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信念感

廠裏的狀況大家都清楚,在這個時候提出漲工資,眾人一時有些摸不清頭腦也是正常。

負責人事的高海麗幹笑著對程嘉賜說道:“程總,這漲工資也得有個由頭啊,我們現在的工資評定,一個是看職級,一個是看學曆,如果兩方麵都不達標……”

高海麗的意思很明顯——提升工資收入可以,但必須有理可循。

升職加薪這個無可厚非,崗位和職級上去了,收入自然會增加,至於學曆評定,也很容易理解——這是吸引人才鼓勵學習的一種方法。

程嘉賜點了點頭,示意自己明白。無論在哪家公司,牽扯到錢,尤其是大額金錢的事情,必定不是小事,漲工資的決定也必然不可能是他拍腦袋想出來的。

“這次漲工資的標準隻有兩個,第一是按勞所得,第二是人才培養。”程嘉賜說話向來言簡意賅,不喜歡那些彎彎繞。

按勞所得?高海麗愣了一下,這個問題自己好像跟程嘉賜和沈佳楠討論過?

“又是要計件算工資嗎?”台下有人問道,光聽語氣就知道對方很是排斥。

“還是換湯不換藥啊,到最後都漲在那些領導和跟領導關係親近的人頭上了唄。”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嘴,周圍響起一片應和聲。

當初實行這個製度的時候,大家的確亢奮了一陣,工作起來滿是幹勁兒,想著好好拚一把,這個月多拿點錢,沒想到事情逐漸變得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氣人,到最後有的人受不了離職跳槽,有的人索性放棄,自己也開始混日子。

“我做了一百件,到最後能算到我頭上的有六十件就不錯了,至於剩下的四十件,誰知道去哪裏了。”

“這不是心知肚明的事情嗎?不然領導們漲的工資從哪裏來?”

……

大家討論的事情,程嘉賜也有所耳聞,雖然他當時還沒來公司,但在來之前他也是有做過功課的,對於這樣的“大事件”自然比較清楚。

“佳楠,你給大家講講,計算機有什麽好處,又有什麽壞處。”程嘉賜開口說道。

沈佳楠思考了一下程嘉賜這個時候點自己名的原因,隨後對症下藥,直白地開口說道:“計算機的壞處就在於它沒有思想,無法隨機應變,但它的好處也在於它沒有思想,絕對遵守規則。”

聽了沈佳楠的話,大家頓時明白了程嘉賜的意思。

之前的製度,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施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沒有達到原有的預期,甚至造成了破壞。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規則被打破,摻雜了太多複雜的人為幹擾在裏麵,有太多不可取的做法。

“就在不久前,我們已經引入了ERP係統,它可以有效地完成車間控製,即隨時間變化的動態作業計劃,它可以將作業排序,再把作業分配到具體各個車間,完成作業管理、作業監控。”沈佳楠開口解釋道,隨後她又用大白話加了一句,“總而言之,這個過程保證公開透明,保證公平公正。”

程嘉賜點了點頭:“詳細的規則人事部門製定之後會通知到每一個人,規則的核心就四個字‘多勞多得’,規則的實施全程由計算機監控,每個月我還會進行審核,請大家相信我一次。”

如果說前麵的那些話是擺事實講道理,那程嘉賜最後的一句話就是給大家一顆定心丸。

程嘉賜在工人心中的印象很不錯,原因也簡單——程嘉賜是個幹實事的人。

程嘉賜自打來公司,就沒搞過領導特殊化,原本主管及以上的領導都是有小灶的,不過這在程嘉賜來之後就取消了,所有人統一在大灶上吃飯,原本每個月小灶的開支也被用來改善大灶夥食了。

大家本來以為這是程嘉賜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表現自己親民裝裝樣子的,沒想到從始至終程嘉賜都是這樣,而且程嘉賜來了之後,公司的風氣明顯變好了許多,程嘉賜不喜歡搞那些虛的,做什麽都講究事實、業績,一些之前囂張跋扈的領導也收斂不少。

如今程嘉賜說“相信我一次”,大家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慎重和真摯。

“我剛才說了,還有一個漲工資的標準,那就是人才培養。”程嘉賜接著說道,“我相信,無論是台上還是台下,都有不少技術骨幹。他們的工作是很難被量化的,如果隻是單純的計件收費,那麽他們無疑是吃虧的,可同時,技術又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優勢,他們的付出絕對不能被忽視,所以我們也會針對他們製定特別的漲薪計劃。”

說完這句,程嘉賜又接著補充道:“不過大家放心,從頭至尾,全部遵從公開透明的原則,這份技術骨幹的名單,也會張貼出來,保證大家心服口服。”

本來程嘉賜說完上一句,大家還有些擔心所謂的技術骨幹漲薪計劃又是一個可以鑽空子的機會,畢竟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沒想到程嘉賜還不等他們懷疑,就把這個空子給徹底堵死了。

有了這兩重保障,大家對這次程嘉賜說的漲薪計劃頓時多了不少的信心,也增添了幾分信任感。

“最後,我還想說一件事,那就是雙重漲薪計劃。”

就在眾人都以為這些就是程嘉賜要說的全部時,程嘉賜又突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雙重漲薪計劃?”

“這是什麽?”

台下有不少人都發出了疑問,就連台上的幾個主管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程總今天是怎麽了?當散財童子當上癮了?

程嘉賜也不賣關子,而是直接開口說道:“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既能保證生產量,又能完成學習,達到技術提高,成為現代企業所需的人才。”

“人才?我們行嗎?”

台下有不少工人都笑了起來,隻是這笑容多了幾分尷尬和苦澀。

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沒能走進象牙塔,取得一個不錯的學曆,自此“人才”這兩個字和他們也越來越遠,聽程嘉賜提到“雙重漲薪計劃”的時候,他們自然是開心的,但聽到“成為現代企業所需的人才”這句話時,他們的心又涼了半截。

畢竟在他們看來,這件事好雖好,卻和他們毫無關係。

程嘉賜一眼掃過去,自然知道台下的人都在想些什麽,他並沒有直接去說一些鼓勵的話,說什麽“你們都很優秀”、“隻要努力誰都行”這種蒼白而又無力的言論。

他起身望著台下講道:“中國汽車發展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匈牙利人Leine將兩輛汽車帶到了上海,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出行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原來還有如此神奇的東西。

我國的第一輛汽車於1929年5月在沈陽問世,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遼寧迫擊炮廠製造。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7月吉林省長春市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工興建,並於1956年7月13日生產出我國第一輛載貨的解放牌汽車。

1958年5月,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自行研製設計生產了第一輛紅旗牌轎車,被譽為‘東方神韻’,徹底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小汽車的曆史。”

眾人聽程嘉賜講著這段曆史,過去的一幕幕仿佛在眼前展現。

清朝光緒年間的中國無疑是落後的,也正是因此,大家才會對汽車這種新奇的“洋玩意”產生震驚之感,那個時候的人們看到汽車都在想什麽?

或許他們在想:怎麽會有這麽神奇的東西?

或許他們在想:洋人的東西果然神奇。

更重要的是,或許他們在想:我們也可以做到!

“我知道,當我提到‘人才’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我不行,我不配,我做不了……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前輩們,他們最擅長的從來都不是否定,而是迎頭趕上!”程嘉賜朗聲說道,“這是中國人的精神,也是中國能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硬要總結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句話——我們沒在怕的!”程嘉賜吐字清晰,字字珠璣。

他望向台下,“我知道,很多人不是不想學,而是因為錯過了一次機會,沒有合適的環境,現在我告訴你們,機會來了,環境公司給大家創造!”

“另外,我需要向大家重新解釋一下,我個人對於‘人才’這兩個字的理解和認識。”程嘉賜繼續說道,“1958年生產之初,一輛奔馳220S被運到上海汽車製造廠,上海的幾十家企業聯合動工,參與了這輛‘樣本車’的解剖,解剖下來的零件,被這些企業拿回去仿照學習。

沒想到,接著三年自然災害到來,大環境發生變化,但這個計劃並沒有因為環境變化而被擱淺,工人們還在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當時的企業,沒有大型的氣壓機、鍛造機,更沒有與之配套的模具,工人們就用榔頭、鐵錘進行敲打,並依靠自己靈巧的雙手進行複製生產,往往一個大的覆蓋件要經過幾萬次的敲打才能最終成型,但就是工人們這種手工作坊似的敲敲打打,使得首輛上海牌轎車得以亮相。

當時中國製作小汽車的鋼材質量達不到標準,與之配套的發動機、變速箱、玻璃、橡膠、油漆、粘合劑等材料也都無法滿足汽車生產的要求,可是傷害的工人師傅們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斷去琢磨研究學習,最終還是啃下了汽車製造這塊硬骨頭!”

聽著程嘉賜的話,台下一片沉默。

在今天之前,對於這裏的許多人來說,這僅僅是一份工作而言,大家更關心的隻是自己今天要幹什麽活,最後能拿到多少工資,至於這段曆史……從未有人提起過。

如今,大家不難想象當時前輩們麵對的是什麽樣的困境,不難想象他們付出了多少汗水,以及攻克了多少難關。

“你們覺得什麽是人才?考上名牌大學,擁有高學曆的才是人才嗎?那我剛才提到的前輩們呢?如果按照這條來規定,他們應該是不算的吧?但又有誰能說一句他們不是中國的棟梁之才呢?”程嘉賜總結道,“所以,我想說的是,人才這兩個字的含義不是單一的,這不代表著隻有高學曆的才配叫人才。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你們都是有優勢的,你們的優勢就是經驗!更何況,術業有專攻,在你們熟悉的領域,我相信你們會學習的更快。”

“能在自己領域做出貢獻的,能提出技術改進的,能完成學習的,甚至最簡單的……能堅持下來,有毅力,讓我看到你們進步的。在我這裏,都算是人才!”程嘉賜沉聲說道,“當然,這幾句話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可真難,原因也很簡單,要有信念感!”

這是程嘉賜今天第一次說出“信念感”這三個字,但他之前講的所有汽車製造人的曆史,都在印證這三個字。

麵對那樣的困境,麵對當時的種種坎坷,前輩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正是因為信念感,正是因為不服輸。

我們常說“人活一口氣”,大抵就是如此。

程嘉賜說完這些,並沒有急著繼續講,而是給足了大家時間思考,他也坐下來陪著大家思考。

這一回,台下格外安靜,沒有嘰嘰喳喳的討論,也沒有交頭接耳的小話。

每個人都低著頭,沉思著。

現場沒有任何人說話,但氣氛卻一點都不尷尬,反而格外莊重肅穆。

或許是因為生活太過忙碌,或許是因為瑣事太多,我們總是不經意間會忽略思考的意義。讓腳步停一停,多去思考一下,有的時候未嚐不是件好事。

過了許久,終於有一個人站了起來,他看上去已經快四十歲了,穿著尋常的工服,但眼神卻格外堅毅:“程總,我想試一試,我想學一學,我想做個有點兒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