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轉水

嘉欣親眼看著溪流來到了水車邊。那奔騰的溪流,從高寨的拱橋下跌落,一路跌跌撞撞的,像漂流的遊客不斷發出興奮的尖叫。待這種尖叫漸漸平緩,溪水又暈頭轉向拐了個彎。一片落葉同時卷進這股幸福的流水,撞上了水車新鮮的額頭。水車的接水槽,至少有一半是新的。鬆木的香氣**著溪水,這真是一對老冤家!這種**,在多少年前水車最初建好的時候,就開始了。

水到渠成。這水渠是張書記提前想到的。聽到修複工程進展順利,張書記就趁鎮長進村檢查糧食生產工作,特意讓張琴帶他到高寨走了一趟。鎮長對張書記的執著和創意折服了,立即同意了張書記的方案。這個方案不僅是水渠,還包括高寨整個舊址修複,包括兵工廠山洞、紅軍種的油茶林。撰寫簡介,建牌立字,硬化道路,這些都在同時進行。張琴寫方案的時候,村支書又加了個內容——烈士小陵園。

原來,民政部門為全縣散葬烈士統一刻製了墓碑。村幹部從小鎮領回墓碑後,一直堆放在村委會。有一次,村委會水溝井蓋破了,村主任順手拖起塊碑石,蓋在溝麵。張書記發現了,說,這樣對烈士極不尊重!村主任看了看上麵烈士的名字,想了想,就把碑石換了一麵,讓文字朝著底下。張書記動員村民領墓碑安葬,但村支書說,不要指望村民自己去建墓,他們不是烈士的直屬親人,要麽是過繼的,要麽是叔伯。張書記說,有條件了村裏要統一找塊墓地,修建一座小陵園。村支書聽到鎮長同意了張書記的項目,就趁勢而上大膽提出了小陵園的想法。

鎮長同意了。鎮長說,這不是雪花膏,而是比雪花膏還重要的臉麵!現在各個村都不大願意申報工程,說是村子裏這幾年什麽都建好了,要水有水要電有電要路有路,其實哪能這麽簡單呢?這些都隻是基礎設施。要讓村子繼續富起來美起來,還真要花點心思,他們哪就是腦子懶怕事多,不像我們張書記!

嘉欣看著水車的接水槽注滿了,呆笨的水車似乎被一隻手推了一下,動了動身子。一個接一個水槽注入了溪流,水車終於發出了有節奏的吱呀聲。張琴聽著水車的吱吱聲,對木匠說,這木頭是不是要散裝了?該為那些接口打點潤滑油的!木匠笑了起來,水浸千年鬆,這鬆木就是喜歡水,水就是潤滑劑,有了水就能不腐敗。張書記順口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用在這水車上也是合適的。

嘉欣看著水車一圈又圈轉動,一點兒也不覺得頭暈,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架水車。溪流轉動著水車,溪流聲與水車聲形成動聽的合奏。水車像個久未洗澡的孩子,遇到清清的水流情不自禁哼起歌謠。要不是春寒猶在,嘉欣也想跳進溪水裏好好享受。嘉欣看夠了水車,又鑽進油坊,觀察水車帶動大碾盤的場景。

嘉欣發現,其實水車並不是孤單的輪子,大碾盤是另一隻巨大的輪子,它們簡直是一對恩愛的戀人,攜手並進。水車就像一個男子漢,站在外頭經風曆雨為碾盤加油。水車正對溪流,像個幹渴的趕路人,把嘴巴湊到溪水前,吞了一口,接著又一口,永不滿足。水車與溪流形成直角,水車的一隻手伸進了油坊洞口,跟大碾盤緊緊相握,如臍帶相連,心心相印。源自水車的力量,讓大碾盤不斷吐出茶籽粉末,像母親在哺育孩子。而這個孩子,就是生生不息的人類。

燕生跟木匠一起修複油坊的時候就聊起,這水車不隻是轉,還要真正地用。他到女兒家找了些陳年茶籽,讓張琴運到高寨,水車試水那天,就不會是空轉。燕生恢複了一個油坊師傅的麵目,像是在表演又像是在生產,接續著一項項程序。蒸煮,做餅,上榨,拉槌,接油……生動而樸拙,古老而又新鮮,一個個畫麵,被張書記的同事給拍攝了下來,成為他夢寐以求的非遺影像。

水車試水這天,張琴遇到了一個難題:張書記要親自前往高寨觀看。張琴對自己的技術倒是有把握,一個月來在這段山路來來回回,技術倒是練到了極致。她就是擔心張書記肚子裏的孩子。萬一,誰能打保票呢,萬一路上有個坎,車子顛起來,或者山路遇個小動物,車子緊急刹車,那未來的孩子可不樂意!但張書記相信張琴的技術,還是堅持要去。最後,張琴不得不答應。

嘉欣也是坐著張琴的車子一起去的。回去的時候,嘉欣撿了不少木頭,塞到張琴車子的後廂裏。張琴問,這些木頭撿回去幹嗎?嘉欣說,將來木匠爺爺有空了,可以做一架小小的水車!

張琴說,村裏不是有木匠店嗎?那裏的師傅開著電鋸,做起水車來快,店裏的木頭也多,不需要帶這些廢棄木料。

嘉欣說,我知道,我曾經到木匠店裏偷偷撿了幾塊木板回家,爺爺聽說是要做水車,就說這木料沒用,都是壓縮板,浸不了水,也做不得水車。張書記說,嘉欣年紀小但好動腦子,看到木匠剩餘的木料就打起了主意。張書記接著問嘉欣,你的水車放在哪裏呢?爺爺會做水車嗎?

嘉欣說,我想安裝在小院裏,爺爺不會做,他問了幾個木匠都不會,但我想,總能找到會做的木匠,比如李爺爺。

張書記說,我倒是會做水車。

張琴扶著方向盤,發動了車子,換了爬坡擋,一聽就笑了起來,說,張書記隻會寫東西編故事,怎麽會做木匠呢?張書記說,嘉欣不知道玩具水車是什麽樣子,但我知道,我從小玩過,根本不要木頭的。看到嘉欣急切的目光,張書記頓了頓,又說,我小時候最喜歡玩水車了。

出了高寨,過了拱橋,轉到隘口,張書記叫張琴停下車子。她緩緩下車,走到電訊塔邊,環顧四野。張琴知道張書記帶著告別的心情。果然,張書記摸了摸肚子,說,寶貝,我知道你在催我回城,讓我休假,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在這山頂眺望了。你看,多好的風景呀!江山如畫,這邊就是梅江,那是大壩長橋,我經常散步的地方。那邊就是瀑布群,裏麵藏著一座水車。你看,杜鵑花快要謝了,到時能帶著你一起來看看,多好呀!

張書記揮動相機,拍了不少視頻。張琴扶著張書記上了車,一路點刹,就到了澗腦排,到了嘉欣遇到野豬的地方。桐花已經開放,大片大片鋪在樹下像一張地毯,而桐樹成了佇立在地毯上的女神。

張書記說,我們做的玩具水車,就是用這桐樹的果實,我們叫桐籽。隻能是還沒有熟透的青桐籽,果子圓圓的,果皮嫩嫩的,這是水車的轉軸。油茶樹的葉子堅韌,葉子邊緣有小牙齒,大小也合適,摘了一枚撕成兩片,插到桐籽身上,就是一架水車了。再找一根堅實的小樹枝,朝桐籽中心穿過去,安放在有落差的流水中,這水車就會轉起來。

張琴聽了,感歎地說,這種不花錢的玩具多好,可惜現在的孩子,都不會手工製作玩具了!

張雅說,小時候農閑我們就玩這個,喜歡在桐樹下納涼,做水車,聽蟬叫。我估計,這澗腦排的孩子以前肯定玩過。這真是個好屋場,看這些李樹、柿子、桐樹,有吃的有玩的,這桐樹可以打桐油賣給船家,是護木頭的好東西,到時修複的水車和油坊,那木頭也要刷上一層桐油。

嘉欣說,聽起來這玩具一分錢也不花!這可真好,我也做一個。張書記說,桐樹結果時,如果我還在村子裏,一定幫你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