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平疇

庵前隴有片寬闊的農田,一條流河從中間穿過,綿延一公裏,沿岸都是翠綠的篁竹。這竹子家族觀念強,一簇就是幾十根上百根,團結緊密,盤根錯節,也幸虧互相挨挨擠擠,竹身過於瘦長不能經風雨,時常邊上有一兩株竹子彎下來,向道路或溪河折腰。這耕地是村子的糧倉,早年興建了水渠,引溪灌溉。

那天張書記走訪時突然想到,溪河裏可不可建造一座水車?!張書記為這個想法激動,她發現自己跟水車太有緣了。張書記的這個念頭,是從城裏進村的路上說的。

張書記周末回到城裏,跑遍了縣城也沒找到玩具水車拚裝積木,隻看到了艾菲爾鐵塔。疫情解封,政府鼓勵公職人員消費,張書記就把家宴安排在城郊一家農莊。過年沒過成,過節又落了,訂餐的人非常多,城裏好點的餐館就沒位置了,小點的餐館關門大吉。張書記請兄弟姐妹,大家族聚餐,也是娘家來為張書記送喜,預祝二寶是個大小子。

農莊規模不小,廢棄的舊學校改建,叫1107。那天,張書記一行來到農莊,一下車就看到了水車。水車跟高寨的不同,它轉動起來不是吃水而是吐水。孩子們當然愛看,大家在餐前圍著水車合影。水車那天沒轉動,餐館複業不久,老板舍不得電力,水車就成了觀賞的靜景。張書記仔細觀察,知道這座水車是灌溉水車,應該是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一種,這種水車能把溪河的水傳輸給高處的農田。

張書記回到村裏後跟嘉欣說,城裏也沒有玩具水車賣,倒是看到一座景觀水車。張書記打開手機,給嘉欣看。張書記跟張琴說,我們村子還應該在公路邊建一座水車,作為村莊的標誌性建築,吸引遊客打卡駐足。

但是,張書記沒想到老圻會反對她的計劃。老圻正是庵前隴的小組長。

老圻的反對理由,是覺得這樣的項目浪費資金,沒有實用,而所謂的發展旅遊隻是一種跟風之舉,不如把資金用到更急需的地方。

張書記說,你呀,在村子裏呆久了,眼光就看不長遠了!老圻沒有生氣。如果換了別人,他一定會生氣的。能不生氣嗎?這是在揭他的傷疤。

老圻原來是小鎮的老師。當時,中學英語老師緊缺,老圻被派往外地進修了一年,就成了專業老師。老圻的英語學得好教得也好,特別是漂亮的書寫,簡直是英國回來的。老圻回到小鎮後就有點恃才放曠了,對校長有些決定不放在眼裏,對教育管理的官員常有不敬,經常罵他們貪汙腐敗,弄得影響很是不好。

用教辦主任的話說,老圻太不成熟的!政治上太幼稚了!1989年那年,他居然還跟著學校的小年輕在學校貼起了大字報!其實他不摻和政治,就是看到寫大字報的老師書法水平不好,就搶過了毛筆龍飛鳳舞起來。大字報貼好後,他背著手反複觀賞了一番,把大街當成了書法展廳。這就樣,他被列在了重點幫教名單。

老圻最終讓教育辦主任抓到了把柄。老圻生了兒子之後,仍然還生了個女兒,被人舉報。主任跟他談話,說做人得低調點,這計劃生育可是基本國策,是可以開除工作的,隻要以後改了那些壞毛病,罰點超生費降點工資,就可以保證沒事。同時,有人勸老圻需要向主任進貢點什麽。

但老圻說,進貢什麽?我們是一同去進修的,一同在學校裏當老師,他的水平還沒我高,我怎麽能向他彎腰認低?他喜歡當官,我喜歡教書,我們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河水還是犯到了井水,主任把老圻的計劃生育情況上報了,老圻為此被開除公職,回到了梅江邊這個小山村,成為地地道道的農民。老圻回鄉之後,仍然喜歡龍飛鳳舞,但那是幫村民寫春聯。兒女長大了有出息了,想接兩位老人去城裏住,但老圻就是不肯。他說,我就要讓那個領導看看,我並不在乎工作不工作,回到鄉下怎麽了?一樣過日子,陶淵明還寫《歸園田辭》呢!

老圻家不貧困,但張書記喜歡上他家坐坐,交流交流對國家大事的看法,關鍵是讓老圻幫著宣傳發動,把村子整漂亮一些,那些舊牛欄破房子之類的願意讓出來修路,房前屋後願意美化綠化。

老圻一輩子對幹部存有不敬之心,也許是被基本國策咬過了。老圻原來對張書記不冷不熱。讓老圻徹底轉變的,是那次愛人被蛇咬傷的事。那天,愛人在稻田裏收割稻子。田是水田,愛人收撿稻草時,感覺被東西咬了一下。回到家裏一說,老圻就著急了,兩人來到稻田裏,要找到那條蛇。兩人在一塊水田裏反複尋找,終於在稻草堆裏找到。老圻大吃一驚,竟然是一條銀環蛇!

老圻打死毒蛇之後,立即叫妻子回家在**躺著,自己轉身騎上摩托去叫醫生。醫生說,這銀環蛇太毒,村裏怕是治不了,得趕緊進城去人民醫院。老圻著急了,進城的客車上午下午兩趟早就過了時間,等到第二天再進城就來不及了。這時,張書記正好來找醫生,她散步時摘樹上的李子被刺紮著手了。聽到老圻家出了事,張書記二話沒說就發動了車子,把老圻帶上,回家接人後直奔縣城。

老圻的愛人得救了。每次張書記上老圻家,愛人都特意為張書記準備一份酒娘蛋,說是補補身子備二胎。

老圻對張書記感激,卻不願意附和她的觀點。老圻看到電視劇上的鄉村,都走到了一個套路,就是花了大筆的錢搞些花花草草,說是將來發展旅遊吸引遊客。村子漂亮了,鄉親們看著好,遊客看著好,領導看著好。這樣的想法當然好,但不是每個村子就有用。比如這個梅江邊的村子,離城太遠了,誰願意來旅遊呢!

老圻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卻不料受到張書記的批評,說他目光短淺,在村子裏呆久了,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外麵的世界,不都在電視裏嗎?老圻想反駁張書記,想了想,還是算了。

張書記知道老圻不服氣。就說,縣裏的教育培訓太火爆了,許多團隊專門走山路走水路,培訓機構到處尋找新線路,我看我們村也有機會的。你看,新的大公路已經動工,進村的時間將大大縮短,這梅江邊有紅軍留下的渡口、兵工廠、油茶林、油坊、水車,還有名人陳熾的故居,到時培訓團隊來,周邊的遊客來,也不是沒可能,我們得準備好。

老圻聽了張書記的分析,覺得有些道理,但還有顧慮,這隻是想象,是虛的。

張書記接著說,建這座標誌性的景觀水車,不隻是為了旅遊。你看看啊,高寨的水車修好後,木匠的手藝就荒廢了。現在外麵不好找工作,得在自己家裏謀點事。這個周末我回城,看到餐館裏安裝了大型景觀水車,顧客可喜歡了,我就想起木匠的手藝。我們村子裏,當然可以把水車工藝弄起來,讓外頭的公園、餐館、家居來我們村子裏定購水車,這些老木匠不就找著事情了?!這座公路邊的網紅水車,是村莊的景觀,更是木匠的廣告牌。我們要找一個好名字,把師傅的名字弄上去,並留下電話,這樣遊客拍照打卡,就把水車加工的業務傳了出去。

老圻聽了,說,關鍵是,這還得花多少錢呀!

張書記說,李木匠願意義務勞動,免費為村裏打造,就是需要一些材料費用,他負擔不起。我就是想跟大家商量,這水車畢竟有實用,可以灌水的,這邊的水渠多年失修,村裏爭取了一筆水利經費,我們可以先不修水渠,就把水車弄起來,這樣澆灌問題也解決了。

灌溉水車修好後,老圻終於承認張書記的話沒錯,自己的目光是沒有看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水車邊打卡,這架水車不斷被遊客拍進手機裏去。老圻更佩服的是,張書記為水車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生生不息”。

有一天,老師布置了作文,題目是《村裏的水車》。嘉欣和雅麗、晶晶來到公路的水車邊觀看水車,嘉欣對兩個小夥伴說,這水車跟高寨的水車不同,你們有沒有看出來?

雅麗和晶晶左瞧右看,就是沒發現。

嘉欣說,你們難道忘了我們那天在手機上百度的答案了嗎?水車有多種,有的是灌溉提水用的,有的是轉動碾盤用的。這架水車,就是提水的,你看,跟高寨水車不同的地方,就是吃水的葉子不同,這裏的葉子張著很深的嘴巴,那是為了給岸上的農田提水,而高寨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