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新驅動新常態_經濟低潮要反向思考,尋找動力和空間

經濟低潮要反向思考,尋找動力和空間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過去的高位增長主要靠比較成本優勢

中國的經濟形勢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第六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我記得提出的目標是爭取5%保住4%。中國要突破4%和5%這個比較低的增長,第一是靠農村,因為隻有吃飽飯才可以發展;第二是靠鄧小平南方視察之後把民營經濟發展起來,這是中國經濟衝上來的第二波;第三是靠1997年中國簽署的協議,把妨礙中國開放的體製、政治因素適當解決。

中國經濟迎來三波改革開放,形成10%左右的高速增長,最重要的是開放。為什麽開放對中國這麽重要呢?因為開放之前中國很窮,不開放就更窮,一開放發現窮也有競爭力。當時開放前我們看不到一些東西,因為缺資本、想法和商業模式,一開放,高收入國家、市場經濟發展得比較現代的國家的大量資本都會來。它們會來是因為要素越多的地方投資報酬通常低,而資本稀缺的地方投資的收益就高,資本技術一來,加上我們普遍較低的要素成本,中國經濟開始發力,誰也想不到中國會成為世界製造工廠。

資本技術的大量引進,成就了中國的製造業。從1979—2008年,30年間我們的平均增長率是9.8%,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成為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成為最大貿易進出口國。當然更重要的是普遍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無論是哪一階層,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那麽提升靠的是什麽?首先勞動力要便宜,但是中國可不是僅僅靠勞動力便宜就獲得競爭優勢的,因為改革開放前勞動力更便宜,要是不讓開發,勞動力便宜是沒有用的。我們過去學蘇聯的體製,製度的成本很高,中國真正的秘密是要素價格低,通過改革開放降低了製度成本,再加上中國人肯學習,這三個元素加到一起成就了中國的優勢,這主要是成本優勢。

高位增長為什麽會下行?

到今天為止,我們所有的高位增長,主要都是靠我們的比較成本優勢,這種增長模式成就巨大,每一個中國人都承認這一點。高位增長為什麽會下行?美國金融危機2008年開始發生作用,但是都看輕了,一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市場出問題,政府在左右,而下一個問題就麻煩了,政府說什麽就是什麽,大量發行債券,出現這些危機,拿什麽救?現在看來這個問題還沒有好的答案,現在還在熬,看是否可以熬出頭。中國是靠出口產品為主促進增長,中國高位增長轉向下行的第一個原因是美國經濟危機使得中國靠出口驅動的高速增長受到了影響。它們的進口減少我們的出口就減少,2008年危機來的時候少了4萬億元,這個數字是嚇人的。中國之前每年出口增長20%,結果那一年掉了20%,這就是經濟受影響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國內的原因,高速增長中中國的成本優勢丟得很快。所有價格都在漲,人工、土地等,我們靠成本優勢在運轉,但是高速增長對成本上漲有很大影響。比我們晚一些開放的國家如

印度、越南現在成本比我們低,中國夾在中間了,這是新的情況。

第三個原因是不差錢,因為有很多賺快錢的可能性。過去打拚多少年的實體經濟,現在很多都卷進了地產裏,這也不好指責,畢竟從經濟上考慮房地產賺錢的速度更快。教書的老師在北京買房,房價漲得比工資多,想法會沒有變化嗎?還有多少人會踏踏實實地幹工作、研究技術、研究客戶呢?這也是讓我們經濟下行的一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是真實利率急升,引致“債務型通縮”。現在企業、行業、地方經濟不好,因為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想的沒有之前想的好,很多人不能麵對。市場是多資源配置的,大家在市場環境裏麵是不穩定的。從2012年開始大家就說“水落石出”,成本、利息、產能過剩的壓力都凸顯出來。錢好賺的時候,大家開銷大、手都鬆得很,現在商場的問題就是很多都脫離了生產率水平,這需要調整,好日子過習慣了,經濟下行的日子不好過。

低潮的時候要反向思考

下一步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要指望宏觀政策會好一點、鬆一點。錯的就是錯的,這麽多房子怎麽消化?肯定是要打折才能消化,原來銷售一百萬元,現在可能隻能賣四五十萬元,經過這個環節,正確看待政府、企業合作,走出去就快很多。

我們的成本不完全是市場競爭形成的,這裏麵還有其他成分,還有一塊成本是法定成本。有很多人說勞工成本漲得太快,我查了一下,GDP漲了2.6倍,工資漲了8.8倍,稅收漲了16.7倍,我們的社保漲了28.7倍,土地出讓金漲了64倍,這樣我們的地賣得就貴了。現在很多人開始覺得美國有競爭力,美國的電就比我們的便宜,為什麽我們的電這麽貴?其實很多是體製的問題,經過改革開放,有一些體製成本沒有降低,反而在持續增長,所有的費用都在增長,比如審批。現在政府上來就砍審批,這些都是高速增長的時候加進去的,這些也是產業和企業的競爭成本。

所以,經濟下行的時候要注意我們心理上的問題,低潮的時候要反向思考。中國的社保收費很高,但是社保水平較低,中國經濟發展大多數要靠自己努力,不奮鬥,現在就放棄的話,將來後悔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反向思考。中國經濟現在要注意韌性,企業、行業要非常有韌性,要堅韌不拔,我們再困難還能比1980年困難嗎?還能比1990年的水平差嗎?1990年、1991年的增長率也是很可憐的,當時鄧小平南方視察就是這個原因。

你看到這些東西,一定要對未來有期待,中國多數還是比較好的,想過好日子,從哪裏找動力呢?從“一帶一路”來看,就國內市場來說,不要被現在過剩的產能嚇到,我們有很多產能是不足的。看我們的產品品質,那麽多人跑到國外去買東西,中國產品最重要的不是新,而是要把產品品質做好,這樣不會沒有市場,否則為什麽那麽多人去國外買東西?像指甲刀、菜刀、馬桶蓋,這些東西中國不是不會做,而是做得差了一點,如果把這樣的變革凝聚起來,中國有的是市場。國內有一億人口的中產階層,為什麽國內產品滿足不了需求,而

要大量靠進口、靠出國掃貨?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先進的廠商在做優質產品了,他們跟日本合作搭了一個平台,而且連鎖開門麵,像優創良品就是其中一個,好產品、品質好一點的東西有的是市場。另外從服務業看,我們很多方麵都不便利,為什麽網絡這個衝擊波這麽大?因為它便利。我們對便利性要高度重視,因為便利性提高人的時間成本就降低了,過去什麽都可以慢慢來,現在不行。

無論是製造業的品質、服務業提供的便利,市場都非常廣闊。2007年到現在,發達國家的份額下降,新興市場國家的份額上升。這兩年新興市場國家麵臨的挑戰比發達國家大,特別是2015年以來,貿易、經濟增長得比發達國家差。底數擺在這裏,我們對發達國家出口比較多,我們現在麵臨開發新市場的問題,我們去開疆拓土、去打開市場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所以製造業走出困境,一定要跟市場匹配起來,這方麵還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未來的方向是控製成本和創新

現在很大的一塊市場是向西,既是我們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其實也是麵向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麵向我們過去不熟悉的地方,這些國家市場不同,購買力都是現成的。我們還有外匯儲備,有的是事情可以做,所以在低潮的時候不能認為從此就怎樣了。開拓新市場跟開拓全球其他地區都有可能,我們要開發的不僅僅是巴黎、紐約、倫敦。

我們訪問華為很受教,中國的企業如果都有這勁兒,就不會整天等著誰來幫你。天下沒有那麽多容易的日子好過,全球競爭誰都想過好日子,但是都得打拚。我們常說人口老齡化,但其實我們人力的質量遠遠沒有釋放。我跟一些企業家訪問團出國考察深受啟發,手機現在這麽薄,是以色列人的貢獻,存儲信息量很大,你的手機可以做到那麽薄嗎?我們一個團的人在那討論,人家憑什麽在世界立足?就是憑人口的質量,像教育、訓練、想法、專利。而我們靠什麽立足?我們靠人多勢眾。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向別的國家學習。我自己常常思考我們的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從教育思維開始,比如以色列最厲害的就是教育,2014年教育占GDP的8%,不僅僅是教育資源投入得多,教育方式也不一樣,以色列母親關心的不是孩子考多少分,而是孩子會問問題嗎?從小訓練的想法就不一樣,現在看來這是最重要的持續增長的生產率,因為不同的想法意味著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而需求是開發出來的,蘋果公司的產品沒有開發出來時不會有人想要用,開發出來這些產品才有買家。

所以簡單地講,我們未來的方向就是兩個:第一是要讓我們的成本優勢延長,就是通過改革將法定成本降下來。短期看第一位的問題是先控製成本,企業在這方麵大有可為。節約成本、控製成本、保證中國更長久的成本優勢方麵,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第二是要創新,包括像深圳、北京的中關村,開放形成濃厚的創新意識。創新看到效果一定需要時間,不是喊一喊創新就可以,不是一喊創新馬上就出現下一個蘋果、下一個阿裏巴巴。短期看要麵對現實,正視經濟下行,這是中國經濟麵對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