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麒麟殿

小漁村名叫朱村,地處大遂王朝交洲的最南端。

三麵臨海,背靠群山,山海之間夾著一片長滿蘆草的泥灘,方圓不過二十裏地界。

百年前四國混戰,一撮流民逃難至此。砍伐蘆草,搭建草屋,以捕魚種地為生。逐漸安頓下來,發展至今已有百餘戶人家。

大遂建國後,朝廷派人沿著海岸線與群山的交界處開辟出一條官道,使其連通內陸。

至此,朱村結束了與世隔絕的局麵。村民登籍納戶,正式歸入了大遂版圖。

兩任先帝仁德,還民休息,承平近百年,日子過得還算安穩。

李餘年今年十二歲,是土生土長的漁村娃子,

身材精瘦,個頭比同齡人矮上半頭,臉龐黝黑,長得倒是濃眉大眼的。嫌長發礙事,索性理了光頭。看上去憨憨的,活脫脫的一個小沙彌!

他老漢兒李海是個木訥的漁民,打了半輩子光棍,年近五旬也沒娶上媳婦兒。

一年,在海上救了個落水的女子。那女子昏迷了幾日,醒來之後竟稀裏糊塗地留了下來,給李老漢當了媳婦兒,頗有幾分姿色!

村裏人誇李老漢祖墳上冒了青煙,白撿了個漂亮媳婦兒!

李老漢隻是憨憨地笑,嘴裏念叨著:“命好哩,命好哩!”

之後一年便生下了李餘年,李老漢幹活就更加賣力氣了,一家人生活得還算安穩。

可惜好景不長,這便宜媳婦因為早年落水,落下病根,得了肺癆,沒兩年就死了。

李老漢兒的天塌了,整日望著遠處的海麵發呆,借酒消愁!

一日半夜,大雨滂沱,海上風浪大作!

剛喝完酒的李海罵罵咧咧地駕著船出了海,之後再也沒有回來,多半也是沒了性命。

留下一個四歲的男娃李餘年,徹底地成了孤兒。

李餘年也是個強種,每日去碼頭望著海麵等他爹回來,誰來勸都不好使。

一連三日,終是餓暈在碼頭上。

鄰家劉嬸心善,抹著淚將他背回家,養了十數日才撿回一條小命。

下地後,小餘年給劉嬸磕頭。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失控,嚎啕大哭,鼻涕眼淚流了一地!

劉嬸陪著眼淚,說道:“以後有咱家一口吃的,就餓不著你。”

算是認下了他這半個兒子。

劉嬸是個寡婦,丈夫老劉和李海一樣是漁民。去年出海碰上急浪,舍不得丟棄漁網,跑得慢了些被海浪卷走了。

靠海吃海,最後死在海上,幾輩人都是這麽過來的。劉嬸倒沒怎麽怨天尤人。

望著即將成年的兒子劉程,下定決心,再不讓他出海。於是,拿出大半生積蓄,求爺爺告奶奶地送他去了鎮上,給別人當了木工學徒。

家裏還有個遺腹子小閨女,名叫二丫。蹣跚學步的年紀,長得白白嫩嫩,細眉大眼長睫毛,粉雕玉琢的,十分討喜!正是麒麟降世那日,李餘年舍命救下的小女孩。

老劉沒了之後,劉嬸在村郊開墾了幾畝田地,以賣菜為生。

李餘年時常背著二丫,跟著劉嬸在田間地頭幫著幹些零散的農活。菜熟時,天還沒亮,劉嬸就要推著車去十幾裏外的鎮上賣菜。照顧二丫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李餘年身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餘年年紀雖小,各種家務零活卻早就爛熟於心。

趕上逢年過節,劉程從鎮上回來探親。一家四口聚在一起,雖不富裕,能夠相依為命,也算得上一件幸事了。

轉眼間三年過去,這三年發生了三件大事。

這第一件事,朝廷下旨修建麒麟殿。這是個大事,所用人力物力巨大。

朱村裏的許多壯丁都上山當了幫工,雖做的是些苦力活,心思活絡的還是能從京城來的工匠那裏學來一些手藝。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劉程,本就有木工學徒的功底,吃苦耐勞且懂得結交。深得從京城來的大師傅喜歡,破例收他做了個編外弟子。

麒麟殿建成之初,也著實風光了一把。在方圓百裏內,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奢華建築了。

落成儀式由縣太爺親自主持,工部幾名主建官員作陪。周圍十裏八鄉,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鄉紳們免不得一頓溜須拍馬,便是稱天上宮闕的詞都出來了!

之後一段時日,朱村麒麟殿算得上是名聲在外,一時間遊人如織,香火鼎盛。

山門立在山腳,兩丈高的牌坊,四根青石立柱聳立,把牌坊分成了三段。中間高,兩邊要矮上一截。飛簷挑出半六尺,頂上鋪著金色的琉璃瓦。

中間的牌坊上寫著“瑞麟山”三個大字,蒼勁有力!

說起來,這座被當地村民稱為“後山”的小山頭,沾了瑞獸的光,得了個“瑞麟山”的山名,也算是有福氣的了!

進入山門後,是一條直通山頂的石板階梯。雪白一片,一階一階,一路望不到頭!

花崗岩石板修葺得整整齊齊,色潤且白淨!打磨得方方正正,一塊塊的,如同刀切的豆腐一般!

拾級而上,石階兩旁的竹林鬆柏鬱鬱蔥蔥,枝葉壓下來,剛好垂到了石板路的上方,遮蔽住了夏日歹毒的陽光。

山風吹來,枝葉隨風搖擺,嘩嘩作響!若是登高向下望去,仿佛置身於一片浩瀚的綠色海洋!樹葉一起隨風晃動,猶如波濤逐岸,一浪接著一浪!

遊人香客若是走累了,隻需席地而坐,休憩片刻。便覺心神清明,疲勞頓減。

約莫走三裏的光景,便來到了瑞麟山的山頂。

瑞麟山南臨南海,背靠群山。

與背後連綿百裏的群山相比,山勢並不算高,卻是進入深山前的前哨站。

山頂原是塊不過半畝地大小的山尖,平時由一些村民打理出來,種些番薯之類的農作物。

後來朝廷來了人,竟生生地削去一截山頭,空出了好幾畝地界!隨後又移來好些樹木花卉,鋪滿了整座山頂。

麒麟殿就坐落在平地的中軸線上,麵向大海,背靠著群山。

正殿前是一片廣場空地,也鋪著白淨的花崗岩石板。

臨著懸崖邊兒,圍了一圈青石立柱。每根立柱齊腰高,柱身上浮刻著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神韻十分的可愛!為防止跌落,立柱間以孩童手臂般粗細的鐵鏈相連。

空地的正中央,立著一棵五人環抱的梧桐樹。這麽大一棵樹由從別處移來,足見朝廷的神仙手段!

樹幹筆直,高三丈有餘,樹冠茂盛如華蓋,樹蔭寬達五六丈!

綠蔭下擱著一張八仙桌,模樣古樸雅致,旁邊圍著幾個圓潤可愛的小石凳。一眼望去竟有幾分仙氣,想來閑暇時,坐在樹下乘涼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穿過陰涼的樹蔭,便來到了麒麟殿的正殿大門。

正殿坐北朝南,門廊挑出約半丈。四根實木圓柱支撐著筆直的木枋,木枋上雲紋團簇,上有鬥拱層疊。工藝之精巧令人歎為觀止!

鬥拱之上,飛簷向外延伸,高高翹起後攢了個尖兒,簷頂上也鋪著金色的琉璃瓦片。

門廊的正中央是兩扇朱紅色的大門,寬約兩丈,門上整齊鑲著數排拳頭大小的銅釘。

門上一對黃燦燦的銅獅門扣,左雌右雄。神態比尋常大戶人家的少了幾分煞氣,多了幾分莊嚴。

大門兩旁立柱上刻著一幅金字對聯;麒麟獻瑞千年盛,美廈呈祥百世安。

大概是沒到節日的緣故,此時大門緊閉,隻開著側門。側門略窄,隻有四尺來寬。

側門旁邊是一個小門房,和縣城裏大戶人家的門房類似,是看門人的住處。

內院的正中央便是麒麟殿的正殿了,是一座長方形石木混合的宮殿式建築,一層兩簷的結構,外形古樸典雅。

一層高約二丈,磚石牆上架著四條沒有拚接痕跡的木枋,上麵紋飾著五彩的祥瑞符文。木枋上的鬥拱層層疊加,結構十分繁複,絕不是民間建築能有的規格。

飛簷向外延伸,最終落在四周二十四根實木圓柱上,形成一圈半丈來寬的回廊。

二層高丈許,木製結構的造型更加繁瑣。正脊筆直,垂脊彎曲向下,而後又朝天高高翹起。

屋脊上吻獸,走獸,脊獸一應俱全,形態各異,憨態可掬!

屋頂上同樣鋪著金色的琉璃瓦片,金色是皇家的禦用色,民間多用青色和綠色。所以眼前這金燦燦一片,可不是哪裏都能見得到的!

再加上檀木圓柱的大紅色,石牆上的淡黃色,三色交相呼應盡顯皇家手筆,顯得莊嚴而隆重!

在一層和二層的正中間,懸掛著一塊四周鑲金,帶有雲紋的匾額,豎向書寫著“麒麟寶殿”四個大字!

殿門有三扇,中間的大門是正殿。裏麵供奉的是一尊麒麟雕像,由欽天監根據山海異獸錄中所繪的麒麟圖案一比一還原而來。

高一丈二尺,羊頭鹿身狼蹄龍尾,頭頂圓潤,一對龍角朝天而立,身披五彩龍麟甲。

那麒麟張嘴而立露出一口獠牙,前腿筆直,後腿略微彎曲。盯著看久了,會有隨時會撲過來的錯覺!神態肅穆,形象栩栩如生!

正殿的兩旁,是兩個偏殿。

說來有趣,大遂朝還沒有修建麒麟殿的先例。工部便照搬了龍王殿的樣式,給正殿配上了娘娘殿和財神殿作為偏殿。

事實證明,香客遊人來祈福順便求子求財,確實聚攏了不少的人氣。

殿內擺設的物件倒是和平常寺廟無異,香爐,供桌,蒲團,中規中矩。

比較顯眼的是殿內牆壁上的五彩壁畫。

畫的正是麒麟從南海而來,沒於深山的故事。

唯獨最後一幅,畫的是麒麟立於山頂接受萬民跪拜的場景,多少有些表達朝廷對麒麟瑞獸敬仰之情的意思!

穿過正殿的後門是一麵院牆,中間開了一個半圓的月門,門內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

院中央東西各種著一棵小杏樹,從別處移植而來還沒長開,杯口粗細,枝葉稀疏。

中間兩間廂房是廟正和弟子的住處,東西兩頭各有一間偏房,大概就是廚房,茅廁了。

麒麟殿李餘年熟門熟路,並不覺得有多新奇。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將從這裏開始,也在這裏結束。

這第二件事,朱村新建了一家啟蒙學堂。

按照規定,每戶可送一個適齡的孩童來讀書認字,且不用花費銀錢。有天賦的孩子,還可以保送到百裏外的密山書院繼續進修。

能做到這一步,不得不佩服大遂朝廷挖掘文運的手段。

劉嬸的本意是讓李餘年去,可李餘年心疼劉嬸勞累,堅辭不去。最終沒嘔過,隻得讓二丫去。

二丫四歲了,生得白白嫩嫩的,天資聰慧且口齒伶俐。先生教一遍便能記住,且過目不忘,竟是個讀書種子!

李餘年也是個有心思的,借著等二丫下學的機會,在門廊外旁聽。默默地記下後,回家細細地琢磨。不懂的,便請教二丫這個小先生。日複一日,也能漸漸地自己讀書認字了。

這最後一件事對於李餘年來說,是天大的事情!

麒麟殿建成後,缺個打雜的幫工,這個名額竟然落在了他的頭上。

村保通知他時滿腹狐疑,看不出這黑小子竟是個上麵有人的主。一個月二兩的工錢可是香餑餑,縣衙裏當差的每月也就拿這麽多!

李餘年思來想去,自己唯一認識的官老爺,也就隻有陳鬆據了。沒想到他還記得自己這個萍水相逢的漁村小子,受的恩惠又多了一分!

“有了這份差使,咱們家餘年就不愁娶不著媳婦了!”

劉嬸笑得合不攏嘴。

李餘年沒想那麽多,每月二兩,劉嬸即便不賣菜了,也夠一家人生活了。攢上幾年,給劉程大哥娶個媳婦正合適。

吃完晚飯,李餘年回到自家的新房裏,掌上燈,反身關緊房門。

來到堂屋紮好馬步,端起拳架,細細地冥想拳勢。

一步邁出,緊跟上一拳衝出,崩拳!力由根發,冷促突擊,能力透髒腑。

腳跟發力,順著身體以手臂為媒介最終將力量傳導到拳麵,講究的是突發與寸勁。

收步抬手,再出一步手臂順劈而下,劈拳!力由腰發,勢大力沉,可披荊斬棘。以腿為根腰為軸手臂為刀,講究的是腰馬合一,以力降敵。

再收一步,一步跨出手臂握拳向上揮出,掛拳!

此式最是複雜,腿腰臂協同發力,可急可緩,可正可斜,可攻可守。用得好的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李餘年有時一步一拳長思量,有時隻是隨心而動一拳崩出,有時隻紮著馬步不出拳。

時疾時緩,時輕時重,漸漸地練得癡了!

三式拳法,竟練出千變萬化!

直至天邊微微泛白,李餘年停下身形,盤腿坐在**。

不多時,丹田漸漸溫熱起來。一股炙流由丹田沿著經脈向全身擴散,而後再次回到丹田。如此反複,李餘年漸漸入定。

直至聽到公雞打鳴,李餘年才從入定中醒來。短短一個時辰的打坐,身體竟已經恢複得七七八八,神清氣爽,精神抖擻!

開門來至柴房邊的水缸旁,脫去上衣,舀起一瓢水,從頭頂淋了下去。

水流順著光頭流向胸膛,依舊瘦,卻是一身細細的腱子肉。在旭日初升的陽光下,隱隱泛著淡淡的黃芒!

今日是上山見工的第一天,洗漱完畢,李餘年特意挑選了一身自認為最好的衣服穿上。

去劉嬸家吃過早飯,領著二丫便出了門。

學堂建在瑞麟山山門往西一裏地,是一個四麵圍牆的院落,與鎮上有錢人家的宅院類似,先生是位五旬的老學究。

據說十四歲就中了秀才,考了一輩子,卻難再進一步。遊學一生,鬱鬱不得誌,索性來到這犄角旮旯的村子,當起了啟蒙先生。平日裏不苟言笑,也不喜與人打交道,對學生的課業非常嚴格,除了二丫。

二丫俏皮可愛,天資聰穎,是塊讀書的好料子。

先生見著二丫,就像喝了蜜,常說二丫是個狀元胚子,可惜是女兒身。

看著二丫進了私塾,李餘年轉身向瑞麟山山門走去。

入山門後,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兩邊的樹木鬱鬱蔥蔥,十分愜意!

此時正值清晨,山路無人。

李餘年深吸一口氣,加快了腳步,漸漸地奔跑起來!耳旁的風聲呼呼地加大,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坐在馬三肩上的光景。

還差一些!

李餘年運轉丹田內的炙流,加了一股勁!腳步如飛,身軀如豹,直衝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