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

第三章

黨校團隊文化

一、黨校團隊文化概述

(一)黨校團隊文化的內涵

黨校團隊文化是黨校教職工在長期互相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團隊的共同價值觀念、工作方式、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等的總和。它是對黨校組織文化、個體文化等的提煉與融合,可視由黨校精神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按照由裏(核心)及表依次排列、緊密銜接的同心圓環所構成的“雷達”模型。黨校精神文化(核心層)起決定和統領作用,其核心價值位於中心圓點,基於核心價值的價值觀體係用雷達的掃描針表示,形成一根動態掃描針並對其他文化部分進行掃描,如同一部正在工作的雷達;製度文化(中層)是貫徹和落實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是行為文化得以實施的基本保障;行為文化(淺層)是構建製度文化的現實出發點,是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目標指向以及表征;物質文化(表層)承載並反映價值觀、規章製度和行為結果,是團隊文化的物質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團隊文化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關係。

(二)黨校團隊文化建設的意義

1.能推動“一流黨校”的創建

建設幹部教育培訓“一流學府”,是黨校事業發展的長期戰略任務和奮鬥目標。創建“一流學府”,就是以“幹一流的工作,創一流的教學,做一流的服務”為工作目標,充分發揮幹部教育培訓的優勢平台,肩負起“育人資政”的神聖使命。而黨校團隊文化的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助推器”。黨校作為培訓輪訓黨員幹部的主陣地,應該是最講團結、最講協作、最有團隊精神的地方,通過團隊文化建設,黨校人凝心聚力抓教學,凝心聚力搞科研,凝心聚力促管理,凝心聚力出成果,凝心聚力創造出一流的業績,不僅能切實增強全體教職工和黨校學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和戰鬥力,促進集體能量的大幅度提升,更能把加強黨校團隊文化建設轉化為推進黨校各項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階的強大動力,從而實現黨校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

2.可促進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

和諧的社會由和諧發展的人組成,和諧發展的人由和諧的教育產生,和諧的教育由和諧的校園支撐,和諧的校園由和諧的團隊集體構成。大力加強黨校團隊文化建設,可以引導黨校全體教職工逐漸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和行為規範,把科學的理論成果、先進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嚴格的行為規範滲透到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培養廣大教職工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同時,通過加強黨校團隊文化建設,在黨校校園營造一種團結和諧的文化氛圍,可以有效促進班子成員之間的和諧、班子與中層幹部的和諧、中層幹部之間的和諧、幹部與職工之間的和諧、黨校與學員的和諧,切實增強黨校的“內動力”,推進和諧黨校的建設,推動黨校事業全麵發展。各個小團隊之間因為相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彼此交錯互融。而團隊中團結向上、和諧共進的文化氛圍一經產生,即以無所不在的隱性滲透使每個教職工在不經意間都受到浸潤熏染,從而優化著黨校教育教學方方麵麵的工作,成為教職工在黨校改革發展中改善心智模式、重塑教職工形象的標誌性體現,學校也隨之具備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創建的黨校和諧校園也就成為和諧社會發展中最為清新明朗的一方園地。

3.有利於提升黨校教職工隊伍素質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領導班子成員都是管理的行家裏手,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都是教學的骨幹,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教職工都是黨校的優秀員工,但是我們提倡各部門的團隊精神。一些黨校的文化特征是事不關己、教師相互疏離,盡管管理者們常常談論團隊精神的價值,但他們的行動有時是鼓勵教師去競爭而不是合作。通過團隊文化建設,讓教職工們由“閉門造車”向“兼收並蓄”轉變,由“個體勞動者”向“團隊合作者”轉變,由單槍匹馬闖天下的“孤膽劍客”向攜手並肩走天涯的“聯手合作”轉變,合作中就可以集群體之優勢,形成合力,聚為焦點,在解決黨校教育教學的某些環節或某個問題的某個方麵,取得突破。學會“放低自己,欣賞別人”,獲得“合作雙贏”,換來“1+1>2”的效果。這種互助、合作和共享的團隊關係不僅能實現學習、工作的最佳績效,而且能使教職工最有效地不斷突破自身的能力上限,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維方式。

(三)黨校團隊文化的建構要素

一所成熟的學校,必然經曆從群體走向團隊,從團隊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過程。黨校也不例外。對於黨校而言,建構團隊文化有以下幾個重要要素:

1.大雁效應——目標一致

大雁在飛行時總是排成一個大大的人字,人字的頂端有一隻大雁在領飛,所有的大雁都在不斷地鳴叫鼓勵。當領飛的大雁疲勞時,另一隻大雁就會替它領飛,如此周而複始。黨校團隊文化建設正是蘊含著這種大雁效應:黨校團隊文化建設中應幫助教職工建立明確共同的目標,讓教職工看到共同的願景,產生動力,產生積極的心態,提高熱情,使教職工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完善,真正感受到生命價值和職業價值的統一。

2.鬆鼠效應——凝聚合力

鬆鼠在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總會不斷地將鬆子運到可靠的地方埋起來,因為他們知道,不努力工作,不把食物儲藏起來就過不了冬天。而正因為鬆子埋在地裏,就會有新的鬆樹生根發芽,就又會長成茂密的森林。鬆鼠效應給我們的啟迪:“凝聚產生效應,團結誕生興旺”。黨校管理中每名教職工都需要以鬆鼠的精神來努力工作,沒有哪一種力量會比團隊所爆發的力量更大,隻有團隊中的每一名教職工都努力,都提高,才能提高整個團隊的素質和水平,才能提高整個團隊的競爭力。

3.螃蟹效應——協作配合

釣過螃蟹的人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隻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這是一群互相牽製毫無生產力的“螃蟹”。由螃蟹效應聯係黨校團隊文化建設,團隊文化在這裏,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奉獻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文化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進而保證各項工作的高效率運轉。

4.木桶理論——共同發展

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我們可以將木桶理論的經典描述應用於黨校團隊管理當中,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黨校教育效能的最大體現不是依賴於“一枝獨秀”的個人優秀,而是依賴於“短板決定原則”中的共同發展。所謂“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隻有擁有優秀的領導團隊、優秀的教師團隊、優秀的中層管理團隊、優秀的教職工團隊,才能促進黨校事業的全麵發展。

二、巴州黨校團隊文化建設的實踐

(一)打造務實進取、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

黨校校委班子是黨校管理的核心力量,是黨校改革、建設、發展的決策者、組織者和推動者。校委班子的辦學治校能力,直接影響著黨校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未來。研究者對“學校領導團隊”的界定是“以校長為核心、以學校發展為共同目標而形成的分工合理、協調一致工作的學校領導班子”,而領導班子能否被稱為“領導團隊”,關鍵在於是否“以校長為核心、以學校發展為共同目標”。

2002年4月黨校新一屆校委班子成立以來,班子整體保持穩定,部分成員先後作了調整。1名分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擔任調研員,提拔1名優秀中層管理幹部、教學骨幹擔任副校長,通過公開選拔配備1名年輕蒙古族副校長,校委班子年齡、知識結構逐步更趨合理。在這一基礎上,要實現黨校事業跨越發展,打造一支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關鍵。

校委班子謀劃黨校工作

1.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夯實領導團隊思想基礎

巴州黨校領導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首先是把功夫下在平時。在處理工作中的問題時,在交流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時,在批評一些社會不良現象時,在發現個別教職工的落後言行時,校領導常常在不經意間順手拈來,抓住一個點掰開、揉碎,找到問題的根源,旗幟鮮明地談出自己的立場和見解,談出真情實感,撞擊出思想火花,真正使班子成員有所觸動,在不知不覺間受到熏陶、教育。這樣的教育隨時隨地進行,隻要時機合適,一人或幾人都可以,有時可能還有中層幹部在場。其次是密切聯係實際。常務副校長在組織校委班子成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中央和自治區、自治州黨委的重大工作部署時,一定會結合黨校實際分析相關工作中甚至校委成員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開誠布公地提出批評意見,提出改進要求,從不搞那種“上麵念報紙、讀文件,下麵打瞌睡”的不痛不癢的學習。常務副校長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要求每個校委班子成員談認識、談體會並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這種聯係實際的學習與討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認識上的一致、步調上的協調,切實做到校委班子在大政方針和大局問題上立場堅定,是非分明,與中央和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切實發揮校委成員的表率作用。再次是持之以恒。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人的思想隨時都會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和衝擊,發現思想上不良的苗頭就要及時清除。這需要領導者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要不厭其煩,耐心細致,時刻掌握每個班子成員的思想狀況,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新的校委班子組建後,隨著班子成員政治思想素質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逐步調整。前期由於教職工隊伍精神狀態不佳、管理不嚴等方麵問題較多,大量的工作是落實各項改革措施、處理具體問題,常務副校長主要在黨校改革與發展的各項決策與決策落實上使班子成員達成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針對具體問題開展,需要從大的方麵明辨是非,屬於淺層次的。

中期時,黨校各項改革措施全麵推開,特別是教學競聘專題、教學工作量管理辦法、科研工作獎勵辦法、中層幹部競聘上崗、教學辦公及學員公寓兩樓改造工作的落實,使黨校教學科研、教師隊伍、辦學條件等方麵明顯提升,也得到州委領導的肯定,但同時各方麵工作也還需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由於情況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向較深層次拓展。

近幾年校委班子適時提出“爭創全國文明單位,創建風清氣正的一流學府”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所有班子成員的思想作風和精神境界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蓋麵加寬、任務加重、難度加大。這需要常務副校長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更高的領導藝術,關鍵是如何更好地把班子成員的智慧力量和工作熱情凝聚到發展目標上來,把能力水平和精神境界提升到相應的高度上來,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細致的努力。因此校委會適時提出創建“和諧班子”,具體要求即:“決策講民主,辦事講程序;班長講表率,成員講服從;職責講落實,處處講正氣。”每年召開的校委班子民主生活會就集中體現了這一要求的內涵。在民主生活會上,常務副校長不總結工作,不講成績,帶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圍繞存在的問題,深刻分析原因,用黨員領導幹部的高標準來衡量自己、衡量班子成員,特別是相互批評開誠布公、直言不諱,帶頭做到客觀公正,出以公心,使每個班子成員思想受到一次教育,境界得到一次提高,責任心得到一次增強。州委組織部一名副部長參加校委班子民主生活會後給予充分肯定,並且感慨地說:“我參加過那麽多單位的民主生活會,沒想到黨校的民主生活會能夠這樣開。”

2.以民主集中製的貫徹切實提高領導團隊科學決策和落實執行力的質量

對於黨校的發展來說,能否形成一個在共同目標體係下彼此分工協作、相互依存的領導團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民主集中製的貫徹對提高黨校科學決策和落實執行力的質量至關重要。

十年來,巴州黨校不斷完善黨總支和校委會議事規則以及決策程序,嚴格按規則和程序辦事,切實做到人、財、物管理方麵的重大問題集體研究決定,認真落實校委會集體領導與班子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製度,做到各負其責,相互配合,不斷增強責任心,提高工作質量。常務副校長堅持在校委會決策前,根據需要充分與副校長、校委進行思想交流,意見溝通,保證會議規範、高效。為了達到會議的高效,“功夫”都在會外。首先“班長”要行得端、走得正,幹實事、能力強。一句話,就是能團結帶領教職工把黨校的事業幹得一年比一年好,同時把教職工的利益維護好,把正氣樹立起來,讓敬業認真、踏實做事的人有地位、有麵子,讓無所事事、搬弄是非的人沒市場、沒麵子,讓絕大多數人感到有希望、有奔頭。這樣才能在班子中樹立威信,也才能在教職工中樹立威信。其次就是教育班子成員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針對每個班子成員的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做好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不斷提高政治素養,懂得方方麵麵的規矩,從開始懂得少到逐步懂得多,最後相互之間自然形成一種內在的默契。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班長在長期實際工作中做大量細致的努力。

決策能否落實是關係領導班子權威的大事。簡單講,就是要做到令行禁止。校委會做出的決策,要求每位校委嚴格落實,不打折扣,並加強對校委會各項決策落實情況的督查,該提醒的及時提醒,校委及時向常務副校長匯報分管事項的落實情況,隻有把校委會決策的每件事都落實到位,才能樹立起校委班子的權威。

3.以從嚴管理、以身示範發揮領導團隊“班長”的導向作用

校長是學校的核心人物,其教育思想、民主意識、團隊協作態度直接影響著學校發展的方向。校長的領導能力體現在對學校教職工和學員的影響力上,教職工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股無形力量的支配。這種影響力對教職工的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導向作用,這種影響力既包含地方黨委及上級主管部門授予校長在職務上的責任與權利的剛性影響力,也包含來源於校長的個人品質、知識結構、個性特點、交往方式等方麵的柔性影響力,使人們自覺服從和認同組織意誌,從而把組織意誌轉變為人們自覺的行動。

巴州黨校加強校委班子自身建設,常務副校長帶頭以身作則,時刻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以高度的責任感、頑強紮實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意誌,做到各項工作精心謀劃、周密安排、細致落實、注重效率。無論在作決策上,還是在抓落實上以及形成工作合力上,常務副校長都身先士卒,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堅定的立場、超前的思考、深遠的謀劃、模範的行動為班子成員做出榜樣。尤其在校委會確定的三大任務(提高教研質量、爭創全國文明、環境優美和諧)的醞釀、部署、落實等方麵,真抓實幹,為校委班子成員帶了好頭。

常務副校長平時經常教育班子成員樹立“隻有建立在思想鬥爭和相互批評基礎上的團結才是真正的團結”這一理念,要求大家堅持開展相互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在原則問題上決不含糊和妥協,最大限度地把每個成員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黨校事業發展上來。常務副校長平時從嚴要求每個成員,要求教職工做到的,班子成員首先做到,班子成員要始終做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狀態良好、奮發進取,各方麵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對每個校委成員身上出現的問題,班長從來都不庇護,都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來,通過批評教育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做到發現問題立即解決,不拖拉、不積壓,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始終保持工作的係統性,牢牢掌握各項工作的主動權。盡管有時嚴厲的批評使一些班子成員當時很難堪,但事後平靜下來就想通了,也能夠理解。為什麽?一是批評都是為了工作,不是個人恩怨;二是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對事不對人。

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常務副校長還十分注意對每個班子成員的培養,注重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提高班子成員的素質和能力,在具體工作中明確每個班子成員的任務,讓他們在開展工作、完成任務過程中,增長才幹,積累經驗,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班子成員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常務副校長作為班長,就是要把每個班子成員的長處發揮到最大,同時把每個人的短處限製到最小。每個班子成員身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都不一樣,有的是敬業精神方麵的,有的是工作能力方麵的。因此必須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才能收到成效。比如,有的班子成員工作方法不對,那就要在他處理問題或開展工作過程中及時教給他正確的方法,還要耐心說明為什麽這樣做是正確的,使他逐步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經過精心的培養與多年的磨練,校委班子成員中先後有4人被提拔使用,2名校委擔任正處職領導,2名校委擔任副處職,另一名主任提任副縣長。

常務副校長每年都要創造幾次班子成員在一起輕鬆交流的機會。比如階段性的輪訓圓滿完成時,一個學期所有工作順利結束時,安排校委班子成員在一起聚聚餐。不是為了吃吃喝喝,而是為了鼓勁加油。通過這樣的交流能夠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當然作這樣的安排,前提條件是:任務出色完成,不搞鋪張浪費。常務副校長曾對班子成員和中層幹部講:什麽叫和諧班子?能心平氣和地一起商量工作,能在校園魚池裏一起卷起褲腿幹活,有一兩串烤肉,整瓶啤酒,就能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吃飯的班子,就是和諧的班子。

4.以領導團隊黨風廉政教育促黨校廉風建設

黨校是教育培訓黨員幹部的學校,它既不是重要的權利職能部門,也不是教育係統的學校。作為領導幹部聚集的地方,黨校的廉風具有明顯的示範性,對社會具有放大效應。黨校廉風建設抓得好,可以影響到學員單位乃至整個社會,抓得不好,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近年來,巴州黨校領導班子從自身做起,以班子的黨風廉政教育促黨校的廉風建設,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學員,輻射社會。

一是加強對校委班子的黨風廉政教育。通過組織校委會廉政專題學習、中心組黨風廉政學習、廉政主題討論、中層以上幹部勤政廉政座談會等方式,在校委成員中原原本本地學習《廉政準則》內容,深入領會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條文內容,熟知八個方麵“禁止”和52條“不準”等具體規定,提高思想認識,自覺貫徹執行;在組織校委成員集中觀看反腐倡廉電教片時,組織大家展開討論,從不同角度談認識、談啟示,從反麵典型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訓,在思想上築牢拒腐防變的堅強防線;認真開展每年一度的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以月促年,把教育貫穿到日常工作中。

二是健全製度,加強監督。健全黨總支和校委會工作職責、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凡涉及學校發展規劃、重大基建項目、財務開支、人事變動、重大改革等事項都按照規定的程序,經過校長碰頭會、校委會、中層幹部會、財務管理小組、全校教職工大會等相關會議研究決定。對日常辦公用品、食堂原料采購等各項開支,也都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建立了規範詳細的製度,不斷完善監控機製,保證各項經費安全。同時認真落實校務公開,接受教職工監督,及時向老同誌通報情況。

三是從點滴做起,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常務副校長按照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求,認真執行各項規章製度,嚴把財務管理關口。做到節約每一筆資金,處理好每一張發票,不亂花一分錢,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用。比如公務車輛管理,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校主要領導帶頭嚴格遵守公車使用的規定,杜絕公車私用現象發生,多年一直這樣約束自己,不用公車辦私事,反而經常用自己的私家車辦公事。現在學校的情況是,沒有人找校領導要求使用公車,很多時候校委班子成員也開著私家車參加縣市分校開學、結業儀式、接送老師去縣市分校上課,中層幹部和有私車的老師都是開著私家車去縣市分校講課,學校事後補助一點燃油費。巴州黨校的“節約”有時甚至在外人看來都到了“摳門”的程度,如2005年經費最困難的時候,公務用的小車安排去火車站送一次客人隻加10元錢汽油,隻保證一個來回。十年來,巴州黨校始終奉行“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的理念,製定創建節約型校園方案,建立健全節水、節電、電腦、複印機、打印機的使用等各個環節的管理規定,明確處罰措施,對違反規定的情況,嚴格執行製度。學校厲行節約的具體做法是:減少日常辦公中的浪費;寒暑假期間封閉教學、辦公樓;把維修費用降到最低限度;合理使用臨時工;給縣市黨校傳達節約的理念;把公務接待費壓縮到最低限度;自己能幹的活不雇別人幹。創建節約型校園的意義不僅局限在節約本身,黨校作為教育培訓幹部的主陣地,作為黨員領導幹部黨性鍛煉的熔爐,厲行節約不僅養成了教職工的文明習慣,節省了單位各項開支,而且影響和帶動了學員和其他單位,成倍擴大了節約的影響麵和社會效益。巴州黨校2009年榮獲自治州節約型表率機關。

5.以靈活有效的管理方法紮實推進黨校各項工作上新台階

2002年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的王偉光同誌到巴州黨校考察後,提出了“把巴州黨校建成民族地區一流名黨校”的希望。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想早日實現這個目標,用常規的思路、一般的方法是不可能的。要幹成事業,走在前列,就必須勇於創新,采用突破常規的辦法,才能取得超出一般的成績。這就要求黨校的領路人必須對黨校工作各方麵的規律有一個全麵準確深刻的把握,善於結合實際運用各種靈活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各方麵的工作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形成一個有機的係統。以下擷取幾種管理方法與黨校同仁探討:

(1)預見性工作法。

預見性,是指預見事物發展的眼光和能力。作為領導要有預見性,就是指領導者在工作中能夠幹一步,看兩步,想三步,有長遠眼光、先見之明。領導班子在領導工作中駕馭形勢,指導工作,能否有預見性,有無“先見之明”,結局大不相同。凡事預見性強,就能使各項工作做到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如若缺少了洞察力和預見性,遇事依著“常規”辦,跟著“感覺”走,就難免收效一般或“事倍功半”。因此,領導班子要想真正把工作搞好,就必須要有“預見性”。巴州黨校圓滿快速地完成地縣黨校辦學體製改革的任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新的校委班子成立時,縣市黨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不足、業務水平不高,縣與縣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平衡。當時,州委黨校對縣市黨校隻負有業務指導職責,但常務副校長認為隻把州委黨校辦好,那是不全麵的,隻有把縣市黨校教學質量提上去,對州委黨校來說,那才是真正地發揮了全州幹部教育培訓主陣地的作用,這是遲早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一件大事。怎麽幫助縣市基層黨校擺脫困境?那就要有一種更大的責任感、更寬廣的胸懷、更自覺的擔當。從2005年開始,州委黨校就著手探索州縣市黨校資源整合的途徑,將全州9個縣市黨校劃分為兩個片區,北部焉耆、和靜、和碩、博湖四縣為一片,庫爾勒、南部的尉犁、輪台、且末、若羌五縣市為一片,積極推行各片區主體班次“一張課表”製度,由各黨校骨幹教師在片區內各黨校巡回授課,使片區內各黨校共享優質師資資源。2008年北四縣“一張課表”做法得到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的刊登和肯定。同時通過每年召開縣市黨校常務副校長座談會、開展縣市黨校工作巡回檢查、舉辦縣市黨校教師培訓班等各種途徑,將州黨校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和精品教學課件都無條件地傳授給縣市黨校,帶動縣市黨校提高培訓水平。每年州黨校還免費舉辦兩至三期縣市黨校教師培訓班,每期3至7天,每期培訓均安排州黨校最優秀的教師授課,講授最優秀的課程,課程內容不僅有理論專題,而且有教學方法研討,較快地提高了縣市黨校教師的業務素質。每半年組織開展1次縣市黨校工作檢查和教學觀摩活動,把檢查指導縣市黨校各方麵工作與觀摩點評教師授課結合起來,突出提高教學質量這個重點,讓縣市黨校之間敞開校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並適時組織縣市黨校主要領導和骨幹教師到疆內或內地黨校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提高素質。巴州黨校對州縣市黨校資源整合的這一係列先行探索為2011年全疆正式推行地縣黨校辦學體製改革提前打下了基礎,創造了便利條件。

2011年自治區正式啟動了地縣黨校辦學體製改革工作,而對巴州黨校來說,做好這件事已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以此為契機,經與有關部門共同調研後,巴州黨校及時形成並下發了推進州縣市黨校辦學體製改革實施方案。自2011年下半年起,全州8縣1市黨校全部掛了巴州黨校分校牌子,全麵推行了“六個統籌”(即統籌教學計劃、統籌班次學製、統籌教學內容、統籌師資調配、統籌教學研討、統籌教學評估)和“一張大課表”,州黨校教師總體上承擔了縣市黨校主體班70%的專題授課任務,使縣市黨校培訓水平一次性達到與州黨校同步,使縣市幹部不出家門就能分享州黨校骨幹教師的精品專題。中央黨校副校長李書磊同誌2011年9月在實地考察巴州黨校辦學體製改革工作後,認為巴州黨校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資源整合、環境建設等方麵堪稱全國黨校的表率。自治區黨校常務副校長牟振江同誌2012年8月到巴州黨校檢查工作,對巴州黨校的教職工隊伍進取奉獻精神、教學質量、管理服務以及對縣市分校教學的精心籌劃與周密組織給予高度評價。

巴州黨校在全疆地縣黨校辦學體製改革工作中能走在兄弟黨校前列,從校領導到教職工有一個從切身體會中得到的共識就是:機遇總是提供給有預見、有準備的人的。

(2)“跳起摘桃”工作法。

大凡在果園裏摘過桃子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見到高處又大又紅的桃子時,跳起來就有可能摘到,不跳起來永遠隻能“望桃興歎”。不費力氣就能實現的目標,隻能實現一般化速度的發展。隻有確立有一定難度、經過努力又能實現的目標,才能實現超常規、較快的發展。這無論對校委班子還是對黨校教職工而言都是如此。

常務副校長一直堅持一個理念,黨校中層以上幹部都要上講台講課。盡管黨校教職工從編製結構上看,包括行政編製和事業編製兩種身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都要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但又不局限在一個崗位上。隻要能力強,行政人員也可以講課,駕駛員也可以在食堂當廚師,形成一種培養人才、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麵,同時也樹立了“有為才有位”的正氣。現在中層管理幹部除個別人以外,幾乎都能上講台,或承擔主體班授課任務,或參與宣講活動,而且骨幹教師都是中層管理幹部。對中層幹部和教職工的工作崗位也根據需要,適時地進行調整,使每個同誌盡可能得到更多鍛煉機會。2002年至今,在辦公室主任崗位工作過的中層幹部就有8人。黨校一名校醫,在常務副校長支持鼓勵下,在完成醫療業務的同時,對國學知識很感興趣,平時喜歡鑽研,加上虛心學習教學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走上講台,不僅填補了州黨校國學知識教學的空白,而且近幾年每年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名列前茅,已經成為黨校名副其實的骨幹教師。還有一名工人,從部隊退役到黨校從事設備資產管理,謙虛好學,積極上進,取得大學本科學曆後又考入自治區黨校在職研究生班深造。校主要領導根據個人表現及特點,幾年前先安排他參與試講,逐步安排到縣市主體班授課,學員反映講課和教姿教態都不錯。

“跳起摘桃”,實際上是發揮人的最大能量,在工作中不少人缺乏跳起來摘桃的精神,工作不盡力,標準不高,要求不嚴,有力不使,這是人的一種惰性,有的人之所以工作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就是在低質量工作中循環,沒有嚐試工作高質量的快樂,正所謂“跳起來,摘大桃;不跳,摘的是小桃和壞桃。”“跳起摘桃”還給了我們另一個啟迪,有時一跳可能會“跳”出一個新的天地、一個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思維。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隻有這個能力,就隻能辦這點事,總是不敢跳、不敢闖,工作老一套,思路不創新,那麽就會永遠沒有進步,永遠也隻能幹那麽點事。

推行“跳起摘桃”工作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在一些傳統思維比較濃厚的黨校是根本做不到的,校領導可能覺得這樣會搞亂,教職工可能認為占什麽編製幹什麽事,在什麽崗位幹什麽活。推行這種方法,首先需要領導者有寬廣的胸懷、先進的理念和識才的慧眼,同時還要有打破常規思維的氣魄、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力。對教職工個人來說,需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必須要做好吃苦受累的準備。個人思想出現波動時,領導要及時做好疏

導化解工作。當然在使用這種方法時還要注意定的目標不能過高,一個人的任務也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如果大家用了十分的努力仍然完不成任務,效果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3)群狼戰術。

狼者,群動之族。攻擊目標既定,群狼起而攻之,頭狼號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司其職,有序而不亂,默契配合。頭狼昂首一呼,則主攻者奮勇向前,後備者厲聲而嚎以壯其威。如此,雖單打獨鬥不敵虎、獅、豹,但群體協作卻可以戰而勝之。這就是諸多人推崇的狼群效應。在巴州黨校改革發展的最初進程中,無論是在探索資本積累的路上,還是麵對一片空白的科研基礎,無論是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還是在麵臨重大任務之時,黨校校委班子麵對這些難題,迎難而上,采取“群狼戰術”,統一安排,優勢互補,調集黨校所有的精兵強將,“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有力推動了黨校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階。

(4)實幹苦幹加巧幹。

實幹是基礎。路要靠一步一步走出來,事要靠一件一件做起來。坐而論道無可厚非,實現目標卻必須真抓實幹。2012年新的校委班子提出的四項改革措施,是要開辟一條黨校發展的新路。在那樣一種環境條件下實行這些改革措施,意味著每向前走一步都要與舊的、落後的觀念、習氣作頑強的鬥爭,做成每件事都有不小阻力,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好在校委班子確定的奮鬥目標走的是正道,代表著黨校的美好前景,反映了大多數教職工的願望,這增強了新班子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從教師專題競聘,到組織教師深入基層調研,再到中層幹部競聘上崗,抓教職工作風與紀律建設,對當時的黨校來說,每一件事都是新鮮事,每一件事都有突破性,每一件事都要做成功。如果哪一件失敗了,旁邊就會有人看笑話、說風涼話,就會影響其他工作的順利推進。因此,每一件事都必須做得細致紮實,把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前考慮周全,提前研究對策,保證萬無一失。沒有實幹精神,一般化地去做,肯定不會成功。

苦幹是精神。苦幹是一種韌性,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魄和力量,是遇到困難不氣餒、不動搖、不退縮的勇氣。這種“苦幹”,與社會上一些管理鬆散單位的幹部職工作風相比較顯得“不合時宜”。最初時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身邊的一批人與校主要領導對立的情況,這對校領導確實是一種考驗,這種時候更需要領導的自信與智慧。解決的辦法是在教職工中堅持不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一切機會提高每位教職工的思想境界。比如主要領導帶著骨幹教師赴疆內外學習考察時,經常在路途中與大家一起把幹饢就榨菜當一頓飯,吃完匆匆趕路,而且一天的行程往往上千公裏,這對教師的吃苦精神、意誌力都是很好的鍛煉提高。多年的培養鍛煉,練就了教職工隊伍過硬的作風。

巧幹是科學。做具體的工作,一定要講究科學、講究方法、講究效率。2003年開工的培訓中心大樓工程,施工方結算報價2300餘萬。如果黨校直接與施工方談,價格肯定壓不下來。在工程決算前,校領導專門聘請州審計局組成審計小組進行大項目審計,使工程決算價格降到1652萬元,施工方最後隻能認賬,節省了670萬元。再比如巴州黨校科研工作通過“借船出海”“嫁接掛果”“群狼戰術”等辦法,在短短兩年時間從過去“剪刀加糨糊”的狀態一躍而獲得全國黨校係統科研組織獎,就是靠巧幹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靠實幹苦幹高質量地完成課題,開創了黨校科研的嶄新局麵。

(5)“三盯”工作法。

盯死責任,盯死人員,盯死效果。要做到每項工作落實到位,達到圓滿的效果,首先必須把任務明確到人頭,幾個人一起完成的工作還要明確負責人,講明任務和要求,包括完成的時限,有些事還要交代辦事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安排給誰的任務就由誰來完成,除特殊原因外不能轉交給別人代辦,也不能打折扣。事情完成之後,要由辦事人或負責人親自及時向校領導匯報辦理結果。辦理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問題解決不了時,也要及時匯報,以免耽誤辦理進度。重要的事要安排兩人以上共同去完成,確保不出差錯。包括校委班子成員在內,每個人外出培訓或考察結束回校後,都要立即向主要領導匯報培訓考察基本情況,之後再詳細地向校委會或中層以上幹部會議作匯報,不僅要匯報基本情況,還要匯報自己的感受、體會、收獲,還可提出合理化建議。有的人想三言兩語應付一下,那是過不去的。這既是一種對辦事效果的檢查,也是在培養大家共同遵守規矩,這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由過去的被動去做轉變成了現在的主動去做,現在的好習慣取代了過去的壞習慣。還有一點是注意事後總結。常務副校長十分注意這一點,比較重要的事完成之後都認真回顧總結一下。這是在積累經驗,有利於今後把同類事做得更好。

由黨校領導團隊建設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一是黨校的領導班子必須是黨校教育事業的高度忠誠者。這種高度忠誠具體表現為強烈的責任感。校長作為一校之“魂”,在要求每位班子成員對事業高度忠誠之時,自己應該追求責任感的最高層次,並能站在黨的事業發展、社會曆史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職業。這種曆史使命感是責任感的最高層次。當領導班子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做時,一切工作的追求、理想、境界都將依托責任感得到超越與升華。

二是高效的領導班子隊伍是有效管理的關鍵。增強協同合作的意識對領導班子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班子所有成員統一思想,對學校的發展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思路。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領導班子成員遇事要以學校整體的利益為重,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並開拓進取。

三是黨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奮鬥目標不應僅僅停留在校長或校委班子成員的頭腦中,領導班子成員還必須齊心協力將它轉化為全體教職工的共識,打造全體教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並將其升華為學校精神。

(二)打造樂業敬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1.從黨校教師個人的成長認識教師團隊文化建設的意義

教師是黨校最寶貴的資源,黨校教育教學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教師的所思所為。就此層麵而言,教師管理是整個黨校管理係統中的重中之重。黨校教師是黨校辦學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較強專業能力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較強的自覺性、自律性和自主性,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和自尊意識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在工作和生活中,對精神需要滿足的追求更為強烈。有人說,黨校教師是一個相當“孤獨”的職業。細細品評,其實頗為形象。因為這個詞語,既反映出了黨校教師職業勞動的艱苦性與複雜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黨校教師的生存狀態:

一是從職業特點來看,黨校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出自己不同程度的專業權威,但又由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無法及時有效地滿足學員與日俱增的學習需求,這種看似的“權威”與實則的“無助”是一種“孤獨感”。

二是從職業對象來看,黨校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各級黨的領導幹部,今天大多數進黨校學習的學員學曆高、思想活躍,經驗豐富、信息渠道多,對黨校教學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他們進黨校已不再滿足於一般的理論學習、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而黨校教師,尤其是近些年新進黨校的一批年輕教師與這些領導幹部在實踐層麵、在人生閱曆等方麵有一定的差距,這對黨校教師的執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無形又進一步增加了黨校教師工作的複雜性和“孤獨感”。

三是從職業需求來看,在當今變化迅速的社會條件下,要成為或者保持自己作為一名優秀黨校教師,其難度是非常大的。價值觀的多元、社會環境的多變、領導幹部的年輕化、專業化的種種變化,對黨校教師的專業素質、黨性修養、個人修養隨時隨地都提出挑戰。不斷地在職專業更新和黨性鍛煉是黨校教育事業對黨校教師提出的要求,然而麵對這種要求,一些黨校教師,尤其是部分基層黨校教師,往往無所依托,顯得孤獨無助。

四是從職業價值感來看,黨校教育不同於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對象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三觀”的塑造上都有很大的可塑空間,基礎教育的教師所感受到的職業成就感可能要遠遠大於黨校教師。再加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黨校這個特殊的環境裏,黨校教師職業的價值體係,也容易受到很大的衝擊。比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的過度利益化,現代社會逐漸盛行的人脈積累方式,讓黨校教師們在追求思想溝通與引領、追求教學藝術與境界的工作過程中受到了現實問題的衝擊,對於職業發展空間的意義的認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迷茫與動搖。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個人職業成就感、價值感的認同度較低,呈現出程度不同的職業倦怠。

那麽怎樣去對抗黨校教師工作中的這種“孤獨感”“迷茫感”“疲憊感”,讓教師找到歸屬感,從深層次消除不利於黨校教師成長的因素?我們認為合作與關懷是關鍵所在——即黨校教師團隊文化的建設。這個團隊可以搭建平台,讓教師全麵展示自我,構築職業理想,提高其生命質量,獲取從教之樂,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這個團隊能讓每一位教師找到一個自己“精神上的家”,能充分激發教師的進取心,不斷激勵出教師的工作動力和奉獻精神,使教師為完成團隊事業,實現共同目標而工作不止,從而在黨校教師群體中營造出團結協作、共同提高的氛圍。

2.巴州黨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做法

到底怎樣才能把教師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凝聚出高於個人力量的團隊智慧,造就出優秀的團隊表現和業績,進而促進黨校教師個人的發展?近年來,巴州黨校為適應新時期大規模培訓輪訓幹部的需要,以黨校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高教學科研質量,創建一流黨校的核心和根本來加以認識和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為黨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1)以中青年教師的引進與培養構築人才高地。

常務副校長經常說:一所好的黨校,不在於麵積多大、樓有多高,關鍵在於有沒有一支好的師資隊伍。多年來巴州黨校持之以恒堅持抓好人才高地的建設工作,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矢誌不移,鍥而不舍。

一是不斷充實專兼職教師隊伍。首先是從全疆範圍選調優秀教師,對選調的教師都有嚴格的條件限製,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曆、高級職稱,而且在本學科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著作,符合上述條件的應聘教師還要參加黨校的試講,評委由校委班子和6位督導組成。近幾年,學校從石河子大學、巴州師範、巴州職業技術學院、巴州二中、和碩縣黨校引進6位中青年骨幹教師。其次是加大博士、碩士引進力度。目前黨校專職教師共50人,均達到本科以上學曆,其中19人為研究生學曆(14人有碩士學位),占專職教師總數38%以上;高級講師26人,占教師總數50%左右;承擔主體班教學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的68%。再次是按照專兼結合原則,學校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善於課堂講授的州直部門領導、專家、技術人員擔任黨校兼職教師,定期到黨校來授課。特邀專家和高技能人才兼教在提高黨校辦學層次和教研水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彌補了黨校師資知識結構單一的不足。目前兼職教師已增加到70人以上(包括縣市分校),已經形成以專職教師隊伍為主,兼職教師隊伍為輔的合理結構,並且建立了嚴格的兼職教師聘任、考核、管理製度。目前黨校的教師數量已超過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二,形成了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教師為生力軍的可喜局麵。預計再有幾年時間,我們將形成以30名高級講師為骨幹,30名碩士為後援,20名縣市黨校骨幹教師為補充的80人的教師隊伍。

二是超常規培養新進教師。通常,培養一名合格的黨校教師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為了抓好新進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使年輕教師盡快適應工作、生活環境,成熟、成長、成才,也為了讓新引進的研究生盡快走上講台,校領導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經驗優勢和傳幫帶作用,給新進入黨校的十多名碩士研究生都安排了一名骨幹教師做指導教師,一對一地進行傳幫帶,不僅教給他們講課的方法,還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黨校不同於國民教育,是培養領導幹部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試想,站在講台上的老師信念都不堅定,自己都一片迷茫,講出來的課又怎麽能讓學員信服?黨校的老師既要是“經師”,即知識信息傳授的老師,也要是“人師”,亦即理想信念、人格品德的示範者。因此,如何做一個理想和政治堅定的黨校老師就成了培訓年輕教師最為重要的環節。常務副校長給剛進校門的研究生們設計了一種超常規的培養方法:

第一步,師傅引路,做人為先。常務副校長要求研究生們首先學會和懂得“低頭”,即“低頭定位”“低頭學習”“低頭思考”“低頭工作”。“低頭定位”是為了讓研究生們擺正心態,盡快熟悉工作環境。學校安排研究生成立了一個“融廊小分隊”,每天要提前半小時到校打掃融廊和學校園林衛生,並依次安排幾位研究生到辦公室跟班,和辦公室的同誌一起剪橫幅、布置會場、遞茶送水、分發文件,培訓任務緊時,還到學員公寓打掃房間。剛開始,年輕人都不理解不情願,覺得自己一個堂堂研究生去打掃衛生,是大材小用,可看到常務副校長常常若無其事地和他們一起擦石桌、撿煙頭,並和大家聊天談心,年輕人們開始思考領導的用意,漸漸地開始明白一句古老的諺語: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要學到新東西,要不斷進步,就必須放低自己的姿勢。讓他們從掃地擦桌子做起,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在大學裏學到的專業知識到實踐中必須經過洗禮和重生才能發揮作用,要實現學生向教師的轉變,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從頭學起,從最不起眼的小事學起,從身邊的老教師學起,從熟悉黨校各個方麵的工作規律學起。有了這樣的思考和定位,“融廊小分隊”每天來得更早了,幹得更有勁了,學員食堂有了包包子的研究生,學員公寓裏出現了高學曆的服務員。骨幹教師更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年輕教師言傳身教,從嚴格遵守基本的校紀校規開始,到如何在關鍵和困難時刻體現和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作用,再到工作生活中如何謙虛為人、勤於事業。每天清晨,到校最早的是校領導、中層幹部、骨幹教師;學校有重大培訓任務的時候,加班加點最晚的仍然是中層幹部、骨幹教師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研究生們從校領導、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的言行中慢慢明白了,所謂“低頭”就是“先做人後做事”:“低頭定位”就是要樹立一種謙虛謹慎、敢為人下的心態;“低頭思考”就是要培養一種獨立思考、擇善從之的職業能力;“低頭學習”就是要培養一種不恥下問、善於學習的職業品格;“低頭工作”就是要塑造一種愛崗敬業、認真求實的職業精神。年輕的研究生們在“低頭”的實踐中逐漸成熟,並從中悟出和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黨校教師。

第二步,模仿教學、把握規律。黨校不同於國民教育,沒有統一現成的教材,不能把現成的教材歸納一下就上講台,更特殊的是,黨校麵對的學員不僅學曆高,而且長期在一線摸爬滾打,閱曆豐富,甚至有的還直接參與當地政府決策。黨校教學都是專題課,專題變化快,跨度大,講義要自己寫,並且都要嚴格遵循黨校教學的特殊規律,教學要反映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貼近廣大學員工作實際,要善於用理論解答現實問題等等。為了使年輕教師們盡快熟悉和把握黨校教學規律,學校安排年輕教師從指導教師的成熟專題裏選取與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專題內容,指導教師將選中專題的課件、講稿、搜集到的資料全部複製給年輕教師,要求年輕教師分幾個步驟吃透。一是照貓畫虎,學習布陣。骨幹教師的成熟專題,從題目設置、結構框架到內容選擇,都充分反映了黨校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年輕教師拿到專題後,要求他們按照骨幹教師的專題結構模式,練習如何設計專題題目、擺布結構、選擇內容。二是死記硬背,熟悉內容。

第三步,反複打磨,修練內功。靠著強灌加壓的方式,年輕教師雖然熟悉了現成專題的結構內容,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骨幹教師對年輕教師的專題實行“一對一”的“傳幫帶”,包括專題題目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如何突出重點、如何過渡銜接、如何拓展深化。對於年輕教師就教學問題產生的疑慮,教務處積極組織教評活動,骨幹教師和新進的年輕教師沒有身份限製,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理解把握,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切磋,交流思想。在反複討論的基礎上,再組織年輕教師參加社會調研,對專題內容如何貼近實際、資料如何選擇取舍等問題,通過調研來進一步解決,並不斷用調研獲得的鮮活資料來豐富專題內容。最後,教務處再組織年輕教師進行試講,由幾位督導和骨幹教師進行評課打分,用常務副校長的話說“分數決定誰能獲得國民待遇”,即評分高的年輕教師才能獲得正式上課的機會。就這樣,一堂課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取經、不斷演練才能走上主體班的講台。

第四步,提供平台,施展身手。通過前麵幾個步驟,年輕教師在台下攢足了功夫,個個信心十足。校領導對培養年輕教師也有著獨特的視角,就是“台下練一百遍,不如台上講一遍”,借著州縣市黨校資源整合的春風,學校積極為年輕教師提供平台,讓試講中表現突出的年輕教師先到縣市分校的主體班上課,再根據縣市分校學員反饋的教評信息來決定哪一個教師可以上校本部主體班的講台,一絲不苟,環環相扣。經過層層把關鍛煉,屢試身手,年輕教師得到了迅速成長,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化。一些表現突出的年輕教師首次在主體班的講台上亮相,就用他們青春亮麗的形象,通暢流利的語言,對專題內容的準確駕馭贏得學員的掌聲。一位年輕教師在首次上講台後發表感言:“最讓我們開心的時刻就是凝聚著我們汗水和心血的課程得到學員的認可和肯定,它讓我們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要加倍珍惜黨校領導和老教師給予的各種機會和期望,懷著感恩的心,腳踏實地地學會定位,學會做人,學會工作,學會思考”。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分兩批到黨校的十幾位應屆研究生先後都走上了講台,創造了黨校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眾多年輕教師短期內集體走上講台的奇跡,也迅速改善了黨校教師年齡結構斷層的現狀,形成了老中青梯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而之所以能快速實現這種轉變,奧秘就在於校領導對年輕教師超常規的培養思維;在於骨幹教師傾囊相授的奉獻精神;在於學校對年輕教師謙虛謹慎、見賢思齊這種職業品格的培育。

(2)以加強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科研能力。

教學與科研是黨校的主要工作,黨校的發展、地位、作用等主要通過教師隊伍的教學科研水平來體現。開創黨校工作新局麵,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近幾年,巴州黨校通過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

一是注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教職工頭腦。每學期都製訂教師理論學習計劃,由調研室的幾位學養深厚的督導組織中青年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研討活動,認真討論幹部培訓及黨建方麵的一些理論前沿問題,引導教師及時把握理論創新動態,推動教師緊緊跟上理論創新步伐。

二是注重引導教師及時了解黨的中心工作。每逢中央召開重大會議、出台重大決策,學校都及時組織教師認真開展學習,使全體教師在深入領會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巴州實際,圍繞州委工作重心,認真研究自治州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並正確運用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聯係實際不夠這一黨校教學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增強教師授課的針對性,學校規定教師每年最少要用兩個月時間到縣市、企業、社區、州直經濟綜合部門進行調研。在選題上,堅持以州委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重點,為州委、州政府決策服務。在組織方式上,既有個人的科研方向,又有教師合作的科研專題,還有校內外結合的研究,努力提高科研質量,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在成果運用上,堅持把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實地調研為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建立教師進修製度。一方麵實行短期進修與學曆提高、專門進修與拓寬領域相結合,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在上級組織的關心支持下,近幾年先後選派教師100餘人次分別到中央、自治區、外省黨校參加理論培訓和進修深造。僅2011年一年就先後安排26名教師參加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陝西行政學院、浙江省委黨校、自治區黨校、井岡山幹部管理學院等各類培訓班的培訓學習。這些外出學習極大地開闊了教師們的視野,更新了教師們的知識結構,也讓他們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培訓理念,獲取了很多前沿的信息,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麵是統籌安排外出學習、考察。近幾年學校先後組織教師30餘人次到區內外、州內外考察學習。比如2011年下半年安排在州縣市黨校辦學體製改革中教學工作量前十名的老師分三組赴重慶、成都、遵義、西柏坡等地帶著課題任務進行為期15天的實地考察學習,考察歸來後,形成了《遵義會議的曆史意義和深刻啟示》《清清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共和國從這裏走來》等教學專題。同時安排其他教師在州內開展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城鄉統籌、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的調研考察,並把調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新的授課內容,進一步提高專題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是加強與疆內外兄弟黨校的相互交流,促進共同發展。近幾年來,為及時借鑒疆內外兄弟黨校的先進經驗,加快黨校發展,學校先後與北京、天津、深圳、延安、蘇州、蘭州、銀川、唐山、承德、秦皇島、赤峰、長春、哈爾濱、昆明、大理、德宏、大連、沈陽、吉林市等黨校簽訂友好黨校協議,互為培訓基地,互派教師和學員開展考察和學術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幹部培訓水平的提高。校主要領導多次同烏魯木齊市、伊犁州、蘭州、延安等黨校聯係,並親自帶領骨幹教師與兄弟黨校進行教學交流,我們的一些較受歡迎的專題課:如《偉人筆下的28年》《健康的心理與愉快的工作》《近代明士曾國藩》《光耀古今的林則徐》《西域古道的文明》《現代文明與禮儀》《不朽的樓蘭》《風雲變幻的大國關係》《崛起的中國軍隊》等引起了所到之處黨校教師和學員的廣泛熱議。外出講學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心,提升了自信心,擴大了巴州黨校的影響,收到良好效果,同時在與兄弟黨校學習交流中尋找到未來黨校發展之路。

與延安黨校簽訂友好黨校協議

五是建立教師與學員座談交流製度。每期主體班次都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帶著問題深入到各班與學員進行座談、交流、學習,使教師可以更多地了解基層情況,接受啟發和教育,同時了解到的基層情況又豐富了專題內容,使專題課更加有的放矢。

六是鼓勵教師爭先創優。學校為了快速提升骨幹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安排、學習培訓、課題調研上,用“壓擔子”的培養方法,給他們多提供鍛煉機會,在多幹事、幹好事中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目前已經擁有一支30人組成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骨幹教師隊伍。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師德要義”打造教師隊伍的靈魂(見第二章),使這支隊伍形成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力量。黨校教師的團隊精神可以代表黨校先進的文化:教師的團隊精神作為學校文化能引領黨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黨校的整體工作指明方向;教師的團隊精神作為學校文化是積極影響全體教職工和學員行動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力量,並能促進教師快速成長;教師的團隊精神作為學校文化既能繼承傳統中的精華,也能根據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因此,黨校可以通過提煉教師的團隊精神來表達黨校的先進文化,並在不斷深化原有黨校文化的基礎上創建新的黨校文化。

(三)打造腳踏實地、能打硬仗的中層幹部隊伍

黨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優秀的團隊必須有一支中層幹部隊伍作為中堅力量,它是優秀團隊建設中的最基本要素。中層幹部所處的位置特殊,他們在校委班子與教職工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是校委班子的決策得以推進和落實的重要環節和有力保證,是推進黨校工作的帶頭人,是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主力軍。因此選好、管好、用好中層幹部至關重要。為了打造這支中堅力量,校委會、黨總支在選拔任用管理中層幹部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管理手段來提升隊伍素質。

1.選拔幹部,德才兼備——選好

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有這樣一段論述: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古語稱:德才全盡,謂之聖人;德才兼之,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君子挾才以行善,小人挾才以行惡。司馬光根據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提出了人才問題上的德才觀,實際上涉及到了傳統社會識別選拔人才的標準問題。可見,選人用人要德才兼備,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事關事業成敗,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以往,黨校中層幹部的選拔任用,大多是由校委班子提名、組織部門考察考核來完成的,這種選拔機製嚴謹規範,但參與率與透明度低,阻礙了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2002年,校委領導班子開黨校曆史之先河,首次對中層幹部選拔采用全員公開競聘方式,實現了選拔中層幹部由“內定”向“海選”的曆史轉變。

2002年10月,常務副校長代表校委宣布所有中層職務“就地免職”,全校實行中層幹部全員競聘上崗。中層競崗工作曆時1個多月,最終,15名能力強、作風正、群眾公認、表現突出的同誌走上了中層幹部崗位。中層幹部的平均年齡下降了七、八歲,文化層次普遍提高,順利完成了中層幹部的新老交替,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困擾我校的幹部年齡結構偏大、學曆層次較低的狀況。中層幹部選拔工作得到了學校全體教職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報崗未被任用的老同誌們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境界,讓大家感動。一位原來擔任教研室主任,在此次競聘上崗中落選的老教師深有感觸地說:“一次有這麽多的年輕人走上中層幹部崗位,這在黨校曆史上是第一次。工作了這麽多年,中層幹部調整力度這麽大,也是第一次。領導動真格,有魄力,有水平,黨校的發展後繼有人。”應該說,黨校曆史上第一次進行公開選拔中層幹部,就能夠得到全體教職工的認同和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次選拔幹部工作突出了這麽幾方麵的特點:一是做到“公開透明”:公開程序,公開報名,公開資格審查結果;全員參與民主測評,公開筆試麵試流程,公布筆試麵試成績;公開考核,公示擬任。每一個環節從始至終都實行“透明操作”。二是實行民主監督,嚴格考察。在競聘演說會上,我們邀請州委組織部的同誌到會指導監督競爭上崗的程序,召開職工大會公布競爭上崗細則,推選10名教職工代表作評委,鼓勵教職工參加麵試旁聽,采用個別談話、不記名方式填寫民主測評表等形式進行考察。三是堅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構建能上能下的機製。在選人用人過程中,始終把群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作為衡量幹部的重要標尺。常務副校長在大會上說的話還在很多同誌耳邊回響:“要想讓黨校發展走上快車道,幹部選拔就必須改變論資排輩、學曆崇拜的舊觀念,知識不等於能力,文憑不等於水平,資曆不等於貢獻,口才不等於人才,隻有做到從實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幹部,才能讓上崗和下崗的同誌都滿意。”這種不唯資曆、不唯學曆、不唯親疏的選拔幹部原則大大提高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增強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力,徹底抹去了過去縈繞在大家心裏的社會潛規則“會幹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喝的……”,也徹底改變了黨校過去那種“能上不能下,不到退休不讓位”的局麵,很多年輕人在公開競崗中脫穎而出。此次選拔幹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領了一條健康的黨校幹部成長之路,為黨校事業發展準備了一支後勁十足的中堅力量。

2.非常手段,激發幹勁——用好

常務副校長肖冀平同誌2002年剛到任時,在中層幹部會上不止一次地說到他的管理幹部的“麵子理論”“前途論”和“免殺令——黃馬褂”,即“幹活多的人是有麵子的”“挨領導批評多的是有前途的”“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免殺令——黃馬褂”,此論一出,雖不是一片嘩然,但也是相當一部分人不以為然。在隨後的管理實踐中,中層幹部們包括一般職工,都慢慢從中領會了這兩句話的含義和分量。首先是“麵子理論”“免殺令”改變了黨校評先選優的舊格局。以往有些不善言辭、性格比較木訥的同誌雖然工作勤勤懇懇,但因為性格、人際交往原因,在年終評優時,得票率較低,每次都與先進優秀無緣;有些有思路有想法的同誌,一到領

導跟前就語無倫次,自然與提拔無緣;過去每年的優秀教師都是由教職工無記名投票推薦,往往有些授課效果好、課時量超前的老師卻因為種種原因落選;從事工勤工作的工人人數少,接觸圈子小,尤其是兩位打掃辦公樓衛生的保潔工,工作辛苦,任勞任怨,但因為客觀原因,每年考評都與先進無緣。校領導正是注視到了這樣一個默默無聞、踏實工作的群體,並認識到這個群體所蘊含的內在氣質和力量是建設打造黨校優秀團隊必須弘揚的作風,即腳踏實地,小事做起。也正是這種認識催生了“麵子理論”,“麵子理論”隨即付諸管理實踐。校委會、黨總支出台了一係列製度,以保證在年終總結表彰、評先選優和推薦後備幹部工作中,對那些默默無聞、踏實工作的人都能優先考慮。主要體現在這麽幾個方麵:一是年底考評,校委在優秀推薦名額中為保潔工控留一個名額,以保證兩名保潔工必有一名可以推選為優秀,保潔工雖然工作辛苦,但有了這樣的認可,工作主動性不言而喻,處室主任對他們的管理自然也是遊刃有餘,雙方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二是優秀教師評選,不再進行全員無記名投票,是否評為“優秀”完全依據課時量和學員測評,學員測評好,課時量排名靠前的教師不用評選就可評定優秀,對一些同時擔任中層幹部“雙肩挑”的教師,采取行政工作核算課時量的辦法進行鼓勵,激發了中層幹部幹好工作的積極性,每年優秀教師評選,中層幹部比例都在70%以上。三是每年評選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常務副校長可以動用“免殺令”——以“校長提名”方式推薦個別先進人選,經校委會研究,讓一些踏實肯幹,工作取得實效的同誌成為先進。有個別中層幹部工作量大,壓力大,有時因為管理失了一些人緣,評優得票率低一些,但隻要是群眾公認,工作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績,就會成為“校長提名”的先進。四是推薦後備幹部不看資曆,不看學曆,唯一的依據就是工作實績。黨校各處室因工作性質不同,工作成績誰優誰劣有時很難界定,教研室主任在台前掌聲自然多,教務處、學員管理處在幕後,任務重,事情多,壓力大,但不太容易得到學員的注意和評價,因此,在推薦後備幹部時,校委班子重點推薦這些工作量大、任務繁重的處室主任,很多平時不善交往,不顯山不露水的同誌靠著踏實工作在推選後備幹部時反而先聲奪人。近幾年,學校相繼有5位中層幹部經過後備幹部推薦走上自治州各級領導幹部崗位。

在這種用人機製下,中層幹部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得到了極大地發揮,有力地促進了黨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3.作風引領,率先垂範——管好

作為黨校中堅力量的中層幹部隊伍,在推進各項工作中發揮著帶頭作用,因此,這支隊伍要發揮好引領和示範作用,就必須樹立奉獻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奉獻精神就是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的實幹精神,強調的就是“做”。基於這種管理理念,黨校主要領導始終把教職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工作作風要求每一個人,尤其是堅持對中層幹部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教育中層幹部帶頭講政治、守紀律,講原則、守規矩,講奉獻、守信用,弘揚正氣。倡導每一個黨員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爭當優秀,爭做骨幹。校主要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隻要有重大任務,校領導總是衝在前麵。在這種作風導向下,中層幹部、黨員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麵前,個個爭當衝鋒陷陣的排頭兵,大家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並以此為榮。學校學員管理處和設備資產處主要是為學員服務的部門,工作繁雜,但卻與學員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做的常常是一些修修補補、洗洗刷刷的芝麻小事,苦、髒、累、煩,卻代表著整個黨校的服務形象,做得好,做得實,學員的學習生活環境就好,社會對黨校的評價就高。當學校麵臨較大規模的幹部培訓任務時,兩個處室的人員忙不過來,各處室的主任、副主任們卷起袖子就成了報告廳的修理工、電工、食堂的傳菜生、學員公寓的服務員、校園的清潔工,很多到黨校學習的領導幹部在課堂上才恍然大悟,曾在教室修理桌椅、在食堂給自己端過菜、開過門、在草坪撿拾煙頭、擦洗融廊的人竟都是黨校的中層幹部甚至是學校的主要領導。中層幹部當服務生成了2007年巴州黨校承辦全疆社科聯研討會期間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為全疆黨校係統黨員幹部先進性教育的一個典型案例。正是這種踏踏實實、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培養了一支困難時能站得出來,關鍵時能豁得出去的中層幹部隊伍。

巴州黨校中層幹部隊伍的建設給我們的啟示是:

黨校的中層幹部是黨校先進分子的代表,抓好這支隊伍的建設等於抓住了龍頭。中層幹部在黨校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上要對領導負責,下要對教職工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因此,培養他們對團隊的高度忠誠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他們要有正派的作風和公正的立場,有舍小求大的覺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學校改革和轉型期,中層幹部作用發揮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學校精神的形成。一旦這部分成員盡心盡力為學校的利益和目標工作,視學校榮譽感為生命,那麽整個學校就有了“骨架”,學校精神將迅速形成。

(四)以“團隊精神”打造甘於奉獻的教職工隊伍

團隊精神對團隊成員的集體共同意識具有一種強化作用,可以推動團隊的有效運作和發展,提高組織的整體效能。巴州黨校校委班子在推進“三和諧”建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黨校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人才,更需要一支有凝聚力、戰鬥力的教職工隊伍,而凝聚力、戰鬥力就來自於“團結、奉獻、合作”的團隊精神。基於這種認識,校委班子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各項製度,在以培育團隊精神推進隊伍建設方麵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1.人性化管理蘊育“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

為了增強教職工對學校的歸屬感,校委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從方方麵麵體現出人性化的管理。每一個教職工(包括離退休職工)生病住院時,校領導及時去慰問;黨校的職工和家屬生小孩時校工會送鮮花祝賀。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慰問活動,送去了黨的溫暖、組織的關懷,增強了教職工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巴州黨校有位中層幹部,因工作原因,經常節假日加班,為此夫妻之間產生矛盾,校主要領導了解情況後,親自邀請中層幹部和他的愛人一起出外散心,並與其愛人談心做工作,解除這位中層幹部的後顧之憂。兩名新分來的年輕教師,因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結婚時沒錢購買家居用品,校主要領導把自己當月的工資借給了年輕人,同時安排相關人員為他們舉辦了簡單樸素的婚禮,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類似這樣“春風化雨”的故事在黨校教職工中已經屢見不鮮了。在領導班子這種春風化雨般的人文管理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已深入到每個黨校人心中,大大增強了教職工的集體感和歸屬感,蘊育了團結互助、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團隊精神。2004年,學校培訓綜合樓工程,因資金問題導致施工隊停工,但校委班子一時無法籌措大量的資金,工程任務迫在眉睫,萬般無奈之下,校領導召開了中層幹部會議,決定向教職工無息借款。當時有很多職工福利購房的貸款還沒有還清,尤其是中層幹部,大部分是年輕人,都是貸款買房。情況確實不容樂觀,但僅僅過了不到72小時,學校就收到全校職工60多萬元的借款,僅離退休職工就籌到10多萬元,有的是向親朋好友借的,甚至有的是向內地的親戚借的。看到這些從四麵八方匯集到黨校的工程款,校領導的眼睛濕潤了。半年之後,學校歸還大家的借款時,沒有任何人提出索要利息的要求,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黨校是全體教職工的家,家和萬事興。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2.健全獎懲機製營造“百舸爭流”的團隊氛圍

健全和完善獎懲激勵機製,是引導和調動教職工立足崗位幹事創業的重要前提。在這方麵,學校主要抓了以下幾點:一是實行專題競聘製。黨校多年來對所有主體班次課程都實行專題競聘,即先由學校根據教學需要確定授課專題,再由教師自行申報,競聘優勝者承擔授課任務。二是建立教學評估機製。堅持學員參與主體班次評課,授課結束,當堂評估,由學員對每堂課的授課質量、課件質量以及效果等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並將評估情況作為教師授課資格和年終評先樹優的條件。三是改進目標績效考核辦法,實行有效獎賞。每年都根據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製定詳細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年終組織考核,對幹得好、貢獻大的教職工,不僅在評先樹優中有所體現,而且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其中,最有吸引力的物質獎勵就是讓工作成績優秀的教職工外出學習考察,學習促進了工作的提升,優質的工作創造了外出學習的機會,有效獎賞推動了工作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調動了教職工比學趕超的積極性,營造出“爭先創優,百舸爭流”的團隊氛圍。

3.豐富的文體活動培育“合作共贏”的團隊價值觀

團結合作的教職工群體是共建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近年來,校委班子圍繞“三和諧”建設,不斷探索構建和諧校園的新思路,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如才藝展示、駕駛技術比賽、汽車環塔拉力賽、戶外生存拓展等活動。在2012年4月舉辦的教職工烹飪技能比賽中,教職工分成幾組展示廚藝,在歡聲笑語中一比高低,一些平時不露聲色的同誌亮出了讓大家驚歎不已的高超廚藝,比賽讓教學和後勤的同誌加強了了解,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更是從中理解了從事後勤工作的不容易,明白了“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含義,大家懂得了彼此欣賞,增進了友誼。2010年5月,學校組織了6輛職工私家車舉行汽車環塔拉力賽,常務副校長親自帶隊,在長途沙漠旅行中,其中一輛車因為車主個人原因在沙漠中掉了隊,大家沒有埋怨,沒有指責,而是相互幫助,克服了旅途中的種種困難,用了三天時間安全返回。活動鍛煉了大家的體魄,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陶冶了寬容助人的品格。校領導組織這樣一些別開生麵的活動是大有深意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些集體活動,讓大家增進了解,學會寬容,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從而學會在工作中如何合作,在困難中如何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最終獲得目標價值的最大化。校領導的這些做法,對於培育教職工的相互協作精神,成效是非常顯著的。學校每次接到重大培訓任務或其他任務時,各處室都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圓滿地完成任務。最能體現教職工的團結合作精神就要數2012年6月4日暴雨過後在風帆廣場舉辦的“巴州黨校爭創全國文明單位文藝匯演”活動,“匯演”贏得了全場觀眾一次次熱烈掌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匯演活動籌辦和演出中,全校教職工充分表現了合作共贏、無私忘我的團隊精神,展示了黨校作為自治區級文明單位的良好精神風貌。大家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團隊的成功靠的是大家的力量,隻有合作才能共贏,黨校的事業離不開你、我、他!

4.全員服務意識塑造“為人師表”的團隊形象

黨校作為教育培訓黨員幹部的學校,在參訓學員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到黨校學習也是很多學員向往的事情。黨校教職工的精神風貌、學問素養、人格修養,不僅關係著其個人形象,而且關係黨校形象,同時又對學員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校委班子要求每一位教職工都要樹立服務意識,教學是服務,管理是服務,後勤是服務,用服務來“為人師表”。校委班子要求的“為人師表”,就是要教職工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領導班子用高效務實的工作做表率,教師在課堂上做表率,行政人員在管理上做表率,工勤人員在服務上做表率,以精品專題、遵章守紀、優質服務、奉獻精神去感染學員、影響學員,做學員學習上的引導者、生活上的保障者、紀律上的提醒者,以良好周到的服務贏得學員的尊重與支持。“為人師表”,既是嚴明的紀律,又是工作規範,教職工都爛熟於胸,自覺踐行。黨校雖然有寒暑假,但州委和其他部門的培訓任務沒有假期。隻要接到培訓任務,無論是教師還是行政、後勤人員,召之即來,來之能幹,不計報酬,不計得失,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好各項服務。每期培訓班開學前,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節假日,全體中層幹部在校主要領導帶領下,卷著褲腿,修剪草坪,清洗魚池,清掃積雪。每天,食堂、公寓的服務人員起早貪黑,身著白色的工作服,伴著清晨的第一縷微笑和最後的一抹夕陽迎送每一位學員,周到細致的食宿服務換來學員舒心的笑容;課堂上,帶班老師總是第一個到達教室,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授課教師們身著端莊的校服,以精彩生動的授課內容、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贏得學員的陣陣掌聲;教輔部門工作人員勤勉認真、禮貌熱情,用高效率的工作獲得學員的讚許;校園裏,全體教職工加班加點,用汗水讓教室、園林、融廊、花壇以清新潔淨的麵貌展現在學員麵前。每期參訓學員看到黨校這種“眾人拾柴”的現象都感歎不已。黨校教職工良好的精神風貌、無私奉獻的品格、優美潔淨的校園環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著每一位學員。

巴州黨校團隊文化研究雖然尚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但是有一個觀點是巴州黨校人認同的,那就是:要想提高團隊有效性和個體績效,歸根結底要建立優秀的團隊文化,而團隊文化的核心是共享價值觀。這種共享價值觀能將不同背景的成員統一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成員自身的潛力,解決一個人所不能解決的難題,不斷促進黨校創新水平的提升。

鏈接:黨校教師成長感悟

黨校助我插上騰飛的翅膀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我成為黨校人已經是第九個年頭了。還記得我在2005年年底作為黨校最年輕的一員站在會場上發言的情形,當時校長的評價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的確,當時的自己無比青澀,無比緊張,就像一個剛從蛋殼裏出來的小雞,在探著腦袋東張西望。而今天,我已經成為了黨校骨幹教師中的一員,連續幾年被評為了黨校的優秀教師。回顧走過的路,不禁感慨萬千。

大家都知道,我們巴州黨校的優秀教師從來就不是選出來、評出來的,而是直接由每年教師個人的教學工作量多少的排名決定的。這一方麵充分證明了這份榮譽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另一方麵也表現出了學校對教師隊伍的重視和教學管理的獨到。也正是由於這份重視和這些獨到的管理措施,使得我們黨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也使得我們這些年輕教師能夠快速地進步和成長,能夠榮幸地躋身於優秀教師之列。為此,我主要有以下三點感受:

第一,“教學三原則”幫我們年輕教師迅速找到方向,為我們奠定了紮實的備課基本功。作為黨校的年輕教師,最大的困惑和難題就是專題課的選擇和內容的擺布。往往是要求報專題時,自己著急上火卻不知道該講什麽;定好了專題之後,又不知道該如何設置框架和結構。這兩年州黨校設置的專題更新率是很高的,而且內容都緊緊圍繞了教學“五部分”(基礎理論、解讀政策、拓展知識、廉政教育、外出考察)中的前四塊,作為年輕教師的我這兩年主要是在解讀政策、時事熱點問題方麵準備了一些專題,比如說物價、房價、信訪、食品安全、延遲退休等等,對於這些內容其實心裏很沒有底,不知道究竟重點該放在什麽方麵,好在通過運用備課“五程序”(學習文件、社會調研、突出主題,搭建框架、吸收專家觀點、了解民意),使我有了初步的構想,但還是不很明確。後來通過聆聽校長在每次專題備課會對每個專題的細致分析以及平時校長對我們年輕教師進行的專題輔導,我終於對自己所要上的專題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最後再通過專題過“四關”(專題競聘、集體備課、集中試講、教評活動)的係列活動,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就能夠使自己在每次上課之前對要上的專題有比較充分的準備和認識,也就能夠自信地去上好每堂課。由此可見,“教學三原則”對於我們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校長每次在專題備課時針對每個專題特別是對其中敏感問題如何把握方麵所作的輔導則是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也確保了“黨校姓黨”。

第二,不斷創新的調研方式讓我們年輕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基層,使我們的講課不再脫離實踐。“黨校的講台不好站,黨校的課不好上。”我想這是每一個黨校老師最真實的感受,對於我們年輕教師更是如此。因為我們麵對的學員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領導精英們,他們長期工作在一線崗位,實踐經驗比我們豐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比我們強。要想在他們麵前上好一堂專題課,單靠從各種渠道搜集來的資料是遠遠不夠的。年長的老師還有比較豐富的社會閱曆和生活經驗,可以為講課服務。而我們年輕教師最欠缺的恰恰就是實踐經驗,尤其是社會上各基層的真實感受,這也是年輕教師上課往往給人感覺在空談理論,與實際遠遠不符的原因。為此,黨校通過不斷創新社會調研方式,為老師們提供了大量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的機會。比如說,在08年的“四定”調研中,我去州林業局造林科實地跟班學習了兩個月,對巴州的特色林果業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回來後就有了“以香梨產業為龍頭,全力推進巴州特色林果業發展”這一個專題,雖然當時的我由於上課技巧等很多因素還不夠成熟,但這堂課還是得到了部分學員的認可,認為是緊貼巴州實際、能夠引人思考的一個專題。再比如,在去年的“兩貼近”(貼近實際、貼近學員)調研中,我們的幾個年輕老師,有的去了工地,親身體驗了當農民工的艱辛;有的去了社區,實地感受了現在社區工作的繁瑣;還有的去了企業,真實體驗了企業生產和職工生活。回來後都形成了相關的專題,在主體班上講授,學員們反應非常熱烈,都認為州黨校的課越來越貼近實際生活,不再是空談理論了。

第三,教學資源整合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讓我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從去年開始的辦學體製改革,使得我們巴州黨校係統真正成為了一家人,各縣市分校的掛牌意味著從此我們開始實行一張大課表,由州黨校通過教學資源整合統一為全州各級黨校安排老師和課程。這對於我們年輕教師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遇。大家都知道,州黨校的主體班的授課任務是很有限的,如果每年隻能在主體班上一兩節課,那麽對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而老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通過站講台、上講台鍛煉和提高的。教學資源的整合,意味著我們將會承擔以往8~9倍的授課任務,這對於年輕教師而言,意味著將會大大提高上課的機會和次數。從去年教學資源整合以來,3個學期我一共承擔了州縣市各級黨校主體班的授課任務41次,這遠遠高於我到黨校7年以來的授課次數總和,也使得自己在上課的能力方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都得益於辦學體製改革和教學資源整合。

最後,我想說的是今天的我之所以能成為骨幹教師中的一員,雖然與我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但更多的得益於我遇上了一個好的領導和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是他們創造出的這些獨特的教學管理方式使我從一個青澀的大學畢業生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黨校教師,並且能最終躋身於優秀教師隊伍。為此,我身懷感恩之心,前進的路還很漫長,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用我最喜歡的張春賢書記的那句名言,與年輕教師們共勉:“隻有努力,才能改變。隻要努力,就能改變!”黨校的未來需要我們年輕人的共同努力!願黨校的明天更加美好!願黨校的事業更加輝煌!

(竇豔華/講師)

成長心語

表達人思想和內心的方式有很多種,談話可能是最便捷的一種方式,不過也許會因為諸多原因,使得表達缺乏邏輯性或是欠缺深度。但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書寫出來,這個過程一定是包含著更加深入和細致的思考的。

與其說是讓我們年輕老師寫一篇關於自己成長的記錄,倒不如說是給了我們一個認真回顧和思考自己來黨校這三年的機會,記得在一個訪談節目裏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往後看多遠,就能往前看多遠。”其實這就是另一種反思自己的方式。

從2009年的那個冬天,到2012年的這個初夏,粗略算來,我們來黨校也有三個年頭了,校長曾經用五個詞來概括我們在黨校的每一個階段:觀察、逃跑、紮堆、散漫、流汗。現在想來很多的事情至今都曆曆在目。難忘應聘時的緊張和局促,也還清楚記得第一次上講台時的慌亂和焦慮。一路走來我們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校長的精心培養,也離不開各位老師無私的幫助。所以我此時此刻最想先表達的就是感謝校長,感謝各位老師,感謝我們的黨校,熱情地接納我們,大度地包容我們,無私地幫助我們,細心地嗬護我們。我們的成長傾注了他們無數的心血,如果沒有校長和各位老師們的幫扶,我想也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經曆了一年的教學實踐後,我們在教學上的進步得到了各位老師的認可,但是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和成熟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是思想上的一種轉變和成長。從我們一進校門開始,校長就教導我們“做事先做人”,隻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

來黨校三年,我用了三個筆記本,時間、地點、內容,試講、聽課、開會,這些不經意間寫下的東西,可能是最好的見證自己成長的筆記。然而當自己再次翻看的時候,才發現裏麵傾注著校長的良苦用心和殷切關愛。我隨意地摘抄了幾段:

2010年9月19日:黨校雖然不大,但不一定不能做大事,把人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好,幸福從哪裏來?就是從社會對個人能力的認可中來。

2010年10月26日:人要學會吃苦,要經得起曆練,怎樣加速自己的成長,就是從點滴的小事中做起。

2011年3月17日:不要悲觀,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坎,不要急於求成,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一直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這些話,在我們迷茫時給予我們指點,在我們失去信心時給我們激勵,在我們鬆懈時給我們鼓勁。在校長和各位老師們用心嗬護和無私的幫助下,跌跌撞撞的我們慢慢地走得穩當了,開始能像一個大人的樣子站起來了,開始懂得麵對未來的生活了。

來黨校,我也深深體會到了“黨校講台不好站”這句話的含義。從成為黨校的一員,到正式登上講台上課,我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想我們每位年輕同誌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校長從一進校,就根據我們每個人所學的專業、興趣、特點,為我們精心挑選和製定專題。尤其是我的《品》這個專題課,校長掛著吊瓶都還在給我輔導。對於我們年輕同誌的專題課,進行了不下十餘次的試講,而且每次試講都還專門組織骨幹老師,騰出時間,和我們陪練,不厭其煩地反複聽我們試講,為我們評課、點課、把關,大到內容的擺布,小到PPT的製作,校長和骨幹老師們為我們能早日登上講台做了太多的犧牲和奉獻,是他們不辭辛苦,手把手地教我們,是他們把我們一步步扶上了黨校的講台。

在教學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們,校長給了我們年輕老師很多機會,不但讓我們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提振了信心,同時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可以說我們站上講台所邁開的這一小步,凝聚了校長和各位老師的很多心血,也凝聚著我們不懈的努力。從小教室到大報告廳,從給校長單獨試講到麵對全體老師,從十分鍾到四十分鍾,在這一次次的曆練中,我體會到了什麽是痛並快樂的成長。

還記得校長在我們應聘之時給我們的三個承諾:一個寬鬆的做學問的環境,一個施展才華、公平競爭的事業舞台,外加一片藍天白雲。校長給我們的承諾早已兌現,給我們的還有加倍的關心和指導,而我們呢,為黨校做出的卻太少太少,想來真的很慚愧。未來的路還很長,每每聽到校長說“黨校的未來屬於你們”時心裏都會沉一下,想自己能擔得起嗎?“未來”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字眼,它需要加倍的努力和拚搏。今天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還遠遠不夠,唯有更加謙虛、踏實、努力、勤奮,才能用手中的筆為黨校這張大藍圖添一份光彩,請校長和各位老師們看我們的行動吧。

(馬明敏/講師)

投入和融入

說來慚愧,也許是自己太懶的緣故,這幾年都沒有抽出點時間把過往去整理一番。盡管說回憶起來,三年前剛進入黨校發生的很多事情還曆曆在目,但是現在也似乎是時候把這幾年的工作、學習、思想簡單理一理。確實很多人、很多事應該把他們放在心中珍藏,更應該經常去拂拭。

剛走出校園要奔赴黨校的時候,躊躇滿誌,充滿了期待。人生觀、價值觀、理想、憧憬——當時滿腦子裏都充斥著這些詞匯。但是真正來到黨校,說實在的,還是有很大的落差。第一天,第一次進黨校,第一次見到校長,園林裏。校長拿著水管在衝地,還有一些老師在修草坪,當時真覺得校長有點不務正業。在我當時的觀念中,這些事情應該是工勤人員的事,領導和老師就應該坐在辦公室裏。而校長給我布置的第一道作業也讓當時的我有點失落,甚至失望:回家給老爹幹活。當時的第一感受是這個領導太不重視知識、太不重視文化了,體力活和黨校老師有多大關係呢。三年後的今天再去回想這些事情,心態、想法已經截然相左!小結這幾年自己發生的變化,可以用兩個詞概括:投入、融入。

心的投入,人的融入。加入巴州黨校,隻是一個身份上的變化,自己需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盡快地投入黨校的工作中去,融入黨校,讓自己由衷產生一種作為黨校人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雖然還麵臨著些許的疑惑,比如說,我的定位在哪裏?我如何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黨校的文化價值更好地結合和共同實現?如何使自己更快地融入黨校這個集體?三年過去了,這些問題在定位上開始變得清晰,日趨明朗。

記得來到黨校不久,校長就告誡我:黨校是一個熔爐,能不能鍛造成一塊好鋼,就要看你努不努力。確實,黨校是一個大熔爐,但要融入到這個大集體並不是一件易事。從開始時的無所事事,總感覺自己像一個外人一樣,到現在不說是得心應手,起碼知道自己該去幹什麽了。這幾年,我感覺自己努力所做的就是角色的轉換:從一名學生轉變成了一名老師,努力使自己往一名稱職的黨校人的方向奔。

學著做人。這可能是黨校育人的一個原則:先做人,再做事。“人就像一個容器,人品的好壞決定容器的大小。人品好的人,容器的容量就大,就會裝更多的東西。”校長的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很多,學到了很多。如果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讓我們“知道”,那麽校長則從做人的高度詮釋我們的“不知道”。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總是感覺到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會、無所不能,總是不能深入崗位、不能紮根黨校、不能堅持到底;而“不知道”則會讓我們更全麵地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目標而奮發作為。在這方麵校長以及黨校的很多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也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在他們身上我學習到了很多好的品格。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是我這幾年感觸最深的,也是我努力去做的。

學著教學。做為一名黨校的教師,教學是自己最本分的工作。盡管有上課的願望,但是一想到要麵對經驗、閱曆遠遠超過自己的領導幹部心裏還是很怵。自己也深知要上好一節學員認可、滿意的課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這些一方麵需要在專題課上下功夫,另一方麵就是要不斷地去“實戰”。而這校長也都給我們鋪好了路:一是讓骨幹老師把專題課原封不動拷貝給我們;二是派我們到縣市去實戰,特別是教學資源整合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鍛煉。這些對我們教學水平的提高幫助非常大,由衷感謝校長和幫助過我的老師,我也肯定會把這種感激在心中珍藏。

學著幹活。本人一直自稱從小在農村幹活長大,但是到了黨校才知道,幹過活不等於會幹活。來黨校的這幾年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在園林裏幹活了,盡管說也沒有特別繁重的,但是幹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都需要用心去做。這方麵校長對我們幾位新來的年輕同誌要求得多一些,開始不理解,現在慢慢地體會到校長的良苦用心:通過擦融廊、衝蒼廊、洗魚池、割草坪,校長是想通過這些小活磨練我們,使我們心沉澱下來,踏踏實實,還有就是培養我們的主人翁意識。現在每每給同學談起黨校的園林時,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幹活在巴州黨校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絕對稱得上是黨校的一種文化了。自己也在逐漸認可和喜歡上這種“幹活文化”。

這三年感覺自己是在加入、投入、融入黨校的路上不斷地在成長、成熟,在此期間,不斷地感悟著黨校,感悟著她的精髓。黨校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黨校就是我們的家。真正地融入黨校,將人生的價值體現在黨校,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拚搏為黨校譜寫更多精彩樂章,並不是一個三年所能做到的,還需要幾個,甚至是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切實融入到黨校這個大家庭。前天校長和我們這些年輕同誌座談時,大家都在談黨校的明天,都說了黨校的明天會更好,當然這是一種願望,同時也是一種信念。黨校是大家的黨校,黨校的明天也是靠大家共同去譜寫的。作為黨校的一員,我樂意在這樣的單位中拚搏事業,在這樣的學校中提升自我,在這樣的大家庭中譜寫我的生活。

(王鵬/講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