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香港的隱形豪門家族

“陳生,好消息,怡和已經停止了對會德豐的收購計劃,而約翰馬凳,也已經準備就出售聯邦、國際兩棟大廈的交易進行準備了。”電話裏,迪斯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陳誌文。

“好,多謝迪斯先生了。”陳誌文聽完後心中頗為歡喜,跟曆史上發生的一樣,會德豐最終還是一直沒有提供自己的詳細財務及經營資料,導致怡和不得不收手,而這其中,除了這一點,匯豐肯定也動用了不少資源來阻擋這件事的發生。

對於這件事,陳誌文其實也不願意看到怡和真的收購會德豐,雖然收購會德豐後,怡和會在初期資金困難一點,但會德豐的陸地資產也是很豐富的,隨著香港地價的上漲,怡和的綜合實力會更強,所以匯豐找到他的時候,他還是很樂意幫忙的,而且從其中他也能獲得一定的好處。

當然,自己能做的其實不多,頂多就是給怡和添點麻煩,百佳超市在最近兩個月,開始瘋狂擠壓惠康超市,故意將超市開在惠康的旁邊,然後立刻祭起了價格戰,同時,大量的物業收購也在同步進行。

怡和見到這種趨勢,根本就沒有太多反應的時間,隻能跟著砸錢進入,要不然,不需要半年時間,惠康就會徹底被掃出市場。

對於燒錢,陳誌文自然也不是很樂意,但匯豐提供的低息貸款,購置物業後不需要交租金,本身就是一種優勢,外加星河貿易公司所帶來的廉價供應商品以,隻是保持不盈利的狀態,就足以讓惠康超市陷入巨額虧損了。

任置地的資金再多,旗下一個業務一個月虧幾百萬港元,而且還需要每個月千萬港元砸進去,又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就夠紐壁堅與鮑富達頭疼的了。

其實這還是占了自己先知的優勢,陳誌文知道怡和不會收購會德豐,但匯豐的人可不知道,而且這種大企業收購,談個一年半載也是很正常,所以,匯豐希望有實力對怡和造成衝擊的陳誌文來在其他領域狙擊怡和,幹擾怡和的收購計劃,也因此答應了額度巨大的低息貸款計劃。

隻是沒想到,會德豐與怡和雙方眼見有些矛盾,就立刻收鑼罷鼓,白讓匯豐折騰了一番,不過對匯豐來說,也算勝利了,因為他們阻攔了香港最大的兩家英資公司合並。

至於匯豐是如何幹涉華資或者東南亞資本收購會德豐的,陳誌文就不知道了,也沒必要知道。

電話對頭,迪斯接著說道:“不過陳生,因為獲多利與你們兩邊都有著合作關係,所以這一次收購兩棟大廈,我們就不方便插手了,不過我可以提供相應的市場價,供你們雙方考慮。”

“哦,好,那市場價,你們認定為多少?”陳誌文問道。

迪斯說道:“按照聯邦、國際大廈周邊的房價與地價來考慮,這兩棟大廈,目前的價值應該在5-7億港元之間,具體多少還要看專業人士來測算建築的老舊程度、內部設備狀況、兩棟大廈的租戶狀況以及最近幾年的財務狀況。

我已經與約翰馬凳說好,他願意提供最近三年的兩棟大廈的收入狀況以及負債情況。”

之前怡和要的資料,涉及到整個會德豐所有的業務,而大廈的收購,就隻是簡單的租金及負債,被外人知道了也無關緊要,畢竟,這類信息都是透明的,中環大廈的租金,靠的近的大廈也差不了多少。

“行,那這件事,我們自己來談。”陳誌文笑說道。

……

12月3日,半島酒店:

“馬凳先生,你好,張生,你好。”陳誌文特意定下了一間總統套房,相約了會德豐的掌門人約翰馬凳。不過約翰馬凳表明自己還需要帶另外一人過來,名叫張玉良,是會德豐的董事之一。

陳誌文一聽張玉良的名字,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在後世的1986年,李嘉成力壓船王包玉鋼,第一次被福布斯排行榜排名為亞洲華人首富,李家也成了香江第一家族。

但一次記者采訪,李嘉成卻公開表示,自己隻是明麵上的首富,在香江,資產超過他的能超過一掌之數。

雖然這個數量可能誇張了一點。但在香江,隱形富豪還是有不少的,張玉良就是其中之一,後世如果不是在1985年,會德豐大戰爆發,大部分港人怎麽也想不到,原來四大英資洋行之一的會德豐,其最大股東居然是一個華人家族。

張家從20世紀初就已經在香江經商,靠著賣西藥起家,50年代開始涉足地產,在1962年,張家第四子張玉良以家族資金在中區興建兩棟大廈聯邦大廈與國際大廈,也就是陳誌文看上的這兩棟。

在60年代,一個華人家族能在中環核心區域買下兩塊地皮,再以自己資金興建兩棟大廈,其中的聯邦大廈更是當時的香江第一高樓,家族實力可見一斑,船王包玉鋼估計在那一年也沒這個能力,說是當時的香江第一華人家族也不為過。

但這樣的家族,這種大投資,因為投資並非通過上市公司,加上張家刻意花費一點錢控製媒體,當時的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在60年代末,會德豐意圖染指聯邦與國際兩棟大廈以及張家在香港的數處優質土地,但又苦於沒錢,於是進行了股權交易,張家也成為了會德豐最大的股東。

不過以張家一直以來保持的低調行為,也對控製會德豐沒有任何興趣,要不然,香港曆史上第一個收購四大洋行的,就是張玉良了。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這樣,約翰馬凳才會做這筆交易,前提必然是張家不插手會德豐。

得知張玉良也要過來會麵,陳誌文就知道,這次收購聯邦與國際大廈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因為據他所知,張家其實與約翰馬凳一樣,都是準備將資金轉移走香港的,不動產這一塊,他們肯定要拋售。

“陳生,你好。”約翰馬凳說道。

“陳生,久仰大名了。”一旁的張玉良,也同樣握手說道:“最近幾年,整個香港風頭最強的,就是陳生了,收購和記,真是漲了我們華人的威風啊。”

“哪裏,如果不是張家低調,恐怕張家也早就成為香港的知名家族了。”陳誌文淡笑著說道。

“也是因為低調,我張家才有今天在會德豐的地位。”張玉良笑了笑說道:“我這個人,其實知道自己沒什麽經營能力,所以都是以投資為主,不參與香港商場的直接經營,我沒有我父親的能力,也就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家族財富就行了。”

“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陳誌文說道:“投資有能力的人,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而且回報可能更高,守江山一直比打江山難。”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在中國古代廣為流傳,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為二代及三代們,根本就沒有一代的能力,偌大的財富到了他們手中,經營能力不足反而會敗光家產。

如果隻是一個吃喝玩樂的廢物,然後將家族財富交給專業的人來打理,隻要選擇忠心且有能力的人,那怎麽著也不會沒落。

不怕二代荒**敗家,就怕二代努力奮鬥,這是大部分富豪家族的真理,隻有少數如李嘉成這樣培養孩子的,才有能力安心將家族傳遞下去。

“也隻能這樣自我安慰了。”張玉良點點頭說道。

“那既然都來了,大家就正式談一談吧。”陳誌文說道:“兩位既然來了這裏,那也就有意圖出售聯邦與國際兩棟大廈,我的人已經看過了這兩棟大廈的財務數據及債務數據,這是我的報價。”

待陳誌文說完,一直站在後方的林彥明,將兩封信封分別遞給了約翰馬凳及張玉良。

約翰馬凳與張玉良接過信封,打開一看,二人頓時都皺起了眉頭,約翰馬凳說道:“陳生,聯邦與國際大廈,可都是位於中環,又靠近維多利亞海港,隻是5.2億港元,也太少了點把?”

“我可不覺得,這兩棟大廈位置的確不錯,但樓層可並不高,利用效率太低,而且已經建成十幾年了,內部的裝修也已經老化,如果想繼續承接優質租客,至少還需要花估計差不多1億的資金來裝修。”陳誌文搖頭說道。

這個估價,是專業機構根據附近的房價來估算出來的,再考慮到大額交易,肯定會有一定的折扣,算出來的結果,在原先的曆史上,1980年,會德豐將這兩棟大廈以11億港元出售給了長江實業為首的財團,現在還在三年多以前,5.2億,也差不多,這三年的時間,香港地產市場平均也翻了一倍多,不過中環的房價基數比較高,上漲幅度沒有平均數那麽高,差不多一倍吧。

“就算不裝修,這個位置,也一樣可以租個很不錯的價格。”張玉良笑說道。

“以前可以,但置地的中區重建計劃過幾年也就完成了,到時候,置地手下都是各種精裝修的優質物業,我們怎麽競爭?”陳誌文淡笑著說道。

既然是做長期租賃生意的,任何人都會看重租金價格,隻有像陳誌文這般,知道未來房價漲幅逆天的,才會不在乎。

而約翰馬凳與張玉良可不知道這一點,在他們的認知中,可以租出去多少錢,對寫字樓的價格影響是很大的,這也是所有人的認知,哪怕是置地,出售或者購買商業寫字樓物業,也需要參考其物業的租賃價格。

“這個價格還是太低了點。”張玉良皺眉說道。

“那我還有另外一個提議。”陳誌文又說道:“會德豐旗下,還有觀塘、沙田還有一些地皮,我可以全部拿下,金額方麵,我也可以再提高一點。”

“陳生是真的這麽看好香港的地產行業?”張玉良問道。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我看好香港的地產行業,兩位看好全球的海運行業,我們這次交易,我獲得地產,你們獲得大量資金,各取所需。”陳誌文笑了笑說道。

還有一方沒有說出來,那就促成這次交易的匯豐銀行,陳誌文購買兩棟大廈,主要要從匯豐貸款,雖然是低息,但匯豐肯定不可能不賺錢,而拿到資金的會德豐,肯定也會再投入航運市場,造船本身就是比房地產對資金需求更高的行業,匯豐更是可以賺的盆滿缽滿。

這筆交易如果成交,三方都很滿意,至少目前都是如此,如果幾年後航運市場不出現雪崩,也許也能成為香港曆史上較為成功的交易了。

“好,不過我會德豐在沙田、觀塘有著很多地皮,陳生要哪些?”約翰馬凳頓時又來了興趣,他本身就不懂地產運營,哪怕是上一輪地產市場上升期,他也都是靠著出售地皮或者與華資公司合作來獲利,現在既然認定了要在航運市場發展,自然很缺資金,這種時候,賣掉會德豐無法盈利的地皮,就是不錯的選擇,反正會德豐旗下地皮也多。

“會德豐的地皮很多,這樣吧,我會派我旗下的星河地產去拜訪會德豐地產公司,待他們相互協商好了哪些可以交易,我們再談價格,如何?聯邦與國際兩棟大廈,到時候一起算價格,如何?”陳誌文笑了笑說道。

他絲毫不擔心對方會反悔,因為目前整個香港,能有這份財力的屈指可數,而這類公司都有著自己的發展計劃,不會隨意調動大量資金來突然做其他事情,哪怕他們也與陳誌文一樣,對未來的地產市場比較有信心。

而現在的航運市場,完全是在海裏麵撿黃金,一艘船,一年多就能回本,三年就再賺一艘船,二手船都已經炒到了天價,甚至比新船還要貴,因為新船的建造周期,可能二手船都把船的成本賺回來了。

也因為這般火爆,大量資本都眼紅的殺進去,會德豐作為主業就是航運的大型集團,自然也想衝進去,但是這就需要大量資金了。

眾人皆醉包玉岡獨醒,他看到了太多的資本進入航運行業,再一算,全球各大造船廠的訂單數量,一旦到了80年代初,會有超過市場需求1億噸噸位的貨輪投放進去,這必然會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後續也就有了後世包玉岡斷臂收購九龍倉的故事了。

而香港的其他船王,就沒這個眼光了,會德豐在85年也被包玉岡收購,根本原因也是因為在航運業的巨虧。

“好,那我們下次約時間再談。”張玉良點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