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

第五章

黨校科研文化

一、黨校科研文化概述

(一)黨校科研文化的內涵

黨校的科研文化是黨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構成要素既受黨校文化的直接影響,又與黨校文化相一致。黨校科研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精神層麵、製度層麵、物質層麵和行為層麵四個方麵的內容。黨校科研文化的精神層麵,是指黨校在開展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受黨校一定的曆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科研理念,主要包括黨中央對黨校科研工作的要求與定位、在黨校曆屆主要領導者影響下形成的科研核心價值觀、科研精神風貌以及科研倫理規範等方麵。科研文化的精神層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現象,在整個科研文化係統中,它發揮著統領作用。黨校科研文化的物質層麵,是指黨校在開展科研活動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財、物等物質因素,主要包括科研人員、科研任務、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條件、科研環境、科研設施等。科研文化的物質層是一種以物質形態為特征的表層文化,在整個科研文化係統中,它發揮著依托作用。黨校科研文化的製度層麵,是指黨校在開展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在精神層麵諸因素的統領下,為完成科研工作,為把投入科研的人、財、物等物質因素有機組合起來,而形成的科研運行機製和製訂的科研工作規則,主要包括科研的領導體製、科研的組織結構和科研的管理製度等。在整個科研文化係統中,它發揮著規範作用。隻有科研熱情而沒有切實可行的科研製度,是難以形成黨校科研文化的。黨校科研文化的行為層麵是指黨校具體的科研活動,比如黨校科研是教師“單打獨鬥”式的個人行為還是群體合作行為,這是衡量黨校科研文化發展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黨校科研文化的建構意義

黨校科研文化的建構對黨校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為:

1.推動黨校科研工作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指出:“科學研究是黨校教育的基礎。黨校科研工作,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研究,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服務,為提高黨校教學質量服務,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這就是黨校科研工作“四個服務”的由來。我們可以從“四個服務”中體會到,黨校科研工作不僅是黨校教育的基礎,更是充分發揮黨校應有作用的立校之本、強校之本。在黨校的曆史上,黨校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始終把科研工作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校科研工作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為黨在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和理論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世紀之後,根據黨的中心任務對黨校的新要求,黨校科研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快車道,科學研究在黨校的教學和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研究黨校科研工作的發展,涉及到諸多因素,創建健康向上的黨校科研文化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黨校科研工作如果光靠行政指令推行,隻會是負麵效應多於正麵效應。因為對於教師來說,科研是軟任務,而教學是硬任務。軟任務可以應付,而硬任務不可輕視。如果科研工作一味靠剛性製度規定,教師就會對其采取應付甚至抵製的態度。隻有當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的需要時,他們才會主動投入。黨校科研文化是一種研究的氛圍,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能強有力地推動教師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被動到主動地參與學校科研活動。

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研究型教師是當前黨校教育發展對黨校教師提出的時代要求。教師開展科學研究,不僅可以學習、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新的思維方式,產生對黨校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實現自身的成長。

3.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和辦學形象

科研興校是黨校教育發展戰略之下的一種具體的管理理念,它預示著黨校的未來發展走向。一所黨校的科研形象往往是學校辦學形象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創建黨校辦學特色的有力保障,是黨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出路。當黨校的科研成果在內部為提高教學質量起到重要作用時,參訓學員會把信息帶到各條戰線;當黨校的科研成果在外部被黨政領導機關采用,或被社會企事業單位普遍了解,以及被新聞媒體進行報道時,黨校良好的形象也就隨之被輻射到校內外,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三)黨校科研文化的特殊性

與其他學校的科研文化相比,黨校科研文化有其特殊性。

1.必須堅持政治品格

黨校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重要陣地,是幹部加強黨性鍛煉的熔爐,在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領導人才和理論隊伍的工作中,肩負著特殊使命。因此,黨校的科研文化要有自己的政治品格。那就是“講政治、重調研、強服務、有特色、爭一流”。講政治,就是堅持黨校姓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重調研,就是弘揚黨校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作風,以社會調研作為黨校科研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強服務,就是堅持黨校科研“四個服務”的目標,帶動科研工作上台階、上水平;有特色,就是使黨校科研更具有黨校特色、地方特色,更加突出研究方向的特色、研究模式的特色、研究紀律的特色;爭一流,就是瞄準既定目標,自我加壓,爭創一流成果,爭出一流人才,不僅在黨校係統,而且力爭向國內外一流水準邁進。

2.體現追求精神

文化精神主要體現為作為主體的人的一種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信奉。因此,黨校科研文化應該體現“忠誠不渝、敢為人先、誠信自律、拚搏奉獻”的精神。對黨的忠誠、對黨校教育事業的忠誠不渝,既是黨校教研人員應遵守的道德準則,也是貫穿黨校科學研究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敢為人先,體現的是一種研究的高起點、高定位,體現的是以創新為本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破除常規、站在時代潮頭的科研魄力。誠信自律,是科研的基礎,隻有高舉學術道德旗幟,嚴格嚴謹、一絲不苟、誠信守約,才能以科學的認知、審慎的思考來增強學術修養,不斷積累成就。拚搏奉獻,是科研行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任何研究都既是一種科學,又是一種付出,既需要敢打硬仗、真抓實幹,又需要按規律辦事,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穩,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這樣,才能拿出經得起實踐、曆史、人民檢驗的科研業績。

3.秉承曆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黨校“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要發揮黨校在黨委和政府決策中的思想庫作用”。這種嶄新的定位意義重大,是我們黨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出發,從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高度,對黨校科研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賦予的神聖使命。因此,黨校科研文化中應該明確將“完成智庫使命,創造科研精品”作為黨校科研文化的落腳點。這種文化的定位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一是客觀上反映了新形勢下我們黨對黨校科研工作的重視和重托。二是由此而來的“四個服務”,目標明確、環環相扣,涵蓋了多方麵的工作要求和內在聯係,實質上高屋建瓴地明確了黨校科學研究的宗旨,是長時期內黨校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標。三是由此也表明,黨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正得到不斷鞏固和發揮,這既是自己實力的見證,也順應了時代要求和未來發展。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惟有殫精竭慮、知難而上,秉承使命、創造精品,切實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才能不辜負黨的厚望與重托。

(四)黨校科研文化的形成機製

文化具有動態生成的特征,不可能一蹴而就。依據自組織理論,文化的形成有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過程。黨校科研文化亦是如此,它也有一個發動、創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

1.黨校科研文化形成的一般過程:從無序到有序

在學校科研文化尚未形成時,學校的科研活動往往處於無序狀態。具體表現在:

其一,學校科研還處於少數人單幹的狀態。

其二,校長和教師缺乏科研主見和理論判斷,對如何選題、如何開展科研認識比較朦朧,甚至以為理論越新越好,因此不顧學校實際盲目跟風。

其三,對學校開展科研的意義缺乏正確認識。有的過於急功近利,有的過於心氣浮躁,對自己的研究成果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等等。

學校科研活動要從無序狀態進入有序狀態,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群體效應,科研已成為大多數教師的自覺行動。

其二,科研自主、理論自覺。學校和教師不再盲目跟風,而是根據黨校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開展科研活動。

其三,對學校科研有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精耕細作,實事求是,不浮躁、不作“秀”,紮紮實實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其四,形成比較完善的學校科研物質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

2.學校科研文化形成的關鍵:催化控製參量

學校科研必須從無序、個別、自發的教師研究演化到有序、集體、自覺的學校研究,這關鍵在於催化控製參量。這裏的控製參量是指學校科研的組織和教師直接參與或調節的參數。根據不少學校的經驗,我們認為,控製參量至少有以下3種:“滾雪球”、腦力激蕩、啟發與喚醒。“滾雪球”是指把個別教師的行為發展成為眾多教師的群體行為。腦力激蕩就是通過激發組織內各個成員的智慧,進行思想、觀點的碰撞與批判,相互啟發,最終促進研究風氣的形成。啟發與喚醒是指把教師領入科學研究的大門,使他們的科學研究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不自覺發展到自覺。在這方麵,不少學校的經驗值得借鑒,關鍵是兩條:一是鼓勵教師挑戰自我。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教師隻有發現自己的不足,才會產生學習和研究的願望。二是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許多教師想做研究但不知從何做起。課題來源於問題,問題是教師研究的源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可以使科研開展得更加自主和自覺。

二、巴州黨校科研文化發展脈絡

文化是一種曆史的存在和積澱。巴州黨校科研文化也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弱到強、逐步成長的孕育和發展過程。

(一)不斷提高對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科研工作在黨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麽?地州基層黨校需不需要開展科研工作?基層黨校有沒有能力開展科研工作?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基層黨校,致使一些地州黨校對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認為黨校是學校而非科研機構,其中心工作應該是教學而非科研,甚至錯誤認為強調科研的重要性會衝淡以教學為中心這一主題,基層黨校不需要做科研;或認為地州黨校作為基層黨校,自身科研能力較弱,不具備做科研的能力。受此思想觀念的影響,巴州黨校科研工作在2002年以前基本處於徘徊停滯狀態。

如何轉變黨校人對科研工作的錯誤認識,如何調動全體黨校人的科研工作積極性?這是2002年巴州黨校新一屆校委需要麵對的第一個問題。黨校領導意識到隻有統一思想,提高全體教師對黨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才有做好科研工作的思想基礎,才能進一步激發教師做科研的熱情和積極性。為此,主要領導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會議從多方麵闡述強調黨校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在深化科研理念、重視科研工作方麵形成了共識:科研是黨校教育的基礎,是黨校的立校之本。科研工作對提高黨校的知名度,提高黨校的教學質量,促進教研人員的長遠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搞好黨校的科研與抓好教學工作之間目標是一致的,並無根本的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科學研究是教學工作的基礎,科研要注意圍繞教學來開展。

觀念一變天地寬。隨著巴州各項事業的發展,巴州黨校在巴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黨校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巴州黨校人緊緊抓住機遇,在科研機構設立、科研思路創新、科研隊伍建設以及科研局麵開創等方麵進行了不懈努力和追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科研機構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

巴州黨校以往沒有獨立的科研工作機構,一直並在教務處。由於教務處日常教務工作忙碌,缺乏專門的科研管理人員,加之科研經費短缺,調研時間、條件無法保證,致使科研工作長期處於“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的狀況,科研工作形同虛設,極大地製約和影響著科研基礎作用的發揮。新一屆校委在認識到這一弊端之後,明確了隻有成立專門的科研機構才能促使科研工作上一個新台階的思路,通過“三部曲”實現了巴州黨校科研機構的從無到有,為科研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

1.成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

“科研工作是黨校的立校之本。抓好科研工作,不僅能提高黨校的辦學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為巴州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理論參考和決策依據。”州委領導如是說。根據領導的指示精神,2002年9月,黨校成立了科研工作領導小組。

2.成立科研工作委員會

為了持之以恒抓好科研工作,2003年1月18日,巴州黨校校委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科研工作委員會,由常務副校長親自擔任主任委員。

3.設立科研處

2003年4月13日,第四屆全國黨校係統理論研究會及科研工作表彰大會在貴陽市隆重召開,這是代表全國各級黨校實力和水平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巴州黨校榮獲全國黨校係統科研工作組織獎,巴州黨校常務副校長、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肖冀平同誌榮獲全國黨校係統優秀科研管理工作者獎。這不僅是巴州黨校建校近50年來的第一次,還是新疆黨校係統近50年來的第一次。在這次大會上,巴州黨校作為唯一的地州黨校的代表進行了大會經驗交流。會後,中央黨校科研協作處的領導同誌特意囑咐巴州黨校一定要很好地總結自身科研工作的經驗,上報中央黨校,向全國基層黨校推薦。

麵對取得的榮譽和中央黨校的信任,巴州黨校人感到了背負的壓力和肩上的責任。在全國黨校係統科研工作會議之後,根據中央黨校的建議,2003年5月13日,專門的科研機構——巴州黨校科研處經州委和州委組織部批準後正式成立,配備了3名專職工作人員。校委尤其是主要領導同誌對科研工作高度重視,把科研工作列入全校重要的工作議程,主要領導經常過問科研工作,對科研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加大對科研工作的投入,按照重點傾斜、逐年增加的原則,確定科研工作專項經費預算;同時抓好圖書館建設,及時更新和添置電腦等設備,建設和利用好校園網和互聯網,購置相應的數字庫等,為黨校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黨校不斷調整充實科研處的工作人員,把一些業務精、能力強的精兵強將配備到科研處。截止2012年底,巴州黨校科研處共有主任、副主任在內的6名專職工作人員,其中5名為碩士研究生。這些舉措使科研工作在黨校工作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充分鞏固,有力地推動了黨校科研工作優質高效地健康發展。

科研骨幹

(三)科研工作實現從虛到實的跨越

回顧黨校十年科研工作曆程,我們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艱難起步,收獲頗豐

2002年以前,巴州黨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處在“剪刀加糨糊”階段,教師缺乏做科研的積極性,已有的科研文章質量不高,更不知曉如何申報科研課題,從來沒有合作或獨立完成過科研課題,科研基礎薄弱。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提高教師做科研的能力和水平,開創黨校科研工作新局麵是新一屆校委麵對的第二個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怎麽辦?校領導通過認真的調研分析,確立了以課題為龍頭、以調研為基礎、圍繞巴州實際開展課題調研、“提升科研水平,努力成為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參謀部和研究部”的科研發展思路,為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結合巴州黨校的實際情況,製定了一條具有巴州黨校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借船出海”“嫁借掛果”“群狼戰術”等。

“借船出海”就是通過與中央黨校、區內外省級黨校的知名學者、專家進行課題合作,使科研工作從單兵的遊擊式作戰到直接參與國家級課題的撰寫,就像搭乘了一艘現代化設施的科研之舟,借名家之手揚起自己的科研之帆,使巴州黨校的整體科研水平,教師的科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嫁借掛果”就是通過科研協作,與黨校係統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橫向聯合,承擔知名專家、教授已申報成功的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進行子課題研究或充當助手,在他人枝繁葉茂的大樹上結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迅速提升巴州黨校的科研水平並誕生屬於自己的科研成果。

“群狼戰術”就是采取團隊作戰的辦法,根據課題的要求,由校委統一安排,優勢互補,齊心協力,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在2005年初,針對有多項課題要上報的特殊情況,調集黨校所有的精兵強將投入到各子課題和總報告的撰寫修改工作中。除此之外,專門成立了負責打印、校對的秘書組,全校動員,集體攻關。各子課題和總報告的修改定稿,按“天”計劃安排、檢查落實。各報告分別由校領導把關審閱,課題負責人肖冀平同誌作為總協調人親自對各報告逐一進行最後審核。全校42名教師中有30多名教師直接參與了課題撰寫的各項工作,各教學輔助部門和後勤服務部門也全力支持和配合課題攻關工作。大家各負其責、齊心協力、全力以赴,以課題報告撰寫為龍頭,在保證課題質量的同時,進一步在巴州黨校營造人人重視科研、人人投身科研的濃厚氛圍。

通過“借船出海”“嫁借掛果”“群狼戰術”的實施,一大批高水準的科研成果相繼麵世:

◎自治區社科基金資助課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建設的調查和思考》五個子課題。

◎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南疆五地州鄉鎮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四個子課題。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課題《環天山經濟圈論綱》四個子課題。

◎自治區科技廳軟科學重點攻關項目《新疆區域經濟增長機製研究》四個子課題。

◎自治區黨校係統課題《巴州融合性文化價值的思考》六個子課題。

◎國家社科青年項目《西部大開發中的天山南北坡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五個子課題。

巴州黨校30多名教師經過“借船出海”“嫁借掛果”“群狼戰術”的實戰洗禮,科研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過去一些老師做科研寫文章,選題很大,內容東拚西湊,從理論到理論,空洞脫離實際缺少實用價值,這樣的文章自然沒人看。通過直接參加課題寫作,教師們強烈意識到:基層黨校的老師,不但要研究理論,更要加強對本地區實際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選題做文章,這樣的文章寫作起來得心應手,內容既有理論又能結合當地實際,有血有肉,才有價值。伴隨黨校科研工作的曆史性推進,一種積極向上的科研文化形態在巴州州委黨校初步形成,並顯示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風貌。

2.第二階段:完善機製,穩步提升

從2007年開始,黨校開始逐步完善2003年1月1日出台並實施的《巴州黨校科研工作管理辦法(修改草案)》。修改後的《管理辦法》由指導思想、科研基本工作量、科研工作獎懲辦法以及科研成果與課時的折算四大部分組成,其中要求:各級專業技術人員在完成教學和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必須完成以下科研基本工作量:高級職稱人員每年必須發表(入選)兩篇論文,中級職稱人員每年必須發表(入選)一篇論文,初級職稱及非教學人員盡量爭取發表一篇論文。對於公開發表(入選)論文給予一定獎勵:國家級每千字70元,省(自治區)級每千字60元,地州級每千字50元。教材、著作、集體攻關的科研項目,按實際字數計算,獲一等獎者上浮10%,獲三等獎者下浮10%,不評獎者按一般論文折算。未完成科研任務者,罰款60元。科研成績顯著者,可優先晉升職稱。該辦法中對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和獎懲,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對科研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又重點實施了“543”計劃,要求主要骨幹教師、骨幹教師和其他教師分別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5篇、4篇、3篇文章。在這一係列激勵機製帶動下,教師的課題申報和撰寫能力進一步提高。

2007年、2008年巴州黨校先後承辦了新疆社會科學界青年學者論壇、自治區黨校、行政學院係統第二屆教學觀摩比賽(南疆片區)和第八屆理論研討會。在兩次會議上,巴州黨校展示了多年來在教學科研這塊前台陣地鍥而不舍、辛勤耕耘的成果,多角度地展現了巴州黨校的實力和風采,巴州黨校人積極認真踏實做科研的態度也贏得了上級部門的交口稱讚。

3.第三階段:端正態度,塑造學術精神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第一次明確了黨校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第一次明確了要發揮黨校在黨委和政府決策中的思想庫作用。這體現了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對黨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視,對黨校給予新的更高的期望。新定位使黨校科研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定位對黨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讓巴州黨校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巴州黨校科研工作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績,得益於有一支得力的科研隊伍。但當前受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和浮躁的氛圍影響,有的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學校科研工作量化的要求的本質,平時不能靜心來搞研究,隻想著趕快出成果,利用互聯網信息獲得的便捷性特點,“複製+粘貼”就可以搞定論文;有的教師做科研就是為評職稱,因而隻關注論文的數量和發表論文的雜誌檔次,為了追求數量,不顧科研成果的周期,走捷徑,花錢購買版麵,較少關注論文的質量和內涵。麵對社會上出現的學術不端的種種現象對教師的不良影響,巴州黨校出台了《關於成立巴州黨校理論文章審讀小組的通知》,其目的就是為體現理論文章發表的嚴肅性、公正性和規範性,杜絕學術造假,對理論文章的刊發予以正確引導。《通知》規定了黨校教師論文刊發標準:即“黨報黨刊、三級黨校理論刊物、哲學社會科學類綜合刊物和參照自治區黨校職稱評審中認可的刊物。”《通知》還進一步提出黨校教師論文發表的要求:即“凡付費版麵發表的理論文章一律不予認定;凡剽竊、抄襲、網上大量粘貼的文章,一經查出落實,不但不計入工作量,還將在全校通報批評處理。”理論文章審讀小組由一名副校長、漢、蒙、維三個民族的六名高級講師組成,在科研成果的鑒定和統計中,加強教師科研文章審閱把關,杜絕社會上經常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

學校科研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培育。它不是急功近利的產物,而是長年累月辛勤耕作的果實。一種文化的形成,就是它的精神內核不斷積澱、成長、鞏固、提升的過程,是它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不斷被認可、遵守、延伸、弘揚的過程。經過十年的磨礪積累,巴州州委黨校科研文化所彰顯的忠誠守紀的道德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敢打硬仗的拚搏精神、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合作攻關的團隊精神等等,已經內化於廣大教研人員的自我要求和行動之中,成為一種無形的促進和約束的力量。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需要不斷堅持和發揚的。

三、巴州黨校科研文化的亮點——科研務實化

教學、科研泛泛而談,內容空洞,缺少事例,理論聯係實際特別是聯係巴州實際不緊密,這是黨校教師在教學科研時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好此問題,增強教師教學科研的針對性,2003年,巴州黨校提出了“調查研究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上講台”,製定了黨校教師調研和科研工作管理製度,確定了以調研促進“三個提高”的工作思路,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提高科研水平,製定了《巴州黨校教師社會調研實施方案》,規定教師每年最少要用三個月時間到縣市、企業、社區、州直經濟綜合部門進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要寫出四至六篇質量較高的調研報告,並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

通過積極探索調研的新模式,大興調研之風,使全校教師了解了自治州各縣市、各部門、各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增強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聯係實際不夠的問題,加大了學員對區情、州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其中也經過了一係列艱辛的探索過程,走過了一些彎路。

(一)進行集體調研

以往黨校組織的到基層單位的調研主要還是那種“專人聯係、組織開會、聽取匯報、拿走材料”的傳統模式,這樣的調研方式效果不佳,基本上收集到的資料都來自於官方的總結匯報,和實際的情況有一定差距,對提高教學科研的針對性沒有太大幫助,往往還出現學員在課後的交流中指出實際中的真實情況的現象。為此,在新一屆校委班子的領導和決策下,學校開始努力探索新的調研方式,來解決黨校理論聯係實際不夠的問題。

2004年初,為了進一步加強兵地融合,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兵地融合奔小康的新思路,學校經過認真準備,周密安排,組織骨幹教師對農二師31團和28團進行集體調研,在這次活動中,常務副校長肖冀平同誌親自帶隊,事先設計調查問卷,按照入疆時間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組調研對象。通過實地走訪、入戶交流、填寫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兵團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的生活狀況有了一定了解,但也由於大多數老師受以往調研方式的影響以及缺乏正確的調研方法和經驗,很多具體的、細致的、真實的情況沒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到,總體的調研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科研接地氣,文章寫在大地上

(二)試行“保姆式”調研

在逐步擺脫傳統調研模式的影響之後,學校開始逐步探索新的調研方式,提出了“保姆式”調研的思路,期望能通過這種新方式打破以往的格局,能讓黨校的教師真正了解到基層的真實情況和第一手資料,能夠為今後的教學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所謂“保姆式”調研,就是讓黨校的老師利用沒有主體班在校的兩、三個月時間到調研單位去上班,和調研單位的工作人員同步上下班,轉換身份和角色深入其中去了解具體情況。之所以稱之為“保姆式”,是因為黨校老師剛去之後沒有具體的事務和工作,就要從打掃辦公室衛生這樣的小事做起,就像是調研單位的工勤人員一樣做好“保姆”的工作。在2004年,學校利用近一年的時間,分期、分批地選派教師到和靜鋼鐵廠、輪台縣工業園區、庫爾勒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巴州法院、273醫院、州醫院、巴音社區等部門進行“保姆”式調研。調研內容以目前各單位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主;調研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組由三人組成,由一名科室主任帶隊;調研結束後,每位參

加調研的教師都要寫出各自的調研報告。在州醫院的調研過程中,學校參與調研的教師們的日常表現受到了院領導的高度讚揚,其中原先學醫的馬仲宇老師在心腦血管科室的日常工作中還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雖然“保姆式”調研設計的初衷是讓教師能真正深入基層體驗不同生活,它較之以往的調研有很大改進,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由於一方麵在外單位上班存在著無人約束的問題,需要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另一方麵調研還是存在無目的無方向的問題,最終這種調研方式還是因效果不理想而告終。

(三)開展“四定”調研

“四定”調研

在總結了“保姆式”調研的經驗和不足之後,黨校又開創性地提出了“定人、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的“四定”調研新模式,在調研的深度上狠下工夫,提高調研效果,進一步破解理論聯係實際不緊密的老問題。調研前,校委精心確定人選,根據選派教師研究特長和調研單位特點,設定調研課題,提出調研要求。參加“四定調研”的教師按照學校的要求,必須嚴格遵守調研單位工作和學習紀律,調研結束後,由調研單位做出調研教師鑒定,教師本人要向全校教職工作調研匯報。

2005年以來,學校分期、分批地組織教師到縣市、州直單位、工業園區、數十家企業、駐州部隊、農牧團場等200餘個單位開展“四定”專題調研,目前調研過的州直部門單位已達90%,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四定”調研,使教師們全麵了解自治州“十一五”規劃及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比較深入具體地了解了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與基層幹部群眾一起探討了一些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

“四定”調研方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很好地總結和吸收了以往調研模式的經驗,比如說,“保姆式”調研開啟了到調研單位去坐班的新思路,這對於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資料無疑是最好的途徑,“四定”調研對此進行了繼承和創新。針對前者調研的無紀律約束和無目的無方向等問題,“四定”調研有了新的完善,在調研前就確定好調研的方向即調研課題,同時要求調研單位最後要對教師的表現做出鑒定。例如,在2008年冬季的“四定”調研過程中,學校派出了五個小組分別到州林業局、州衛生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幾個單位去調研,出發之前明確了任務,就各自調研單位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教學專題,林業局的是關於巴州特色林果業的,衛生局的是當前的熱點新醫改問題,勞動局的是關於社會保障的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去進行調研,效果果然不一樣,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師們都會比較注重收集這方麵的資料,遇到不太清楚的還可以直接和調研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這樣調研結束回來後,大家所上的專題課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肯定,普遍認為緊貼巴州實際,和生活息息相關,也都是大家所關心和關注的問題。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正確的調研方式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性。

(四)開創“體驗式”調研

教員在生產一線體驗生活

在堅持運用“四定”調研方式較好地解決了黨校教學中存在的理論聯係實際不足的問題之後,學校沒有滿足於現狀,麵對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和日益凸現的社會矛盾,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當前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更好地為參加培訓的領導幹部提供優質的精神大餐,又開始積極探索新的更有效的調研方式。在2011年,學校又以深入一線轉變調研方式為突破口,組織骨幹教師,成立七個調研組,每組3~5人,深入一線進行“體驗式”調研:

1.進入工地,感受農民工工作生活

農民工問題是近幾年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國家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工無疑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一方麵為城市建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另一方麵卻作為弱勢群體處於社會的最底層遭受著各種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每年從各種媒體上看到的曝光的農民工維權難、討薪難等現象非常多,這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要麵對的社會矛盾之一,也是各級領導幹部所應該重視的問題之一。

為徹底了解和研究農民工問題,2011年5月,由主管科研的一名副校長帶隊,分兩個組,共6個人,隱去黨校教師身份,以農民工的名義深入工地與農民工同吃同住同施工,時間為半個月。參加的人由黨校中層幹部和新招錄的碩士組成。通過在工地上打工半個月,所有人都感覺到磨煉了意誌,了解了農民工的真實情況,真正懂得了“吃三、睡五、幹十六”的含義,也體會到了農民工在社會中生活的艱辛。

2.走進城郊,調研新農村建設

自2005年國家提出新農村建設之後,各地的建設力度都很大,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的切實權益,才能更好地實現黨中央的新農村建設藍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庫爾勒市的城市化建設這些年發展得非常快,2009年被批準成為全疆首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城郊的幾個鄉鎮被列為國家級試點單位,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為此,學校派出的城郊新農村建設調研組,分為兩組,分別去了庫爾勒市的兩個近郊鄉,在兩個多月的跟班學習和實地調研過程中,教師們每天和鄉幹部一起工作生活,一起入戶調研,和農民們一起下地幹活,真實地體驗了一回城郊農民的生活,也切實地掌握了庫爾勒跨越式發展中近郊農村的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城鄉統籌發展中實施的村改居、鄉改辦等情況。

3.深入社區,研究社區文化生活

社區是城市發展的細胞,是城市的基本單位,也是協助黨和政府執行政策和行政職能的最基層窗口。社區的建設和發展關係到廣大居民,關係到社會和諧,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麵向新世紀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為進一步了解社區在社會發展中功能作用發揮的機製和途徑,為使廣大領導幹部能更深層次地認識到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校派出了調研組一行3人到庫爾勒市社區建設的示範窗口——天山街道電力社區進行了“體驗式”調研。電力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邢桂香同誌曾先後被中組部、民政部授予“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她也是黨的十七大代表之一。正是在她的帶領下電力社區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學校選擇電力社區作為調研地點的原因之一。通過與社區工作人員朝夕相處,共同入戶,與轄區居民進行交流,參與社區舉辦的各項活動,調研組成員對電力社區的基本情況、工作機製和社區居民的工作生活、思想狀況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對社區在代行政府職能方麵發揮的作用有了深刻的體會,也對社區已經形成的成熟經驗和工作的難題及困境有了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4.來到企業,體驗企業生產、職工生活

企業就好比國民經濟的細胞,國家的國民經濟體係就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不同形式的企業組成的,千千萬萬個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不僅決定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而且決定著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機和活力。所以,我們說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和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新疆博湖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造紙業的領軍企業,也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它在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學校派出了調研組進駐企業內部進行“體驗式”調研。因為博湖葦業的廠址離市區較遠,員工每天都是乘坐單位班車上下班,中午在職工食堂就餐。調研組一行3人也每天同企業員工們一起在指定地點乘坐班車上下班,中午一起吃飯、一起在員工宿舍午休,工作時間身著工作服到車間去學習體驗。通過這種設身處地的觀察和感受,教師們細致地了解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狀況、企業一線職工的生產生活和思想狀況等。

5.深入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圍繞課題開展調研

社區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類矛盾的匯聚地,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防線,因而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社區社會管理中擔負著領導核心責任。少數民族聚居社區黨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處於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建設的第一線,在匯集反映社情民意、解決居民實際問題、宣傳和動員、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和維護社會穩定與安全等方麵發揮了政治核心作用。

近年來,庫爾勒市創新社區黨組織的領導體製,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城市基層的覆蓋麵,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越來越凸顯,維護穩定和服務群眾的工作基礎進一步加強。2011年巴州黨校申報的《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作用研究》課題被自治區黨校係統確定為立項課題後,巴州黨校專門成立課題組,抽調骨幹力量,紮實開展調研工作,先後赴庫爾勒市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2個街道12個社區,采取聽取匯報、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典型案例剖析、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庫爾勒市實際,認真研究思考,反複斟酌修改,對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與實踐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形成了課題報告。

通過在基層一線進行三個月的“體驗式”專題調研,使教師們與農民工、村幹部和農民、社區幹部、企業職工共同勞動工作、生產生活、零距離交流,深度了解和掌握社會轉型期基層群眾的焦慮和老百姓的期盼,確保教學科研能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掌握真實情況,增強了教學科研的針對性。形成的教學新專題如:《中國城市的脊梁——農民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鄉統籌》《解析社區健康發展的瓶頸》《園區建設與骨幹企業》等,授課聯係實際更深入,顯著增強了教學效果,激發了教師爭先恐後深入基層調研的積極性,同時鍛煉了體魄,磨練了意誌。這種調研模式在許多兄弟黨校中引起強烈的反響,並得到中央黨校、自治區黨校領導的充分肯定。

理念是觀念的一種理性化,文化理念構成了文化的深層內核,體現了一種文化所特有的符號識別係統。黨校科研文化理念,也正是黨校科研文化所特有的曆史傳統、價值取向、道德準則等觀念形態的融合凝聚。科研務實化對應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黨校文化理念在巴州州委黨校的“科研務實化”之路中已經得以凝聚,它既體現了科研文化的本質規定,又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內在要求。所以,今後的任務,就是要更加鮮明地倡導宣傳、更加自覺地強化堅持這一理念,使之更好地滲透到科研活動的全部實踐之中。

四、今後加強黨校科研文化建設的思路

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盡管巴州州委黨校的科研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培育發展,但從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上看,從黨校科研所承擔的艱巨任務和曆史使命上看,加強黨校科研文化建設依然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緊迫而細致的工作,依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係統工程。針對今後進一步加強科研文化建設,作以下思路性探討。

(一)價值導向正確是核心

價值觀是文化建設的核心,科研的價值導向體現了科研文化建設的關鍵,這個關鍵說到底是一個研究什麽、為什麽研究、研究的動力與源泉的問題。作為黨校的教研人員,麵對新世紀肩負的重大職責,要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研究擺到中心位置,不斷加強和深化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特別是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切實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為提高教學質量、為黨委和政府決策、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當好黨委和政府的智囊和參謀。這是黨校科研安身立命之所在。

(二)製度規範是基礎

在文化的構成中,製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目前,巴州黨校經過十年的摸索和實踐,已製定並形成了一係列科研管理製度體係,包括科研量化製度、科研評價製度、科研規範製度、科研獎勵製度等。但是,這些製度在係統性、科學性和公正性上還存在一定不足,應進一步從健全製度入手,樹立人們對製度的信任感、依賴感和遵從感。

(三)提升科研水平是目標

科研文化建設的永恒主題,就是不斷增加黨校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提升黨校科研成果的質量。作為黨校人,必須清醒地看到,就總體而言,我們黨校係統的科研水平和層次還不夠高,進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重大決策的成果數量還不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因此,黨校要不斷促進科研成果由少到多、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促進黨校科研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實現新突破、新發現。因此,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性、提升科研的創新含量是問題的核心。

(四)多出人才是根本

任何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目的也是人,最終是為了促進人的健康全麵發展。所以,我們要把“以人為本”作為黨校科研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教研人員的積極性,努力做到製定的製度能夠體現教研人員的願望,現有的科研體製能夠滿足教研人員的需求,各種政策措施能夠激發科研創新的活力,評價結果能夠體現科研成果的價值。黨校的科研文化歸根到底,就是打造一種良好的科研氛圍,打造一個讓教研人員及其研究行為得到尊重的整體環境。環境滋生風氣,風氣主導環境,隻有努力營造人人心情舒暢、個個奮力爭先的良好科研氛圍和科研環境,教研人員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創新的活力才能真正迸發,才能真正使教研人員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鏈接:黨校人的調研體會

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有兩句我一直非常喜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成為巴州黨校教師之後,行進在巴州黨校開展的一係列改革創新之中,才真正理解了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

庫爾勒市和新疆其他地區,不但與內地省區一樣麵臨諸多的社會問題,而且因為“民族”因素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境內外“三股勢力”不斷進行分裂破壞活動,維護社會穩定工作難度很大。在這種背景下,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可以說是各類矛盾反應比較敏感的匯聚地,是維護城市穩定的重要防線之一。社區作為社會的“細胞”,少數民族聚居社區黨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處於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建設的第一線,在匯集反映社情民意、解決居民實際問題、宣傳和動員、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和維護社會穩定與安全等方麵發揮了政治核心作用。巴州黨校抽調骨幹教師組成課題組,先後赴庫爾勒市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2個街道12個社區及處於城鄉結合部的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鐵克其鄉、英下鄉進行深度走訪調研。調研采取聽取匯報、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典型案例剖析、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2011全疆黨校係統重點調研課題申報工作中,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申報了課題《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作用的實踐與研究》。該課題立項後,作為撰寫人之一,在撰寫修改期間,我們多次前往團結街道和其下屬的團結、金鷺、綠源、博斯坦,豐源、阿爾金、金夢、朝陽和梨花等七個社區開展調研。每到一個社區,我們的老師細心觀察社區人員的工作及狀態,既參加社區黨支部組織的座談會,又與社區工作人員私下裏坦誠交流,了解每個社區的基本情況及社區麵臨的現實困難,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待遇、困難和意願,做了翔實的記錄。比如,我們在梨花社區與社區主任交流時了解到,社區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社區隊伍不穩定,原因之一就是社區工作量大任務繁重而待遇低,所以留不住人。甚至這位主任在社區工作長達13年,卻依然是聘用人員,而且工資待遇與新進社區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區別。經過調研及理論思考,調研報告從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待遇入手,立足逐步改變基層社區待遇低工作重、責任大權力小、疲於應付上級工作而無暇麵對群眾需求的局麵,提出了社區聘用人員增加工齡工資,適當解決長期在社區工作人員的身份,增強社區工作的吸引力,穩定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議。報告全麵展現了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實踐,特別是在建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製,提高城鄉基層組織的管控能力,推行黨員服務承諾製度,不斷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麵的具體做法,從四個方麵重點分析了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充分發揮庫爾勒市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基層黨組織在維穩中的作用的對策建議。該課題調研報告反饋給團結街道及社區後,一致評價反映情況真實,吐露了他們的心聲,對策建議有針對性。

報告結項後,身為這項報告的“操刀手”,感慨頗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強調了理論要與實踐相聯係,這與我們黨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異曲同工之處。眾所周知,在黨校實際教學科研工作中,“理論與實際相脫離”是痼疾。經常有來黨校學習的學員在評價黨校教學時這樣說:“授課內容全麵,有理論高度和深度,但如果與本地實際相聯係就更好。”科研文章也是就理論談理論,就政策談政策,雖說這些理論和政策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因為缺乏現實針對性,對解決實際問題作用微乎其微,黨校科研的價值難以體現。怎麽辦?需要開出哪種處方來醫治這個頑疾?巴州黨校在這方麵做了有益的探索——開展大規模的多種形式的調研。無論是領導帶隊調研,還是“定地點、定時間、定人員、定任務”的“四定”調研,亦或是體驗式調研,教師奔赴巴州農村、企業、州直部門和社區進行調查研究,既理解了州情,又鍛煉了教師隊伍,特別是化解了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難題,對我們教師的成長不無裨益。

(楊雪蓉/高級講師)

那段當農民工的日子

——深入建築工地調研之感想

營銷界裏有一句話:要想知道顧客需要什麽,就必須與顧客有麵對麵的溝通和接觸。

或許,要想了解農民工的處境和他們的苦況,人們隻有脫掉西裝,摘掉眼鏡,戴上安全帽,換上耐磨的綠布鞋,和農民工兄弟一同走向工地,一同經曆每一個辛勞的日與夜才能真正做到。也許隻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端正對農民工的認識:他們是勤勞、質樸、平凡的一群。

2011年5月,巴州黨校在社會調研環節實現突破。以深入一線轉變調研方式為突破口,組織骨幹教師,分赴建築工地打工進行三個月的體驗式專題調研,使教師們與農民工共同勞動工作、生產生活、零距離交流,深度了解和掌握社會轉型期農民工的焦慮和期盼。

這次調研我們來到了庫爾勒九州集團的一處建築工地,深入到了生產勞動第一線,深入到了中國社會最底層,對建築工地農民工的生活狀況進行了一番體驗式調研。與其說這是一個專題調研,不如說是一次生活體驗。在這十幾天裏,我們與農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休息時與他們交談聊天。他們的工作之重是我們難以承受的,一天的勞動已讓我們累死過去,渾身衣服被汗水浸透,雙手通紅,癱坐在地上不願動彈,第二天關節酸痛,難以走動。難以想象這些看起來並不怎麽高大的農民工是怎樣一年又一年的工作過來的,那些高樓大廈又是怎樣拔地而起的。在建築工地上,我們的所見所聞不正是中國廣大農民工的真實寫照嗎?回想起自己在黨校校園裏的生活,我們都感到無比的羞愧。建築工地上塵土飛揚,機械轟鳴,工人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他們每天都要幹到筋疲力盡才能休息;他們每天吃的是饅頭麵條,菜都很少,隻要求吃飽即可;他們住在簡易的工棚中,除了床鋪衣物與洗漱用品,別無他物。在交談中一位負責鋼筋構件的農民工驕傲的告訴我們,他的女兒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現正就讀於南京大學。在之後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為了讓女兒能夠在學校生活得好些,能和其他同學擁有一樣的待遇,他每月都拿出一半的工資給女兒做生活費,他還希望自己的女兒繼續讀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隻要自己還能勞動他就一直供女兒讀下去,他隻希望女兒將來有了知識能更好地生活。聽著他那柔和的話語,看著他臉上深深的皺紋和那自豪的笑容,我們不禁被這份真摯的父愛所感動,淚水奪眶而出。他們每天都懷揣著自己的夢,為舒適生活而辛苦地勞動著,流著鮮血與汗水,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他們不求回報,為的隻是自己的老人和孩子能夠幸福而有尊嚴的活著。

農民工來到城市之後一直都是弱勢群體,雖然有時會犯一些錯誤,但也是被逼無奈的。這次接觸最多的當然就是新生代農民工了,他們的年齡都不大,在城市中明顯有一種失落感。他們都是年青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城市的繁華、城市的燈紅酒綠往往迷住了他們的眼睛,他們對於城市中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自身經濟條件的矛盾使得他們在城市的融合度普遍偏低,這樣是不利於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所以我們認為這次調研很有意義,也很有收獲,自己的心靈又得到錘煉和升華。

這次調研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農民工朋友們的權益,通過我們更多的向社會呼籲農民工的現狀和困難,通過我們的體驗式調研能夠發現一些真實存在的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的同時,也給政府進行下一步的政策調整提供了一個依據,我想這也是我們黨校教師為社會、為農民工做的一點貢獻,所以自己也是感到無比的光榮與自豪。其實許多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都是很無奈的,他們頻繁地更換工作不是因為他們適應能力不行而是因為用人單位過於利益化,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另外有的新生代農民工因為小的時候家裏太窮以至於上不起學,所以現在連一個合適的工作都找不到,的確令人惋惜。這不由又使我們聯想到現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這個問題因近幾年政府的不斷努力已經改善不少了。有的農民工子女是留在老家上學的,這樣沒有任何政策上的限製,和周圍的同學也更好相處,但是缺少父母的照顧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有的農民工子女是隨父母進入城市,在城市生活學習的,這些孩子們雖然有父母在身邊,但因為父母工作繁重往往也得不到必要的照顧,因此農民工孩子的教育問題確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熱點問題。

社會上關於農民工的話題和爭議都不少,而著手改善農民工生存條件、工作環境,抑或是提高農民工待遇的團體或個人也存在。但是我們眼前的農民工當中又有多少能夠因為別人或者社會的幫助而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呢?沒有,即使是一點點的變化也是少之又少。等待農民工的依然是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依然是惡劣的生存條件和工作環境,依然是沒完沒了的無良欠薪。

當然,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自然不會對農民工問題置之不理,而且要解決這個出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問題也不是三兩天就能覓得良方的事。但也正因如此,解決農民工問題更顯得刻不容緩。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裏,大多數農民工仍然隻被當作是一種生產要素,而不是有著自身發展需求的生命個體。在這其中,戶籍、社會保障等藩籬固然需要撤除,但如果城市無法給予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以平等、自由的競爭機會,那麽製度修正的價值,可能會顯得十分空洞。曾經有農村大學生對從小生活在城裏的同齡人感歎:“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對於許多農民工來說,要想獲得這樣的機會,需要的可能不止一個18年。

雖然不少人在為鄉村的淪陷而扼腕長歎,雖然很多人在執著地“搶救”屬於農耕文化的一切溫馨記憶,但另一方麵,故鄉正在人們的手中溜走。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風暴中,鄉村及其背後的曆史積澱和現實敘事正在化為一座座墓碑——農民工們必然要重新尋找生命和心靈新的棲息地——城市,成為了他們的不二選擇。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通過奮鬥實現自身價值,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擺脫門第和出身的羈絆,成為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國夢”。隻不過,對於農民工來說,正在消失的故鄉,難以融入的城市,讓他們的夢想無處安放。相比鄉村,城市的陌生人社會是培育自由和競爭精神最為適宜的土壤,因此,在當下,我們不應再過多糾結於鄉村社會的複興,而應更多致力於城市社會的改造,讓其向它的建設者們盡早敞開寬闊的胸懷,別讓他們的夢想繼續“流浪”。

(師為峰/主任)

每一次經曆都能提升自己

——赴博湖葦業調研有感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的經曆,而每一次經曆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我而言,尤其如此。

2011年5月,在學校精心安排的體驗式調研活動中,我非常有幸和張誌鵬、王曉一同來到博湖葦業。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博湖葦業發展狀況怎樣?職工隊伍思想情況如何?公司搬遷進展如何?

一、一支隊伍,不畏艱苦,充滿活力

對博湖葦業的了解,主要見諸於報端,以及飄散在空氣中難聞氣味,每每路過博湖葦業,都會掩鼻而過。通過一個月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感受企業文化,感知工人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工人們的勝負成敗,感悟工人們的人生追求,感動工人們的無私奉獻,設身處地地認知了葦業。

從學校出發,走了近30分鍾的車程來到葦業,初入廠區,空氣中彌漫刺鼻的氣味夾雜著粉塵撲麵而來,從車間傳來隆隆巨響的機器運轉聲不絕於耳,我怯了,難道這就是即將工作的環境?在堿回收分公司領導及工人們熱情洋溢的歡迎聲中,我開始了自己的工作旅程。車間裏,工人們揮汗如雨,方才知盛夏勞動的果實來的是那樣的不易;與工人師傅們說說笑笑,我了解到另一種生命的體驗;看到工人師傅們一張張樸實的笑臉,終於明白原來勞動可以如此的自信與光榮。每個寂靜的夜晚,躺在床上,工作中讓我感動的一幕一幕像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在我腦海中反複播映。

在堿回收分公司,由於自動化程度低,在平時的工作中,燃燒工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靠人力來完成的,比如每次點火他們都至少要將幾百公斤的木材、蘆葦靠人背肩扛從一樓運到三樓,加班四小時以上,每次都是一身汗一身灰,最艱苦的是疏通溜子口,為了保證堿爐正常運行,他們經常冒著900多度高溫的炙烤,迎著滾滾熱浪,疏通溜子口,輪番上陣,一幹就是幾小時。衣服被高溫烤焦了,滾燙的融物飛濺到防護麵具和衣服上,一碰就是一個洞,可他們從來沒有退卻。這不僅是體力的考驗,更是技能意誌的檢驗,人的潛能和意誌在這裏得到了極限發揮。他們之所以忘我的奉獻,因為心中隻有一個樸素的願望,那就是讓堿爐運行正常,平安下班與家人團聚,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他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他們身著藍色的工裝,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沒有驚人的業績,沒有耀眼的光環,平時也許不善言辭,不說大話,也從不認為自己能做出什麽突出貢獻,按時上下班,遵章守紀,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也非常的普通。但是就是在這些普通員工身上我感受到一種敬業奉

獻的執著追求。企業的穩定、發展、壯大,歸根結底是要靠這些人的,他們這些平凡人才是企業真正的中流砥柱。當這些平凡人肩膀上的責任凝聚起來的時候,就匯集成了整個企業的責任,使企業的發展順利、穩定。感動在企業金字塔的底層,感動在真實中,感動在勞動中。

同在庫爾勒的藍天下,再置身於春見綠、夏見花、秋見果、冬閉風的校園,才倍覺它的美好、舒適、寧靜。黨校雖不是生產單位,可要發揮好巴州幹部培訓的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耐得住寂寞,吃苦耐勞,燃燒激情,艱苦奮鬥。

二、一路思考,轉變方式,共同努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博湖葦業造紙廠就已經建廠,當時這裏還是寸草不生、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葦業人經過20餘年艱苦創業,銳意進取,依托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的蘆葦為原料,產能規模從1.7萬噸擴大到12.8萬噸,資產從3.85億元增加到6.83億元,逐步成長為新疆最大造紙企業。多年來,公司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一直倡導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以科學的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使資源得到循環再利用,節約了大量能源,也收獲了可觀的效益,同時斥巨資上環保項目,減少汙染物排放,2011年榮獲“全國造紙行業節能減排立功競賽優勝企業”榮譽稱號。隨著科學發展觀理念深入人心,庫爾勒市南擴,葦業發展麵臨新的問題。若繼續在原址生產,由於企業設備陳舊老化,能耗高,產業結構升級難,尤其是產生的廢水、煙塵、固廢、氣味汙染很難得到根本治理。而異地搬遷,困難則更大。一是職工不情願,公司生活區服務區功能完善,生活便利;二是職工對老廠有感情;三是搬遷巨資如何籌集等等。麵對這些問題,葦業人不回避,不等不靠不要,切實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了企業長遠發展,決定從顧大勢、謀大局的角度出發,將企業整體搬遷到距離開發區30公裏外的戈壁灘上,進行第二次再創業。職工們開始不理解,畢竟在原址工作多年,有感情,也能照顧家,可為了庫爾勒的天藍、地綠、水淨,他們寧願作出犧牲,同時他們深深懂得企業遷建,絕不是簡單的複製搬遷,更不是汙染源的轉移,而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升級再造。為了企業美好的明天,毅然決然走在遷建的路上。在新址,你會看到調試現場會有工作人員徹夜奔忙的身影;轟鳴的設備上工人們在加班保養;在漫長上班的路途中,聽不到任何埋怨的聲音…葦業人就這樣走在遷建路上,平平淡淡,這些記憶片段卻永遠值得珍藏。而這一切讓我想起一句話: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雷俊/高級講師)

感受來自基層 感悟發自內心

伴隨車速的漸緩、車流的增加、高樓大廈的林立,為期兩天的焉耆縣、博湖縣、南山鄉調研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兩天內心一直被感動和震撼包圍著:肖校長帶領我們一年級年輕教師下基層調研,去實實在在地參加學員座談,去聆聽學員對八縣一市聯合辦學的感受和建議,去田間地頭看春播和莊稼生長情況,去了解農民的生活,去體會農民的困苦和幸福。這一路,我們也深深地被肖校長的領導藝術和管理水平所折服,他是那樣殫精竭慮、細致入微、學識淵博和高瞻遠矚,是那樣平易近人和體恤民情。經過此次寶貴的焉耆縣-博湖縣-南山鄉調研一行,強烈地感覺到校長身上所散發出的領導魅力,看到了一位多麵全能的人生導師。此次調研,感觸很深:

一、為什麽進行基層調研

“為什麽進行此次基層調研?”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起初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淺顯的,經過肖校長的提示和辦公室馬主任的解答,我才深刻認識到此行真正的重大意義,感受到校領導和肖校長的關懷和愛護。肖校長的工作非常忙碌,仍然十分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注重年輕教師的社會實踐工作,盡最大的努力使每一位年輕教師有更多上課鍛煉的機會,同時盡可能使年輕教師擁有更大的施展才華和能力的舞台,此次基層調研的意義和內容可以概括為:

1.調查八縣一市聯合辦學效果。2011年9月開始,博湖縣、庫爾勒市等八縣一市黨校陸續成為巴州黨校分校,按照中央、自治區加強黨校建設,實施由巴州黨校統籌培訓課程表即“一張大課表”的要求,實現對縣市黨校教學工作的統籌。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調查八縣一市聯合辦學的整體效果。

2.聆聽學員的心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肖校長此次帶我們四個“一年級”年輕教師去巴州黨校焉耆分校和博湖分校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讓我們在真正走上黨校講台之前,了解黨校課堂的性質和任務以及學員的所思和所想,了解學員的情況和需求,以便在備課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深入基層,了解農業發展。我作為農民的後代,因常年在外求學而對農業所知甚少,缺乏基層實踐經驗。這次在肖校長的帶領下去博湖縣南山鄉,去田間地頭看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水利灌溉情況等等,是一次難得的田野調研經曆,增加了對農業知識和農民生活狀況的了解,有利於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對於我們來說,缺少的就是社會實踐,光有空洞的理論是不夠的,我們所學的書本知識對於黨校課堂來說實在是太匱乏了,我們年輕教師需要進行更全麵的學習,社會調研是很好的途徑,意義重大。

二、去基層調研收獲了什麽

短短的兩天基層調研是短暫而又十分充實的,留下了無數美好的記憶片段。我們跟隨肖校長出來調研的四位年輕教師無疑是幸運的,每一次與肖校長近距離接觸都學習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都深深感受到校領導的親切關懷和良苦用心;每一件小事每一句話語,我們都看到了一位全心全意為黨校明天著想和付出的校長。對黨校而言,有這樣的領導者是幸運的。調研已經結束,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思考和感動,也將是我終身受用的一筆寶貴財富。

1.八縣一市聯合辦學效果顯著,收獲了好評。

自實施聯合辦學以來,巴州黨校教師奔赴各縣授課,加強了巴州黨校管理和黨校文化八大體係的貫徹落實。尤其是在校長的嚴格管理下,為各級黨校所熟知的兩張名片,更是受到一致好評。一是統一著校服,凸顯了黨校教師的紀律性和專業素質,體現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得到廣大縣市學員的認可和好評。這樣做還帶動了縣市黨校教師和學員麵貌的改觀,他們學習巴州黨校的做法,也購置了統一的校服,整體麵貌得到很大提升。二是嚴格遵守了巴州黨校的“三不準”:不私自外出授課、不私自收取代課費、不無故接受學員請吃。由於堅持了“三不準”,不僅沒有給縣市黨校增加負擔和麻煩,而且還獲得縣市黨校的高度評價。除了這兩張巴州黨校的名片,更重要的是,聯合辦學打破了條塊分割,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使縣市學員不出遠門就能聽到高水平的授課,獲得更新更前沿的知識,均衡了教學資源配置,提高了縣市教學水平。

此次調研,我感受到了身為巴州黨校一員的光榮,我感覺自己正在逐漸和黨校融為一體。此次基層調研,我還感受到了肖校長和校領導的良苦用心,因為八縣一市聯合辦學,對我們年輕教師而言,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我們的成長搭建了最適合的舞台。

2.兩場學員座談會,收獲了寶貴建議。

為了不斷完善和提升巴州黨校的教學水平,我們一到焉耆黨校和博湖黨校,就直接走進了縣市黨校的教室,和學員展開了旨在聽取真實意見的座談會,同時對分校即將開展的秦皇島調研進行動員並提出了更高要求。座談期間,學員談了此次培訓的收獲,對巴州黨校的教學和管理給予了盛讚,也提出了一些可貴的建議。好評是對前期工作的肯定,建議能使以後的工作取得更大進步。縣市學員對課件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從近期發生的事件說起並且更有新意,希望數據和案例及時更新,這樣更能說明眼下的問題;希望進一步加大培訓,渴望縣市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拉動鄉級黨校發展。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希望我們能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注重“貼近現實、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在認真聽完分校領導及分校學員匯報及建議的基礎上,校長在簡短而有力的講話中,再次強調堅持黨校姓黨的原則,提出了對廣大教職員工及學員繼續增強黨性修養、提高能力素質的殷切希望。同時,肖校長要求黨校教師繼續在係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認真備課,在推進科學理論與新疆、巴州及縣域實際相結合上,在幫助領導幹部夯實理論基礎、培養戰略思維上下功夫。校長的一席話讓我們深深感到:我們年輕教師要時刻以敬業認真,嚴謹科學,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的“師德要義”約束自己;要在堅持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有意識地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加強理論素養,積極關注現實,兼顧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要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踏踏實實講好每一堂課。

3.南山鄉調研,收獲了感動。

南山鄉調研回來以後的這幾天,一直被感動和震撼所包圍著。肖校長給我們介紹大小河堤、站在地裏彎身看棉花生長的情景,以及維族孩子的笑臉、農民的質樸和實在,揮之不去地在我的心靈深處縈繞著,最終交織成了關於“南山鄉”的獨特感受與清晰記憶。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和校長一起喝農家井水,踩農家地頭,進農家小院兒,吃農家野味兒。校長在和農民交談中,能迅速讀懂農民的心,和農民坐在一張桌子上,靜心交談,靜心傾聽農民的心路曆程。交流過程中,與農民就像家人一樣融洽溫馨,我們被校長這種謙遜溫和深深折服,竟感動落淚。

現如今,在國家的好政策下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是農民還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所去的南山鄉距離鄉鎮非常遙遠,吃苦耐勞的農民自己開墾出大片土地,經過不斷改良土壤,收成越發好了,在莊稼的周邊還種植了很多白楊,不僅保護了農田也對環境改善做出了貢獻。我們所訪談的農民走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以堅強的意誌、不怕苦的精神和獨到眼光,開辟了現在的產業。在巴州,這樣的農民很多,他們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吸納了很多閑散勞動力,為巴州經濟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擇一良師。”這次寶貴的調研實踐開啟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誠心待人、平心處事、傾心盡責、苦心務實、淨心律己,不斷升華品格,增長能力,提升人生境界。我會團結其他同事,做好本職工作,一起為我們巴州黨校爭創全國文明單位、提高教研質量、環境優美和諧的“三大目標”而努力。

(曾秀芹/講師)

以群眾為老師 以基層為課堂

——恰爾巴格鄉調研心得體會

根據學校安排,我參加了巴州黨校恰爾巴格鄉農村調研組為期兩個月的調研,這次調研對我觸動很大,感受也很多,對社會、對農村老百姓的生活以及新時期的農民生存有了深入的了解。

這是我從學校畢業後參加工作的第一次調研,一切都很新鮮。首先我們接觸到的是恰爾巴格鄉的鄉黨委書記,由退伍軍人下來的陳書記,他的個性非常豪爽,說話聲音也比較大,每次我們調研小組和他交談都非常愉快。通過他的介紹,我知道了恰爾巴格,維吾爾語意思是“美麗的花園”,這座“美麗的花園”是一個近郊鄉,具體來說:三分之一在城市,如博斯坦村、哈讚其村、薩依巴克村;三分之一城鄉結合,如哈爾頓村,恰爾巴克村;三分之一在農村,如上和什巴克、下和什巴克、直屬農場。

目前,這個鄉的“村改居、鄉改辦”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隨之而來的一些矛盾也開始凸顯。

農民群眾增收渠道較窄。一是目前香梨種植為農民群眾主要生活來源,受自然的影響較大。遇到好的年份,產量、價格還不錯,遇到不好的年份,直接影響農戶增收;二是部分香梨種植耕地,由於周圍耕地已經被開發商開發了,這就造成了部分香梨園澆水困難,剛開始的時候部分農戶還提水去交,後來就沒有人去管了,這是農戶想要去增加收入但是由於外部條件不允許;還有一種情況是,部分農戶得知他的果園要被征收了,但是具體什麽時間征收還不知道,農戶就不想去種植果樹了,如果今年不征收土地,那麽這個土地就閑置在那裏,給農戶增加不了一分錢的收入。通過調研才發現,原來群眾這麽被動,生活這麽不容易!

部分村村民飲用水較差。哈讚其村的水井打了45米深,可是排汙下水道就埋在地下11米深處。村民們普遍反映吃飯後嘴裏有粘稠的感覺,有時候從井裏上來的水是白白的泡沫沒有辦法飲用。下和什裏克村,村裏雖然已經通了自來水(村裏自己挖井打水),可是這個自來水依然無法飲用,村民們用水澆花,發現花盆周圍有厚厚的一層堿,沒辦法飲用。條件好的家庭買純淨水做飯,喝水。井裏打來的水用來洗衣服洗菜等等,家庭條件不好的村民麵對這樣的情況就沒有辦法了。以上這些情況在其他的村也存在。

農村民主管理較弱。一方麵,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缺乏公眾參與。雖然說近幾年恰爾巴克鄉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民主管理方麵仍存在些許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但是在村某些重大事項的建設上,鄉、村兩委會沒有廣泛的征求群眾意見,在建設當中,部分群眾對此提出異議。(如:薩依巴格村村民上訪,這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以前薩依巴格市場是一塊耕地,村裏把這塊土地集體征收了,每戶補償住房,每年給2400元,由於暖氣費是集體交的,發到農戶手裏隻有1624元,5月9日村民聽說現在要把薩依巴格市場整體重新承包給另一個人,但是發到農戶手裏的錢和十年前一樣,而且這二次承包的這件事情也沒有和村民代表商量。這件事還引發了部分村民去庫爾勒市市政府、烏魯木齊、北京上訪);另一方麵農村民主管理工作發展不平衡。就全鄉範圍而言,村與村之間不平衡,有些村各項製度完善,“五民主”、“兩公開”紮實完備,能長期堅持,有生命力;一些交通便利、有一定經濟實力、班子戰鬥力強的村,民主管理工作開展得較好;而一些邊遠、經濟收入薄弱、班子較軟弱渙散的村,工作存在被動應付現象;有少數村則明顯滯後,存在較多問題,如因村級財務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婚嫁居住等引發的村民集體上訪事件等問題時有發生。

通過這次調研,看到了社會最底層百姓的生存現狀,心中很震撼,農村的問題很多,我本身不能具體為村民解決什麽問題,但是聆聽了他們的述說,這已經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讓我知道了原來我認為很輕易可以用的自來水,對他們而言是這麽難;讓我知道了,原來沒有科學技術做支撐,生活是這樣的被動!

(何紅梅/講師)

深入社區 感受生活

——赴電力社區調研體會

社區是城市發展的細胞,是城市的基本單位,也是協助黨和政府執行政策和行政職能的最基層窗口。社區建設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麵向新世紀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關係到廣大居民,關係到社會和諧。為進一步了解社區在社會發展中功能作用發揮的機製和途徑,為使廣大領導幹部能更深層次地認識到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我校提出的“教學三步走”之“備課五程序”這一原則,州委黨校派出兩個調研小組分別深入團結社區和電力社區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社會調研。我們小組一行3人於2011年5月4日—6月25日期間,在庫爾勒市天山街道電力社區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與社區工作人員朝夕相處,共同入戶,與轄區居民進行交流,參與社區舉辦的各項活動,我們組對電力社區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機製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對社區在代行政府職能方麵發揮的作用有了深刻的體會。

庫爾勒市天山街道電力社區位於庫爾勒市天山東路,轄區麵積1.33平方公裏,總人口12098人,總戶數3253戶。有漢、維、蒙、回等9個民族。有新能集團大山口水電廠、自力工貿公司、巴州一中北校區等21個企事業單位,2個駐庫部隊、22個非公有製經濟組織、1091戶商業網點。社區現有工作人員20名,其中在職在編人員7名、掛職鍛煉幹部1名、聘用人員12名,35歲以下人員11名、大專以上學曆人員14名、在職黨員6名。近年來,電力社區在書記邢桂香的帶領下,緊緊圍繞“服務社區廣大居民,維護社會穩定”這一中心,牢固樹立“社區以人為本,民以社區為家”民本理念;以“民思我想、民憂我解、民需我做、民困我幫”為服務宗旨,大力推進“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製,不斷提高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居民群眾的本領,為庫爾勒市的社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電力社區也因此獲得了多項殊榮:2005年榮獲全國社區文明風采電視大賽三等獎、同年榮獲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榮獲自治區綠色社區先進集體、同年榮獲自治區黨員先進性教育示範點;2006年6月榮獲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範社區;2007年6月榮獲自治區體育局、自治區第三屆社區“鴻升杯”全民健身運動會優秀組織獎。2005年、2008年被庫爾勒市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電力社區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確定為全疆15個黨建工作示範社區試點單位之一。如此多的殊榮背後,離不開全體社區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和無私的奉獻,更多的榮譽就意味著更大的付出,更艱辛的努力。而在社區實地調研的兩個月,對於這一點,我們體會尤為真切。

在社區實地調研中我們主要參與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首先是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日常工作。社區每天上班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會,每個同誌都要先匯報自己負責的工作在前一天開展進行的情況以及今天工作的具體計劃。根據匯報的情況,書記再安排今天的具體工作。每天早上的例會我們三位老師都按時參加,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作好記錄,認真的協助和做好分配給我們的工作。社區的工作紛繁複雜,事情很小也很多,事無巨細。由於實行“四知四清四掌握”的工作機製,每位工作人員除了完成自己職責內的指定工作外,比如說黨建、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平安建設等等方麵,還必須要對轄區內的所有居民進行分片包戶管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居民,必須對具體情況十分了解。在了解居民情況的基礎上再開展各自負責的相關工作。為了保證所轄居民資料的準確性,他們要重新進行入戶核實和登記。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進行入戶,調查、了解居民情況,更新信息。而在入戶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也要一並完成,比如:向群眾宣傳一些政策、法規,在居民樓裏張貼宣傳頁、走訪貧困戶為他們送去一些米麵油等生活必需品。

在每天的走訪中,我們不僅對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對社區的工作機製有了感性認識,也看到了很多人間的冷暖。這些都深深的觸動著我們。

其次,協助參與了庫爾勒市的人大換屆選舉在社區部分的工作,社區是人大代表選舉的最基層單位,工作很細很多,要核實選民身份、人數、還要張貼選民名單公示等等,轄區共有12000多居民,要在其中篩選出符合參與選舉條件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三人首先協助工作人員完成了選民核實的這項工作。之後在大紅榜上寫選民名單,製作選票箱等等。這也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通過參與這項工作,我們三人也對人大代表的選舉和產生過程有了初步了解,也認識到了社區在代行基層政府職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再次,我們積極參與了電力社區舉辦的各項大型活動,尤其是近期開展的一係列慶祝建黨90周年的活動。電力社區不愧是全疆有名的社區,群眾活動開展得非常豐富。就我們在的這兩個月,已經舉辦了不下6次大型的社區活動。有“為貧困母親獻愛心活動”、“慶六一暨電力社區雙語幼兒園開園活動”、“殘疾人專場晚會”、“軍地聯誼活動”、“慶祝建黨90周年‘創先爭優作表率、團結穩定促和諧’演講比賽”以及“慶祝建黨90周年‘上黨課、講黨性、促和諧’係列活動”等等,在這些活動中,我們一方麵作為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做好服務工作,另一方麵也發揮自己的優勢,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說,在演講比賽中擔任評委,為全社區黨員同誌和部分離退休群眾上了一堂“重溫黨史,感恩今天”的黨課,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我們普遍感到電力社區的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這也與社區平日的工作成績密不可分,說明老百姓很信任和支持社區的工作。電力社區不愧是庫爾勒市居民滿意度最高的社區之一。

在為期近兩個月的深入調研中,我們小組三人都真切感受和體會到了社區工作與黨校工作的不同,大家都感到此次調研很有收獲。

第一,優秀人物的榜樣力量巨大。電力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邢桂香同誌曾先後被中組部、民政部授予“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她也是黨的十七大代表之一。在得知學校安排我們去電力社區調研,去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這位優秀的社區當家人時,我們三個都不約而同地上網查了一下關於她的個人資料。因為在我們心中,這樣的優秀人物都離我們很遙遠,她一定有著自己不平凡的事跡。果然,從網上的資料中,我們得知這是一位在社區工作了十幾年,通過自身努力使電力社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先進人物。

在近兩個月的調研學習過程中,我們幾乎天天都能和邢書記一起工作,感受和學習她的工作方式。每天早上9:30的晨會是邢書記最能展現個人風采的時刻,因為在這個會上,全體社區工作人員都要逐一簡要匯報近期的工作情況,尤其是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來讓大家共同商議,而邢書記總是能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提出好的方法和建議,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處置和落實。而對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采取電話聯係和協調的方式進行一一落實。通過這種麵對麵即時處理問題的方式,一方麵使得社區工作人員以最快的形式學會和掌握了處理類似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麵更使關係到廣大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種矛盾得以最快解決。因此,在每天的晨會時間也是全社區工作人員學習和進步最快的時間,而我們三個更是從其中學到了很多處理與民生相關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平時的工作中,邢書記也堅持以身作則,勤勤懇懇,主動承擔社區工作中最難完成的任務。社區的其他工作人員們都以她為榜樣,努力向她學習和靠攏,這就極大地帶動了社區工作的良性循環,使得電力社區發展得越來越好,成為了全市百姓滿意度最高的社區,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先進社區的確有著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電力社區是庫爾勒市、巴州乃至全疆的先進典型社區,曾獲得多項殊榮:比如說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範社區;自治區綠色社區先進集體、自治區黨員先進性教育示範點等等。以前對社區的了解不多,總是不太能理解這些榮譽。這次經過自己兩個月在社區調研的親身經曆,真正感受到了好社區的確能成為百姓的“解憂果”、“滅火器”。總的說來,電力社區有幾個方麵做得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學習:

首先,注重發展社區經濟:有自己的經濟實體才能更好地為居民服務。目前大多數社區都存在資金緊缺,不好辦事的問題,而電力社區卻早已經解決了這方麵的困難。早在2000年,社區首先開辦了“五一”便民市場,既方便了社區居民購買蔬菜、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也為社區淘來了“第一桶金”。2003年5月以來,先後創辦了社區招待所、再就業培訓中心、工會俱樂部、郵政代辦點、小型菜市場、梨城小區夜市、話費繳納代辦點和為轄區貧困家庭服務的愛心超市。通過創辦經濟實體,社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現在,社區每年能創收15萬餘元,“沒錢辦事”的問題早就不複存在了。

其次,注重擴大宣傳作用:通過擴大宣傳進一步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以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電力社區的工作人員有個習慣,就是每天拿到報紙後會仔細察看上麵有沒有關於電力社區的報道。後來得知社區邢書記要求每天都要有一篇關於社區的信息見報。這也就使得每個工作人員都十分注重日常工作中信息的收集和上報,不管是什麽活動,隻要是負責的人員都會及時收集好相關照片,寫好信息上報給辦公室的負責同誌,由他們統一向報社提供。雖然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的確對提高社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領導會更加關注電力社區的發展,一些知名的企業也會選擇其作為合作對象,前兩天還有知名品牌貝因美的廠家來社區舉辦捐贈活動。我想這種良性循環也是促進社區更好發展的動力之一。

再次,注重開展各類活動:通過活動豐富百姓生活,凝聚社區人心。前麵說過電力社區的活動舉辦的非常多,也都很有針對性和特色,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更拉近了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共同參加這些活動,廣大居民們能夠彼此認識,互相了解,也增強了凝聚力。

第三,社區工作人員對待工作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工作確實很辛苦,既要工作又要入戶,既要宣傳又要學習,為了顧“大家”隻能舍“小家”,社區工作繁多複雜,而在軟硬件設施都不是很齊全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能妥善管理好大小事務,由此可見其工作態度和能力非同小可,從中我總結幾種重要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不怕苦:居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社區的工作人員去解決,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老百姓還不一定感激,做了很多工作,也不被人了解,社區的工作人員就像幕後英雄,為一方的百姓默默地做著貢獻。要做好這份工作,隻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被人誤解,才能在崗位上堅守得住。

耐心:無論何時,麵臨多困難的工作,都不能失去耐心,特別是在對老人的工作上,他們的人生經曆讓他們思想根深蒂固,要想勸說他們,必須得有很大的耐心。在調解、宣傳等方麵,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口才:口才,是調節與勸說的根本能力,如果沒有好的口才,可能不僅沒能調解矛盾衝突,還會使衝突加劇,或者使勸說對象感到反感,最終適得其反,而在宣傳方麵,好的口才就是一個高效的揚聲器。

創新能力:這一能力相當有用,它可以適用於任何方麵,在任何一項工作中,插入了創新元素,會使原來的工作變得更富有活力,從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交際能力:作為管理者,交際網不僅要廣,還要夠密。對管理者的信任,是管理者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資本,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因素,交際網,就建立在日常對群眾的關心和反複的交流上。

還有學習能力,決策能力,信息能力等。

總之,通過這次對電力社區的實踐調查,我們了解了社區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學到了他們的工作經驗,從中深刻領悟到了管理工作中的各種工作要素和能力要求的重要性,也對一些關係民生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這勢必會對我們將來的上課有所幫助,同時也體驗到了社區工作的不易和工作人員的艱苦,更看到了社會底層的冷暖和艱辛,而這對於自己的成長和反思更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

(馬明敏、竇豔華/講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