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

第二章

黨校精神文化

一、黨校精神文化概述

(一)黨校精神文化的涵義

黨校精神文化,是黨校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澱而成的共同的辦學理念、價值體係、群體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等,具體體現在學校校風、作風、教風、學風和行為之中,是黨校人在對黨校地位、職能、作用及其特點、規律等方麵深刻把握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它是黨校人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是黨校整體麵貌、辦學宗旨、水平特色、管理信條乃至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集中體現。它構成了黨校文化的基石,決定著黨校文化的趨向和特質。黨校精神文化孕育於黨校發展過程之中,貫穿於黨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與升華,它既集中概括了黨校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品格,又充分體現了黨校在科學發展進程中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又是引領黨校未來發展的精神力量。

(二)黨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內容

黨校精神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黨校使命、文化自覺、師德、精神傳統、校風、辦學特色、人文環境等等。

1.黨校使命決定黨校精神文化自身的高度

黨校使命回答的是黨校做什麽以及為什麽做的問題,黨校人的使命感能衍生工作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如果一所黨校的精神文化裏沒有滲透使命感,或者使命感模糊不清,學校在麵臨抉擇時很容易陷入個人意誌決定一切的泥潭。

2.文化自覺決定黨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厚度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由此可見,黨校人的文化自覺是黨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基石。

3.師德是黨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內容

教師是黨校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人力資源,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符合黨校教育原則,教師的行為、道德是否與社會公德相符甚至高於社會公德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與服務是否以學員為本,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否符合黨校教育發展的需要。這些往往是影響黨校人教育行為及其價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

4.精神傳統作為一種隱性的力量,是黨校精神文化的靈魂

精神傳統製約著黨校的文化氣質和教育風格的形成。這種傳統一旦形成,就會以強大的影響力規範黨校教育的精神氣質,並始終影響每個黨校人的教育教學行為。

5.校風、作風、教風、學風是黨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社會考察評價黨校的基本著眼點

校風是黨校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對全體黨校人進行訓育、激勵的信條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權威性。

6.辦學的價值觀、思想理念、目標、宗旨、方略和特色是黨校精神文化自身的方向路標

它體現了黨校的辦學原則、目的意義和鮮明個性,是黨校全體一致讚同的關於黨校存在意義的終極判斷,也是對社會的宣言書,它既要體現辦學者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又要體現具體運作中的戰術可操作性。

7.人文環境是黨校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包括黨校的領導作風、民主意識、和諧的校園氛圍以及教職工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及人際關係等方麵。

(三)新時期黨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價值觀

1.堅定信念

信念是黨校精神文化的支柱。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校人隻有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黨性,才能真正“把黨校辦成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重要陣地,使之成為幹部加強黨性鍛煉的熔爐”。堅定信念,也是新形勢新任務對黨校的客觀要求。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麵對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能否知難而上,勇於應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關鍵在於能否培養一大批政治堅定、作風優良、素質過硬、勇於擔當的高素質幹部。作為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黨校人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隻有堅持“黨校姓黨”原則不動搖,以科學的理念引導人,才能培養和造就忠誠於馬克思主義、忠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德才兼備的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隊伍,這既是新形勢新任務對黨校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黨賦予黨校的曆史使命。黨校人隻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學、真懂、真用,才能在複雜形勢和突變環境中把準政治方向,守住理論陣地,永葆黨校精神文化的本色。

2.忠誠敬業

忠誠、敬業有機統一於黨的幹部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體現在黨校人為之不懈努力的過程中,是黨校人職業價值取向的集中反映。黨校人的忠誠,是基於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黨性原則的政治忠誠,忠誠於黨的幹部教育事業,盡心竭力地幹好工作,為黨服務,這是黨校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天下至德,莫大於忠”。作為黨校人,對自己的職責要有充分的認識和自覺,應該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幹部教育事業中的一員,肩負著重要而又光榮的使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與黨校的興衰休戚相關。黨校人隻有不斷強化忠誠品質的修養,才能始終定住心神、站穩腳跟、挺起脊梁,永遠不做背叛蠱惑的俘虜。敬業就是專心致力於工作,對黨的幹部教育事業存有敬畏之心。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勤勉精進,甘於奉獻,這是黨校人應有的職業態度。黨校人隻有切實做到忠誠敬業,才能正確認識黨校的地位作用,理性定位黨校的社會價值,真正把黨的幹部教育工作當作一份事業去追求。

3.求是創新

實事求是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優良作風,也是黨校一貫遵循的校訓。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事實,探求科學規律,用理性駕馭工作;就是追求真理,敢於講真話、講實話,堅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科學品格;就是堅持出實招、辦實事、重實績,堅決反對虛假和粉飾的工作作風。黨校不僅要善於總結曆史、社會發展規律,更需加強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探索,特別是對現實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以嚴謹縝密的科學思維方式,以理論聯係實際的治學態度,以求真務實的思想工作作風,錘煉學員的黨性,塑造學員的品格,提升學員的能力。創新是黨校事業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倡導“創新”精神,就是推動黨校工作理念創新、製度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業務創新;就是始終保持昂揚銳氣,培育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精神品質,強化效率意識、質量意識、精品意識。求是創新是黨校人務必奉行的價值尺度和準則,黨校人不僅要有傳播真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更要有探索真理的勇氣;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更要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黨校工作規律,不斷深化黨校各項改革,勇於在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後勤服務等方麵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隻有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確保黨校精神文化的先進性。

4.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黨校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以全體教職工的發展為本,把黨校事業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全體教職工施展才華構建成長的平台,而且要以黨校學員的發展為本,關注學員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潛能,結合幹部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開展教育培訓,切實使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服務職能是由黨校自身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的,是黨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期,黨校一要凸顯科學研究的基礎地位,加強基礎性、應用性研究,以基礎性理論研究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服務,以應用性現實重大問題研究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服務;二要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理論發展和現實問題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教學渠道不斷武裝學員,為黨政領導幹部的培養和幹部的健康成長服務;三要突出以人為本的核心地位,為黨校人的全麵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四要強化行政後勤的保障作用,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優化服務質量為黨校教學科研和學員的全麵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這四種價值觀凝聚著新時期黨校精神文化的思想和靈魂,代表著黨校的整體形象,彰顯著黨校的特色風貌,引領著黨校的未來發展。它們因植根黨校發展曆史而富有內涵、根基深厚;因基於現實而形象生動、煥發活力;因緊跟時代而承前啟後、引領未來。

二、巴州黨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實踐

十年來,巴州黨校人對黨校精神文化的思考與實踐從未敢有絲毫懈怠,從“艱苦創業”到“文化立校”的探索之路,凝結了黨校領導和教職工的智慧與心血。

(一)以科學求實的辦學理念為引導

創建一流黨校首先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作指導。所謂辦學理念,是指人們對自己學校的定性、定位及職能的認識,即要把這所學校辦成什麽樣的學校,怎樣辦成這樣的學校。辦學理念對辦學起著定向的作用,這對學校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對於黨校領導者來講,對學校進行任何重大的改革,從本質上講就是對學校進行重新設計,這一設計是否成功,首要的就在於是否形成了明確的符合黨校發展要求的辦學理念。黨校辦學理念引領著黨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向並引導其建設的進程。黨校精神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的辦學理念為指導思想,把先進科學的辦學理念實實在在地體現在黨校教學、科研、管理的方方麵麵,使辦學理念內化為教職工們的精神素質,形成共同的追求、風尚和氣質,形成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辦學理念的重要性,是使學校領導者不能老是重複過去,而要給予學校一個未來發展的遠景。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遠景作指引,在行動上就會是“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近年來巴州黨校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先進文化引領,打造精品黨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黨校八大文化體係,製定了以下階段性目標:

遠景目標是“建成民族地區一流黨校”,這是每一個巴州黨校人所期望的。

中期目標是“三大任務”,即“爭創全國文明、提高科研質量、環境優美和諧”,這“三大任務”是大家願意為之努力的。

近期思路是每一年的治校理念(見第一章)。比如2002年黨校開始進行大幅度改革時,就提出了“外樹形象,內聚人心,軟硬齊抓,提高質量”十六字治校方針,緊接著在2003年又提出“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師資隊伍、基本建設”四個輪子一起轉;在學校文化管理初見成效之時,在2012年、2013年分別提出“敬業認真,心平氣順”、“文化立人,愉快工作”。這些理念緊貼當年的工作實際及目標,讓全體教職工在每一年都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目標確定以後,關鍵靠落實,就是要把辦學理念、目標貫穿到黨校工作的方方麵麵,包括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後勤服務、隊伍建設、文明創建、黨建工作、校園文化等方麵,貫穿到教職工思想、行為、日常工作、處事方法等各個環節。為此我們又提出了巴州黨校“六化標準”,即教學精品化、科研務實化、隊伍年輕化、管理規範化、服務人性化、環境園林化。這“六化標準”既是打造“精品黨校”“一流黨校”的途徑,又是衡量黨校各方麵工作的具體標準,同時也為黨校的教學、科研、隊伍建設、管理、後勤、環境建設等各方麵的進一步發展設定了具體目標。

1.教學精品化

在巴州黨校,一切工作都服務於教學,常務副校長主抓教學工作,每年用於教學工作的時間占到三分之二。建設一流的黨校,必須有一流的教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2002年,巴州黨校就開始了教學改革的探索。如何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如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這些問題每天都在校領導的腦中縈繞。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黨校終於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學思路和模式,並歸結為“教學三原則”(見第一章):備課“五程序”,就像嚴格的“工藝流程”,精心打磨,細心雕琢,不斷創造出優質的教學專題;教學“五部分”,就像精美的“五道大餐”,內容豐富,營養全麵,更能滿足基層幹部進黨校培訓的需要;專題“過四關”,就像通關的“四道關卡”,層層把關,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專題質量。

黨校的教學改革就是從專題“過四關”開始啟動的。從2002年開始,所有教師走上講台都要經過“專題競聘、集體備課、集中試講、教評活動”這四關,並且“根據班次定專題、根據競聘定教師”。專題“過四關”對全校教師而言,是壓力,更是動力。為了上好課,黨校教師向書本學,向專家學,向同事學,學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習;為了上好課,黨校教師走出校園,走進基層,走進實踐,實踐出真知,真知上講台。每一次競聘前常務副校長還會親自出馬,組織教師集體備課,解惑答疑,悉心指導,從專題主題的確立、內容的布局謀篇到領導幹部的所思所想,都進行認真地討論和研究。黨校教師在一場場競聘試講中得到曆練,在一次次教評活動中不斷成長。

從2013年春季黨校主體班的培訓教材,我們可以看到2013年年初召開的兩會內容已經出現在春季班的課程中。這個小小的細節折射出巴州黨校課程設置的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緊跟時代、緊扣中心、緊貼巴州實際”。在內容上創新,在效果上求實,讓學員學得進、記得住、有收獲,是近年來黨校在教學改革中追求的目標。在不斷創新中逐步形成了基礎理論、解讀政策、拓展知識、廉政教育、外出考察五大板塊。州委黨校的課堂不再呆板,不再乏味。巴州區域經濟新布局、創新社會管理,在州委黨校的課堂上可以找到;民生建設、倍受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州委黨校的課堂上可以聽到;一些提高執政能力、拓展視野的專題,在州委黨校的課堂上讓人耳目一新。在延安、西柏坡,學員們重走革命路,切身體驗今天成就的來之不易;在浦東、在蘇南,學員們耳濡目染現代化建設的最新成就,實地學習最先進的發展理念;在巴州骨幹企業、基層單位,學員們深入了解州情,增強了發展巴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廉政教育基地,學員們自警自勵,在意識深處保持警鍾長鳴。一堂堂高水準的專題講座,一次次鮮明的主題培訓,黨校的課堂在變,黨校的教學形式在變,情景模擬、經驗交流、專家答疑、麵試答題等多變的“模塊”,軍訓、聯歡、學員論壇、小組討論、現身說法等實用、鍛煉人的學習方式,一個學期下來,學員猶如在爐膛裏錘煉了一番,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提升了氣質。“黨校教學越來越有吸引力了!”這是受訓學員們由衷的感歎。

吸引源自精彩,精彩源自不斷地改革創新,改革創新使巴州黨校在教學精品化的路上越走越遠,走進八縣一市,走出巴州。2006年以來,巴州黨校將全州9個縣市黨校劃分為三個片區,積極推行“一張課表”製度。各縣市黨校教學計劃由巴州黨校統一審定,在州域內實現了師資力量的統一調配、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中央黨校在《學習時報上》對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介紹給全國黨校的同仁。2011年下半年,州委黨校以全國州、縣市黨校辦學體製改革為契機,在全州8縣1市不僅掛了巴州黨校分校的牌子,而且全麵推行了“六個統籌”和“一張大課表”,州黨校教師承擔了縣市黨校主體班70%的專題授課任務,使縣市黨校培訓質量一次性達到州黨校水平,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州縣兩級共享,這不僅在全疆,而且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

巴州黨校尉犁分校掛牌

為了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推動和探索教學精品化發展之路,在巴州黨校的倡議下,2010年,巴州黨校與烏魯木齊市委黨校、伊犁州委黨校開展了多次教學交流活動。巴州黨校人走出巴州,才深切地感受到多年教學改革的探索帶給巴州黨校的變化。沒有自我加壓,超前發展,就不可能有與兄弟黨校對等的交流;沒有苦練內功,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講台上的一展風采。走出巴州的黨校人在品嚐成功的喜悅時,更增添了前進的動力。

2013年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巴州黨校在2013年秋季主體班中開展係列現場教學,尉犁縣達西村、若羌棗業富民、羅布泊鉀鹽和礦產資源開發、馬蘭核試驗基地、北部山區的環境保護、十八團大渠渠首,這些現場教學點都是巴州人文曆史、經濟社會、國防軍事、生態文明的活教材。這是巴州黨校創新幹部教育培訓模式的又一次新的嚐試,這是對學員和教師之間互動式教學的新的嚐試,這也是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的新的嚐試。巴州黨校,正以嶄新的麵貌探索著黨校教學精品化之路,重塑著黨性鍛煉的“熔爐”。

2.科研務實化

教學是中心,科研是基礎。曆屆州委領導、黨校校長高度重視黨校的科研工作,現任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林煒同誌不僅對黨校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百忙之中為黨校科研工作支招鋪路,悉心指導。

理論聯係實際不夠,是黨校教學科研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巴州黨校在科研實踐中積極探索,形成了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調研模式。從實地走訪的“集體調研”,到去調研單位上班的“保姆式調研”,從“定人、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的“四定”調研,到深入一線的體驗式調研,每一時期的調研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教師調研出成果,科研成果上講台”的指導思想一以貫之。2011年的體驗式調研,讓黨校教師刻骨銘心。30多位老師,7個調研組,半個月的時間,深入社區、建築工地、企業生產車間、近郊農村,與社區工作者走家串戶,與農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企業職工零距離接觸,切身體會基層群眾的焦慮,深度了解老百姓的期盼。這次調研之後形成了一係列新專題,這些專題聯係實際更深入,表達觀點更鮮活,受到了學員的一致好評,在許多兄弟黨校中引起強烈反響,並得到中央黨校、自治區黨校領導的充分肯定。

為了進一步推進“科研務實化”,在州委領導的支持下,2013年6月,巴州黨校開始啟動新的調研模式,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鄉鎮社區,掛牌成立了五個定點調研基地,為黨校教師的社會調研和社會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為黨校教學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這五個調研基地的建立,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實際需要的發展,巴州黨校會建立更多更好的基地,拿出更多有分量、有影響的精品課程和科研成果,推動黨校教學、科研科學發展。

3.隊伍年輕化

巴州黨校常務副校長最引以為榮的,就是十年磨一劍,打造了一支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的隊伍。這隻隊伍富有朝氣——教師平均年齡不到40歲,中層幹部年富力強;這支隊伍能打硬仗——一個個發展困難被擊敗,一道道改革難題被攻克;這支隊伍甘於奉獻——在黨校的陣地上默默耕耘,在黨校的熔爐裏百煉成鋼。

過去巴州黨校是以50歲左右的同誌為中層骨幹。為推動黨校隊伍年輕化,在2002年、2005年兩次中層幹部競聘中,中層幹部隊伍徹底實現了“大換血”,一批優秀的年輕人走上中層幹部崗位,並在工作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而之後的中層幹部上崗,又進一步向教學一線、向優秀年輕幹部、向思想作風過硬的骨幹傾斜。在巴州黨校,勇挑教學重擔的是他們,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是他們,常年加班加點的是他們,困難時能站得出來、關鍵時能豁得出去的還是他們。他們的奉獻精神,他們的愛崗敬業,他們的腳踏實地,如同黨校的一磚一瓦,共同築起了黨校的高樓大廈。

近年來,學校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先後引進17名碩士研究生,明顯改善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和學曆結構,這群年輕教師的活力也為黨校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支隊伍,2011年的巴州黨校州縣市辦學體製改革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在州縣市辦學體製改革中,那每一份周密細致的教學方案、科學合理的師資配置甚至車輛調度,無不顯示了巴州黨校人工作作風優良的品質;那每一次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外出授課,不講條件、不講報酬的嚴守紀律,無不彰顯著巴州黨校人能打硬仗的團隊素質;那每一堂精心準備的課程,那每一次主動私車公用接送老師,那每一回毫無怨言的赴偏遠縣城授課,無不顯現巴州黨校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奉獻的思想境界。在辦學體製改革中,巴州黨校的這支隊伍得到了上級的讚許,受到了學員的好評,得到了各縣市黨校的高度評價。

4.管理規範化

規範的管理就是效益,科學的管理就是教育。2002年,針對巴州黨校當時的落後狀況,新一屆校委班子提出了《巴州黨校改革發展思路規劃》,邁出了規範化管理的第一步。10年來,學校領導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不斷開拓創新,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認真貫徹上級領導的指示精神,結合工作實際,不斷提出新的工作思路。通過十年的不斷實踐,巴州黨校各項管理製度越來越規範,各項工作程序越來越

周嚴,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巴州黨校八大文化體係,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指南,處處有規範,人人都參與”。

用共同的願景引導人,憑精神的力量感染人,以競爭的機製激勵人,靠科學的管理規範人,巴州黨校規範化管理正向文化管理的形態邁進。

5.服務人性化

在巴州黨校,管理是服務,教學是服務,後勤是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了春風化雨的良好氛圍。每一次為了迎接學員的到來,常務副校長親自帶領教職工們,衝洗地麵,修剪草坪,清洗魚池;每一天為了給學員提供優質的服務,食堂、公寓的同誌起早貪黑,周到細致,禮貌熱情;每一堂課為了讓學員學有所獲,教師們認真備課,一絲不苟,言傳身教。班級裏整齊劃一的布置,食堂裏清淡可口的飯菜,宿舍裏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學習資料的提供、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必要生活用品的供給、實際困難的解決,處處彰顯以人為本,處處體現為學員服務的真誠。這種服務意識已經滲透在學校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慰問生病住院的教職工,給有困難的年輕教師操辦婚禮,為80歲的老同誌過壽,傾黨校財力關心老同誌的健康和生活,園林中、融廊下的聯歡活動、烹飪技能比賽、環塔汽車拉力賽、駕駛技術比賽……這些小事點點滴滴總關情,樁樁件件聚民心。“我為人人,人人愛家”的思想已深入到每個黨校人心中。

6.環境園林化

10年來,巴州黨校校委班子以園林化的建設理念,傾力提高校園環境的文化品位。過去黨校“刮風一臉土,下雨雙腳泥”的麵貌已成曆史,辛勤的耕耘換來累累碩果。清新幽雅的教學環境、賞心悅目的學習樂土、井然有序的文明校園,成為庫爾勒這座文明城市一處風景這邊獨好的地方。“真想不到在大西北的戈壁荒漠中還有這樣一所有品位的基層黨校”,這是中央黨校的專家們對巴州黨校的發展讚賞有嘉;自治州庭院綠化先進單位、自治區文明單位……這是各級政府對巴州黨校工作的肯定。在讚譽聲中黨校人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在校領導的帶領下,又確定了新的建設戰略,努力實現黨校辦學設施、園林檔次大幅提升,為黨校事業跨越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書磊與授課教師、學員現場交流

十年來巴州黨校始終緊緊圍繞州委中心工作,按照”六化標準”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氣魄和毅力,團結帶領全校教職工,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加快自身健康發展,打造精品黨校。目前已形成教學體係完備、教師隊伍實力較強、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精神文明建設邁入爭創全國文明單位行列(2010年被自治區文明委命名為自治區最佳文明單位)、校園環境整潔優美、教職工隊伍精神麵貌良好、老幹部支持黨校發展的局麵。在此基礎上,適時積極推行全州黨校係統資源整合,大幅提高縣市黨校教學質量和培訓水平,更加充分地發揮了主陣地作用。在州黨委堅強領導和上級黨校關心指導下,校委班子團結帶領全體教職工經過十年的艱辛奮鬥,使全校整體麵貌發生了質的變化。無論教學科研、管理服務、隊伍建設、文明創建、基礎設施建設都取得顯著進步。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黨校領導多次到巴州黨校考察調研,對巴州黨校的各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黨校副校長李書磊同誌2011年9月考察巴州黨校辦學體製改革工作後,認為巴州黨校在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資源整合、環境建設等方麵堪稱全國黨校的表率。中央黨校還將巴州黨校教學管理和校園文明的做法作為西部落後地區黨校如何快速發展的一個實例,寫進向中共中央呈送的報告之中,這對巴州黨校全體教職工既是鼓勵,更是一種鞭策。

(二)以“三風”建設和“師德要義”為依托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10年來,巴州黨校傳承薪火,文化鑄魂,鑄就了獨具特色的精神風貌和價值體係——“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的校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的學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作風、“敬業認真、嚴謹科學、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的“師德要義”。這些琅琅上口的口訣,是巴州黨校教職工隊伍的氣血和靈魂,是學校永葆創新激情和生命活力的源泉,更是每一個教職工的行為規範,人人爛熟於胸,自覺踐行。

1.匡正校風,倡導厚德載物、教書育人的主旋律

對於黨校來說,校風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教職工人格修養、塑造良好精神風貌的必要條件。黨校教職工的精神風貌和人格修養對學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校風正,則作風正;作風正,則教風正;教風正,則學風正。基於這種認識,校委班子提出用“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的校風建設推進教職工隊伍建設的工作思路。

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提升全體教職工對校風內涵的認知度。校風建設是學校文化的“動力源”,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其能量滲透到學校的目標、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動中,反映到每個部門、每個職工,也輻射到學校所服務群體的外部,能煥發全體教職工的責任感、榮譽感、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由表及裏地約束、引導和激勵著全體教職工的行為。《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論語》言“修己以安人”。在確立以“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為校風建設的內容時,我們並無刻意尋根問祖,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校風建設的核心價值吻合於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詮釋,這種吻合絕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因為對道德自律的強調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極力倡導的。傳統文化思想和我們的校風內涵一脈相承,從表層上講,這使我們找到了校風建設的文化土壤,也堅定了我們構建以“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為核心價值的學校文化的決心和信心;從深層次上講,促使我們把學校文化建設納入到整體辦學方向和培訓理念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領導幹部到黨校來學習,一方麵學習理論,提高能力,鍛煉黨性,另一方麵從我們教職工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我們的人格品質。黨校的教學、科研以及管理服務是個什麽樣?學員都是會有認識、有看法、有感受的,每一個教職工的一言一行、精神麵貌、才學品格對他們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無論是黨校教師還是其他員工,都應該給學員樹立好的榜樣,把本職工作當事業幹,真正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教學中出精品,在管理中出效率,在服務中出質量,使“厚德載物,教書育人”所包含的“先自立、再立人”的思想成為推動黨校各項工作發展的動力源。

2.端正作風,培育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行事風格

近年來巴州黨校在教職工中弘揚“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作風,把“虛事”做實是黨校精神文化建設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也是巴州黨校各項工作取得成績的根本保證。

(1)堅持不懈樹正氣。

圍繞“樹正氣,創風清氣正黨校”這個主題,巴州黨校開展了一係列落到實處的活動。比如:

——黨員每日一問。自2002年以來,開展了“樹正氣”“求真務實”“創新發展環境”、巴州黨校“黨員每日一問”等大討論,切實改變黨校工作作風。在“樹正氣”大討論中,學校就校內存在的不良現象和行為對全校教職工(含離退休教職工)進行了署名問卷調查,在全校教職工中引起了極大反響。通過在全校黨員中開展共產黨員每日一問活動,要求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問一問自己,今天你都做了什麽?你為黨校做了什麽?切實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樹立身邊典型。巴州黨校以學習身邊的先進人物為突破口,著力提高教職工思想素質,先後在全校幹部職工中深入開展了學習“實踐振超精神”的李超、“麵對歹徒匕首”的馬錄保等活動。李超同誌是巴州黨校普通的一員,他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著,在一點一滴地實踐著振超精神。工作中,髒活、累活,李超同誌總是搶著幹;少說話、多幹事,責任心強,工作認真是李超的特點。凡交給他的任務,他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李超同誌常說,愛崗就要敬業,敬業就要精業。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建立巴州黨校網站,是學校交給李超的一項重要工作,沒有受過這方麵專業培訓的李超,通過自學和刻苦鑽研,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站方法。麵對歹徒的匕首,沒有退縮,勇鬥歹徒的馬錄保同誌也是巴州黨校人身邊的榜樣。通過學習這些身邊的先進人物,讓廣大教職工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極大地提高了黨員和教職工做好本職工作,為黨校事業發展多做貢獻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在“樹正氣,創風清氣正黨校”的過程中,校委班子針對不符合、不規範、不到位的各種落後的思想和行為,堅韌不拔地與之進行鬥爭,從表麵的現象抓起,逐步深入到思想層麵,最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層麵。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沒有什麽捷徑可走,就是靠一種堅守,靠堅強的毅力。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年累月,積少成多,實現質變。特別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有一個特點就是會產生反複,教職工也生活在社會裏,也會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思想產生波動是正常的,如果做思想工作沒有耐心就會半途而廢甚至功虧一簣。隻有堅持下去,才能完成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會發生質變,形成新的狀態和氣候,並保持教職工思想的穩定。

(2)從細節小事做起。

巴州黨校人的作風是在幹好手邊一件件平凡小事中磨練出來的。每天清晨一上班,由教職工們組成的護花小組、園林小組、融廊清潔小組就開始澆花、打掃衛生、進行草坪雜草的清除、樹木病蟲害的防治,這些小事已成為黨校教職工上班前和下班後的“必修課”,愛護公共設施,清潔校園環境,嗬護花草樹木,已成為每一個黨校人共同的責任。比如:

——救救合歡。2005年,在校園合歡樹遭受嚴重蟲害,藥物滅蟲無效麵臨死亡的情況下,黨組織號召全體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冒著酷暑,硬是用竹竿把蟲子一個個從樹上打下來,大家犧牲了“五一”長假,經過一個星期的連續作戰,終於使美麗的合歡花又開滿了整個校園。從2005年至今已經過去8年的時間了,但是黨校人的“救救合歡共享和諧”的活動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停止。每年夏季,學校的教職工就自發地組織起來,共同保護美麗的合歡樹。他們或者打農藥,或者用竹竿將蟲子打掉……正是有了教職工們的細心嗬護,黨校的合歡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彎腰運動。黨校的教職工不管何時何地,隻要在校園裏看見有垃圾,就要彎下腰,隨手撿起,扔進垃圾箱,正是這一小小的舉動使黨校的校園不管什麽時候都保持著清潔的麵貌。

——紅桶小分隊。每天早操後,校園中就看到由十多名中層幹部及年輕小夥子組成的紅桶小分隊,在園林各個角落撿石塊、拔雜草,這已經成為黨校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校園環境衛生和美化綠化成為人人參與的自覺行動。

——融廊清潔小組。由十多名年輕的女同誌組成了融廊清潔小組,每天早操做完後,她們來到融廊下,擦拭融廊座椅。無論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學校領導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教育教職工該如何踏踏實實做事,能認真踏實做事的人就能老實端正的做人,而一個老實端正的人才能為人師表。

3.矯正學風,形成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的學術氛圍

學風是凝聚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精神動力、態度作風、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學校的不同特點,表現出獨有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並通過學校全體成員的意誌與行動,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為一種傳統和風格,而這些傳統和風格對學員的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所以,黨校作為學習、研究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陣地,自然也就承擔著通過發揮理論武裝方麵的優勢,引導黨員、幹部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引導黨員、幹部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築牢思想防線,始終保持立場堅定、頭腦清醒。同時黨校作為理論武裝先行者、黨性鍛煉大熔爐和終身學習引路人,作為培訓輪訓幹部的主渠道,優良的學風是保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因而黨校在學風建設上承擔著重要的職責。這就要求黨校必須把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貫穿到幹部教育培訓的各個方麵,進一步提高幹部教育培訓成效。目前各級黨校都或多或少存在教師“不會學”“不愛學”“被動學”“假學”的問題,導致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直接影響幹部學習的積極性,間接影響著黨校學員良好學風的形成。針對幹部培訓中一些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學風不正的問題和黨校學風建設存在的自身問題,當前尤為重要的是需要在黨校幹部培訓的教學、調研、黨性鍛煉等各方麵的實踐中加強黨校的學風建設。

在學風建設方麵巴州黨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2002年以來,巴州黨校結合幹部培訓工作實際,提出以“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為內涵的學風教風建設來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此來加強教師的作風建設,培養嚴謹的學風教風和良好的職業品格,努力使全體教師成為黨性修養、理論修養和人格修養的表率。近年來,學校針對新時期幹部教育培訓的新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已形成“基礎理論強化學習、政策解讀結合現實、能力素質繼續增強、貼近學員實際需求、貼近黨委中心工作”的教學研模式:一是不斷培育教師良好的學習風氣。思想是對的,行動才會是對的。學校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抓住教師的思想建設,從建設學習型組織入手,讓全校教師形成共同的學習意識,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習成為一種境界、一種責任,堅持以高質量學習來促進工作。在這種強化學習的動力推動下,教師們都能做到工作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工作的過程,大家共同孕育了巴州黨校的學習精神——高水平學習、高境界做人、高質量工作。二是創造廣泛的學習途徑,開闊思維。學校為教師創設了五種經常化的學習途徑,幫助教師打開文化視野,並反複強化。閱讀學習——由教務處指定篇目,規定教師閱讀,培養教師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不人雲亦雲;組織讀書討論活動——為了更有實效性地開展“學習習慣培養”,教務處組織全體教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讀書學習突出的老師利用討論會闡述觀點,重點暢談學習得到的啟示和今後的研究打算;導師引領——骨幹教師要定期進行一次專題理論講座,麵對“理論嫁接到實踐層麵的困難”,引領全體教師如何在教研中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外出考察與觀摩——學校為教學科研工作中表現突出的老師提供去疆外考察增長見識的學習機會,從外地考察學習歸來後,學校組織學習匯報會,去學習的老師要給其他老師匯報學習收獲,與大家分享獲取的信息資料。在不斷深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們共同邁進了學習提升工作、學習創造快樂的境界,真正達到了“修身養心”的學習目的。三是注重營造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良好氛圍。一方麵,學校在教師管理上實施了專題競聘製度,所有主體班教學計劃中的專題都要參加競聘,所有教師,無論是高級講師,還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任何人一律平等,隻要想上講台,就必須參加競聘,從申報專題、題目核定到競聘講說再到集體備課、專題試講,沒有學曆和資曆的優先條件,每一個過程都要經曆,處處都體現出學術的嚴謹,紀律的公正。在這個過程中,有的老教師的專題因內容陳舊、缺乏創新而馬失前蹄,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因缺少理論基礎而折戟沉沙,更有老中青三代教師百舸爭流,競聘同一個專題,在這樣的精雕細琢、精挑細選的過程中,每一個老師從生理到心理都經受了嚴格的考驗。沒有一個老師因為競聘講課受到其他老師的批評指點發生爭吵,反而更加用心吸收他人之長;沒有一個老師因為競聘失敗就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努力。老教師放下身段學習新知識,年輕教師沉下心來積澱基礎理論,大家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虛心學習,迎頭趕上。專題競聘不但迅速優化提升了教學水平,而且也營造了一種比學趕幫、求實創新的學風。另一方麵,學校在教師管理中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強調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注重創造寬鬆舒心的工作環境和學術氛圍;充分依靠教師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廣泛集中群體智慧,使學校文化建設成果同教師的工作實踐密切結合;激發教職工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的熱情,努力把聰明才智凝聚到加快黨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上,凝聚到開創黨校工作新局麵上來,使學校長遠目標與教師個人價值實現“無縫對接”,激勵教師奮發上進,實現自身價值。四是營造互幫互學、互評互促的學術氛圍。所有主體班的專題都成立由兩到三名教師組成的集體備課組,由一到兩個骨幹教師備課,三到四個年輕教師協作,骨幹教師集大家所長撰寫專題統稿,它不僅發揮了教師們各自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學習、討論、合作的過程中,大家相互指正、批評,彼此欣賞、理解,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培養了教師敬業奉獻的團隊精神和見賢思齊的職業品格。在每期主體班開班前,對所有授課教師的專題進行教評活動。通過學員打分、教師自評、相互點評、校領導和督導最後把關這一係列的教評活動,使教師們找出差距,總結經驗,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聞過則喜、嚴謹科學的學術氛圍。

4.踐行“師德要義”,塑造敬業認真、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

《菜根譚》言“修身立德,事業之基”。這是說一個人的高尚品德,是他一生事業發展的基礎。巴州黨校校風中的“厚德載物”,這個“物”主要是指事業和成就,德之基越厚,事業之峰越高;德之舟越堅,載之物越重。大師也,非有大德不可也。新來巴州黨校的教師上的第一課就是“先做人後做事,先立德後教學。”常務副校長經常跟年輕的教師說:“品德好的人,他自身的容器就越大,就能容納更多的東西”,話雖然簡單,卻包含深意。

黨校教師隻有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教,詮釋身教重於言教的內涵,才能教育、幫助、引領廣大幹部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宗旨,服務群眾。這也是新時期幹部培訓工作的特殊性對黨校教師提出的迫切要求。

麵對這樣一種迫切的形勢,巴州黨校在推進“八大文化體係”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師德要義”來努力塑造教師團隊的靈魂。在每一位巴州黨校教師專題課課件的第一頁都會看到這麽一段話:

師德要義

敬業認真 嚴謹科學

淡泊名利 自尊育人

言行一致 為人師表

——做文明黨校人

24字“師德要義”已經不僅僅在課件上,更在每一位巴州黨校教師的心中、行動中。它既是對教師的紀律要求,也是對教師的人格塑造。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校嚴格要求每位教師將“師德要義”寫在自己課件的第一頁上,既是要求黨校教師時時以“師德要義”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敬業愛崗,嚴謹好學,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同時也是向學員宣傳黨校師德建設,教育學員,接受學員的監督。那麽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層麵去理解巴州黨校“師德要義”的內涵?

(1)敬業認真,嚴謹科學。

敬業,就是尊敬、尊崇黨校教師這一職業,就是對黨校教育事業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腳踏實地、認真負責的精神。它是黨校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個人滿足,完成人格升華的有效社會途徑,是做好黨校教育工作和履行黨校教師道德規範的思想前提。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說,“敬業者,專心致誌事其業”。敬業既是一種積極的職業態度,同時也是師德修養的理想境界。黨校教師是黨的幹部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是黨的創新理論、創新思想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這就要求黨校教師必須把宣傳特色理論體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光榮曆史、優良傳統和作風,培養教育黨員幹部,當作自己的神聖職責;以從事黨校教育事業為榮,以培養幹部為樂,自覺地把個人興衰榮辱與黨校事業的興衰榮辱緊緊聯係在一起,維護黨校聲譽,愛護黨校形象,關心黨校前途,踏踏實實教書,兢兢業業育人,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在自己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除此之外,敬業還需要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和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也就是黨校教師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要養成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習慣,要對工作克勤克勉、精益求精,堅決抵製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和違反科學良知、學術道德的不良風氣,做一個有科學道德和學術道德的人。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指出:“黨校教師應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強烈的愛崗敬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真正體現出學者風範和思想政治過硬的黨校教師形象。”所謂“學者風範”就是要求黨校教師須博學多識,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業務能力,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巴州黨校在教師的學術方麵提出以下幾方麵的要求,作

為教師能否上講台的衡量標準:一是必須具備黨性。注重嚴肅政治紀律,教育引導教師無論在教學、科研、理論宣講,還是在日常工作中,所有觀點和言論都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為全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學校對教師外出授課實行了嚴格的講課內容審查製度。二是必須具備原則性。巴州黨校嚴格執行“三從嚴”原則,要求教師在大是大非麵前不犯糊塗,在三尺講壇上不失原則,真正做到:堅持理論探討無禁區、黨校講台有紀律,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時刻以堅強的黨性來要求、衡量自己的言行。三是必須具備敏銳性。黨校教師作為黨的理論工作者,麵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麵對市場經濟中泥沙俱下的現象,要能從錯綜複雜的現象和矛盾中通過敏銳的判斷分析,找出問題的症結,抓住問題的實質,並通過黨校理論培訓,為黨員領導幹部解除思想上的困惑,準確把握形勢,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在用一些實例舉證論述時,不能過於片麵、偏激,不能過分強調一些負麵效應,在審課、試講過程中,對上述問題嚴格把關。四是必須具備實踐性。基層黨校麵對的教學對象大都來自不同的行業,工作的性質不同,工作的任務也不盡相同,對知識理論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麵對這種情況,學校提出教學要“三貼近”,即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員需求、貼近黨委中心工作,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堅實的理論功底,而且要通過多方麵的深入調查和實踐,及時準確地了解、掌握各個行業、不同部門的特點、疑惑、發展思路,然後通過理論聯係實際的講解,真正達到“授業解惑”的目的。為此學校提出了“科研務實化”的科研工作思路,要求教師的科研必須與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相聯係,要能對各部門的工作產生實際的指導意義。學校衡量科研工作的標準是:科研是否有價值,一看你的科研能不能上講台;二看學員願不願意聽,學員有沒有收獲和啟發;三看對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決策有無參考意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在成為一名優秀黨校教師的陡峭山路上,“敬業認真、嚴謹科學”不是一種外在的硬性規定,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修養,一種紮根黨校教師職業、用心從事黨校教育事業的修養。

(2)淡泊名利,自尊育人。

師德問題,說到底是教師對名利的考量、取舍問題。一般而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教師也不能不考慮利益,就是孔聖人也曾收過束脩,問題是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利益。都說黨校是一個清水衙門,黨校的教師待遇不是很高,淡泊名利,說易行難,教師們能不能做到呢?事實上,巴州黨校的大多數教師已經做到了。他們麵對其他黨校的一些教師到處上課掙錢,沒有什麽異動,隊伍穩定、愛崗敬業、績效優良,光憑這一點就說明了巴州黨校的教師能正確對待名利問題。校長經常跟年輕教師講:“黨校不是你升官發財的地方,而是一個做事業的地方。如果把黨校當成一個實現個人價值的地方、播撒夢想的地方,就會覺得黨校的天高氣爽,黨校也會給你提供這樣的一個平台;但是如果你隻是把黨校當成一個升官發財的跳板,你將感到暗淡無光、寸步難行。”

近年來,巴州黨校在教師品德塑造上提出“三不準”原則:不準私自外出授課,不準私自收取代課費,不準私自接受學員請吃。“三不準”對於當前市場化“利益第一”的大潮,似乎顯得不合時宜,一些其他黨校的教師對巴州黨校這一原則也是嗤之以鼻。但學校領導認為黨校不同於其他學校,麵對的是具有一定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的領導幹部,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黨校管理的特殊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我們的老師學術不精,品行不正,整天走穴賺錢,和學員之間吃請請吃,又怎麽能贏得學員的尊重和支持呢。學校要求從事教學和學員管理的教師必須嚴於律己,言傳身教,必須黨性強、修養好,有較高的政治、業務素質,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既要保證熱情服務,又要和學員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卑不亢;不準無故接受學員請吃,如有發現,就要嚴肅處理。在這樣的工作思路指導下,巴州黨校的老師嚴格按照“三不準”原則要求自己,不外出“走穴”,不隨意接受學員請吃,大膽管理學員,老師和學員之間,“靠得上、管得住、貼得近”,較好地發揮了管理服務職能,不僅促進了主體班次教育培訓任務的圓滿完成,而且贏得了參訓學員和社會的一致好評,提升了黨校形象。

在這兩年縣市黨校辦學體製改革的實踐中,因為縣市黨校70%的課得有州黨校教師來承擔,教師去縣市的頻率越來越高。如何管住自己的嘴,這是每次外出前校領導強調最多的。“吃學員一頓飯,你在學員心中的地位將大大降低。”常務副校長經常提醒大家,“不要把它當成小事,這關乎黨校老師的尊嚴和形象!”黨校教師何以自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尊嚴並不是教師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員對教師道德的肯定、知識的折服和情感的認同。教師真正的尊嚴,其實質是道德的尊嚴、知識的尊嚴、情感的尊嚴。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教師有著與教職相伴而來的“自我尊嚴感”,這也構成了教師特有的精神氣質。“自尊”是教師職業群體的文化特質之一。隨著時代對黨校教師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難度也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捍衛自身尊嚴的核心就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所謂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從事黨校教育事業的職業道德、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專業成長的終極目標也便是“學高身正”,這也是教師的職業尊嚴乃至生命價值的體現。

(3)言行一致,為人師表。

在中國從古到今,“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一直是作為教師的傳統美德為人們所讚頌,並在曆代教育家身上得到發揚光大。在孔子看來,考察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的這種知行結合、重行於言先的思想,可謂是對“言行一致”的最好詮釋了。孔子的一生就是“以身立教”、行為世範、為人師表的一生。因而,他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為教師做出了榜樣。荀子認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是“國寶”;“口言善、身行惡”的人是“國妖”。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董仲舒說:“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王陽明對此說得更深刻:“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嚴師維何?莊敬自持,外內若一,匪徒威儀。施教之道,在勝己私,孰義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潔,厥流孔而。毋忽其細,慎獨謹微。毋事於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誠,日維自欺。”在古人看來,教師的行為世範十分重要,是關係到教師的人品和教育能否成功的大問題。近現代的教育家也十分強調教師要行為世範、為人師表。蔡元培說:“教員者,學生之模範也。故教員宜實行道德,以其身為學生之律度,如衛生宜謹,束身宜嚴,執事宜敏,斷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懲忿而窒欲,去鄙倍而遠暴慢,則學生人薰其德,其收效勝於口舌倍蓰矣。”葉聖陶也曾說:“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還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在外國教育史上,行為世範、為人師表也一直是各國的教育家所倡導和踐行的。17世紀捷克的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教師)應當把自己當做一個活生生的榜樣。除非他能這樣做,否則他的一切工作都將是白費。”盧梭提出:“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訓而在實行。”17世紀英國的洛克認為:“做導師的人自己便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和禮貌。”第斯多惠指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根據他自己和別人的寶貴經驗,他知道,通過你是什麽樣的人要比通過你知道什麽,可以獲得更大的成效。”可見,國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對教師的行為世範、為人師表的論述也是很深刻的。

黨校教師不僅具有一般教師的共性,更具有一般教師所沒有的特殊性。黨校教師在黨校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擔負著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的神聖使命。黨校學員都是領導幹部,都有著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業已形成,作為這些領導幹部的老師,“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不僅是黨校教育事業對黨校教師的要求,而且也是黨校教師完成神聖使命的重要手段。比如黨校教師對特色理論體係要真學、真信、真懂、真用,才會影響和教育學員真學、真信、真懂、真用。己所不信,焉能信人。所謂真學,就是把學習特色理論體係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心智錘煉、一種生活方式,帶著深厚的感情、執著的信念、實踐的要求,積極主動、深入紮實地學,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所謂真信,就是對特色理論體係的真理性堅信不疑,並把它奉為自己的根本準則。所謂真懂,就是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特色理論體係的精義,不僅掌握其起源、曆史沿革,而且了解現狀、國內外前沿研究。所謂真用,就是要真正把特色理論體係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特色理論轉化為自覺行動,轉化為實踐成果。要堅決反對空對空,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不聯係實際。

那麽怎樣使黨校教師在師德修養上達到“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的境界?其一,在師德意識認同上下功夫。引導教師深刻地認識黨校師德規範的必然性要求,培養教師們的師德情感,逐漸增強教師們的師德信念,進而使黨校教師在師德意識上達到高度的認同。隻有在內心認同了“師德要義”,才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能自覺踐行。其二,在“微處”下功夫。常言道:“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因此,學校領導要求所有教師嚴格地按照黨校師德規範注意從身邊的、具體的、一點一滴的、微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持之以恒地堅持做下去,“積小善而成大德”。比如黨校的特殊性決定了黨校教師更應注意衣著修飾和言談舉止的良好形象,要給人以大方高雅之感。基於這樣的理念,從2002年起巴州黨校就嚴格規定:教師在與學員接觸時,要舉止穩重,掌握分寸,無論上課還是交往都要端莊有禮,吐字清晰,講話文明;所有教師在課堂上一律著統一校服,無論教師在校本部還是外請到別處上課都要著校服上課;學員在校期間,無論教師還是行政、教輔、工勤人員上班一律著統一校服,教師著統一校服上講台已成為巴州黨校的一張形象名片。其三,在自覺性上下功夫。師德從本性上說,是實踐的本性,而不是教師口頭上的一種表白。隻有當“師德要義”成為教師自覺自願履行的行為規範時,它才真正具有了價值。師德的真正價值在於教師主體的自覺性,推行“師德要義”的關鍵是要提高教師踐行師德的自覺性。

總之,巴州黨校的“厚德方能載物,教書重在育人”的校風、“嚴謹科學,傳承創新”的學風、“腳踏實地,小事做起”的作風、“敬業認真、嚴謹科學、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的“師德要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巴州黨校精神文化的主體。在哲學層麵上,體現了巴州黨校人實事求是、愛崗敬業的價值取向;在曆史層麵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巴州黨校不斷繼承、改革、發展、創新的風雨曆程;在文化層麵上,展現了巴州黨校教職工紮根於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的精神追求。

(三)以“三和諧創建”為抓手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黨校不僅有實現自身和諧的需要,而且有責任、有義務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示範和楷模作用。近年來,巴州黨校在“創風清氣正和諧黨校”基礎上提出了“三和諧”創建思路:

和諧班子:決策講民主,辦事講程序;班長講表率,成員講服從;職責講落實,處處講正氣。

和諧隊伍:思想作風過硬,踐行師德要義;愛崗敬業進取,踏踏實實做事;教研水平先進,家庭幸福溫馨;同事鄰裏和睦,遵守社會公德。

和諧黨校:校園風清氣正,環境整潔優美;管理規範有效,服務以人為本;文體活動豐富,治安秩序良好;對內從嚴治校,對外形象文明;實現跨越發展,上下內外滿意。

黨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團結和諧、幹事創業的領導班子和教職工隊伍,團結就是力量,和諧成就偉業。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對於黨校教職工隊伍建設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而教職工隊伍的團結和諧則是黨校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幹部職工隊伍建設離不開和諧的文化環境和科學的管理決策機製。隻有通過和諧文化的建設,培育全體人員對黨校事業和使命的心理認同感,才能為黨校事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思想文化基礎;隻有健全科學的管理決策機製,才能為黨校事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製度保障。同時,黨校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和諧的內外部環境。隻有外部與各部門、各單位和諧相處,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才能得到全社會的支持;隻有內部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才能為黨校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營造人文氛圍。因此,實施“三和諧”創建,加強幹部職工隊伍建設和內外部環境建設,才能推進黨校事業的健康發展。

從巴州黨校的層麵來看,我們要實施的“三和諧”創建,應該建成幹群團結和睦、工作協調高效、縱橫互動自如、工作環境優美的人人和諧、人事和諧、內外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和諧黨校。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幹群團結和睦,就是全校幹部黨員、領導、職工,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絕對一致,在思想上與州委和州政府的工作思路保持同步,在工作上緊緊圍繞州委和州政府的大局,在心理上全體人員具有高度的認同感。

第二,工作協調高效,就是校內各項工作職責清晰、標準明確、要求嚴格、程序規範、時限確定。各個環節銜接緊密,協調自如,內耗最小,效率最高。對外各項工作信息靈敏、傳達迅速、反應及時、處置果斷、整體融合。

第三,縱橫互動自如,就是在縱向上,與上級黨校保持密切聯係,獲取更多的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麵的信息,與州委和州政府保持經常聯係,隨時掌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方麵的重要動態,使黨校工作與上級黨校的教育布局和改革、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接軌,做好理論上的教學與宣傳工作,爭取黨委和政府對黨校的支持和幫助。在橫向上,與部門、縣市和其他地州黨校經常溝通,充分利用黨校的教育資源為州委、州政府及各部門、縣市提供理論服務,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師資的作用,進一步提高黨校教學質量。

第四,工作環境優美,就是校園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硬件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境清靜整潔,安全舒適,把黨校建成一所環境園林化的學校,使黨校成為幹部培訓和社會會議的首選場所。

“和諧是黨校最美名片,文明是黨校最高追求”。在今後的發展中,巴州黨校要以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為契機,以“三和諧”創建為抓手,舉全校之力,從點滴做起,提升文明水平,共創文明環境,爭做文明的黨校人,創建和諧文明的黨校隊伍、和諧文明的黨校校園。

歸結巴州黨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策略就是“四要四依靠”:定位要準、規劃要細、步伐要穩、措施要實,依靠導引、依靠集體、依靠學習、依靠探索。定位要準,就是黨校精神文化建設一定要在深入分析學校的曆史和現狀、科學預測學校未來發展趨向的基礎上,對黨校精神文化的七項內容做出準確而恰當的定位,使之既照顧學校校情,又有利於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定位太高和定位太低,都不利於促進黨校的精神文化建設,也不利於黨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要細,就是要經過事先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做出科學的、細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係列規劃。步伐要穩,就是不要急於求成,而要步步為營、腳踏實地、穩紮穩打,把各項基礎性工作認真做好,在規劃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措施要實,就是要重行動,所謂“行勝於言”,黨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成績不是嘴巴講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因此一定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大規模培訓輪訓幹部為主線,圍繞新時期黨校教育的總要求,不斷推進黨校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努力構建人文型、創新型學校。依靠導引,就是要充分發揮黨校領導特別是校長的導航、引領和示範作用。依靠集體,就是要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消除一切消極的、不和諧的因素,大家團結一致,共同致力於黨校精神文化建設,共同創造美好和諧的黨校大家庭。依靠學習,就是黨校精神文化建設不能瞎子摸象,而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為此要組織全體黨校人特別是廣大教師認真開展理論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並致力於構建學習型校園。依靠探索,就是黨校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每所黨校的情況都不一樣,不可能照搬別人的現成模式,因此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注重探索、大膽試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總之,黨校精神文化是黨校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黨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高層次,它是形成黨校辦學特色和優質品牌的關鍵所在。為此,在黨校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要深入把握理論,認真實踐探索,通過係統設計“文本化”層麵,精心建構“物化”層麵,尤其是著力推進“人化”層麵,借以建立和完善黨校的精神文化係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達到黨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實現“文化立校”的辦學戰略。

鏈接:黨校人二三事

實踐振超精神的李超

在山東青島有個全國勞模叫許振超,他立足本職,務實創新,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自學成才,苦練絕活,以“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的工作勁頭,先後六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創造了“振超效率”,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譽為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他的“振超精神”名揚四海。而在我們巴州黨校有個李超,他是黨校普通的一員,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著,以實際行動實踐著“振超精神”。看上去很普通的李超,個頭不高,校園裏經常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工作中,髒活、累活,李超同誌總是搶著幹,為趕製一張張光盤、一份份課件、一本本教材而熬夜加班是常事,李超克服家中孩子小、有老人的困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所有任務。李超處處以“第一的工作、第一的責任、第一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少說話、多幹事、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踏實是李超的特點。他常說:“愛崗就要敬業,敬業就要精業”,他是這麽說,也是這樣做的。建立巴州黨校網站,是學校分給李超的一項重要工作,沒有受過這方麵專業培訓的李超,通過自學和刻苦鑽研,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站方法,使巴州黨校在2005年就形成了以網絡、電視、監控等為基礎的“五網合一”。這麽多年來,李超通過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工作,在計算機網絡維護、課件製作、網站建設等方麵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在教學方麵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受到學員的好評。

見義勇為的馬錄寶

馬錄寶是我們巴州黨校的一名普通職工,平時在單位樂於助人,熱愛工作,為人熱情,馬錄寶開車“穩”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以前在部隊服役期間思想就比較過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複員分配到我們黨校以後,單位集體活動樣樣搶著幹,事事衝在前。

一個夏天的早晨,馬錄寶像往常一樣出門跑步,當跑到市一校的旁邊時,看到有人在追趕一名入室行盜的小偷,馬錄寶健步如飛地追了上去,在後麵緊追不舍,無路可逃的小偷在一小前的綠地拔出匕首企圖反抗,馬錄寶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與歹徒搏鬥,憑借部隊練就的多年基本功,三下五除二將歹徒製服在地,匕首也掉在了一邊,這時候附近的居民陸續趕來,有人打電話報了警,當警察到了時,馬錄寶悄悄地離開了現場,後來經過公安部門的查找才知道是我們巴州黨校的職工,電視台“零距離”欄目播出了他的事跡,馬錄寶也因此榮獲自治州、自治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傳播綠色的使者孔繁桐

孔繁桐同誌是我們巴州黨校的一名退休職工,他利用回山東老家探親的機會帶回來幾株當地的合歡樹樹種,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種在巴州黨校園林裏。當時庫爾勒市還沒有種植過這類樹種,能否存活是個未知數。等到來年發現樹種的成活率並不好,有些“水土不服”,孔繁桐同誌沒有放棄,種子不行,就用插苗的方法,他托人從老家帶來土壤,把種子種在花盆裏,待到種子發出樹芽,長成樹苗以後再移栽到地裏。第一批合歡樹就這樣在巴州黨校安下了家。摸索到了栽培經驗,合歡樹在巴州黨校開始茁壯成長,沒幾年的時間合歡樹成為巴州黨校院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來學校參觀學習的人們在讚歎巴州黨校校園美麗的同時也將合歡樹介紹出去,於是就有一些喜歡種植的人來黨校要合歡樹的樹苗,你拿一株,我拿兩棵,由此開始了合歡樹的傳播之路。多年過去以後,現在走在庫爾勒市的大街上,時不時映入眼簾的就有那麽幾株合歡樹。孔繁桐同誌將家鄉的樹種帶到了庫爾勒,將綠色傳播給了大家,為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增加了綠色,看似平凡的舉動卻有深遠的意義。黨校為表彰他在綠化美化校園中所做貢獻,單獨為他設立了“校園綠化貢獻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