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聖人獨用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1]也;行者,成[2]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3]。故聖人所獨用[4]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

注釋

[1]發:擴大名聲,這裏指有聲譽。

[2]成:使其成功。

[3]卑者,諂也:所以要謙卑,是為了諂媚(以使對方上當)。

[4]獨用:單獨使用。

譯文

在實施“摩意”時,有采取和平進攻的,有采取正義責難的,有采取娛樂討好的,有采取憤怒激勵的,有采取名望威嚇的,有采取行為逼迫的,有采取廉潔感化的,有采取信譽說服的,有采取利益**的,有采取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高興,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因此,聖人所單獨使用的“摩意”之術,一般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沒有將其運用成功的,是因為他們的方法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之處就是要謹慎周到;進行遊說,最困難之處在於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主辦某事,最困難之處就是一定要成功。這三個方麵,唯有成為聖人之後才能勝任。

鬼穀錦囊

要恰當地運用“摩意之術”,就需要掌握好“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手段。

“平”,就是要讓自己表現出心平氣和且沒有任何的追求和奢望,要讓別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麽的順其自然、順理成章,沒有絲毫的歪理存在;

“正”,就是要讓自己本身的正氣體現出來,不存在任何的私心與雜念,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隻有這樣才不會引起他人的抵觸與反感;

“喜”,就是做的事情要完全是對別人有益處的好事,這樣才能討得對方的歡心,而不致被拒絕;

“怒”,就是當感情交流到某一程度時,將他人不高興的事情抖摟出來,讓他怒不可遏,在對方不能自控的時候,便可以捕捉到變化的征兆了;

“名”,就是當捕捉到變化的征兆之後,就要馬上製定出相應的應變策略,然後告訴他功過是非、成敗利害,以觀察變化征兆,最後再製定應變策略;

“行”,就是說當事情已經發展到可以實施謀略的某種程度時,就要不失時機地大膽實施;

“廉”,就是在實施謀略的過程中,要表現出完全是為了他人著想,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要讓別人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永遠是廉潔無私的;

“信”,就是要自始至終都誠實守信,言必行、行必果;

“利”,就是始終圍繞“讓別人獲得好處”這個宗旨出發,讓別人無法抗拒利益的**;

“卑”,就是在別人麵前要謙虛低調,不要鋒芒畢露,爭強好勝。

延伸閱讀

以上闡述的手段,似乎眾人皆知,但實施起來往往是件不易之事,如果運用不得當,則會適得其反,導致失敗。

春秋時期,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不少大臣勸阻說:“目前楚國正處於強盛時期,不宜和對方交戰,懇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此時的吳王心裏隻想著稱霸,哪裏聽得進大臣們的勸諫之言,一怒之下,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厲聲說:“我既然已經決定要攻打楚國,就不會再改變主意,誰若再敢勸阻,我就把他碎屍萬段!”大臣們惶恐之下便不敢再開口了。

王宮裏有一位年輕的衛士,他認為此次出兵不是正義之戰,貿然出兵,必然會導致失敗,但麵對嚴厲的大王,又不敢當麵對他講。經過幾天的反複思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可行的辦法。

這天,這位年輕的衛士一清早就走進王宮的後花園。他手裏拿著一把彈弓,轉到東又轉到西,就連衣服被露水打濕他也毫不在乎。

衛士的行為被吳王瞧見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把衛士叫到跟前,問:“你為什麽老在花園裏走來走去,把衣服都弄濕了呢?”

衛士恭恭敬敬地回答說:“報告國王,我是在觀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隻蟬,它在樹的高處喝著露水並且得意地鳴叫,卻對藏在它身後的螳螂渾然不知,而當螳螂彎著身子,舉著前爪,正準備撲上去捉蟬時,它卻完全沒有料到,在它的身後有一隻黃雀,正悄悄地伸長脖子想去啄;而那黃雀也根本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正對著它瞄準呢!”

吳王笑道:“確實很有趣。”

衛士繼續說:“尊敬的國王,蟬、螳螂、黃雀隻想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啊!”

吳王沉默了一會,恍然大悟:原來衛士在用寓言來巧諫,想讓他停止進攻楚國。他笑笑說:“你講得很有道理。”於是攻打楚國的計劃被取消了。

故事中的年輕衛士使用的“摩意”之術恰到好處,謀劃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謹慎周到,當然要完全讓對方聽從自己的說辭也是不易之事,因此,掌握鬼穀子老先生所說的“摩”之手段是很必要的。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隻有善於綜合運用“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手段,才能真正達到“摩”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