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官府風雲(中)

但是坐在上位的李知府卻輕輕一咳,一雙細長的眼睛也淡淡的看向了他。

催催催,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看來這個黑臉不扮是不行了。

王知縣知道躲不過去,隻好正襟危坐道:“李毅,我看你對於安置流民很有想法,倒是有一事相求。保定府現在每日都有流民湧入,各個縣城也是擠滿了逃荒到此的流民,生出很多禍患。與其讓他們衣食無著的沿街乞討,不如你帶他們一起建村定居,既能解決本府的困難,也能開墾荒地,讓他們有碗飯吃。”

聽到這句話,李毅立刻臉色一變,裝成苦楚的樣子,道:“縣尊,我們一千多人還不知道如何才能活下來,哪裏有能力幫扶其他的流民啊。縣尊乃是一縣的父母官,代皇上守牧一方,幾十萬父老皆視您如父如母,縣尊都感覺困難,小民隻是一個小兒,哪裏有能力照顧他們。”

這番話說的都是實情實理。

周圍的官紳也是頻頻點頭,覺得這個王知縣真是不知所謂,怎麽可以把這個大麻煩推給這些窮苦的流民?整個保定府的流民大概有三千人左右,就是把這個小家夥煮了,也養不活他們啊。

到時候流民餓死事小,萬一揭竿而起,成為了流賊,禍害了他們的莊園和塢堡,那可就糟了。

想到這裏,一個鄉紳更是站起來,道:“縣尊,我聽這少年說的也是實情,他們確實沒有能力養活這些流民。我看還是從長計議吧。”

此言一出,其餘的鄉紳、官員紛紛開口反對。他們可不想這些流民變成叛賊,讓他們的利益受損。

“咳咳。大家先安靜下來。”李文升見大家紛紛反對,暗道自己果然英明,將王知縣推到了前麵挨炮擊,自己穩坐釣魚台。

但是他又不肯放棄自己剛剛的提議。

要知道新皇剛剛登基,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幹一場的時候。

這時候西北大災,流民到處逃荒,皇上就立刻降旨讓各府收攏流民,好生安置。

但是各府財政緊張,日常運營都十分困難,又哪來的錢糧安置流民。所以各府的官員都在為這件事頭疼。

本著多事之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各府官員都沒能夠著手安置流民。

而李文升卻從這件麻煩事中看到了一條青雲直上的通途。

他雖然年紀不小,但是卻極度的貪權,總想著更進一步,去往京師任職。

往日閹黨當權,他又不願意成為人人喊打的貪官,所以一直沒有銀子疏通關係,更進一步。但是新皇登基,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

而當今皇上匆匆接替哥哥的皇位,身邊卻是沒有一個心腹智囊,更是沒有傾心為他做事的大臣,一定求賢若渴。

如果自己這時候安置好流民,建立一番功績,一定能在各府中鶴立雞群,被新皇關注,就算不能夠委以重任,也能夠更上一層樓啊。

打定這個主意之後,李文升更是堅持了一定要做好這件事的決心。

“各位,且聽本官一言。”李文升整整衣冠,朗聲道:“如今西北大災,這些流民雖然不是我們保定府之民,卻也是我大明的子民,我等怎麽可以視而不見呢。況且皇上剛剛掌權,正是需要列位有才之人全力協助的時候,我們雖不能替聖上解決天下大事,但也自當盡力幫聖上分憂。現在流民孤苦無依,時時牽動聖上之心,我等怎可視而不見。”

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之後,李文升微微一頓,看向了兩邊坐著的官紳。

官紳們都目瞪口呆的看著知府,微微張著嘴巴,好像不敢想信這番話是他說出來的一樣。

你丫的,怎麽呢?前幾日剛剛商議怎麽把流民趕出府界,避免他們鬧事,現在怎麽變臉這麽快,要好好安置他們?

一定是幻聽,一定是我幻聽了。無為而治的李老頭怎麽突然做事這麽積極了?

……………………

所有的官紳都是一副吃了雞屎的惡心表情,卻不得不紛紛讚同的點點頭,還有幾人假假的擦擦眼淚,以示自己沒有忘記聖上的難處。

“咳咳咳,府尊大人說的太好了,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安置這些流民。”

一個想通其中端倪的鄉紳,立刻裝成一副忠君報國的樣子,開口道。

其餘人也紛紛讚同,還有一人像是恍然想起的樣子,道:“剛剛王知縣的主意也是十分好的。讓流民救治流民,再給他們農具、糧食用來開墾荒地,不久之後就能自給自足了啊。”

“對對對,這個主意實在太好了。”

其餘的官紳紛紛開口道,剛剛被他們批的一無是處的主意,現在又變的極好,像是等不及要實行了。

他們習慣般的將這種麻煩的事情推到了別人身上,卻絲毫沒有想過,那可是數千條生命。而李毅他們也隻是一窮二白的流民,怎麽可能養活他們。

可能在他們眼裏,那些流民,包括自己的生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他們養的一條狗珍貴吧。

李毅心裏隻感覺冰冷一片,曾經聽說為富不仁,視人命如兒戲,今天他可是見識到了。

“各位先安靜下來。既然大家都讚同這個主意,那我們也好快點拿出章程,也好讓那些可憐的流民早日安定下來。”李文升嘴裏說著,但卻是喜氣洋洋,臉上哪有對流民的同情之色。

這群流民留在城中也是禍害,要是真的能夠讓他們去墾荒,倒是也省的出門受這份惡心。官紳們紛紛稱是,看向了知府大人。

李文升嗬嗬笑道:“我記得因為安州安新裏各村子都已經荒棄,那裏靠近白洋澱,有著近萬畝的良田,隻是這些年卻是荒廢了。這個時候開墾出來,倒是能有不錯的收成。我看這個地方正好合適。”

“大人說的極是,這些土地荒著也是荒著,不如交給這些流民耕種,也能有了用處。”鄉紳們恨不得立刻拍板,所以紛紛跟著道。

這時候王知縣卻是坐不住了,不由自主的開口道:“大人。那新安裏之所以廢棄,是因為白洋澱賊匪經常前去擄掠,害的百姓紛紛逃亡,不願回去。你看……”

“嗬嗬,不是王知縣提起,我差點忘了。”李文升暗暗地瞪了王知縣一眼,看向李毅幾人道:“那裏有賊人出沒,你們倒是會有些危險。不如這樣,我就給你們一道公文,允許你們組織團練,用來自保吧。”

說完又道:“你們推舉一名合適的人擔任裏長之職,我再免除你們一年的稅賦和勞役,讓你等也不會那麽艱難。你們看這樣可還合適?”

說著就看了向三人,語氣已經沒有剛剛的溫和,臉上雖還是帶著笑意,可是從上麵怎麽也看不出一絲的人情味。

這已經十分明顯了,李毅知道自己別無選擇,這個時候誰要是阻擋了這個府尊的升官路,可就是殺母奪妻的血恨。

這個時候才能看得出來,這些讀書人溫文爾雅的背後是有多麽深的城府,他們滿口的仁義之下是有多麽強的權力欲望。

“既然府尊信得過小民,小民自當全力以赴。”李毅知道過剛易斷,這個時候還不知進退,一味逞強,等來的隻能是更壞的結果。

但是他也不能任由這些人擺布,該爭得時候,還是要掙得。

“但是府尊明見,一裏之內民不過千人,我們這已經有上千之數,不知府尊想讓我們接受多少流民?”

李毅說話既有分寸,既沒有大包大攬,也沒有拒絕,隻是在接受的人數上開始新一輪的商討,爭取拿到更多的好處。

裏的名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裏亭製,《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se)夫、遊檄。”

經過不斷的演化,已經成為線以下層級中最為活躍的因子,數量變化也十分頻繁,倒是極容易用來安置流民,擴充轄區的人口。

明朝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十戶為一裏,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裏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裏一甲之事。”

一裏的人數也僅僅是一百一室戶,盡管後期一裏的人數遠遠超過了一百一十戶,但也不可能容納太多的人。不然就要按照律法,在大造的時候就需要析分出一個新的裏社。

總的來說,一裏的人數大概都在千人左右,就算是擁有再多的人數,也不可能超過兩千,李毅他們已經有一千五百之民,如果府尊再將流民交給他們照顧,就遠遠的超出了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