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木白此前是毫不猶豫地站在大明這一邊的,他的立場主要源於他接到的任務。

他這次的升級任務是【推廣漢服】,根據任務名稱下麵的那排小字注解,這個任務就是將漢服的文化、意義、審美等廣而告之雲雲。

其實,如果是普通的任務者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肯定會往布莊、成衣方向考慮,亦或者是走上層路線,畢竟漢服雖然名為所有漢族人穿著的服飾,但實際上最吸引人、最具備推廣性、後世人最喜歡看到的其實還是綾羅綢緞製成的,而且越是富貴有權,衣著越是精美。

但問題是木白不知道這些啊。

在他生活的年代,“漢族”這個詞都還沒有出現,民族這東西是近現代的概念,即便是【漢人】這個看似悠久的名詞,其實也就是從西漢開始的,不過兩千多年的曆史。

那個年代,整個世界被簡單地區分成了“我”和“蠻夷戎狄”,中原王都所在為“我”,其餘的便是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統稱蠻夷。

順帶一提,木白和他的小夥伴們其實是被劃分到蠻夷這一邊的。

咳咳,扯遠了,總之,於木白而言,他是真沒搞懂漢服是什麽東西,之前一起做任務的小夥伴也沒跟他科普過這個,所以,到了這個世界後,木白兩眼一抹黑,幹脆直接照字麵意思去理解。

漢服,顧名思義不就漢人的衣服嘛?正好北麵的大明這些時候一直宣傳他們和北元不同,口號更是“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之類的。別說,這口號還挺朗朗上口的,反正木白第一次聽就抓住了重點。

再稍稍一打聽,無數被漢人的語言藝術繞進去的雲南各部落都會喋喋不休吐槽漢人有多狡猾,木白剛到這兒沒多久就成功get到了完成任務的大致方向,之後就很簡單了。

大明既然是漢人政權,他們的衣服自然是漢服。

所以,推廣漢服的途徑就很明顯了。一旦雲南一地劃入明朝的版圖,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漢人來到這兒,名人效應加上官方扶持,按照木白的經驗來說,本地人很快會穿上官方服飾,到時候效果自然就達到了。

考慮到如今雙方的軟硬實力,木白覺得這一把自己可以躺贏。

不過既然是升級任務肯定不會這麽簡單,木白也早就做好了其中會有各種障礙的心理準備,他可是連下一步都想好了。

在和幾個組隊的小夥伴一起聊天時,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夥伴曾經說過,在他們居住的大陸外還有更大更廣闊的新世界。雖然有些名詞木白聽不懂,但他知道有更多的人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可推廣對象。

他準備等他吃下這把的紅利之後就想法子出國去,畢竟比起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海外才是更廣闊的世界。

當然,這些事都要等他長大後才能做。在成長的過程中,木白也必須學習相關知識,並且進行資源的原始積累。

但他完全沒想到在那些考驗到來之前,麵前竟然先出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難題。

——為什麽漢人的和尚不能吃肉?為!什!麽!

肉做錯了什麽?他們這兒的和尚都能吃,漢人的和尚怎麽就不能吃了?難道漢人的和尚不用上山下田,否則都是幹重體力活的,他們不吃肉哪來的力氣?

幾個問題在木白的腦袋瓜裏輪番打轉,最後化作了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那他還要當和尚嗎?感覺雖然隱秘度很高但幸福度很低的樣子。

就像大部分腦力派因為需要提供給大腦思考的能量所以基本都是甜食愛好者一樣,他們武力派基本都是肉食動物,畢竟肌肉的形成需要豐富的蛋白質嘛。

要是真的不能吃肉的話,那可是要了親命了。

……要不然還是再想想別的辦法吧,忽然不是很想站在大明這邊了呢。

王老先生見小少年整個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樣,很有些生無可戀的味道,頓時一樂,再一看邊上的木文也是滿臉的同情,更是笑開了花。

“有這般難嗎?”雖然這麽問,但王老先生也知道孩子對於肉食的渴望基本是和甜食劃等號的,畢竟食以形補補,吃什麽補什麽,小孩正在快速生長期,對肉類的需求的確是比較大的。

他招招手,喚回了木白的神誌,笑著寬慰道:“別想了,若真有那一日,便是你想要做和尚也做不了咯!”

“按照大明的規矩,除非是被遺棄在寺廟裏的嬰孩,男兒要過二十歲方能出家。”老先生看著再一次被雷劈到的木白,笑得很開心,“所以,你怕是要被迫還俗了。”

縱觀曆史,恐怕沒有誰能夠有比明朝的開國皇帝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了,經曆過貧窮,做過放牛娃,出過家當過和尚,還混過□□。

正是這些來自於底層的社會經驗讓老朱清楚地知道百姓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同樣他也知道這個社會存在很多弊病,並且在執政後一直避免重走這些錯誤的道路。

所以,盡管他當年做過和尚,也受到過來自寺廟的庇佑,老朱在當了皇帝之後腦子卻是十分的清醒,他對僧道的管理一直都十分的嚴格,甚至到了嚴苛的程度。

首先,想出家必須經過釋教考試,通過了才會給發度牒,也就是和尚的身份證。同時,度牒也是和尚傳教的許可證,沒有這張度牒的和尚如果外出布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其次,朝廷對出家的年齡還設了死線,尤其是對女性,規定了隻有超過40歲方可申請參加考試。

此舉一方麵是為了穩住稅收,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鞏固人口以及生產力,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一些有辱斯文的事情發生,而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惡人混入寺廟逃脫罪責。

按照如今的規矩,人一旦出家便屬於方外之人,其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都會發生變化,他們的管理權也由官府轉交到特殊部門。

因此官方的勢力在寺廟前麵常會覺得縮手縮腳,不太得勁不說,還有什麽【人一旦出家前塵盡消】之類的潛規則在,在前朝就曾發生過僧道庇護亡命之徒的案例,因此朱元璋在這方麵格外看重。

毫無疑問,木白這樣一個連《心經》都讀得有些磕絆的少年人是肯定過不了特殊考試的,而且有年齡死線在,哪怕明政府考慮到他們是剛歸化的部族給予優待恐怕也過不了。

用洪武大帝的話來說就是:年紀輕輕的出什麽家?這大好歲數的還不趕緊建功立業開疆擴土,把念經的時間花在多墾幾塊地,好好交稅好好生娃才是阿彌陀佛。

咳咳,話糙理不糙。對於一個建國十多年還沒有完成統一的國家來說,稅務、人口缺一不可,因此老朱對於度牒的發放謹慎到了苛刻的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木白摸了摸自己光潔的下巴,沉吟了片刻後覺得還是不能那麽早放棄,畢竟按照他對管理層的了解,等明軍趕走元軍再徹底搞定這塊土地上的土司土官們起碼得過個兩三年,到時候重點也得是人口普查劃分田產。

等大明的官員能空出手來倒騰宗教信仰的時候沒準得過個五六年,到時候他已經長大了,再虛報個年齡也不是混不過去。

至於背書……

木白瞪了眼麵前的經書,吸了口氣,不就是背書嗎?背背就習慣了。

“可不能習慣哦。”仿佛從他的小表情中看出了學生那過於直線的腦回路,王先生笑嗬嗬說道,“這不過是個入門,待到徒兒背完了這本,為師再給你找些來。”

他頂著學生不敢置信的眼神說出了更恐怖的話:“不過徒兒啊,可不能隻看這些釋教的東西,正經知識也得學。來,這是幾本史書,你一並拿回去看了。”

見木白直瞪瞪地看著被他拿出來的巴掌厚的一疊書稿,眼神熱烈得快要燒起來,王老先生不疾不徐地在上麵加了把柴:“這裏頭有為何獨獨漢人的僧人不能吃肉的原因,徒兒難道不好奇嗎?”

木白瞪圓了眼睛,先生這是什麽意思?難道以為他會像是小童一般上當嗎?

老先生轉臉看向了木文:“文兒哪,你未來半年的睡前故事先生可都是交給你阿兄了哦。”

木文原本聽得有些懵懂的表情頓時嚴肅了起來,小孩一捏小拳頭,看向木白的小眼神一下子BIUBIUBIU 射出了一排小星星。這還不夠,木文小朋友還扯著大嗓門奶聲奶氣說道:“聽阿兄說故事!”

……我覺得這真的大可不必。

木白的眼神瞬間就死了,他看著自家全身除了胡子是白的,內外全都黑透的先生嘀咕道:“我發現其實我也不是那麽好奇……”

但木已成舟,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慘遭布置功課的木白乖乖地和王先生躬身道別後,怏怏地牽著弟弟的小爪子向家的方向走去,那小背影看上去別提有多蕭瑟了,看得路過的爾呷都有些於心不忍啦。

“先生,這樣好嗎?”提著一個紙包的爾呷轉到王先生背後扶住了他,同王老先生一起看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離去的背影,有些遲疑地問道,“您上次不是還說,孩子還小嘛。”

“正因為孩子還小——”老先生單手背後,迎風而立,很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說出來的話卻格外冷酷無情,“現在不打就來不及了,你這個做師兄的也得長長心,別孩子長歪了都看不出來。”

作者有話要說:

趕緊趁他沒長大RUA他!

民族這個概念是動態的。

漢族這個稱呼嚴格來說起源於西漢,不過當時叫做“漢人”在漢王朝完成大一統之後,原本的華夏人(中原人)和蠻(湖廣一帶)夷(浙江福建蘇州等沿海一帶)戎(西安以西)狄(河北以北)混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國家,這時候如果再搞地域的話就不利於地方團結,加上當時大家的敵人就是北方的匈奴,而匈奴又和北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那麽一丟丟關係,所以為了齊心協力一起抗匈,區別敵我關係,大搞民族團結,當時就出現了漢人和匈奴人這個稱呼。

最後就是隻要你拿大漢國籍你就是漢人啦!

民族這個概念其實是舶來品,中國長期以來處於較為穩定的統治共居階段,很少有人拿這東西做文章搞戰爭,當時要造反要反動的一般不會拿這個做文章,大家都是舉清君側想著翻身當皇帝統治全國,哪會搞什麽民族獨立民族自治就想著做一畝三分地土皇帝這麽小家子氣的事情(不是)所以“民族”這個概念還真沒誕生,是差不多到了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才真正出現,和“漢人”出現的原因一樣,都是為了增加大家的歸屬感一起抗侵略。

所以“漢人”當時把蠻夷戎狄包進來,“中華民族”則是把所有接受過儒家文化洗禮,在內心承認自己身份的人都包進來,也包括當時的滿人。

等到新中國建立後進行了一次最大規模的人口普查,56個民族才真正有了概念,在此之前很多少民自己都搞不清楚周邊有哪些族,還有同一個族會有2個3個稱呼,然後分開後聚居後就又變成2個族或者3個族的事情,所以當時根據文化傳承進行了大工程的梳理和整理,順便還有將他們的民族翻譯成漢字進行文化記錄等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

比如壯族以前就叫僮族、撞族,改名時候就選了個寓意好的同音字“壯”這樣的例子有可多,感興趣的話可以擼個論文哦!我知道你們都在論文期啦哈哈哈!!!

咳咳

除了民族概念外,國旗國徽國歌的概念其實也是近代才有的,一直到清政府時期為了外交活動方便,中國才有了自己的國旗。

不過別覺得這是咱們落伍,咋說呢,你們想想要國旗的時候是啥時候,國際上亮相,以平等的身份和別的國家進行外交聯係的時候,但以前我們國基本上都是天朝上國,周邊國家不是藩屬國就是對立國,哪有麵對麵平等交流的時候。

而且自進入大一統後,中國曆代都體量龐大,說出去不怕別人不知道你是哪個國家,自然也不用拿個國旗增加記憶點和提醒別人了。

實在有必要的話,掛個寫著【宋】【明】【清】表示下國別的旗子就成。

國旗之所以都是圖案,其實就是因為圖案比文字更容易記憶,但當時的亞洲沒人不識漢字啊,不認識就是你沒文化,被揍了都怪不了別人,自然沒必要動腦子去設計國旗的圖案了。

……否則我估計朝堂上的士大夫會打起來,如果再加上國歌國徽的話……我覺得皇帝會頭痛死(縮手手)如果有國旗,那基本圖案應該就是龍戲珠之類的,大家都被布置過畫國旗的任務吧?想想要是當年的學生也被要求畫國旗,那是怎樣的噩夢喲!

……咦,好像也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