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製造2025_如何保持中國製造業增長勢頭

如何保持中國製造業增長勢頭

樊綱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目前,中國製造業受國內外多種因素製約,發展形勢嚴峻。很多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雖然仍在上漲,但是從訂單增長、歐盟進貨的數量等角度來看,歐美經濟不景氣不隻是短期問題,長期低迷是可以預見的。與此同時,國內消費增長速度雖然在加快,但是仍然不足以帶動經濟發展,這些因素製約了製造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

在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二三十年中,近幾年的確遇到了新的情況。即製造業成本的提高,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增長速度比較快。一方麵是因為勞動力市場的原因,中國大部分農民工在沿海地區無法安家,過早地退回內陸,影響了沿海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麵受城市化進程等因素影響,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比較快。

當然,伴隨著勞動力向內陸轉移,利用內陸地區返鄉的勞動力,一部分產業在內陸地區得到發展。但是,我國的成本優勢在逐漸喪失。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四小虎”等東南亞國家成本下降很大,經濟增長緩慢,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原來的優勢慢慢消失了。然而比起越南、孟加拉國等新興國家,中國的工資成本也沒有太大的優勢。麵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應如何保持中國製造業的增長勢頭。

機遇與潛力

製造業作為解決就業的主要產業之一,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大力支持製造業發展,對於一些唱衰中國製造業的說法我堅決反對。中國還有30%~40%的農村勞動力沒能轉移出來,這些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隻能從事製造業。當然,他們也可以從事一般性服務業,但是如果沒有製造業的發展,一般性服務業又能創造多少價值,帶來多少就業機會?

有人說,中國的產業可以實現直接跳躍式發展,如發展高新科技、高端服務業。然而你會發現,如果不發展製造業,皮鞋襪子、高樓大廈、鋼材水泥是沒辦法直接在高端產業中生產出來的。隻要市場需要鋼材水泥,我們就得考慮由誰生產的問題。如果中國不生產,印度和美國就會生產。皮鞋襪子也一樣,中國不生產,意大利和孟加拉國就會生產。為什麽我們要把製造業的就業機會拱手讓給別人呢?

中國擁有非常好的製造業基礎。中國和涵蓋40億人的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發展,並且70%~80%的消費者都是低端消費者。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家需要大量的製造業產品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者則需要大量製造業產品進行消費。如今,發達國家開始回歸製造業,為什麽我們不去努力開發如此巨大的市場?

從市場結構角度來講,製造業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夕陽產業,而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各個行業都是朝陽產業。從皮鞋襪子到鋼材水泥,這些製造業都有大好發展前途。中國製造業至少需要再發展30~40年,才能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才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完成中國的勞動力轉移。

技術創新

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完成勞動力轉移的最終途徑。城市化的含義不僅指土地兼並、建高樓

大廈,還指將過去不是城裏的人變成城裏人。農民進城市、窮人進城市的過程才是城市化進程。但這不是指從前退回農村的農民再回流,而是要使新來的農民能夠留在城市,讓他們成為城市的工人,這是要通過幾代人的轉移才能完成的。

不過,目前城市並沒有為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這樣的情況致使中國農民工的平均打工工齡為7年。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將對勞動力的供給造成影響。隻要農民工有長期在城市居住的預期,城市可以投入更多資金為農民工提供技術培訓。這樣一來,通過城市化進程不僅保證了勞動力的數量,也可以提高勞動力素質。

製造業想要持續發展應該提倡專業化。如今,關於中國製造業代工企業比較多,缺乏創新,沒有自己品牌的言論已經太多。中國企業真的不會創新嗎?我認為,在產業發展初期,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在這個行業生存了幾百年,中國企業剛進入,要把原有的東西學會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二三十年,中國企業通過代工學習,掌握現有的技術知識,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隻有接近前沿,才有創新的資格。

因此,過去中國企業做代工是合理的,否則便無法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也無法走到創新前沿。其他國家為什麽能夠創新?以皮鞋、襪子為例,意大利曆史上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都專注於製作皮鞋、襪子,他們積累了經驗,擁有專業的知識,具備了核心競爭力,自然能夠創新。如果一家企業從開始就在品牌上投入太多資源,恐怕早垮了。但是,隨著代工模式越來越成熟,企業盈利越來越多,企業應該認識到做品牌才能獲得更穩健的長久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接近前沿了。他們已經基本學會了過去已有的技術知識,開始謀求創新。

但在唱衰低端製造業的環境下,有一些企業走上歧路。企業看不起原有的製造行業,試圖轉型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從事資本運作,這不僅分流了製造業所需的資金,也分散了企業的發展精力。因此,企業更不可能思考如何創新製造、如何發展品牌,最終的結果就是部分企業將走向倒閉。在2012年的經濟波動環境下,我認為一定會有一批製造業企業倒閉。政策要鼓勵企業長期專注於專業發展,隻有這樣才能積累經驗,獲得創新的能力。

品牌建設

企業要認識到,打造國際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做品牌首先要在自己熟悉的本土市場上開展。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投入的艱苦過程,代工企業在有了一部分資本積累後,可以嚐試做品牌,但最先考慮的還是國內市場。隻有在最熟悉的國內市場獲得認可,才有可能上升到國際市場。

隻是做國內品牌意味著交易成本太高,很多企業家之所以不願意打通國內渠道和市場,大多也是基於此原因。因此,政府要想真正扶植本土品牌,最重要的不是給企業宣傳補貼,而是建立市場秩序、改革市場流通體製,這才是真正塑造品牌的過程。

事實上,樹立品牌的過程也是發揮本土市場優勢的過程。相比於跨國企業,中國企業要找到自己熟悉而對方陌生的本土元素,包括民族文化、語言、食品

等,去挖掘民族特有的本土元素來打造品牌。這並不是單純的文化問題,而是尋找競爭力、發揮相對優勢的問題,也是經濟學所討論的問題。隻有找到自己的相對優勢,才能在競爭中找到一席之地。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製造業生產的優勢主要還集中在國內。全球的跨國公司都到中國來生產,而中國企業卻要到國外生產,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後,如何與國際市場相結合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夠獲得利益,企業自然要走出去,但不能盲目地走出去。首先,為了規避貿易保護,中國企業到國外生產可以利用國外的配額和國外的牌子,避免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次,如果企業在國外生產,產品可以就地銷售,以節省運輸成本。例如,生產一台冰箱,在國內生產之後再運往國外可能就不如在國外生產組裝劃算。

從企業自身來講,如果企業要走出去,開發國外市場是其最大的理由,那麽企業會把銷售公司放到國外;如果利用國外的人才和科技創新能力,企業會收購研發中心;如果當地品牌對企業有價值,企業就會收購品牌。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全球化資源配置的階段。中國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國內生產優勢,整合國外的科技和市場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吸收借鑒跨國公司全球化配置資源的經驗教訓。

集群效應

此外,中國企業另一個重要優勢是容易形成企業集群。生產鏈的上下遊都在國內,並且集中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交易成本很低,上下遊整合速度比較快。例如,一家越南的企業,雖然人工成本低,但是工作效率也低。如果在越南修改產品設置,企業需要在國內外反複協調。如果在國內的話,隻需一個電話,就能召齊上下遊生產鏈的員工。企業能夠緊跟市場變化,這就是產業集群效應。

產業集聚實際上是近幾十年來國際貿易分工最重要的趨勢。如果企業能夠形成供應鏈集聚,就能大量減少交易成本、物流成本,使其競爭力得以發揮,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政策來講,政府要重視產業鏈的集約化發展。內陸地區歡迎產業轉移,但是產業轉移不能隻重視一兩個企業,而是要看到企業群,即為龍頭企業搭建供應鏈的上下遊企業群。政府為企業創造條件,讓它們能夠產生集聚效應,發揮產業優勢,這一點不可小覷。

在發展製造業方麵,中國有區域優勢。內陸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而且有大量退守內陸的農民工,再加上改善的基礎設施條件、降低的交通成本,如果內陸地區的政策、投資環境和法製環境能夠得到更好的改進,我相信更多的企業、產業集群會到內陸地區尋求發展,使中國製造業在全國範圍內再持續發展20~30年。

眼下正是中國內陸地區發揮競爭力的時候。地方政府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改進製度,不能單純地改進基礎設施。企業成本包括很多項,其中的交通成本是靠基礎設施來改進的。除此之外,如果企業與政府之間、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交易成本能夠降低,同樣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如何發揮區域優勢是製造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