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者呼應,利道而動

原文

故口者,機關也[1],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2]也,所以窺間奸邪[3]。故曰:“參[4]調而應,利道[5]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6]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

注釋

[1]口者,機關也:嘴好像是機器開關。

[2]耳目者,心之佐助也:耳目是幫助心匯集情報的助手。

[3]奸邪:奸,惡;邪,不正。

[4]參:同“三”。指心、眼、耳三種器官。

[5]利道:有利的途徑。

[6]翱翔:翱是鳥在高空上下飛舞的姿勢,翔是鷂鷹等在高空中展翅劃圓飛舞的姿態。

譯文

人的嘴是關鍵,是用來打開與關閉感情以及心意的。耳朵與眼睛是心靈的輔佐以及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隻要心、眼、耳三者協調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可能發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議論主題也不會發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把握了事物的規律。

鬼穀錦囊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嘴”是關閉情意的機關,若自己不講,別人就無從知曉。在講的過程中既不能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又要取得他人的信任,這就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在揣測出他人內心世界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加強大,這是人類本性的渴望與追求。這需要我們耳、目、口三者相互協調,對身處的環境進行全麵、係統的把握,唯有如此,方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延伸閱讀

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耳、目、口需要相互協調、各任其職,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自的使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擦亮自己的眼睛,才不致擾亂方寸、迷失方向。

張儀是魏國人,曾經師從鬼穀子,學習縱橫遊學。張儀學業期滿,回到魏國,因為家境貧寒,求事於魏惠王不得,遠去楚國,投奔在楚相國昭陽門下。

昭陽率兵大敗魏國,楚威王大喜,把國寶“和氏璧”獎賞給了昭陽。一日,昭陽與其百餘名門客出遊,飲酒作樂之餘,昭陽得意地拿出“和氏璧”給大家欣賞,傳來傳去,最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大家認為,張儀貧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張儀原本沒拿,就是不承認,昭陽嚴刑逼供,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始終不承認,昭陽怕出人命,隻得放了他。

楚相國昭陽有口、有耳也有目,但他卻沒有讓三者做到相互協調、各任其職,在不進行絲毫調查的情況下,錯誤地將“和氏璧”的失蹤歸罪於貧困的張儀,而讓張儀飽受皮肉之苦。這是典型的不善於“參調而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