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真相漸露

韓師爺苦笑一聲:“因為吳王下了一道令。偽元治金陵期間,一切犯案之人、過往之罪既往不咎!一切在押之人立即開釋。”

朱元璋當年的那一道赦免令,的確起到了收攏人心的作用。然而凡事有它的好處就必有它的壞處,少數罪大惡極的凶徒因為這道令逍遙法外。

常歌邊聽著韓師爺的講述,心裏邊重複說著幾個關鍵的詞:白狐香、白蟻、胡勉、白骨、盜銀案......它們之間好像有關,卻又缺失了一種明顯的關聯。就好像幾條沒有規律的線,如果交叉必定會有一個點。而那個點便是幾條線的關聯所在。

盜銀案......白骨案......銀手鐲耳環?銀子!對!

常歌脫口而出:“韓師爺,你剛才提及胡妻死後她的銀手鐲和銀耳環也消失了。難道是胡勉為了偽造成有人劫財殺人的假象,故意拿走的?”

韓師爺道:“咳,這還真不是。銀手鐲和銀耳環是被吃了!”

常歌和常四俱是一怔。常歌道:“難道有人長了鐵嘴鋼牙,能把銀子嚼碎了咽下肚?韓師爺你不要開玩笑。”

韓師爺連忙解釋:“吃掉銀手鐲、銀耳環的不是人。當然,更不是什麽邪祟惡鬼。而是——白蟻!”

常歌驚訝:“白蟻?那屁大點的小玩意兒,能把銀子給吃了?”

韓師爺道:“上差,世間萬物皆有無窮之力。一隻白蟻力小,一群白蟻就會變的力大無窮。我當時為了查清真相,還訊問過一個在街頭耍‘白蟻噬狗’把戲的江湖班主。他告訴我,有種白蟻名曰鏟頭蟻。聚集成堆後最愛吃兩種東西。一是人畜血肉,二就是白銀!那班主曾在班子裏存了五錢碎銀子,過了幾天銀子不翼而飛。他以為是班子裏的人偷走的,結果最終發現是豢養的鏟頭蟻逃出了蟻箱,吞了那五錢白銀......胡勉用特製香料引來的,就是無數的鏟頭蟻!鏟頭蟻吞噬掉了胡妻的血肉,順道吞了她身上的銀飾!”

常歌心中大喜:明白了!天和錢莊的銀庫號稱連一隻鳥,一隻老鼠都進不去。可白蟻卻不同!一個針鼻大小的蟻穴,就能讓成千上萬隻白蟻悄無聲息的湧入銀庫,將白銀啃噬幹淨!我身上起疙瘩,是中了蟻氣,正說明天和錢莊的地底下藏著無數的白蟻!

常歌站起身:“韓師爺,你先稍等片刻。四叔,咱們出去說兩句話。”

叔侄二人出得檔房。常四感慨:“想不到盜銀案的罪魁竟然是白蟻。”

常歌笑道:“四叔,罪魁是白蟻麽?”

常四的目光裏浮現出一絲狡黠:“你說呢?”

常歌答:“罪魁不是白蟻,而是操控白蟻的人!四叔,還記得鐵架上的香料痕跡麽?那定然是有人故意放上去,吸引白蟻鑽地入銀庫的工具。”

常四歎息道:“唉。也不知道中書省、戶部那群人是怎麽想的。銀子封存了三年,竟然從未進庫點驗過。要是隔三兩個月進去查驗一次,也不至於讓白蟻將銀子啃個精光。”

常歌道:“大約是做主的人對那個銀庫太自信了吧。覺得固若金湯。”

常四對於怎麽往下查這件案子,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不過他卻沒說自己的主意,而是問常歌:“小子,接下來咱們該怎麽辦?”

常歌道:“一來,咱們再去一趟胡記香料鋪,抓了胡勉,問清楚‘白狐香’,也就是那種能吸引白蟻的特製香料還有誰手裏有。二來,咱們要查清楚三年前封存銀兩時,都有誰進過銀庫。能進銀庫,就有機會將香料放在鐵架上!”

常四捋了捋胡子:“第一個辦法是對的。第二個辦法嘛......我怕偷帶香料進庫的就是孫刀疤,他已經被人滅口了。”

常歌說了一個想法,是常四之前沒想到的:“四叔,孫刀疤被滅口其實是好事。至少能證明,罪魁還在這應天城裏,沒有逃之夭夭!罪魁要是得了手就跑出應天,跑到張士誠、方國珍、元軍的地盤。那咱們永遠破不了案。你沒來應天之前,毛驤教過我幾天。他跟我說,對於拱衛司來說,任何一個案子,不抓到罪魁就不算破案。即便罪魁死了,也要找到他的棺材,開棺戮屍才算破案。”

常四用讚許的目光看著自己的侄子:“能考慮到這一點,你比四叔更像一個稱職的拱衛司檢校啊。”

叔侄二人作別韓師爺,直奔城南胡記香料鋪而去。

與此同時,吳王府議事廳。圍繞盜銀案,淮西、浙東兩黨正在進行一場交鋒。

今日議事廳內,淮西黨的首領李善長告病不在。胡惟庸成了李善長的代言之人。吳王駕前議事,隻有三個人有資格獲得賜座的特權。一個是李善長,一個是劉伯溫,一個是徐達。

此時徐達在平江征戰,李善長的椅子空著。隻有劉伯溫端坐駕前。一眾文臣武將分列兩側。

朱元璋道:“江西調撥平江的糧草已經啟運。平江的仗其實已無懸念可言。當務之急,還是各個新屬地荒地複耕、逃荒百姓返鄉的事。有了糧食,老百姓才能活得下去。什麽都是假的,隻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真的。”

朱元璋是窮人出身。他年幼時父母雙雙餓死。不管朱元璋為奪取權力行過多少陰謀詭計,做過多少不義之事,他對窮苦百姓始終懷有一種樸素的情感。

朱元璋說這話時,目光看向劉伯溫。劉伯溫會意,立馬道:“應盡快下令各地官府,撥給百姓複耕所用稻種、耕牛、農具。各地官府有不足之數,統一由中書省戶部報銷。”

朱元璋心中暗笑:你劉伯溫有助我奪天下的屠龍之術。可惜沒有治天下的安民之術啊。荒地複耕這麽大的事,是你輕飄飄的幾句話就能夠解決麽?

朱元璋道:“伯溫先生所言極是。可你有沒有考慮過,複耕最需要的不是稻種、耕牛、農具,而是百姓!新屬地經曆連年戰亂,百姓外逃嚴重。我昨日剛看了休寧縣令報到王府裏來的丁戶冊子。至正十一年,休寧縣有丁戶八萬口,至今年三月我軍占領休寧呢?僅剩丁戶三千口!差的七萬七千口人,有四萬人是因戰亂、疾病、凍餓而死的。剩下的三萬七千口,全部外出逃荒。據本王所知,休寧縣的這種狀況不是個例。我們的新屬地大多如此。那麽問題來了,怎麽讓逃荒的百姓都回家去,複耕撂荒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