。如果我們想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而又不發生無謂的衝突,則應放棄威脅和強迫的手段,轉為冷靜陳述的方法,讓對方感覺你不是在對他施壓,將他逼到絕地。

如果使用威脅強迫的硬手段,隻會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造成雙方不必要的衝突。

要明白,避免無謂的衝突,不是要你屈服於他人的觀點和情緒上的壓力而放棄自我,努力做事才是王道。

美國總統克林頓就在白宮發表過一次演講,說道:“如果要我讀一遍針對我的指責,再逐一做出相應的辯解,那我還不如辭職算了。我在憑借我的知識和能力努力工作,而且始終不渝。如果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那些反對的意見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事實證明我是錯誤的,那麽就算有十個天使說我是正確的,也無濟於事。”

無休止的爭論和衝突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要知道,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孰是孰非,不一定非要有個定論

當你的朋友不問青紅皂白把你狠狠地批了一頓後,盡管你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冷靜,但還是免不了要肝火上升,同朋友辯論不休、據理力爭。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同樣也是一種很不成熟的表現。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爭辯的結果,你永遠都不會贏。有人也許會有疑問,為什麽不會贏呢?明明真理就在我的手中,我怎麽會得不到勝利呢?勵誌大師戴爾·卡耐基寫的一個關於他的故事,能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

一次,卡耐基請了一位裝潢設計師,讓他為自己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卡耐基大吃一驚。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卡耐基家裏做客。看到那些窗簾,他隨意地問起了價錢。當聽到價錢後,他憤怒地說道:“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卡耐基知道朋友說的是實話,但他跟一個普通人一樣,覺得讓別人知道自己被人占了這麽大的便宜有損自己的智慧,於是開始為自己辯護。他說,貴的東西終究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以低價錢買到高品質的東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個朋友來卡耐基家做客。當看到那些窗簾後,他也隨意地問起價錢。不過當他聽到價錢後,他不是說卡耐基被騙了,而是讚揚那些窗簾非常精美。這時,卡耐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他說:“說真的,我上當了,我付的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買了它們。”

卡耐基的第一個朋友說的是事實,但是卡耐基卻覺得這是在侮辱自己的判斷力;第二個朋友說的不是事實,但卡耐基聽到耳朵裏,卻覺得很悅耳。這說明,有時候,真理即使在你的手裏,你也很難贏得勝利。

與人爭辯更是如此,隻要爭辯一開始,就已經沒有了贏家。如果對方是正確的,自然會據理力爭,咬緊不放,你會因為沒有道理而落於下風成了輸家。如果對方是錯誤的,羞刀難入鞘,開始提高音量,用似是而非的道理詭辯,最後雙方鬧得麵紅耳赤,場麵十分難看。到了這個時候,即便你在爭論中贏了又如何呢?在其他人眼裏,你依舊是場麵上難看,和那個失敗者一樣,是沒風度、沒修養的人。所以說,爭論一旦開始,就已經沒有贏家了。

陳華沒想到自己26歲的生日宴會上竟然會發生令自己不高興的一幕。

那天,為了慶祝生日,她把在同一個城市的好朋友都請來了。

宴會上,有一個叫張峰的人,說要給大家帶來一首張學友的《冰雨》。當張峰唱完後,有一個叫李強的人走過來對他說:“你說錯了,《冰雨》不是張學友的歌曲,是劉德華的。”

張峰覺得自己沒有錯,堅持說這就是張學友的歌曲。

李強看他如此堅持,就叫他問別人,看看到底誰錯了。

大家看張峰和李強如此爭執,都知道不管是回答張學友還是劉德華,都會讓另一個人覺得很沒麵子。所以,他們要麽說不知道,要麽就說不是很清楚。

李強覺得很奇怪,《冰雨》是劉德華的歌曲,幾乎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他們怎麽會不知道了呢?

最後,陳華實在看不過去,就走了過去,對他們兩個人說道:“你們是來給我過生日的,《冰雨》是張學友的歌曲還是劉德華的,有那麽重要嗎?”

這時,張峰和李強才發現,他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而忽視了來這裏的真正目的。

與人爭辯,你永遠不會贏,即使你贏了,其實也是輸了,因為你證明自己確實比對方聰明,這就等於在直接地打擊他的智慧、判斷力、自尊心和榮耀。如果對方不肯服輸,就一定在等一個你出醜的機會,再狠狠地奚落你。做生意及做銷售的人會經常這樣對自己說:“永遠不要與人爭辯。”因為他們知道,跟人爭辯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會受到很大波動,這樣的談判得到的結果往往會比自己的預期相差太多。

永遠不要跟別人爭辯對和錯。集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於一身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對這一點很是讚同。他說:“如果你一味地去爭強、去爭辯,即使你占了上風,這種勝利也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獲得對方的認可。”為人處世,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要避開爭辯,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懂得退讓。記住,千萬不要和別人做無謂的爭辯,因為那樣既得罪了別人,又落不到什麽好處。

得饒人處且饒人,有理也需讓三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我們多麽小心,也難免會在生活中、工作上出現一些錯誤,影響到其他人。如果對方肯一笑而過,大方地原諒你,你會怎麽想呢?“他可真好,真是個善良的人。”日後對方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相信你一定樂於還這個人情。如果對方咄咄逼人、不依不饒呢?即便你知道是自己的錯,還是難免會產生負麵情緒,認為對方的人品有問題。那麽,在他遇到麻煩的時候,你多少會有一點幸災樂禍的想法。

“有理也需讓三分”,不僅是一種寬容的心態,也是一種善良的美德。

那是一個很平常的上午,一個婦女到農貿市場去買菜,她後麵站著一位老人,由於市場人流量非常大,所以在擁擠的時候,她一不留神,一腳踩到老人的腳後跟上。

“你幹嗎呢?”老人怒目而視,大聲地質問道。

婦女趕忙向老人道歉:“大爺,對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你看人這麽多。”

“我不管你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總之我的鞋被你踩髒了,總是事實吧。”

麵對老人的不依不饒,婦女隻好不停地道歉。結果,很多人圍了過來。當知道事情的原因後,他們紛紛指責老人。老人覺得沒有什麽意思,隻好不情願地走了。

故事中的老人被踩髒了鞋子,腳踝可能也被踩得隱隱作痛,生氣是難免的,但是生氣要有限度,對方已誠懇地道歉了,此時再繼續爭執下去,就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原本的受害者,在咄咄逼人的一麵暴露出來以後,反而成了加害者。原本的加害者,在表現出真誠和弱勢後,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同情。所以,得理不饒人,有時候會讓旁觀者的態度反轉,讓你成為那個被聲討的人。

“得理不饒人”會缺少人情味,有理也會變得無理。從表麵上看,你搖動著勝利的旌旗,實則你已經慢慢地走向失敗。

“得理且饒人”,就是見好就收,它不僅讓對方覺得你可敬可親,也為自己設了一台階,留了條後路。否則一旦以後別人得了理,怎會輕易放過你?由此來看,“得饒人處且饒人”是智者的行為,是仁者的智慧。

這是一個在美國馬裏蘭州流傳很廣的故事,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一定是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但實際上,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中國上海的一家大飯店。

一天上午,一個叫羅伯特的美國小商人突然闖進經理室,他生氣地對經理說道:“你就是經理嗎?我剛才在大門口摔倒了,你們的地麵怎麽這麽滑,太危險了,我還沒見到這麽差勁的飯店,馬上帶我去醫務室……”

麵對客人的不斷指責,經理不僅沒有生氣,而是非常客氣地說道:“真的很抱歉,你的腰還疼嗎?我們馬上帶您去醫務室,請你稍坐一會兒。”

羅伯特坐在椅子上後,繼續抱怨。經理這時拿出一雙舒適的拖鞋,溫和地對他說道:“請您把這個換上,它能讓你稍微舒服一點,我們這就帶您去醫務室。”

檢查很快就結束了。羅伯特沒有什麽問題,他也很冷靜地跟經理回到經理室。

經理還是溫和地對他說:“沒問題比什麽都好,因為我們的飯店給您造成的麻煩,我再對你說聲抱歉,請喝杯茶吧!”當羅伯特喝了一口茶後,經理把他的鞋還給了他。他把鞋穿上後,發現似乎有點不一樣了。

經理和氣地說道:“很冒昧,我們擅自修了你的鞋。不過,你這雙鞋的後跟確實已經很薄了,我剛才叫了一個人把它送到樓下修鞋的地方換上橡膠後跟。這樣一來,你就不會因為地板太滑而滑倒了。”

羅伯特聽了經理的話後,很高興地說道:“謝謝你的好意,您的關懷我不會忘記的。”經理送他出門時說:“如果這件事我們做得有些不妥,請你忘記吧,歡迎您再來。”

羅伯特回到美國後,經常在圈子裏講起他的這個故事。時間一長,圈子裏的人幾乎都知道中國上海有這麽一家飯店。每當他們來到上海的時候,第一選擇也是這家飯店。

這本來是一件特別小的事,但是由於飯店經理的退讓,飯店的生意變得越來越好。一個小小的矛盾沒有升級,結局皆大歡喜,這是最讓人欣慰的地方。

試想,如果飯店經理麵對羅伯特的抱怨,直接說:“這不是我們飯店地麵的問題,而是你的鞋跟太薄了。”這雖是事實,但是羅伯特聽到這樣的話,肯定會不高興,而且覺得相當丟臉,出了這家飯店後,以後肯定不會再住進來。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結果是,每當他向別人提起中國的這次旅行時,他或許就會無意地說:“我真倒黴,住進了一家服務如此不好的飯店。”看到了吧,得理不饒人,其實受到傷害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對別人多一點寬容和諒解,特別是別人的錯是無心犯的,你就更沒有必要把它放到心上。如果別人是故意傷害你,你也不要一味地尋求報複。正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給別人麵子,就是在照顧自己的“臉麵”

魯迅先生說:“麵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好麵子,幾乎是所有人的毛病,連麵子都不顧的人,通常會被大家諷刺為“不要臉”。

所以,有深度的人早就警告世人,“打人不打臉,罵人別揭短”。你不給別人麵子,別人就可能和你“撕破臉”,最終隻會互相傷害、兩敗俱傷。

如果你想和別人友誼天長地久,那麽就要懂得照顧對方的感受,尤其是要給足麵子。很多時候,麵子對一個人來說,不是一種軟需求,而是一種硬需求。雖然現在早已不是那個不吃嗟來之食的迂腐時代,但即便是在街上乞討的人,也不願意拋棄自己的麵子。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尚往來的,你給別人麵子,別人自然也會給你麵子。

當然,也有人說,麵子不是要明碼標價的,隻要開的價格足夠高,落麵子算什麽呢?話雖如此,但你在不給人留麵子的時候,開出合適的價格了嗎?更何況,即便你仗著自己能開價的權力落別人的麵子,那麽等將來人家不需要你的時候,又會不會報複回來呢?

言語中給人留麵子,就相當於給自己留麵子。所謂風水輪流轉,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是高高在上的那一個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別人手中有什麽樣的底牌,所獲得的信息往往也真假難辨,又怎麽能確定自己就真的一定比對方強,不會反過來被對方“打臉”呢?

如果什麽時候,我們都能做到凡事有分寸,懂得給別人留麵子,那麽自己定然不會丟麵子的。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給別人麵子,其實是在照顧自己的“臉麵”。

有一位文化界學者,每年都會被某一專業領域的雜誌社邀請,參加雜誌年終評鑒工作。這份工作雖然沒有多少報酬,但勝在知名度高,是一項難得的榮譽,對樹立個人品牌形象大有好處。很多人貼錢想參加都進不來,也有人隻參加一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有人問他為什麽能夠年年被邀請,他始終笑而不語,直到退休那年,不再參加評選工作,才講出了其中秘訣。

他說,比他專業能力強的人很多,比他職位高的人更不少,他之所以能夠年年得到人家的青睞,是因為曉得給別人留麵子。

他說,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他一定會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多鼓勵,少批評。會議結束後,他會私底下單獨找雜誌編輯聊天,婉轉地指出他們編輯上存在的不足。雖說雜誌名次總有先後,但如此一來,每個人都不尷尬。就是因為他總能保全別人的麵子,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和雜誌編輯對他都很友好、尊敬,當然每年都找他當評審。

中國人就是這樣好麵子。你給別人麵子,別人就給你麵子;你讓別人尷尬沒麵子,小事可以翻臉,大事則可能鬧出人命。如果你隻顧及自己的麵子,不顧及別人的麵子,一定不會受到歡迎;如果你處處使人難堪,別人肯定有一天要你好看。

三國禰衡,才高八鬥,聰明是聰明,就是城府太淺,情商不夠。

曹操招他,他端起架子自稱狂病,不肯前往,且多有狂言。

曹操派人再召,並決定給禰衡個下馬威,故意不給彌衡設座。禰衡一下子狂氣勃發,仰天大喊:“這天地之間,怎麽就沒有一個人呢!”這話明顯是衝著所有人去的,在場的諸位有一個算一個,誰聽見了,就算罵到你了。

曹操生氣歸生氣,還是決定以理服人,就說:“我帳下文武無數,皆是當世英雄,何謂無人?”

禰衡輕蔑一哼,“就他們?荀攸隻配看守墳墓,程昱守大門倒不錯,郭嘉能念念詩詞,張遼可以用來打鼓,許褚適合放牛,徐晃可用來殺狗,等等”。這下子,曹操帳下的人都想一刀剁了他,張遼拔出了刀,曹操更是恨得牙根直癢癢。但因為禰衡的才氣和名聲,曹操不能殺他,否則會落下不能容才的壞名聲,最後強行把他送到劉表那裏去了。

劉表一開始把他奉為上賓,讓他掌管文書,十分信任他。但禰衡就是改不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說起話來夾槍帶棒。劉表本來就氣量狹小,自然不能容忍禰衡這般放肆和無禮。但他有城府,知道曹操是想借刀殺人,他才不擔這個惡名,於是又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了。黃祖是個大老粗,性子急躁,劉表是想效仿曹操借刀殺人。

禰衡初到江夏,黃祖對他也很優待,然而他又故態複萌。一次宴會上,他說黃祖是一個木偶,讓黃祖在眾賓客麵前非常沒麵子,於是罵了他兩句。他瘋勁上來了,大罵黃祖是個“死老頭”。黃祖生氣,要打他,禰衡更是大罵。黃祖氣憤到極點,就下令要殺禰衡。

消息傳到許昌,可把曹操樂壞了,說:“讓你毒舌,自找死路,該!”

做人做事,如果不懂得給人麵子,處處使人尷尬,理解你的人知道你沒有惡意,大不了罵你一句“白癡”;不理解你的人,就會覺得你“不上道”,甚至是在“搞事情”。你不給別人留餘地,最終自己也會沒有餘地可留。

所以說,講話要有分寸,講究尺度。懂得給別人留麵子,就是在照顧自己的“臉麵”,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分寸。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雷區,一兩次還好,如果總是落別人的麵子,一旦觸及他人雷區,就別怪別人不給你麵子了。

留白是最高明的畫技,沉默是最高明的“話技”

在中國畫中,有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叫作“留白”。簡單來說,就是在繪畫作品中,恰當地留一些空白,讓人可以任意發揮想象。這樣的藝術氣息隻有在國畫中才能體會,也是國畫最大的魅力所在,這是中國人的分寸。這一技巧同樣可以運用到說話中,很多時候,適時地沉默往往比喋喋不休地爭辯更有力量。

有這麽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驢和馬是好朋友。它倆為同一個主人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磨。每次拉完磨後,主人都會犒勞它們一頓豐盛的飼料。

驢是一個非常懶惰的家夥,它每次都偷懶,不僅活幹得慢,而且時間也沒有馬幹得久。但每次拉完磨吃飼料時,驢都會吃得比馬多。它的理由是:“你的身體比我強壯,我要多補一補”“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要不吃多點,明天肯定幹不了活”,等等。

馬非常老實,起初還相信驢的說辭,但時間久了,它也明白驢是故意說的。然而,每次它想說服驢好好工作,不要偷懶時,都以失敗而告終。

磨坊裏的小老鼠見馬幹得多,吃得少,就給馬出了一個主意。它說:“每次驢提前與你換班時,你都保持沉默。每次它要求多吃點你的飼料時,你也什麽話都不說。”

馬不清楚小老鼠為什麽讓它什麽話都不說,心想,它說話時都被驢欺負,不說話豈不是會被欺負得更厲害?不過,它見小老鼠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就決定按照小老鼠的話去做。

這一天,驢依舊提前要求換班,它滔滔不絕說了很多理由,但馬從始至終沒有說一句。驢弄不清楚馬是怎麽想的,別無他法之下,它再次拉磨,一直到超過規定的換班時間了,才再次對馬說要換班,馬這才替換了它。

拉完磨吃飼料時,驢又故技重施,想要多吃點馬的飼料。可是,任憑它的理由說得多麽冠冕堂皇,馬都沉默不語。最後,驢看見馬皺起眉頭,嚇得什麽話都不敢說了,還連忙將自己的飼料分給了馬一點。

此後,驢再也不敢占馬的便宜了。

這是一則很有深意的故事。驢之所以乖乖聽話,甚至是主動工作久一點,多給馬吃一點飼料,一方麵是因為心虛,另一方麵是因為馬的沉默讓它捉摸不透馬內心的想法,害怕身強體壯的馬會踢它一腳。這就是沉默的力量。

當我們與人談判,嚐試說服他人時,往往喜歡唾沫橫飛,口若懸河,試圖用自己的口才征服對方。殊不知,有時沉默才是讓他人信服的利器。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長時間地沉默會給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沉默一來使人沒有安全感,二來人性向來排斥沉默,這就使麵對沉默的人常常沉不住氣。正因如此,許多談判高手在說服他人時都會打出“沉默”這張王牌,讓對方在自己的沉默下主動投降,從而打贏這場說服戰。

需要注意的是,沉默不是一個勁地不說話,它需要把握時機,呈現出沉著冷靜、大權已握的姿態。這種姿態可以迫使對方沉不住氣,從而先亮出底牌,最後再妥協。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說服別人時,一個勁地喋喋不休,而別人從始至終都是氣定神閑、不為所動,你是否會覺得無所適從,不斷想象最差的結果,甚至選擇妥協?

如果說留白是最高明的畫技,那麽沉默無疑就是最高明的“話技”。沉默雖然是無聲的,但它卻無聲勝有聲,所展現出來的力量比任何話語都更加強勁。隻要將沉默運用得當,它比任何精心設計出來的語言都更讓人信服。

愛迪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發明家,自動發報機就是他的發明之一。

自動發報機被發明之後,愛迪生一直想要賣掉這個發明,想要用賣掉的錢建立新的實驗室。可是,他對市場行情一點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他的這項發明能賣多少錢。他的好朋友得知他的煩惱後,笑著對他說:“沉默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價格。”這話讓愛迪生立馬茅塞頓開。

後來,一位商人找上愛迪生後,想與愛迪生談價格。他問愛迪生:“你給出的價格是多少?”

愛迪生沉默了一會兒,反問:“你能給我的價格是多少?”

商人開了一個價格,愛迪生沉默著。見此,商人以為愛迪生不滿意,於是又將價格抬高了點。這一次,愛迪生依舊沉默。之後,商人再次抬高價格。

這期間,愛迪生雖然沉默,但卻一直打量商人的神情,直到商人皺起眉頭,按捺不住後,他才點頭同意了商人開出的價格。

原本愛迪生心中預算的價格是2萬美元,但他的沉默讓他多賺了8萬美元。這也使他感受到沉默的力量居然如此之大。

愛迪生的沉默以對,讓商人覺得他是對自己開出的價格不滿。因為猜不到愛迪生是想賣還是不想賣,而他自己又想買,無奈之下隻能主動抬高價格。愛迪生一直用沉默將價格抬到商人的最高價格底線。正如他的朋友所說,沉默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價格。但若是愛迪生一開始就開出自己的底價,按照商人好利的個性,一定會壓低價格。即使愛迪生說再多的話,他也無法說服商人多出價。

俗話說:“廢話是土,沉默是金。”很多時候,沉默是我們贏得說服戰的有力武器。沉默是一件隱形鬥篷,它能遮住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會讓對方無法探知你的底牌。當別人慌亂之時,你沉著以對,一場說服戰,誰的手段更高一籌,結果顯而易見。可見,沉默往往比針鋒相對更讓人敬畏,也比滔滔不絕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