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 讓:共事的智慧與風度

第十章 為而不爭: 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把糾紛的災禍避掉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除非是深仇大恨,才要對別人窮追猛打;除非是法庭上的嚴肅辯論,才需要據理力爭。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用寬廣的胸懷感化對方,而不是死盯住對方不放。得理也要饒人,會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平友善,把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如果是別人無心犯的錯,你就沒有必要將它放在心上,而應該大度地原諒他;如果別人是故意傷害你,你也不要一味地尋求報複,正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能夠得理饒人才是聰明的人。

清朝康熙年間,人稱“張宰相”的張英在京城做官。他為人豁達,心胸開闊,很少與人斤斤計較。他的老家有個鄰居,是一個姓葉的侍郎。這個人比較愛算計,喜歡占小便宜。

有一次,葉家重建府第,將兩家共用的牆拆去並侵占了三尺,而且不以為然。張家自然不服,所以兩家有了爭端。張家立即發雞毛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而張英不但沒有插手,還作詩一首勸慰家人:

“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夫人收到張英的回信,當然是見詩如見老爺,隨即命令家人退後三尺築牆。葉家看到張家主動退讓,非常欽佩張家的涵養,為了表示敬意,也退後三尺。每家都向後退了三尺,這樣兩家之間的距離就變成六尺。這六尺寬的距離就形成一條小巷,並因此得名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張英沒有因為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他的豁達與禮讓感動了鄰居,也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你對別人的尊敬也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互敬互讓一定是由一方的主動開始的。

退讓表麵上看是吃虧,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還多。這正是一種成熟的、以退為進的明智做法。

漢朝時期,南陽太守是一位叫劉寬的人,他為人寬厚仁慈,心地非常善良。他對待手下和百姓非常寬容,從不窮追猛打。每逢小吏或是百姓做錯了事,他都隻讓差役用蒲鞭輕輕責打,以此表示警告。他在老百姓心中有著相當不錯的口碑。

劉寬的夫人聽人說丈夫很得民心,並不十分相信,她想看看劉寬是否真的像百姓所說的那樣。為了試探劉寬,有一天,她讓婢女在劉寬和屬下一起辦公時,端著一碗肉湯走出來,當走到劉寬旁邊時,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肉湯潑到劉寬的官服上。如果是其他官員,必定會把婢女責打一頓,或者臭罵一通。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還問婢女有沒有燙傷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的度量確實超過一般人,劉夫人看後是心悅誠服了。

還有一次在大街上,有個人看見劉寬駕車的牛,硬說是自己的牛。倘若換了別人,一定會據理力爭,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財產。可劉寬什麽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了。

後來,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劉寬的牛還給劉寬,還一個勁地向他賠禮道歉。劉寬找回了牛,非但沒有責備那個人,還好言好語安慰他一番,叫他不必擔心,他不會怪罪於他的。

劉寬每次被人誤解,或者被人捉弄,都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但他總是能得理還饒人,可見劉寬的度量真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

得理也需讓三分,說明要理解和容納他人的缺點,這樣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擁有親密的朋友,受到更多人的擁戴。

寬容別人的錯誤是一種修養、一種德行,更是一種處世的學問。得理時更加饒人,則顯示了一種境界。如果我們都有這種寬容忍讓的心態,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別因麵子讓你多一個對手

常言道:“人有臉,樹有皮。”這裏的臉是指人們的麵子,它特別受人們重視。的確,每個人都愛麵子,也都時刻想著如何維護自己的麵子。

因此,在你拚命維護麵子時,千萬不要忽略別人的麵子。因為麵子也像物理學中的力一樣,是相互的,隻有給別人留足麵子,反過來才能給自己創造出麵子。

給人留麵子是體現你尊重對方的一種方法。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有被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什麽是尊重?給他人留麵子,無疑是尊重的一種。什麽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就是想著辦法給自己掙麵子。可見,麵子被人們看得有多重。

倘若你不懂給別人麵子,即使你們是好朋友,他也許會變成你的對手。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次會議上,總監曾就某個設計問題當著眾人的麵厲聲質問設計部經理。本來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他的語調以及態度帶有很強的攻擊性,言辭也極為苛刻。事實上,總監隻想提醒這位經理在工作中要更認真和嚴肅。

這位經理在公司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氣,但是不想在同事、領導、下屬麵前失麵子,竟然和總監吵了起來。兩個人在會議上鬧得很僵,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這次事件之後,這位經理在以後的工作中經常表現得不是很積極,並且兩個月後離開了公司,去了競爭對手的公司。正是由於他的加入,原公司的很多業務被他帶走了,那位總監也因自己不給下屬麵子讓公司損失慘重而被老板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不給別人麵子,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尊重別人,覺得你不夠成熟穩重,甚至還會覺得你的人品有問題。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下屬服氣的。給對方留麵子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會讓別人丟麵子,是因為他們沒有給對方留麵子。就像故事中的總監,他不僅在領導以及下屬麵前顏麵盡失,而且還失去了一位能力超強的下屬。盡管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這種有損他人麵子的行為,卻給自己以及公司帶來無法預料的損失。

生活中,這種人與人之間留麵子的情況,也可以用心理學上的互惠原則來解釋。也就是說,事關麵子的問題要遵循互惠關係。從心理學上講,如果你在某種場合給對方留足麵子,對方的心裏就會有一種負債感,進而想方設法以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還給對方,以放鬆內心的這種負債壓力。這就好比一個朋友在急需用錢的時候,你將錢借給對方,雖然是對方向你借錢,你也非常願意借給對方,但是對方心理還是會產生負債感,並會想辦法盡快將錢還給你,有時甚至帶著利息還給你。

人就是如此奇怪的動物,有時他寧可吃暗地裏的虧,也可以吃明麵的虧,但就是不能吃麵子的虧。所以,你要想經營好你的人際關係,就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僅要給對方留麵子,有時還要想辦法給對方掙麵子。這樣當你做事情的時候,對方才會給你留麵子,並忠誠地做你讓他做的事情。

某公司銷售崗位上有一位老員工,他兢兢業業地工作了許多年,業績說不上突出,但始終是中上水平。人到中年問題多,這位老員工也毫無疑問地迎來了中年危機。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讓他不堪其擾,業績直線下降。

業績提高就會得到表揚和獎勵,業績下降迎來的自然是批評和懲罰。連續幾個月的業績下降,讓銷售部門的主管對老員工的耐心越來越少,甚至私下找到他,對他說,要是下個月業績再上不來,就別怪他不給他留麵子,打算公開批評他了。

結果,這個月老員工的妻子生病了,老員工又要照顧妻子,又要兼顧工作,業績隻有目標的一半。月底召開會議,老員工垂頭喪氣,等著被批評,甚至做好了離職的準備。沒想到,主管在會議上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還說他照顧妻子一個月還能有之前一半的成績,著實了不起。誰都會有遇到難處的時候,團隊就該有團隊精神,互相幫助、互相包容。

從那天開始,老員工比以前更加努力,業績不僅回到了之前的水平,一段時間後還更上一層樓。至於他當時已經找好下家,準備帶著客戶信息一起跳槽的事情,他跟誰都沒有說。

不論是主管事先得到老員工要跳槽的消息還是顧及舊情給老員工留了麵子,最終的結果都是好的。試想,如果主管真的如之前所說不管不顧,在所有的同事麵前狠狠地批評老員工,那麽他不僅會失去一位得力幹將,得到客戶名單的競爭對手還會變得更強大。顯然,不給別人留麵子,隻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想人緣越來越好,自己有困難的時候,有人來幫助,那麽就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別人麵子。法國著名作家安東安娜·德·聖蘇荷伊在他的作品中寫過:“我沒有任何權利去做或說任何事來貶低一個人的自尊,重要的不是我覺得他怎麽樣,而是他覺得他自己該如何。傷害人的自尊是一種罪過,這也包括不給人留麵子。”

生活中給對方留麵子是一種互助的行為。如果你是一個對麵子無所謂的人,那麽你就會無意中傷害到身邊人的自尊心,很可能會讓你的朋友遠離你,甚至成為你的對手,你也無法說服他人、影響他人,進而讓他接受你的意見或者觀點。所以,經營好你的人際關係,最明智的選擇,是時時給別人留點麵子,事事預留點分寸。這樣你在給他人留麵子的同時,也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陽光大道。

別去計較,因利失義不值得

我們每個人都有得失心,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拚搏。但是,每一分利益都不是憑空得來的,更不可能在收獲利益的同時什麽都不需要付出。因此,在計較利益得失的時候,也要注意是否會因小失大。

有些時候,表麵上看獲得利益不需要付出什麽,但實際上,很有可能因為一點蠅頭小利破壞了我們的人際關係。這個時候,你獲得的利益還值得嗎?

甲和乙是很好的朋友。一天,他們一起走在林蔭小路上,邊走邊說,非常開心。

突然,甲在草叢中發現了一樣東西,因為陽光的照射,這件東西閃著耀眼的光芒。甲非常好奇,走過去一看,竟然是一把新斧頭。甲非常高興,就對乙說:“你看,我撿到了什麽?”甲邊說邊把斧頭晃了晃。

乙說:“這下好了,我們有一把新斧頭了!”

乙非常高興,但是甲卻說:“不要說‘我們’,而是‘我’。”

甲本來興奮的心情馬上變為不滿,乙也感受到了甲情緒的變化,開始沉默不語。

甲和乙繼續向前走,再也沒有剛才的談笑風生了。沒過多久,丟了斧子的失主就從他們的身後追了過來。

甲長歎一口氣:“這下看來,我們要遇到麻煩了!”

乙聽了之後說:“別說‘我們’,是‘你’遇到了麻煩。你剛開始撿到斧頭的時候,並沒有說是‘我們’撿到的斧頭。”

隻要臉皮夠厚,心思夠黑,在生活、工作中,總是有很多便宜可占。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道德底線,沒有做不代表不會做,更不代表看不穿。自以為聰明,通過一些小手段不斷占別人便宜,等到對方忍無可忍的那天,不僅會被反噬,周圍圈子的人際關係也會一起崩塌。

小張剛剛走上社會,成為一家公司的實習員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他,薪水不多,手頭總是緊巴巴的,想要吃點好的都得精打細算。但是沒多久,他就發現了一個滿足口腹之欲的辦法,那就是搞聚餐。

每個星期,辦公室裏關係比較好的幾個年輕人都會找一家飯店聚餐。大家覺得AA製傷感情,於是每次都輪流結賬。小張認為這是個“吃好喝好”的機會,也加入了進去。至於結賬,他可從來都沒想過。要知道,就算每兩個月輪到他一次,一次花費500元,他也舍不得。有這500元錢,自己多吃幾頓好的不香嗎?

為了逃避結賬,小張可謂智計百出。有時候,他謊稱自己有事,中途離席。有時候,則在結束的時候謊稱尿急,等到別人結過了賬再匆匆出現。用得最多的自然是醉酒,因為醉酒不僅不用結賬,有好心的同事還會送他回家,不僅白吃一頓大餐,還省下了打車錢。眼看實習期就要結束了,小張不禁沾沾自喜,自己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這是小張轉正前最後一次聚餐,同事們說為了慶祝小張轉正,找了家平日裏從沒去過的高檔餐廳。小張別提多開心了,他想要來這家嚐嚐不知道有多長時間了,現在終於得償所願,還不用自己花錢。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小張故技重施,醉倒在餐廳包間的沙發上。聽著同事們陸續穿上外套,按照往常的經驗,一會結過了賬,就會有人來攙扶他,把他送回家。沒想到,等了半天,同事沒有等到,餐廳的服務人員倒進來了。

服務人員把他叫醒,要他結賬。小張頓時傻了眼,這怎麽跟原來的劇本不一樣呢?沒辦法,他隻好結了這一餐2000多元的費用。等他打開手機,想要質問其他同事怎麽把他一個人丟下的時候,發現他已經被移除了公司的微信群。

第二天到了公司,他也沒有機會和同事們對質了,因為他得到通知,同事們紛紛表示小張自私自利,缺少團隊精神,難以合作,他轉正失敗了。

沒有誰是傻瓜,能夠成功占到一些小便宜,不是因為誰比誰聰明,而是因為其他人選擇了信任,不願意斤斤計較罷了。一旦這種信任失去,想要彌補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習慣斤斤計較、占小便宜的人,思維會形成定式,直到身邊隻剩下和他一樣的人,也難以醒悟。

我們處在社會中,不再是單一的個體,更不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每天都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我們要做的是,別去斤斤計較,別在意那一點點利益,因這一點點利益破壞了人際關係,就太不值得了。更何況,喜歡占便宜的名聲傳開了,即便悔悟了,想要重頭再來也沒那麽容易。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如果我們能對身邊的人多一些關懷,多一些幫助,那麽就很容易讓他們對我們形成非常好的印象。尤其是在職場中,很多人認為,在這個充斥各種利益關係的場所,各走各路才是金牌準則,豈不知你不去幫助別人,總是自私自利,就是在得罪人。

有人會覺得,我占的便宜也不多,都是些三瓜兩棗的事情,誰會放在心上。占他人便宜的人,往往會用這種說法當作借口。錢數不多,利益不大,對方不高興,反而是他在斤斤計較了。然而,在被占便宜的人心裏,可不是以價值來計算得失的。對方隻會記住次數,特別是一直被占便宜的人,即便錢數極少,“一直”這件事情也會成為心頭的刺,讓人難受。

所以,別去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利益得失。今天幫同事帶瓶飲料,明天同事幫你買個零食,一來一往之間,關係就會慢慢增進。如果抱著占便宜,甚至一點都不願意吃虧的想法與人交往,關係就隻能停留在公事公辦上,難以更近一步。

以德報怨,把香氣留在別人腳底

我國古代有幅名畫叫作《踏馬留香》,其意思是說,花草被馬蹄踐踏,不但不怨恨,反而把香氣留給馬蹄。

這是中華文化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一種道德準則—以德報怨。宋代政治家、詩人王安石也曾有詩寫道:“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意思是說,瓦片掉落下來砸到別人的頭並非它的本意,我們又何必怨恨它呢?

或許很多人對此難以理解,明明被別人欺負,不但不怨恨對方,反而還要和善以待,這是何道理?其實,這就是我們自古以來所倡導的“以德報怨”的道理。正如《馬太福音》中的這條教義:當有人打你的右臉時,你應該把左臉也轉過來讓他打。

戰國時期,魏國與楚國是鄰國,在兩國交界的某個地方盛產瓜。住在那裏的農民,都喜歡種瓜。

魏國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遣到這個地方做縣令,上任沒多久就遇到了麻煩事。原來,那年春天天氣幹旱,田地裏缺乏足夠的水來灌溉,村民們種的瓜長得很慢,長勢一直不見好。村民們非常擔憂,如此下去今年的收成肯定會很糟糕。

於是,魏國的村民便自發組織了一些人,每天晚上挑水到地裏澆瓜。一連澆了幾天後,魏國村民們的瓜苗漸漸有了起色,長勢明顯比楚國村民們的要好。楚國的有些村民看到魏國人的瓜苗長得比自己的好,便起了嫉妒之心,趁著夜色跑到他們的地裏踐踏瓜苗。

魏國村民發現之後,非常氣憤,決定要報複楚國村民,也跑去踩踏他們的瓜苗。宋就聽說後,連忙把村民們聚到一起,安撫他們說道:“以我之見,大家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苗。”

那麽辛苦勞作才培育出來的瓜苗,就這樣被無緣無故毀壞了,村民們哪裏咽得下這口氣,根本就聽不進宋就的勸告,大聲嚷嚷道:“憑什麽就這樣讓我們被欺負,難道還怕他們楚國人不成?”

宋就耐心地解釋道:“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那麽最後的結果頂多是解了心頭之恨,可想過以後嗎?以後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會再來毀壞瓜苗,你們這樣互相破壞下去,最後都不會有一個好收成。”村民們這才冷靜下來,皺起眉頭問宋就:“那我們該如何是好?”

宋就說:“這樣吧,你們以後每天晚上去澆地的時候,就順便幫他們也澆一澆,最後會是什麽結果,到時候自然就會知曉。”村民們帶著疑惑聽從宋就的吩咐去做了。

幾天之後,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的村民不但沒有記恨他們,反而幫他們澆瓜,羞愧得無地自容,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做出毀壞魏國瓜苗的事情。此事後來被楚國縣令知曉,上報給了楚王。

楚王原本想伺機攻打魏國,聽說此事後,深受觸動和不安,隨即主動派人給魏國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以示友好往來、和睦相處,並對宋就和當地的村民大加讚賞一番。宋就和當地的百姓也因為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和平,受到了魏王的重賞。

如果魏國的村民們沒有聽從宋就的建議而執意以怨抱怨,結果恐怕就是瓜苗盡毀,兩國之間甚至會爆發可怕的戰爭,最後民不聊生。

因此,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傷害時,若能以德報怨,結果也許會更好,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回報。

以德報怨雖然讓我們氣憤難平,也付出了微小的代價,但換來的也許就是對方的醒悟、理解和信任,甚至心甘情願地為我們付出更多,這也不無可能。

當然,以德報怨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從其實效性看,奉行這種道德準則,未必就能給我們帶來明顯的利益,在有些情況下,它並非最優的處世準則。

要以德報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對方的道德水平。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反思,都有愧疚之心。當你選擇以德報怨的時候,總會有人覺得你軟弱可欺,不僅不會扭轉對你的態度,反而會變本加厲。因此,在選擇以德報怨的時候,人們要做好兩手準備。

以德報怨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那不妨在下一次選擇以直報怨。正如那首歌唱的一樣,“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以德報怨展現了我們寬容的胸懷、以和為貴的心態,以直報怨則展現了我們擁有反擊的能力和強硬的態度。

當然,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冤冤相報何時了,通過以德報怨寬恕對方的過錯,以真誠和善良化幹戈為玉帛,才是我們為人處世最好的辦法,也是中國人該有的分寸。

與人相處,不爭一時之氣

生活中,見到別人發脾氣恐怕是我們每個人經常遇到的事。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因為發脾氣,最終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究其原因,不是這個人的能力不夠,更不是這個人不善於和他人溝通,而隻是因為這個人一丁點的壞情緒,就導致出現不可收拾的殘局。

與人交往,總免不了產生一些摩擦或者矛盾。在這些不愉快麵前,人和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一個人心胸豁達,懂得包容和寬恕別人,那麽,他眼中的世界永遠是陽光明媚、積極向上的。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心胸狹隘,喜歡和別人斤斤計較,凡事針鋒相對,這樣既容易傷害對方,又會讓自己變得缺少朋友,以後有了什麽困難,也難以找到輔助自己的人。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小雪剛剛拿到駕照,上班通勤的時間大大減少,有些時候稍微開快點,甚至能拐去自己喜歡的咖啡店買杯咖啡再去公司。最近,她又發現了一個節省時間的辦法,那就是加塞。隻要在轉彎時旁邊車道兩車之間車距較大,她就敢打轉向燈,插過去。

這一天早上,小雪又打算去買杯咖啡再去上班,到轉彎的時候,發現旁邊一輛車與前車車距很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小雪趕緊打開轉向燈,正要插過去,對方卻好像提前知道了她的意圖一樣,稍微加快了車速,縮短了與前車的距離。連續幾次,小雪想要加塞,都沒有成功。這可把她氣壞了,“我還不信了,今天這個塞我非加不可!”之後,她又看到一個機會,心一橫,就把車頭別進了對麵兩車之間。

就在她為加塞成功而得意的時候,車後突然傳來一陣猛烈的衝擊,小雪的車在強烈的衝擊下橫了過來。

“他怎麽不讓著我啊?”小雪心裏想著,怒氣衝衝地下了車,打算和對方好好理論一番,讓對方賠自己修車錢。

沒想到,對方根本不跟她說話,直接掏出手機報了警。此時,小雪還抱著僥幸心理,告訴交警自己正常行駛被對方追了尾。沒想到,對方的行車記錄儀完完整整地記錄了她違規變道的全部過程。就這樣,小雪的車不僅要修上好一陣,她還要支付一大筆修車錢。

生活中像小雪這樣的人並不罕見,他們總是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直到自己因此吃了虧方才醒悟。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是這樣講的。一天,他和老朋友在雅典城裏一邊散步,一邊愉快地聊天。

忽然有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出現,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開了。他的朋友看見,立刻回頭要找那個家夥算賬,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他,不讓他去追。朋友奇怪地問道:“難道你怕這個人嗎?”

“不,我絕不是怕他。”蘇格拉底說。

“那麽,為什麽人家打你,你不還手?”

此時,蘇格拉底笑著說:“老朋友,你糊塗了,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踢它一腳嗎?”他的朋友點點頭,不再說什麽。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得饒人處且饒人。

兩人相鬥,你若由他,或許是為今後留得了一條康莊大道;但若睚眥必報,不依不饒,便是在無形中為自己築起一道牆。正如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岩所言:“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