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李治的法治
張知易在講台上一番新奇的言論,讓台下的學生陷入了沉思。
這時院鍾響起,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雖然張知易並沒有說什麽內容,但這堂課卻讓學生們開始審視自己的求學生涯。
“大家都先回去休息吧,我們下次再見。”
學生們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張知易行了一個長揖。
此時的學生們不再質疑張知易的才能,他們心中認定,上張知易的課能學到除了考科舉以外的知識。
學生們紛紛離去,而那位第一個起身像張知易行禮的學生卻沒有離開。
張知易注意到了他,便問道。
“你眼力勁兒不錯,還知道帶頭向我行禮。”
“不過是一些人情世故罷了,聽了先生一節課。才覺得我這個大禮,行得十分有必要。”
這個學生可謂是將人情世故表現得淋漓盡致,言語之中都在吹捧張知易。
張知易對這樣的學生沒有什麽好感。
“行了,你先回去吧。”
“先生,學生有一事不明。”
“但說無妨。”
“既然先賢有那麽多的著作,都是不乏治國為人的大道理。可為何朝代依舊更替,百姓沒有安居樂業,若是那四書五經有用,為何又不能江山永固。”
這個問題讓張知易大為震驚,在這個環境裏還有思考這個問題的人,真是難得。
“朝代終將有壽命,曆史的滾滾車輪不是幾本經書就能抵擋的。”
“強如大唐也會滅亡嗎?”
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居然從這十幾歲的少年口中說出來,讓張知易不得不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學生刮目相看,也許他就是張知易想找的潛力巨大的才子。
“會。”張知易語氣嚴肅地回答道。
那名學生悵然若失喃喃道:“那既然大唐遲早都會完,我們讀書考科舉做官又有何意義呢?所做的不過是順應曆史潮流。”
“盡人事,聽天命。”張知易見這個少年如此悲觀,便寬慰他道。
“天命?如果我的天命是每日背誦這些詩文,做幾首好詩曲,討得聖人歡心。百姓會因為我做的事安居樂業,大唐會因為我做的事繁榮強盛嗎?”
張知易愣了,他不想打擊這名學生的求學之心,他思考了一會兒說道。
“讀書才能讓你站到更高的平台,有更大的權力。”
“先生剛才說知行合一,這幾年來我讀的書很多,但能按照書中所說的去做的寥寥無幾,也許我還沒有資格去擔當大任吧。”
少年十分低落,甚至對自己的學習生涯產生了懷疑。
“你還年輕,你的前途無可限量,好好努力吧。”
張知易望著這個心中迷茫的少年,他覺得隻要有人稍加指引以後他便能成為大唐為百姓作出貢獻的人才。
“你叫什麽?還沒知道你的名字呢。”
“先生學生姓錢名自敏。”
“你先回去休息吧,隻有好好讀書,才能實現你心中的抱負。”
“學生告辭。”
打發走了錢自敏,張知易心中已有打算,他決心將錢自敏培養成大唐中擁有特殊才能的讀書人。
正當張知易思考著如何指引錢自敏。
旁邊傳來了他那個熟悉的聲音。
“老師講的這個知行合一,以前可沒對李治講啊,看來我還要到這書院繼續深造。”
張知易轉頭,隻見李治依舊是穿著一襲白衣,隻不過臉上多了幾分憔悴。
“當今聖上來這個小小的書院,也不提前通報一聲,有失遠迎啊。”
“老師不必多禮,你我不同外人。”
兩人離開了教舍便來到書院的庭院中,找了一處涼亭坐下。
“你今兒怎麽有空來找我?政務都處理完了。”
李治倒上一壺茶,悠閑地靠在涼亭的椅子上。
“別提了,我忙得手忙腳亂的,真不知道父皇這些年是怎麽堅持下來的?”
“不是有長孫無忌那幫大臣幫你處理政務嗎?”
“話雖如此,我想著剛剛繼承大統要盡快熟悉朝政有許多東西要學。”
“這些東西我可教不了你。”
張知易背著手看著桃園裏活動的學生們,享受著夏天的幾縷涼風。
李治到這涼亭裏也放鬆了許多。
“不知為何,我此時卻有些羨慕老師,隨心所欲。隨性而行。”
“你有你的任務,我怎麽能和你相提並論?”
“是啊,這大唐盛世其實是危機四伏。我這次前來也是想向老師討教以後的舉措。”
張知易略微思考了一番,也是時候幫助李治穩定住他剛接手的大唐。
對李治的皇位虎視眈眈的,不僅有剛剛吃癟的盧家,還有各個外戚和朝中大員。
“要想差距朝局需要推行法治。”
“法治?”
“法治是需要整個朝廷有嚴明詳細的律法,不僅可以讓官員和百姓明白觸犯律法之後的嚴重後果,以此震懾他們。也為處置觸犯律法的人提供了依據。”
李治點點頭說道:“父皇在位時也非常主張修訂律法。也有了貞觀律。”
“你隻需要將貞觀律繼續推行即可,隻是要對貞觀律進行一些解釋和補充。”
李治不理解,既然有了律法,按照律法上的所說的去執法便可。
“這貞觀律上有許多條目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但律法一定要突出一個同一性,這樣才能在遼闊的大唐疆域內推行。”
李治深以為然,心中記下了這一言。
“而且有許多條目的含義並不是十分詳細,需要進行解釋說明,讓執法的官員明白其中的含義。”
“那老師的意思是我要編撰一部新的律法,作為我執政的依據。”
張知易點頭。
“隻要有了律法才能保證秩序,有序的大唐才能穩定。”
李治受益匪淺,覺得不虛此行,現在官員呈報上來的各項奏章,都要讓他來定奪,若是有了律法,便可命令官員直接按照律法辦事即可。
“那便要派人立即著手修訂律法,加以推行。”
“修訂律法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考慮到方方麵麵以及各種特殊的情況,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
李治在思考,修訂率法最合適的人選,最終心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