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江湖之遠
李治繼位後,當初作為太子推舉的探花柳公明並沒有升官。
當朝中所有人都認為柳公明深得太子信任,以後必定入閣拜相前途無量。
誰知柳公明卻一紙上書表明自己不想留在長安廟堂之中,他請求將自己派去遠離長安的江南地帶做地方官。
煙雨江南,揚州柳葉青青,天上飄著朦朧細雨。
柳公明乘著烏蓬船靠岸,他登上碼頭,撐起油紙傘,環顧四周。
這番江南的景象和他在北方的老家截然不同。
揚州比起北方更多了一些婉約。
柳公明獨自來到揚州江都縣衙門前。
縣衙門前早已經布置好了歡迎新官上任的陣仗。
這位探花郎不在長安城當京官卻跑來揚州當縣令。
不過揚州官員互相通過氣,柳公明深得皇上信任,所以這批官員不敢怠慢,便早早的冒著雨來到衙門前,歡迎這位從長安調派來的柳公明。
柳公明見場麵如此盛大卻已經習以為常,要是以前他麵對這種場麵還會怯場,如今在長安為官幾個月已經將他骨子裏的自卑消磨了不少。
倒不是因為他地位變高而變得傲氣,而是麵對百姓,麵對官員,隻有強大的氣場才能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對揚州官員的熱情,柳公明隻是微微表態,沒有太多顯現自己的情緒。
按照慣例走了一堆程序,柳公明終於在揚州府給他安排的住處安頓下來。
揚州府給他安排的府邸很大,甚至是按照江南園林的風格製造的。
但柳公明沒有因此感到安逸,以前的他雖然家徒四壁,窩在小小的一間茅草屋裏,但他每日苦讀。心中卻十分充實富足。
但他高中科舉入朝為官之後卻時常想起自己除了讀書好像也沒有別的才能。
在長安做官也處處受到世家貴族們的排擠,始終融入不了官員們的圈子。
自己在朝中的職位也隻是一個虛職,每日無所事事,這不是他當初讀書的目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柳公明寫信給李治表明自己的誌向。
李治也覺得或許去做地方官員才適合柳公明,於是便應允了他的請求,派他來揚州江都縣做縣令。
柳公明喝了點酒已是微醺,他獨自一人來到庭院中,望著皎潔的月光,規劃著自己在江南為官的生涯。
江都縣商業繁榮手工業興盛,柳公明前來當縣令是李治和張知易共同決定的。
他這次前來帶著任務。那便是大力發展江南的手工業和商業。
柳公明犯了難,他除了讀書哪裏接觸過什麽手工業商業就連做飯都做得難吃。
俗話說,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柳公明可以說得上是名副其實。
盡管困難重重,為了不辜負之前的太子,也就是當今聖上的信任,柳公明來到江都縣,第二天便著手落實李治交給他的任務。
古時有士農工商一說,手工業和商業占據了社會階層的後麵兩位,而柳公明此時已經階極躍遷成為地位極高的士一層。
柳公明不敢端起架子,畢竟是李治和張知易都極為重視的行業肯定有他們兩人的道理。
來到江都縣衙,柳公明先是熟悉了縣衙上下的官員和小吏,又處理好了各項公文條款。
便開始著手調查張知易所說的手工業和商業。
柳公明向縣尉詢問道。
“咱們江都縣的工匠有多少戶啊?”
縣尉不知道為何新來的縣令如此關心這些匠人。
“咱們江都縣有瓦匠5戶,鐵匠6戶,紡織匠人......”
柳公明一邊聽縣尉說,一邊拿著紙和筆,一一記錄。
“那麽商販呢?”
“商販那可就多了。”
柳公明稍加思索,意識到自己所問的不夠確切,便改口道。
“那規模稍大點的商戶有幾家?”
“那就要屬李員外家的酒莊,他家釀的酒銷往全國各地。還有陶員外家的瓷器,生意也十分紅火。”
柳公明疾書,生怕遺漏掉了什麽內容。
縣尉探頭看看柳公明寫的內容,笑道。
“縣令大人不必如此麻煩,這些東西在我們縣裏的戶籍冊上都有,你要是想看我給你拿來便是。”
柳公明意識到自己的方法卻的確是很笨拙,有些難為情,便向縣尉拱手道。
“讓你見笑了,公民不才。腦子有些愚笨,做事的方法不會取巧,日後還請多多指教”
“縣令大人這是什麽話,誰不知道您是今年的探花郎?能考上進士的那便是文曲星下凡,對工匠商人的行當不精通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縣尉極力地想給柳公明一個台階下,但柳公明心中卻依舊耿耿於懷。
他想起當初張知易對他的評價:書呆子,有點腦子但不多。
當時他聽到這樣的評價還憤憤不平,如今經曆了許多事情之後,他也釋然了,自己的確有許多東西要學,除了書上的東西,要想真正的為百姓,為朝廷作出貢獻,自己的確有許多東西要學。
“那就請你將這些戶籍冊帶來讓我看一看。”
縣尉見這個新來的縣令如此有禮貌,心中如沐春風,這有大學問的人就是不一樣。
“大人多禮了,小的就是聽命於你的,你要看隻需一聲令下便是。”
柳公明點點頭,此時他還是不太適應發號施令的感覺。
“那就請你順便將江都縣的財政稅課還有書院的公文帶過來讓我查閱一下。”
縣尉遲疑了,這些文書加起來有好幾十本這柳公明看得完嗎?
“可以將這些文書搬到我的書房裏,我盡快看完。”
當天夜裏,縣尉和幾個衙役將縣衙裏麵這幾年來的文書一一搬到了柳公明的書房。
柳公明挑燈夜讀,拿出了他當年寒窗苦讀的那份勁頭。
擺在他麵前的可能是比科舉更加難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處理好這一方縣城,如何當好一個父母官。
柳公明知道自己天賦不足,但他能考過科舉,他心裏明白笨鳥先飛的道理。
這些聖賢書裏麵沒有教過他的知識,他隻能一步一步的親身實踐,不斷積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