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史令
楊憲又叮囑二人:“張昶的身份,你們暫時不要對任何人說。對他,上位自有處置。”
常歌道:“屬下必守口如瓶。”
常四忽然提出了一個問題:“楊先生,上位說了,法才聚斂的所有錢財全部賞給我。您看.....”
楊憲笑道:“我已經派司裏專管抄家的小旗賀升去水天寺查沒法才的錢財了。放心,賀升幹抄家的活兒不是一天兩天,號稱‘鐵爬犁’。法才的錢財一毫一厘都不會少。”
常四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帖木兒呢?怎麽處置上位可有明示?嘿,帖木兒說了,要是他能繼續當探春院的老板,以後我跟我侄兒去逛探春院,不管是玩花魁還是玩粉頭都不用花一文錢!”
常四這是故意讓楊憲認為他是一個貪財好色又好酒的老廢物。一個老廢物是威脅不到楊憲拱衛司首領地位的。這叫示弱,常四希望通過示弱讓楊憲今後不再給他和常歌穿小鞋。
常歌自然清楚他四叔的心思,他附和道:“是啊楊先生,帖木兒畢竟是立了功的。他那探春院裏的姑娘......嗬,好饞人啊。”
楊憲笑道:“那我要恭喜二位,今後有個白女票的去處了。今早你們走後,上位專門交代將帖木兒放掉。其他八十多個偽元暗樁暫時先押在拱衛司。等到處置完張昶,再將這些人無罪開釋。從今之後,凡居於華夏之地,效忠吳王的蒙人,皆是吳王子民。”
常歌道:“上位真是英明啊!”
楊憲命令毛驤:“去,給老四和常小兄弟上茶。”
毛驤領命而去。楊憲問道:“我隻知道你們將夜狼會連根拔起,順藤摸瓜查出張昶身份這個結果。查案的過程卻是一概不知。你們能否將查案過程告訴我?”
常四道:“楊先生,我年紀大了,腦袋不靈光嘴也笨,怕說不清。讓常歌說吧。”
常歌侃侃而談,將白狐香、白骨案、盜銀案等等諸事全部告訴了楊憲。
楊憲聽的嘖嘖稱奇:“真想不到,三萬兩白銀,竟然毀於蟻口!古語曰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如今是三萬軍餉毀於蟻口。”
常歌忽然想起了什麽:“楊先生,胡記香粉鋪的掌櫃胡勉該如何處置?這等殺妻奪產之人,不配活在世上。”
楊憲道:“這好辦。白骨案發生在偽元治理金陵期間,咱們不能追究。給他安個私通張士誠的罪名就是了。說句實在話,給沒罪的人頭上安罪名,是咱拱衛司的職責之一。”
說完楊憲站起身:“我要去吳王府聽差了。你們忙了好幾日,著實辛苦。我放你們兩日假。帖木兒此刻應該已經回了探春院,那可是個好地方啊,你們盡管去耍兩日。”
說完楊憲離開了值房。常歌笑著問:“四叔,那咱們這就去探春院?”
常四道:“願意去你去吧。我這老胳膊老腿兒,怕折在那萬花叢中。”
常歌道:“我跟您老打哈哈呢。我還沒婚娶,去那種地方再得什麽髒病以後還咋討婆娘?”
吳王府,議事廳。上晌的論政已經結束。大多數臣子已經離開議事廳。朱元璋唯獨留下了李善長、劉伯溫、張昶三人。
朱元璋道:“既然小明王已死,龍鳳年號就沒必要再用了。還有不到半個月就過年了,自明年正月初一起,廢龍鳳年號為吳元年。”
李善長、劉伯溫、張昶是何等聰明人?他們敏銳的感覺到,吳王應該是在為稱帝做準備。吳王在名義上屬於韓宋的臣子。韓林兒雖已死,韓宋小朝廷卻依舊存在。雖然隻有十幾個官兒、百八十號兵,可那也是個朝廷。廢龍鳳年號等於向世人宣告韓宋小朝廷的覆滅。
三人齊聲道:“上位英明。”
朱元璋又道:“伯溫先生,這些年你參謀軍事,卻一直沒被授實職,實在是委屈你了。我打算授予你一個官職。”
劉伯溫哭的心都有了:朱元璋啊朱元璋,我為你賣了幾年命,替你出了多少好主意?幫你打贏了多少仗?養個貓狗還得給點雞骨頭魚刺呢。你今天可算是吐了口,要給我個官職了。我這人不貪心,李善長是右相國,左相國的位置一直空著。你給我個左相國當當就成。再不濟也該跟張昶一樣,做個參知政事。但願你別喪了良心,讓我當哪個行省的平章。
心裏雖這樣想,劉伯溫嘴上卻不能這樣說。他道:“能為上位效力是老朽的福分,不敢妄求官職。”
朱元璋笑道:“伯溫先生不愧是讀書人的楷模,果然淡泊名利、坦**無私。”
李善長附和道:“是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伯溫先生真乃高遠之人。”
劉伯溫謙虛道:“上位、李相國過譽了。”
朱元璋收斂笑容:“言歸正傳。我打算自明年起設立元史館,修撰元史以留後人。元史館設太史令一名。伯文先生是有大才學的人,太史令一職非你莫屬!”
此言一出,劉伯溫傻眼了。李善長心裏樂開了花。
太史令是個不鹹不淡的官。管著修史能有什麽實權?從職位上說,太史令既不入三公、也不入九卿。這個官職地位既不高、也沒實權。
劉伯溫在心裏暗罵:上位啊上位,你這真是拿雞骨頭魚刺打發我呢。
李善長心中暗笑:看來上位用劉伯溫,還是遵循著隻聽其見,不予高位的原則。
不過,拋開劉伯溫受的委屈不談。劉、李、張三人從設立國史館這件事上,更加確信吳王已經開始為稱帝做準備。曆代都是新朝修舊史。譬如《宋史》、《遼史》、《金史》就是元廷修撰的。
且說張昶早晨到吳王府時心事重重,此刻他心裏的石頭已然落了地。上晌的議政結束,他沒有見到拱衛司的屠刀不說,還被留下商討緊要政務。在他看來這說明他的身份尚未暴露。
張昶道:“上位英明。伯溫先生博覽史書,是應天城內第一博學之人。由他擔任太史令再合適不過。”
朱元璋道:“那就這麽定了。”
劉伯溫隻得叩首:“謝上位恩賞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