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廟會

楊杭最早就是在彭坊村今年的廟會上聽到風聲,這片城東的村落要改造了,那些舊房子都要拆除了,包括那座野廟。

自從楊明的自閉症成為他的一塊心病之後,楊杭見廟就拜,有廟會就參加。但種菜賣菜是一年四季周而複始的生計,他也並不能走遠,像小城的有錢人家開著小車到廣東福建去求神拜佛,他隻能就近走走。楊杭的妻子從不跟他一起去。她信的是基督。信仰不一,但求助的心願完全相同。

兩口子時常為各自的信仰互相批判。妻子說,你走了那麽多寺廟,楊明的病不見好轉。楊杭就順著妻子說,如果兒子的病基督包管能好,以後也跟著你去教堂。由於楊明的病情沒有好轉,兩口子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沒有批判別人的理由。農曆九月十三日那天,楊杭照例趕了早市,把青菜批發給小販們,回到村子裏來鬧廟會。

小城遺存下來的廟會不多了,隻有兩處。一處是真君廟,再就是彭坊村的這座野廟。民眾與寺廟的關係非常奇特。越是小廟,越能興起廟會,仿佛小廟才與當地民眾貼心。而那些高大的寺廟,比如政府出錢置換搬遷的龍珠寺,雖然高高在上,但人們隻是敬而遠之,鬧不起廟會。隻有紮根村落的小廟,人們約集了樣神之日,籌錢大辦,抬神宴飲,集體出動,鑼鼓喧天,說是敬神,其實更像是約定的一個狂歡節,為著人間多一份喜樂。

真君廟在河背街,為此河背街也叫真君閣街。這裏的廟會比彭坊早一個月,農曆七月三十日晚至八月一日為行會期。七月三十下午,廟會當屆總理帶領一班執事人員進駐廟會。到了晚上按擇定的吉期,執事人員點上香燭,燃放鞭炮,吹奏鼓樂。齋戒沐浴以後,當屆總理為真君菩薩洗臉抹身,除去灰塵和汙垢,然後換上新的袍掛,袍掛為紅色絲綢織物,繡有花卉,金絲滾邊。最後給菩薩戴一個大銀項圈和一頂銀盔。

一切就緒以後,神案上擺上十種全部用植物油製成的涼果糕點,燃起一支湯碗般粗的神香,這支香從當晚點燃,一直要燃到八月十五日廟會結束。當屆總理帶領全體執事人員頂禮膜拜。當晚全體人員坐在廟內守夜,主要是照顧燈火和保護現場物件。以後的值班保衛工作,由執事人員輪流擔任。

八月初一上午大約九、十點,廟會正式行會。先舉行祭拜儀式。廟內三進大廳上跪滿參加祭拜儀式的善男信女。殿上燭火通明,鞭炮鼓樂齊鳴。祭拜結束以後,真君出巡。大殿上真君菩薩不動,另有平時輪流供奉在沐恩信士家的小型菩薩抬著出巡。前有儀仗隊開道。儀仗隊執物而行,有兩麵金鑼,兩麵回避牌,兩麵肅靜牌,兩對金瓜,兩對代表日月的月牙,一對金斧,一對戟和鐵矛木棍,十幾麵彩旗。

第二梯隊是鼓樂手,第三梯隊是故事台。故事台木質結構,上立兩三名十一、二歲的男女兒童,裝扮成曆史上某個故事場麵,常見的有《桃園結義》《白蛇傳》《霸王別姬》《呂布與貂蟬》。台上兒童站位均有鐵圈固定,服飾鞋帽按戲裝比例縮小,加工精密。每個故事台由四個青壯年抬著。出巡隊伍最後是真君菩薩乘坐的大轎。大轎四周以紅漆雕花板格成,內嵌玻璃,也是由四人抬著。

故事台出動這天,楊杭照例想帶著兒子楊明去看廟會。但兒子楊明照例不為所動,拒不出行。他習慣了宅在樓上的住房裏,沒日沒夜玩遊戲,抽煙,上網。楊杭叫來女兒楊萍一起勸,都沒用。小外甥拉著舅舅的手說,今天舅舅帶我去玩!父親拉他,說,我們上街去看廟會去,那裏好多吃的看的,全村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去,你為什麽不去?!

但楊明笑一笑,就是不動。

於是楊杭隻好帶著外甥去了。楊萍由於公司忙不完的旅遊團隊,沒空跟著父親和孩子上街看熱鬧去。楊萍看著楊明說,家門口的熱鬧你不去,帶你去外省的大景區旅遊,你去不去呢?這不,今年國慶元旦的時候,有旅遊團去雲南,我們公司員工團費五折,到時叫父母帶你去外頭的世界走走,再不走出這樓房,你就要呆在家裏生鏽了!

楊明笑了笑,不知道算是答應還是沒答應。

楊杭知道真君廟會的出行路線,出了真君閣街,就到雲龍橋,過橋拐進通**街,轉西外大街過下街,到廖屋坪,再經煙葉街,最後到雲龍橋北端結束。楊杭沒有跟著遊行隊伍走,孩子喜歡看故事台上,隻是帶著孩子在雲龍橋頭玩。外甥指著台上的孩子們,不斷地問楊杭,楊杭一一應答,這些都是小時候聽慣了的傳說故事。

楊杭看著小外甥歡快的樣子,心裏不禁歎了一口氣。他想到了楊明。楊時是從初中開始得上自閉症的。在患病之前,楊明就像小外甥一樣,年年牽著楊杭的手,一天指點著故事台上栩栩如生的孩童,一邊問著楊杭。想到這些往事,一些淚花就禁不住湧上楊杭的眼眶,他隻好背著孩子,轉身輕輕一抹。

從初一到十五,廟內香客不斷,廟外大坪上則戲台鑼鼓鏗鏘。廟會延請的戲班多是寧化祈劇,戲班子有“貴娥班子”和“賴婆班子”。或者請其中之一,或者通請。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場。朝聖者以及縣城居民,附近農民都來這裏免費看戲。大廟和大坪四周還有許多做生意的、賣小吃的,甚至玩賭博的,也不放過這一機會。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直到八月十五日最後一場戲散場,廟會才算落下了帷幕。

楊杭每天都帶著小外甥去看戲。並不是這些戲有多好看,而是讓小外甥回來講給楊明聽,看能不能觸動楊明,重新激發他走出家門的興致。但是,楊杭的打算又落空了。倒是小外甥享受了難得的待遇,一直由外公帶著,盡興玩了半個月,為此一回家就跟媽媽跟誇“世上隻有外公好!”。

小城原來還有馮候廟,紀念馮屋崗馮祥興、馮社禎、馮祥兆兄弟三人,勤王有功,死得壯烈。宋代紹興年間,宋高宗褒獎其“皆英勇尚節義”。最早建立的馮候廟在馮祥興犧牲地城南羅溪村,元代正年間才遷入城內。此後縣民又陸續建了三座馮候廟,一處在北門街,一處在城外小舟坊,一處在城東三十裏的壬田鎮,可見居民對馮候崇敬之盛。如今這個廟會小城不再,隻有壬田鎮還興盛不衰。馮候廟會的行會日期是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遊行方式十分奇特,熱烈隆重不亞於真君廟會。

楊杭小時候也帶楊明去看過馮候廟會。由於地方遠,楊杭現在也去,但隻是燒燒香,無心於廟會的熱鬧。

倒是蓮池會,在彭坊村意外紮了根。蓮池會原來每年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舉行,意在超度亡靈。地點在小城西外大街盡頭的聖恩寺。蓮池會不遊行,而是由會首主持,連續七天七夜的打醮。會首是由佛界或道界或俗界有名望的人輪流擔任。行會第一天,要砍來一支篁竹,稱為“幡竹”,代表“盂蘭”,插在寺外大坪。寺內設祭台,台上輪流由八個和尚和八個道士坐台。和尚來自彭坊村東山寺,道士則來自縣城各道觀。

**在最後一天即七月十五日晚,聖恩寺前大坪上要擺二十桌素食,舉行儀式請各姓各路亡靈前來用餐。最精彩的是放河燈。河燈用色紙做成荷花狀,用油紙做底,中放一支特製的小蠟燭。在七月十五日深夜,由會首帶領打醮的全體和尚、道士和執事人員,來到距廟會一裏左右綿江河岸。由執事人員點燃小蠟燭,輕輕地放入河中,共放七七四十九盞。河燈順水漂流,與天上繁星相互輝映,十分好看。

但是,聖恩寺如今不再,東山寺也在文革期間被推平,建起了一座黨校。彭坊村沒有了東山寺,於是對一座野廟格外重視。傳說,那位有恩於村子的紅軍,就是在東山寺前被割掉頭顱的,屍身棄於和尚墓堆,頭顱懸於橋頭大榕樹上示眾。東山寺被推倒之時,村民無人敢出麵反對,後來覺得可惜,就有人發動捐資,把附屬的野廟進行改造,將土牆改成了鋼筋水泥建築。蓮池會不再興起,村民倒是把馮候廟會跟蓮池會做了個結合,廟會定在九月十三日,抬神巡村與放河燈,是留下的主要節俗。

彭坊村廟會,跟真君廟有些不一樣。主要是廟裏供著的神明沒有確定的來頭。就算楊杭文化不高,也知道許真君是江西有名的神明。但彭坊村野廟裏的神明,楊杭說不出來,連剛當上廟會會首的朱骰也說不清楚。但這並不要緊,鄉親們照樣熱鬧,照樣根據慣例出分子,張榜籌錢,照樣抬神遊行,大辦宴席。

真君閣也叫萬壽宮,坐落在城南河背街西段。因廟宇巍峨,規模宏偉而遠近聞名,河背街又因名為真君閣街。此廟建於明成化中,由邑人劉芳孝捐地,縣民集資所建。雍正三年重修樓閣。嘉慶十一年被火焚壞,1811年重修。由於曆代屢建屢修,廟宇軒昂,雄偉壯觀。為此小城文士楊方立還撰寫了《重修真君閣碑文》。楊杭讀不懂那廟邊的碑文,但廟會時會聽聽主事之人頌讀祭祀的辭。今年逛廟會時,有人提醒楊杭,手裏拿著一張,跟著念頌,更能表達虔誠。

想到兒子的病,楊杭有些懊惱。旁人的提醒,讓他有些自責。多少年了,他每次願望落空,也許就是自己忘了這個細節。以前他隻是上香敬神,加上種菜勞累,隻知道廟會就是放鬆,就是吃喝,並不知道跟著念頌,為此耽誤了兒子的病。楊杭為此找了一張紙片,跟著主事之人讀起了艱澀的古句。頌曰:

於皇上帝,眷彼蒸黎,篤生真人,大江之西。神之初生,靈禽肇跡。發彼祥光,蒸為惠澤。乃宏忠孝,乃令同疆。為雨、為露,為義、為康。洎乎政成,乃師諶母。寶書符卷,仙風栩栩。蠢爾蛟螭,斯民是仇。噓濤翕浪,**南州。惟聖克慈,惟神克武。殄戮凶殘,永清下土。下土既若,祀典斯崇。巍巍俎豆,奕奕黃封。在邑南郊,昔有神宅。民懷永圖,重謀磐石。爰卜龜筮,愛召工徒。植爾心田,為茲暨塗。有丹維楹,有輦維殿。何以鞏之,銀堤繡岸,新官既成,鍾鼓始平。惟神降止,既因且寧。神之既寧,乃賜嘉祉。時爾雨風,長爾孫子。莫高匪山,莫深匪川。惟神之德,於斯萬年!……

真君廟在綿江下遊,離彭坊村有些遠,但楊杭每年都會出分子錢。當然,村裏的廟會,他出得更多,五百的一千的。妻子當然不會怪他浪費,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需要神明相助。當然,楊杭的妻子每周去教堂做禮拜,楊杭也不會幹涉。

楊杭把那頁粉紅的字紙帶回了家裏,準備晚間就寢前念念,也許這樣就更能如願,不會年年許願年年空。他向女兒請教這些字句,女兒雖然讀過中專,但也讀不通暢。一天早市上賣完菜後,他路過石橋,看到橋上三教九流風雲聚會,就心裏一動。先是找到算命先生,但先生也讀不通透。接著他看到一個退休教師,在跟一群老年人講小城的曆史,看來文墨不淺,於是討好地聽了一會兒,附和了一陣子,就把這張紙遞了過去,請老先生解解。

老先生接過一看,說,這不是楊方立的文章嗎?且聽我講來。楊杭先是聽老先生講起了楊方立的故事。他耐著性子聽了一陣子,最後老先生才一字一句地讀將起來,楊杭像個小學生一樣老老實實跟著念。楊杭花了一個上午時間呆在石橋,總算弄懂了意思,讀順了字句。每到晚上,妻子就聽到楊杭念念有詞,仿佛把寺廟建在了心裏。

有了真君廟的經驗,今年彭坊野廟的廟會,楊杭準備跟著主持的人學念頌辭。這些年白捐獻了那些廟會的錢!楊明的病一直不見好,原來是不懂得念頌辭!楊杭把兒子久治不愈,歸咎於自己。楊杭相信,那些字句古奧難懂,這就是苦口的良藥。楊杭相信,頌辭就是神明,頌辭在,廟就在,就可以說說心裏的煩心事。“神明啊,要保佑我的兒子早日康複,這可是我惟一的兒子呀,是我一輩子的依靠呀,你可不能不為我做主!”有時楊杭念著頌辭,接著開始了訴說,一把淚水從心裏湧到眼裏。

九月十三日這天,楊杭仍然去叫楊明,邀請兒子一起去參加廟會。但結果仍然不變。楊杭歎了口氣。接著心裏又鼓起了興致。他今年多了一個強烈的願望。今年廟會,他要記著拿著那張紙頁,好好跟主事人念頌敬辭,這樣兒子的病情或許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