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交鋒
唐開元大腦一陣眩暈,你個劉進賢不講武德,說出唐家酒樓,這是當眾打臉啊。但偏偏自己不能發作,表麵還得裝出一副老神在在,雲淡風輕得樣子。
劉進賢繼續說道:“縱火一事,是我皇城司緝拿凶犯,凶犯躲藏在唐家酒樓,迫不得已皇城司使用火攻,才能使凶犯束手就擒。”
“火攻你妹啊,你當皇城司是孫劉聯軍,我唐開元是曹操?”唐開元憋下心裏一口老血,繼續不說話,裝著雲淡風輕。
許文見恩師不說話,想著恩師官居二品,自重身份,自不會和這個太監一般見識,於是咬咬牙,準備硬剛劉進賢。
隻聽許文問道:“敢問劉都知,劉都知所說人犯,究竟是犯了什麽罪,會被軍弩射傷?”
劉進賢看也不看許文,緩緩道:“該犯是酒樓掌櫃,一介商賈,公然在大內附近毆打退役老軍,並且羞辱禁軍將士。”
許文絲毫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被劉進賢帶了節奏,不假思索的追問:“說了什麽?”
劉進賢拱拱手:“該犯說臭要飯、窮當兵,還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話音剛落,從樞密使曹彬以下,朝中武將已經鼓噪起來,趙匡胤臉色鐵青。
趙匡胤自己出身軍伍,從前朝一個小卒慢慢積功才一路到此,不想今日居然被一介商販看不起。趙匡胤的眼睛冷冷的掃了一眼前排的唐開元。
武將們更是憤怒不已,國朝開國後,鑒於五代藩鎮之弊端,當今皇上用難得的懷柔政策杯酒釋兵權,石守信,高懷德等一眾名將放棄軍權,解甲歸田,為的是大宋幹戈平息。隻是不曾想百戰將士做出的偌大犧牲,被一個低賤的商販如此看不起。雖石守信和高懷德被加封為節度使,在家中賦閑,沒有上朝。但是在朝中的武將們依然群情激奮。
唐開元麵色大變,根本沒有想到情況會有這樣的變化。慌忙出班奏道:“皇上,此事事關朝廷體麵,許言官風聞奏事,想來也是擔憂朝廷,臣以為,可能是個誤會。”
樞密使曹彬,檢校太傅潘美等一眾武將中的中流砥柱聞言默不作聲。
劉進賢身為皇帝爪牙,雖然很想再幫魏羽出一口氣,但是在朝廷廷議中,他是內侍,如果再多言反倒是不合適。
趙匡胤正要言語,突然,武將班中一員將領越班而出:“臣虎捷左廂都指揮副使李延有本啟奏。”
樞密使曹彬回身一看,乃是行營騎軍兼戰棹左廂都指揮使李漢瓊長子李延,隻見李延長跪於地,口中奏道:“臣李延,因朝廷體恤,父親恩蔭,入值虎捷軍。臣不敢言功,臣父去歲追隨曹樞密使,潘太傅攻伐南唐,秦淮河大戰,臣父親以巨艦實草放火焚燒,大破南唐水寨。
可憐我父全身燒傷多處,須發皆無,此時尚在家養傷,我李家親軍,燒死在此戰中一十八人,去歲我大宋兒郎破南唐戰死者數萬,傷者不計其數。”說到此處,李延放聲大哭。一眾武將紛紛側目。
李延邊哭便道:“一介商賈辱我將士,如果這一句誤會輕輕揭過,今後誰敢為了大宋竭力死戰,請皇上徹查。”
唐開元一見此情此景,心道:“壞了。”
趙匡胤和李延父親李漢瓊曾經同朝為官,深知李漢瓊作戰果然,身先士卒,乃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見李延哭的傷心,心頭難受,更是煩悶。
這時候,同平章事趙普出班奏道:“臣以為,國朝開國,文臣武將都有汗馬功勞,如若任人肆意詆毀,必然使得將士寒心,臣請陛下,下旨嚴查此事。”
趙普雖是文官,但是作為百官之首,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協調文武百官,如今北伐北漢在即,如果因為一件小事,引得將士離心,不要說是商賈,就算犧牲掉一個高官,趙普也會毫不猶豫。
一眾文臣武將躬身:“臣附議,請陛下下旨嚴查。”
趙匡胤道:“著令大理寺嚴查此事,另,言官許文,彈劾無狀,上一個致仕折子吧。”
跪在台下的許文如同五雷轟頂,用求助的眼神看著自己座師,可惜現在唐開元仿佛一下老了十多歲,已經無暇顧及許文,皇上雖然沒有提自己,但是大理寺嚴查唐家酒樓,這查下來,自己是什麽結局?
不等兩人反應,小黃門唱到:“退朝!”
趙匡胤退朝後,在文德殿小憩,心中對剛才之事還是憤憤不已。開國以來,國朝對士大夫和言官太過優厚,致使一眾言官濫用風聞奏事,不僅不利於朝廷穩定,反倒成為官員互相詆毀中傷的工具。如同唐開元之類的老臣,甚至家中小事也鬧上朝廷,動用言官攻擊皇城司,是不是應該敲打敲打了?
正在思考間,小黃門報:皇上,晉王求見。
趙匡胤頓了一頓,招招手。小黃門唱名道:“宣晉王覲見。”
片刻黑麵無須的趙光義著一件團龍袍,走了進來。行禮後,趙光義道:“皇兄,今日之事險些文武失和,壞了北伐大事。”趙匡胤點點頭,道“確實這樣,還好眾文武深明大義,沒有釀成大事。”
趙光義又道:“皇兄不日便要齋戒祭天為北伐祈福,祭天後大軍開撥。臣弟心想,在祭天之前,臣弟和皇兄把酒言歡,共祝北伐旗開得勝,不醉無歸。想來臣弟已經許久沒有和皇兄喝酒了。”
趙匡胤心頭一動:“來了。”麵上不露聲色“把酒言歡,好啊,晉王有心了。”
晉王看著趙匡胤神色如常,說道:“臣弟偶爾從蜀中得到一批好酒,這幾日朝中事務繁忙,等休沐日之前,臣弟帶上好酒,再來叨擾皇兄。皇兄,臣弟告退!”
趙光義告退後,趙匡胤麵色越來越難看,雖然皇城司劉進賢根據魏羽的提醒,已經做了相應安排,但是正要走到圖窮匕首見的地步,趙匡胤還是一陣失落。
沉吟少頃,趙匡胤壓下了宣劉進賢的想法,對小黃門道:“擺駕福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