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長遠事業
“豎子安敢欺我!”
金陵城內,新登基的建武天子,在收到南海、寧海兩國,跟著長沙國宣布獨立的消息後,不由勃然大怒。
“陛下息怒。”
旁邊,隨侍在左右的兵部尚書李先,連忙勸諫。
“息怒,你讓我怎麽息怒?”
沈丘拿起手中剛剛送來的國書,揮舞著對李先說道:“陸淵、嚴望秋、蘇玄歌這三個叛逆,從前越年間開始,就蛇鼠一窩,沆瀣一氣,湊在一起對抗朝廷。
如今前越已亡,新朝鼎立,這些個逆賊,竟不知收斂,反而想更進一步,脫離朝廷,叛逆自立。
他們以為自己是什麽人?
他們以為朝廷是什麽?
若此事真叫這三國脫離出去,那朝廷就真的威嚴掃地,我寧國也為諸國恥笑了。”
說到這裏,沈丘氣的手都有些顫抖了。
不怪這位新朝天子如此生氣。
實在是陸淵等人的做法舉動,太過動搖新朝人心了。
想想吧。
你說越室無道,暴虐天下,使社稷傾頹。寧室取代越室,是順應人心,是萬民所願。
那為何在前越的時候,越室天子如此暴虐,可地方上的那些諸侯,卻依舊尊奉天子,奉越室為正朔。
不僅願意聽從越室朝廷的命令,派兵參與北伐,每年更是朝貢不斷。
這能說越室不得人心嗎?
如今換了你寧朝天子上台,原先恭順的諸侯,一個個都跳出來造反。
不僅不承認寧朝天子的身份,更是連朝貢也不願了,一個個都說要脫離出去獨立。
哦,原先越室這麽暴虐都沒問題,換了你這個得人心的寧朝天子上來,一切就都不行了。
你說說,你說說,這件事情傳出去,讓天下人知道了,該怎麽看寧國,該怎麽看沈丘這位新天子?
本來因為弘道帝的不配合,弄得沈丘不得不弑君篡位,就已經做得很不體麵了。
最後還引來了梁國的入侵,使得剛剛喘上一口氣的越國,再度招來了兵燹之災,令蒼生罹難,百姓怨聲載道。
好不容易沈丘率軍打退了梁人,算是收拾了原本的爛攤子。並且借著這股大勝之威,順利登基稱帝,成功建立新朝。
而今正當新朝新氣象,革除原先越室積弊,重新使天下安穩昌盛的時候。
地方上的諸侯國再搞這一出,紛紛選擇脫離寧國。
這豈不是說新生的寧國,新生的金陵朝廷,是真的弑君篡位,得位不正,一點都不得天下人心嗎?
不然人家地方諸侯,為什麽不認你這個天子呢?
以上這些,還隻是對內,寧國在法理上,沒法向國內臣民給出一個合理交代。
對外,若是讓長沙、南海、寧海三國,脫離出去。
那麽失去了這三國,原本越國朝廷身為五郡五國之主的局麵,將頓時崩盤。
不僅此前連成一片的國土,會因為三國的脫離,造成西川、漢中、以及九真兩國一郡的飛地,使得寧國分成兩部。
這種國土裂成兩半,中間被人斷絕的危害性有多大,就不用多說了。
西川、漢中兩國,被長沙國阻隔了與金陵朝廷的交通,長時間缺乏交流的話。
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生出心思,最後也跟著形勢變化,獨立出去?
甚至別說這兩國,就說九真郡那邊。
這個原本好不容易攻滅了靜海國,才設立的新附疆土。若是長時間作為飛地,被隔絕於外,誰知會不會再度獨立出去,化郡為國?
是的,朝廷在九真郡,是有一位武平侯謝寧在看著,還有五萬禁軍,足以守衛疆土。
但外敵沒有,難道就沒有內賊嗎?
人武平侯謝寧,長時間脫離於外,難道就真的不會生出割據地方,自立為王的心思嗎?
畢竟在他前麵,陸淵等人大把的例子擺著,跟著照抄就是了。
根本不會有什麽難度、負擔。
至於說他自立了,在臨海郡的家族怎麽辦?
世家大族,又不是沒有為了壯大家族,或者躲避風險,而進行分家的例子。
隻要謝寧和臨海郡謝家分家,變成兩家人就行了。
到時都不是一家人了,彼此又是親戚,你總不能還硬要追究,留在臨海郡的謝家人的罪責吧?
若真的要牽連九族,那我們六姓七族彼此通婚,誰還不是誰的親戚了,你把你自己也追究了去?
而謝家那邊。
若是有機會的話,想來他們也很願意別出一支,讓限定他們在九真郡建國,多出一個王族別脈的吧。
畢竟作為臨海郡的世家確實很爽,世代公卿,但終究很難輪到自己做皇帝。
可如果做九真郡的大王,這就不同了。
肉在自己鍋裏,這是屬於可以世代傳承的王位,是永遠姓謝的。
如果這兩國一郡也跟著脫離獨立,那新生的寧國朝廷,也就隻剩下如今的江東四郡之地了。
而從五國五郡之主,變成江東四郡之主,這身份地位的轉變,可不是短短一個名頭的區別。
這是直接從原本掌控十郡之地的揚州霸主,乃至天下霸主,一下子跌落成了揚州內部的區域強國。
寧國從原本可以和周、梁兩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下子跌落成類似於兩國附屬國的層次。
你說說。
這裏麵的差距,能一樣嗎?
這還是國格的跌落,是名分上的,是軟實力,是虛的。
就說實際一點的實力方麵。
失去了五郡五國之主的名義,金陵朝廷就沒法再以天子的名義,調動五國兵馬,令他們配合自己的軍事征伐。
像先前以越室天子的名義,號召作為附屬的長沙三國,一同北伐周國的局麵,將再也不可能出現。
而失去了九真郡,金陵朝廷也等於失去了一位先天宗師,以及七萬兵馬。
以上這些損失,可都是實打實的。
所以說。
如今陸淵等人的跳反,對內,使寧國的法理性出現巨大問題,沒法使天下人心服,正統的含金量大為下降。
對外,這是寧國的國格和聲威,直接來一波爆降,一下子跌落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成為一個普通的地方強國。
這對內對外諸多損失放到一起,你說說,換做任何一個皇帝,能接受嗎?
就更不用說,此時遭遇這些的,還是沈丘這位新朝的開國天子了。
“陛下,雖長沙、南海、寧海三國謀逆,然則此三國已連為一體,涉及麵積之廣,南北四千餘裏,東西三千餘裏,橫跨五郡,已然勢大。
其上之民,多達千萬。
三國之兵相加,更有百萬之眾。
今想除之,恐又是一場弘道之亂,非十年不可平息。”
李先看到沈丘這般憤怒,甚至有因怒興師的打算,心知不好,不由連忙勸道:“如今我大寧新立,承前越之荒亂,地方百姓課稅日重,幾近賣兒鬻女,可謂苦戰事久矣。
若在掀起大戰,臣恐朝廷根基,真的要徹底崩壞了。
屆時縱然平息了三國之亂,但三國之外,還有梁、周,皆覬覦我國,可謂群狼環視。
滅三國易,禦以此二國難。
故為今之計,但是休養生息,積蓄甲兵。
以臨海、豫章之富庶,隻需將養個十年,朝廷便可多出二十萬兵。生息個二十年,朝廷便可多四十萬兵。
屆時朝廷帶甲銳士七十萬,錢糧積攢也足,欲平三國,何其易也。”
兵部雖不直接統兵,但卻主管一國兵事後勤。
所以他人或許不怎麽清楚,但李先卻是知曉,如今的寧國,是真的打不起一場傾國之戰的。
此時勸說起來,也是有理有據,直指要害。
沈丘聽了他的話後,心中的憤怒也不由稍稍減些,恢複了些理智,然後問道:“如今我大寧上下,還有多少兵馬?”
這是自己職責範圍,李先了然如心,當即回道:“回陛下。若去除遠在數千裏之外的九真郡,如今朝廷在江東四郡、以及襄陽三府的兵馬,還有三十二萬之眾。
其中在襄陽郡三府,有一萬禁軍、一萬郡府縣兵駐守。
而後便是廣陵郡,此郡有三萬禁軍,一萬五千郡府縣兵。
豫章郡有十萬水師,兩萬郡府縣兵。
建安郡有一萬五千郡府縣兵。
臨海郡乃京師重地,在地方上,有一萬府縣兵。在金陵城,則有五千宮廷衛士,五千京營,和十萬禁軍駐守。
如此合計,如今朝廷能夠調動的兵馬,尚有十四萬禁軍、十萬水師,七萬郡府縣兵,五千宮廷衛士,五千京營,共計三十二萬兵馬。
不過這三十二萬兵馬中,那些郡府縣兵、宮廷衛士、以及京營無法調動。
須得鎮守地方,護衛京師。
十四萬禁軍,若無京師支援,廣陵郡最少要留駐五萬禁軍,一位先天宗師,方可抵禦北邊梁人威脅。
襄陽郡三府,同樣也是此理,最少要有三萬禁軍,配合該地郡府縣兵,一位先天宗師,方可保全。
建安郡那處,緊鄰南海國。
若是不開戰的話還好,南海國軍力孱弱,緊靠郡府縣兵,倒也能夠勉強維持。
可若一開戰,該郡最少也要留駐一萬禁軍,安排一位先天宗師,以應付南海國的威脅。
如此的話,若真與長沙三國交戰,那朝廷這邊,最多隻能出動五萬禁軍。
而水師方麵,長江水道也須護持,不可能全部而出,以最基本的防務來算,最少也要留個五萬水師,還有一位先天宗師。
故而水師能出征的,也最多隻有五萬。
而先天宗師方麵,即便算上陛下,江東這邊,也隻有四人。隻能勉強填補廣陵郡、襄陽郡、建安郡、水師四方麵的需求罷了。
以五萬禁軍、五萬水師,在沒有先天宗師的帶領下,想要平滅三國。
陛下,恕臣僭越,這隻是癡心妄想而已。”
借著這個由頭,李先算了一筆賬,算到最後,不由越算越絕望。
說真的。
金陵朝廷這邊,還有三十二萬大軍,聽起來已經很多了。
但寧國附近,皆是敵國。四郡之地,無一後方。
需要防守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這幾近萬裏的國界線一鋪開,三十二萬大軍填進去,連個聲浪都翻不起,直接就沒了。
所以先前李先才說,如今朝廷根本打不起仗,也沒兵打仗。
不然難道真靠那五萬禁軍、五萬水師,還沒個先天宗師統帥,去平定如今已是新一代戰神的陸淵嗎?
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吧。
但如果按他所說,緩個十年,朝廷便能湊出二十五萬禁軍,五萬水師出征。
而十年時間內,以臨海世家的底蘊,或許也能再培養出一位先天宗師,以填補武安侯死後留住的空缺。
如此十年後,沈丘親自掛帥,領著三十萬水陸大軍,大舉東征,這情況不好過現在?
如果再等十年,到二十年後,朝廷這邊能出動的兵馬,更是能多達五十萬。甚至先天宗師,也能抽出兩到三位來。
這實力就又更強了。
若是那個時候,九真郡的武平侯謝寧還沒反,九真郡還在朝廷手中。那麽在南邊,朝廷也可出動十萬兵馬,還有一位先天宗師。
西川、漢中兩國,如果還聽話的話,同樣也能湊個五六萬兵馬出來,還有兩位先天宗師。
這麽算一算,二十年後,等朝廷實力恢複了。
理想的情況下,發動平滅長沙三國的戰事,手中可用之兵,便多達七十萬眾。能調動的先天宗師,也能有五六位。
那個時候,南海國嚴望秋早已老死,叛亂三國的宗師少了一人,南海國也將更加虛弱。
此消彼長之下,朝廷想要攻滅三國,收複五郡,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時間是站在朝廷這一邊的。
以豫章臨海的底蘊,隻需給些時間,讓這二郡喘過氣來,是真的不虛叛亂三國的。
“五萬禁軍、五萬水師……”
沈丘聽完李先的清點統計,聽著這讓人冰涼的數字,整個人也不由沉默了。
原先升起來的怒火,在這冰冷的現實麵前,就如一盆大水澆下,徹底給熄滅了。
確實。
就算他再是憤怒,再是不甘,但冰冷的現實擺在麵前,自己又能怎樣?
難道真靠這十萬兵馬,還沒有先天宗師,去打一場滅國之戰嗎?
這怕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讓朝廷手中,本就不多的籌碼去送死。
所以心中衡量一番之後,沈丘不由歎了口氣,然後又問道:“長沙國那邊,聽聞有二十餘萬兵馬了?”
說話間,這位建武天子,口風已經鬆動。
而見自己的勸說已有效果,李先心頭大喜,又連忙趁熱打鐵道:“回陛下,確切的說,包含郡府縣兵在內,是有二十四萬。
而且長沙國內,還推行鄉勇民團製度,在農閑之時,也會召集民間鄉勇進行集訓。
以長沙國如今的疆域戶口,這些民團鄉勇,規模應該也在五六十萬之眾。
所以若遇滅國之戰,長沙國內,當可出八十萬兵馬。而且其國中,還有長沙王以及其王後兩位先天宗師。
此等實力,朝廷想要滅之,沒有五十萬以上的精銳兵馬,三四位先天宗師,是絕不可能的。”
雖然一國兵馬的具體規模,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機密中的機密,是絕不能隨便泄露的。
但誰讓長沙國,立國時間太短了呢?
從前越弘道七年六月二十立國之日算起,到如今建武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滿打滿算也不兩年半的時間。
這麽短的時間內,盡管陸淵已經接連開設恩科,不斷的拉攏地方士人之心。同時不斷擴充兵馬,吸納那些武人豪強,將其引為己用。
但這些手段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將所有人心都收攏,讓所有人都真正歸心。
越國正統的名義還在,寧國繼承了越國,同樣也有著正統大義。
就這個大義名分,對於那些讀書人還有武人,還是極有吸引力的。
而且長沙國雖然如今上升勢頭不錯,可到底不如寧國強大。
現在是沒什麽問題,但等朝廷緩過氣來了,領著兵馬打過來,誰知道能不能撐得住呢?
故而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不少人便做著腳踏兩隻船,兩邊都做一手準備的心思。
既在長沙國做官,但又同時在金陵朝廷這邊留條門路,時不時通報些消息,為將來做打算。
所以陸淵長沙國內的兵馬詳情,這種機密之事,也在寧國朝廷的刺探之下,不出意外的給泄露了出去。
嗯,很符合那些當官的尿性。
“八十萬兵馬……”
聽到這個數字,沈丘又是一滯,氣又泄了半截。
同時又意識到一個一個可怕的現實。
這長沙國的兵馬,不知不覺間,竟已到了如此規模嗎?
而且更可怕的是,就算不算那些民團,那也有二十四萬正規軍,長沙國竟能養得起如此大軍。
要知道,與如今掌控江東四郡的金陵朝廷,現在也才三十二萬兵馬啊。
比起長沙國,隻多了區區八萬而已。
縱然這隻是虛弱狀態下的江東,但長沙國能把自己的軍事實力,擴張到朝廷的四分之三,這已然很可怕了。
沈丘這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想要平叛,似乎真的沒想到那般簡單。
這叛亂三國,尤其是長沙,絕非是短時間能卒除的。
這將是個長遠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