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通曉“揣摩”的玄機

原文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1]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2]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必聽。”故物歸類[3],抱薪趨火[4],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5],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6]之道”。夫幾者[7]不晚[8],成而不抱[9],久而化成[10]。

注釋

[1]無隙:緊密無間。

[2]道數與時相偶:道數,道與術,指規律與方法。這裏是說規律、方法與天時三者和諧。

[3]物歸類:事物各有自己歸屬的類別。

[4]抱薪趨火:抱著柴薪,走近火堆。

[5]物類相應:物以類聚,相同的事物,便會有相應的反映。

[6]獨行:節操高尚、獨立而行。

[7]幾者:通曉機微。

[8]不晚:不失時機。

[9]成而不抱:功成而不故步自封。抱,持守,奉。

[10]久而化成:時間筆芯久可以教化成功。

譯文

所以說謀劃一定要周到慎密,遊說要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效果,就必須有適當的方法。所以說:“客觀規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於情理,所以說:“合乎情理才有人聽。”因此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其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幹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哪有不反應的呢?根據被遊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哪有不聽從你遊說的呢?所以說這是獨行天下的法則,通曉“揣摩”玄機的人一定要耐心把握好時機,有成就也不故步自封,天長日久教化一定會成功。

鬼穀錦囊

要運用“揣摩”之術,就必須摸清對象的底細,有何特征,並順著他的特點來附和他,探出他的真實意圖,在滿足對方欲望的同時達到自己的目的。懂得這些道理,尋求誌同道合之人將不再困難。

世界上的萬物是有類別之分的,內心正在謀劃一定要將某事達到目的,就一定要同外表和語言的“類聚”“群分”相聯係。因此,隻要能夠體現出誌同道合就必能和順他意,這時就沒有不一呼百應的。也就是說,事情隻要順著他人的欲望發展,就沒有不聽你說的。這也是智者能夠獨行天下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

鬼穀子在此文中闡述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揣摩”之術中的重要作用。

叔孫通,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陳勝起義後,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討對策。除了叔孫通外,其他人均據實回報。秦二世把其他儒生處罰,而正式委任叔孫通為博士。叔孫通因在回答秦二世的詢問時阿諛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滿。叔孫通表示這樣做隻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隨後逃亡回家鄉薛縣,那時薛縣已被起義軍占領。叔孫通先後跟隨起義軍領袖項梁、熊心及項羽。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攻入彭城,叔孫通向漢軍投降。後來項羽回來打敗劉邦,叔孫通跟隨劉邦回到關中。漢高祖亦委任叔孫通為博士,並賜封號“稷嗣君”。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被擁立為皇帝,是為漢高祖。當時大臣們在朝堂上經常做出失禮的行為,如飲酒爭論、醉後喧嘩,甚至拔劍擊打宮殿的支柱。漢高祖對這種情況漸漸感到不滿,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製定宮廷禮儀,得到漢高祖的同意。叔孫通到魯國故地征召約三十名儒生到長安,協助製定及演習宮廷禮儀。一個月後,叔孫通邀請漢高祖觀禮。漢高祖認為有關禮儀可行,於是命令大臣進行彩排。

公元前200年,長樂宮落成,漢高祖首次使用叔孫通製訂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漢高祖對這次朝會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終於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之處。他委任叔孫通為太常,並賞賜黃金五百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鬼穀子說:“說者聽,必合於情;故說: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說: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叔孫通可說把此道運用得出神入化。他降漢後,還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等可以在戰場上不畏犧牲、勇猛殺敵之士,獲得了劉邦的賞識;天下太平之後,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製禮作樂,並且推薦了知書達理的儒生。叔孫通認為:在打江山的時候,最需要勇猛善戰者,到了守江山的時候,文人、儒生則最為可靠。

由此可見,要想成就某事,則一舉一動必須合乎常理,所作所為必須順理成章,這也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必須遵循的道理,隻有合乎情理、順應規律,才能取得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