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斷臂自保

“不必多禮,朕聽你提起玄德先帝,想必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不妨說出來聽聽。”

“玄德先帝作為一代明君,最先設立西廠提督之職,在位期間收複燕南三郡故土、建交外域匈羌,治理秦河大水、造萬裏長城,居功甚偉堪比堯舜禹湯。”

“先帝能夠締造出百年盛世,自然離不開手眼通天的西廠,在全國各地組建的情報網。”

“皇上此舉乃是仁德之治,萬民之福,怎會遭天下人非議呢?”

趙世昌說完還瞪了燕王一眼,以表示對他的不屑。

鎮撫使一番話講得有理有據,滴水不漏,還間接拍了小皇帝馬屁。

群臣們汗顏,裁撤西廠等於否定先帝,他們可不想背負奸臣的罵名,紛紛沉默不語,尷尬地杵在原地。

想不到趙世昌能文能武,小爺我真是撿到寶了!

鄭鴻武打算乘勝追擊,他陰沉著臉,語氣嚴肅地說道:“大理寺少卿於德海辱沒先帝,目無王法,杖棍五十,摘去其頂戴花翎,給我好生著實打。”

夏王朝庭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如是“給我好好打”,受刑之人必定皮開肉綻,但不傷及骨肉筋脈,休養三月即可恢複如初。

如是“給我著實打”,受刑之人必定痛入骨髓,休養一年也會落下病根,積隱成疾。

如是“給我好生著實打”必定是往死裏打,體質瘦弱之人挨不過三十棍便會昏厥過去,屆時再潑一盆冷水使其蘇醒,可以說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革職行刑之言既出,奸黨同羽聞聲大驚,同氣連枝的幾個人齊身跪下:“皇上開恩,於大人乃我大夏忠臣,念其為江山社稷著想,饒他一回吧!”

燕王也適時站出來打圓場:“臣以為罪不當罰,懇請皇上三思。”

大殿上這群人協同一片,有的聲稱要告老還鄉,有的表演哭天喊地,有的宣講仁德之治,形勢如同逼宮。

自燕王而下的文官集團經常互相掩護,他們在朝中經營許久,儼然樹大根深難以撼動。

於德海連聲喊冤,實則內心竊笑不已:“咱好歹為燕王做了不少事,他還能不保我?”

“鄭公公你還太年輕,這朝堂上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

鳳簾後的南宮婉臉色有些難看,她抿了抿嘴唇,把焦急的目光投向鄭鴻武。

他絲毫不為所動,目光堅定地搖了搖頭。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不嚴難成大統。

南宮婉撥開帷幔對小皇帝教導道:“大理寺少卿身居要職,理當以身作則,如不嚴懲勢必有損大夏朝政威嚴。”

小皇帝正猶豫不決,母後的一番話令他茅塞頓開,隨即義正言辭地命令道:“群臣不必多言,一切按照鄭督主的旨意行刑。”

“來人,將於氏亂黨拿下,推出西華門外,杖責五十大板。”

“如再有替其求饒者,一律視為同黨奸羽處理。”

皇帝威嚴而冰冷的聲音落下,於德海頓感如墜冰窟,嘴裏拚命大喊道:“微臣已經知錯,肯請皇上開恩,開恩呐……”

彼時群臣靜若寒蟬,誰都不敢在這個時候忤逆龍鱗,偏偏燕王仗著自己尊貴的身份,出列上前。

“啪”的一掌,狠狠扇在於德海臉上。

“現在知錯已晚,你還是乖乖受刑吧!”

此話一出口,連燕王自己都震驚不已,他身為幕後黑手應當保住棋子,如若不然誰還敢替他辦事?

可是皇帝的一句“視為同黨”,一直在他腦中打轉,出於自保的本能反應,果斷與於德海撇清關係。

“王爺大義滅親,本公欽佩不已。”

“哪裏,哪裏……”

燕王立即止住話頭,趕忙解釋道:“本王與此人素無交往,何談滅親之說?眾人不要誤會,速速將他拿下。”

要說剛才於德海還抱有僥幸心理,此刻心裏頓時哇涼哇涼的。

他被行刑官勒住手臂往大殿外拖行,理智在這一刻徹底崩潰。

“都是燕王指使我針對西廠,他暗中培養朝中勢力,下官句句屬實,懇請皇上明鑒呐!”

鄭鴻武剛要下令從實招來,隻見於德海似木偶般迅速癱倒在地,耳鼻出血不止,死狀極慘。

動手的正是身後的黑衣行刑官,他成功下手後立即服下毒藥,也隨於德海一同死去。

鄭鴻武大驚,這人也是燕王的手下!

就差一點,隻要坐實於德海的證詞,就算不能置燕王於死地,也能令其折翼三分,偏偏就在最關鍵的時候。

看來以後在宮中還是要小心行事,不知道燕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多深。

鄭鴻武冷冷盯了燕王一眼,對方強忍著喜悅,臉上的肥肉**幾下。

那討打的表情好像是在說:“就喜歡看你弄不死我的樣子,來搞我呀!”

靠,小爺我這還能忍?

鄭鴻武立即吩咐手下將兩具屍體抬下,命林海棟驗明毒物後,再行稟告小皇帝。

堂堂大殿上竟發生命案,燕王的心狠手辣畢露無遺,所有替他辦事的人都惋惜地瞄了於德海一眼,仿佛看到了自己將來的命運。

此事暫且擱置一旁,小皇帝後麵又接連處理了幾件國家大事,例如今年的科舉改革,藩國使者來訪,汝南蝗蟲災害等等。

幾派文官人士各抒己見,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紛紛把自己指定的人安插到其中。

科舉作為夏王朝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今年新增除四書五經外的律法見解,將往年經辦的案子列入考題,讓學子們根據實際案例給出自己的見解。

此舉意圖篩選一心隻讀聖學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案例判罰必須考慮到實際情況,杜絕出現去年王氏廷尉的一句“不是你撞的,為什麽要扶?”此類荒唐案件。廷尉

事後傳聞王氏正是“東郭書院”的關係戶,利用權色交易而坐上汝南的廷尉判官,小皇帝此舉意欲削弱書院對科舉的影響。

每四年一屆的科舉主考官被稱為“科父”,凡是在這一年中榜的學子們都要感恩其授業機緣,日後入朝為官免不了自成一派,相互扶持。

此前一直為“東郭書院”的幕後官員輪流擔任“科父”,小皇帝今年力排眾議安排給薊州的呂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