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長征英烈

第四章

長征英烈

長征的勝利是無數革命英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據統計,紅一方麵軍(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約8.6萬人,到陝北時,1、3軍團加中央軍委共7000人,與15軍團會師後有1.4萬人,中央紅軍的5、9軍團在長征中途分別加入四、二方麵軍。

紅二方麵軍,開始長征時約1.8人,長征結束時約8500人。

紅四方麵軍,開始長征時約10萬人,長征結束時約35000人。

紅25軍,開始長征時約2900人,長征結束時約3400人。

一組組的數字赫然出現在眼前,無數的先烈都殞身於萬裏征途之中,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歌。毛澤東曾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萬裏長征,滌蕩靈魂。讓我們銘記這些數字,銘記逝去的英烈的事跡!

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

尋淮洲,生於1912年8月29日,湖南人。1927年初,尋淮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並隨部隊前往井岡山。1928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他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從副班長、排長、連長升至紅12軍24師100團團長。1930年底,蔣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尋淮洲率領紅100團進行左翼主攻,配合中央紅軍“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尋淮洲在戰鬥中表現突出,很快被提升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

1933年10月,紅12軍軍部和紅36師、紅22軍合編為紅22軍,尋淮洲擔任紅22軍31師師長,之後被升職為紅21軍軍長。同年,蔣介石又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尋淮洲率隊牽製敵人兵力,使紅一方麵軍取得了黃陂、東陂兩大戰役的勝利。為此,中央軍委給予尋淮洲特別嘉獎。

紅21軍與紅7軍改編為紅3軍團第5師時,尋淮洲任師長一職。尋淮洲率領的紅5師在沙縣木芹山,與國民黨軍“鐵軍團”——第61師366團及78師、52師各1個營展開了一場惡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尋淮洲率領的紅5師以全部殲滅敵人的驕人戰績,取得了勝利,並且創造了以1個團的兵力全殲敵人的奇跡。1933年2月,尋淮洲升任紅7軍團軍團長,時年21歲。

1934年4月,尋淮洲在廣昌戰役中,率隊配合主力紅軍,在歸化戰役戰鬥中殲敵400多人。隨之,攻占了永安城,繼續殲敵1個正規團和1個縣保安團,俘敵團長以下官兵2000人。同年7月,紅7軍團接到任務,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任軍團長兼抗日先遣隊總指揮。

尋淮洲率隊從瑞金出發,經過了4個月,行程3200多裏,轉戰閩浙皖贛4個省十幾個縣,沿途不斷牽製敵人,擊退敵數次圍追堵截。但是,由於“左”傾領導的錯誤判斷,尋淮洲被認為沒有徹底完成任務,從而被降職,在1934年11月成立紅10軍團時,將他降為紅19師師長。在這種情況下,尋淮洲仍以大局為重,不顧個人得失,奉命率部先行向浙皖進發,殲敵無數。不久,紅10軍團第19、20師在太平縣湯口地區勝利會師。

這時,蔣介石調集11個團,共計2萬餘人,欲徹底“圍剿”紅10軍團。麵對敵人嚴密的包圍圈,紅10軍團計劃在譚家橋地區設下伏擊點,打亂敵人的陣腳,卻很快被敵人的優勢兵力擊垮了,連最後的製高點也被迫失守。隨後,尋淮洲親自上陣,帶隊奪回了製高點,自己卻身負重傷。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尋淮洲血流不止,不幸犧牲,年僅22歲。

1938年5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陳毅,途經茂林時特到掩埋烈士遺骨的螞蟻山為尋淮洲烈士祭掃,並為烈士寫下碑文:

尋淮洲同誌,湖南瀏陽人,農家子,參加民十五年到十七年中國大革命,由農民自衛軍追隨毛澤東同誌轉入紅軍第四軍,任戰鬥員排連營長之職,屢功晉升至紅七軍軍團長。民國二十三年冬,隨方誌敏同誌率抗日先遣隊轉戰皖南譚家橋之役負傷,至茂林鎮傷重不救身死。尋同誌為紅軍青年將校,以遊擊戰鬥稱著。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在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民二十七年夏,新四軍出發東線殺敵,道經茂林,為修治墓道立碑以示不忘,且為完成其遺誌而奮鬥。目前抗日鬥爭已成為全國人民之神聖事業,國共兩黨由過去對立變為親密合作一致對外,前線戰局日益開展,全部勝利可期,中華民族獨立解放之基礎已奠,謹以此告慰尋同誌。新四軍全體指戰員應更進一步以東線勝利、驅逐日寇回答先烈,庶幾無愧。

2009年9月14日,尋淮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遵義城下灑熱血”——鄧萍

年輕的鄧萍,在彭德懷眼中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才,曾曆任紅五軍參謀長、紅3軍團隨營學校校長、紅五軍軍長、紅3軍團參謀長等職務。追憶起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戰友,彭德懷對鄧萍作了如是評價:

“從平江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從江西蘇區轉戰到長征途中,直到他犧牲前,我們一直在一起工作,相互配合得很好。鄧萍對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忠心耿耿,作戰指揮沉著果斷,英勇頑強,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優秀軍事幹事。”

紅軍長征,三進遵義縣,足跡遍布140多個鄉鎮,活動長達44天。在此期間,中央紅軍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轉折的遵義會議,迎來了多次戰役的勝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卻血灑遵義城。

1935年2月27日,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奉命率隊來到遵義城邊,他來到距北門城牆幾十米的河岸,以土堆和草叢為掩體,同紅11團政委張愛萍觀察地形即敵軍部署。正在鄧萍安排作戰計劃的時候,被敵人放出的冷槍擊中了頭部,壯烈犧牲。

彭德懷得知鄧萍不幸犧牲的消息後,頓時紅了眼眶。沉默許久後,他悲憤地說道:“一定要攻下遵義城,為參謀長報仇雪恨!”當晚,戰士們把對參謀長的懷念化作無窮的戰鬥力,向遵義城發動猛攻,與敵人展開激戰。淩晨時分,紅3團主力徹底占領遵義城,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重大勝利。

遵義戰役勝利後,紅3軍團的戰士們並沒有沉浸在喜悅之中,而是倍加思念他們的參謀長——鄧萍。3月,紅11團政委張愛萍懷著悲痛的心情,為鄧萍寫下一首挽詩:

長夜沉沉何時旦?

黃埔習武求經典。

北伐討賊冒彈雨,

平江起義助烽焰。

“圍剿”粉碎苦運籌,

長征轉戰肩重擔。

遵義城下灑熱血,

三軍征途哭奇男。

鄧萍,原名鄧少章,四川省自貢人。生於憂患的鄧萍經曆了飽受剝削的日子,對地主和軍閥恨之入骨。青年時期的鄧萍在早期革命先驅惲代英的影響下,積極投身革命。1926年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鄧萍與彭德懷等發動並指揮了平江起義。平江起義是繼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又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武裝起義,在中國革命的艱難階段,它很好地保存了有生力量,並擴大了紅軍的影響,為三省邊界地區的人民革命鬥爭提供了上升的平台,同時,也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建立了雛形。平江起義中,任紅五軍軍委書記的鄧萍,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

1929年秋,紅五軍從湘贛邊區返回湘鄂贛邊區。次年6月,紅五軍與第八軍依照中共中央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決定,整編為紅3軍團,22歲的鄧萍被任命為紅3軍團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1931年,紅3軍團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後,轉移至江西黎川縣。不久,鄧萍等人在江西瑞金創辦了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簡稱紅軍學校)。這所學校為紅軍

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幹部人才,在軍隊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紅軍長征到達貴州遵義,並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敵情突變。中革委果斷決定:“中央紅軍由黔北地域經過川南,渡江後轉入新的地域協同四方麵軍,由四川方麵實現總的反攻。”

1月19日,中央紅軍撤離遵義,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進行了一渡赤水、再渡赤水。2月24日,貴州軍閥王家烈以一個師的兵力占領製高點——婁山關,企圖阻止紅軍回師遵義。此時,攻克婁山關迫在眉睫,中革委下令,派紅3軍團攻下婁山關,為中央紅軍打開南進通道。

紅3軍軍團長彭德懷和參謀長鄧萍接到任務後,率隊來到婁山關腳下,並開始部署:既要攻克婁山關,又要把敵人一舉殲滅。很快,槍炮聲大作,婁山關戰役打響了。巍巍聳立的婁山關瞬間被硝煙所籠罩。

經曆過無數次戰火洗禮的鄧萍,始終堅持戰鬥在一線,與戰士們共進退。他不顧個人安危,在一片槍林彈雨中鼓勵戰士們:“同誌們!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敵人!遵義就在眼前!”在鄧萍的鼓舞下,紅3軍團的戰士們士氣高漲,奮勇殺敵,於當晚順利攻克了婁山關。

次日清晨,紅3軍團沿著遵桐公路挺進遵義。途中,紅3軍團相繼在董公寺、高坪、大橋突破黔軍的層層封鎖。27日,在臨近遵義城的石子匍等地,接連擊潰黔軍第一、五、八團,迫使黔軍殘部躲進遵義城內。

為徹底消滅敵人殘部,連日征戰的紅3軍團向遵義城發起攻擊。鄧萍率隊直逼遵義城,並高喊著:“同誌們!衝啊!到遵義活捉王家烈!”衝鋒的紅3軍團很快占領了遵義城邊的村落,為了盡快了解前方的地形情況,鄧萍隻身來到一個小土墩的草叢裏。這時,紅11團政委張愛萍也來到此處與鄧萍會合。

鄧萍舉起望遠鏡觀察地形,發現一條小路後,對身邊的張愛萍說:“組織一個營的兵力先行過河,沿著坡路可以靠近城牆。”張愛萍提議:“同時派出偵察兵到新、老城之間的橋上查看一番,一來起到警戒作用,二來可以掌握有利時機。”

鄧萍說:“好!讓偵察排即刻出發,告訴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此時,鄧萍繼續部署:“首先要鉗製住守城的敵人,盡量拖延時間,等咱們的主力部隊趕到後,晚上再發動總攻。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攻下遵義城!……”這時,城牆上的敵人突然開槍掃射,子彈一下子擊中了鄧萍的頭部,鮮血不住地向外冒。張愛萍立刻抱住受傷的鄧萍,不住地呼喚他的名字。但是,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年僅27歲的鄧萍犧牲了。

鄧萍,這位紅軍的優秀指揮員,年輕的幹將,在長征的道路上灑下熱血,長眠於遵義這塊革命聖地。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在遵義犧牲的鄧萍及其他紅軍烈士,遵義市人民政府在種滿青鬆翠柏、綠水環繞的鳳凰山上修建了遵義紅軍革命烈士陵園。“青山埋忠骨”——鄧萍的遺骸被遷葬於此,並修建了鄧萍烈士墓。

“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

“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沒有給敵人再次詢問他的機會,沒有忘記曾經說出的誓言。

陳樹湘,1905年1月30日生於湖南長沙縣,曾用名陳樹春。在湖南黨組織早期領導人毛澤東、何叔衡等人的影響下,陳樹湘積極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毛澤東參加了秋收起義,並隨部隊上了井岡山。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樹湘率領紅五軍團紅34師擔任全軍總後衛,負責掩護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和紅軍主力。

1934年底,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強渡湘江的命令後,紅5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參謀長劉伯承立刻召開幹部會議。會上,董振堂嚴肅地說:“蔣介石在得知我軍要強渡湘江,已下達了圍剿令。其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調集劉建緒、薛嶽、周渾元、李雲傑、李韞珩五路中央軍,重金收買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和廣東的陳濟棠,共26個師30萬人,在瀟水至湘江一帶,布下一個袋形陣地,形成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在湘江以東地區,徹底消滅我軍!而我軍現已陷入敵人的包圍圈中,岌岌可危!”

隨後,劉伯承對陳樹湘說:“這次強渡湘江,你們肩上的任務很重。既要保證主力紅軍的安全,又要做好孤軍奮戰的準備。”陳樹湘當即表示:“請軍團首長轉告朱總司令、周總政委,34師堅決完成軍委交給的任務,為軍團爭光!”

11月28日,陳樹湘率領紅34師在湘江東岸、廣西水車一帶的山上建立起陣地阻擊敵人,掩護大部隊過江。麵對蜂擁而至的敵人,陳樹湘冷靜指揮。全師6000餘將士,同十幾倍於己的敵軍鏖戰4天5夜,當掩護到最後一支隊伍紅8軍團渡過湘江時,所部已經銳減到不足1000人。在紅34師的掩護下,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和主力紅軍於12月1日順利過江。

然而,紅34師卻被牢牢禁錮在敵人的封鎖線內,無法突圍。12月2日,陳樹湘率隊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寶蓋山,計劃從鳳凰嘴強渡湘江,卻遭到了桂軍43、44兩師的猛烈阻擊。眼看無法實現渡江計劃,陳樹湘果斷下令,退至都龐嶺。

隨後,紅34師接到指令,返回湖南與敵人展開遊擊戰。陳樹湘向全體指戰員宣布:首先找到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突圍;如若失敗,誓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

12月12日,紅34師來到江華橋頭鋪附近的牯子江渡口。陳樹湘當即下令,搶渡牯子江。當渡船行駛到江中時,對岸的敵人猛烈開火,陳樹湘站在船頭,指揮戰士們迅速還擊,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了陳樹湘的腹部。他用手按住傷口,忍著劇痛繼續指揮戰鬥。

紅34師終於搶渡成功,到達了牯子江彼岸。戰士們用擔架抬起陳樹湘,趕往四馬橋方向。俗話說“禍不單行”,當戰士們把陳樹湘抬到四馬橋附近的早禾田時,遭到了道縣保安團一營的伏擊。這時,一位年輕的戰士大喊道:“衝啊!和敵人拚了!”戰士們的怒火被點燃了,準備衝向對麵的敵人。處於半昏迷狀態的陳樹湘強打精神,連忙阻攔:“快回來!不要衝動!”

聽到命令的戰士們停住了腳步,紛紛圍攏在陳樹湘身邊。陳樹湘在戰士們的攙扶下,慢慢地坐起來,說:“我們不能中了敵人的圈套。現在我們的兵力遠遠不及敵人,不能白白去送死。既然不能原路返回,就衝出敵人的包圍圈。”說著,陳樹湘握住參謀長王光道的手:“老王,看來咱們這支隊伍要靠你一個人了,一定要帶大家出去!”

王光道哽咽著說:“我們不會丟下你的!”

“我現在的樣子恐怕無法衝出去了,怎麽能拖累大家呢?”陳樹湘搖搖頭,“我負責掩護,你負責帶隊突圍,哪怕有一個人能衝出去也好啊!”

根據陳樹湘的安排,隊伍邊戰邊行,來到了銀坑寨。此時,陳樹湘解下綁腿,緊緊地纏住傷口,用盡全力端起一挺機槍,率領兩名警衛員和一名機修員,占領了洪都廟。

這時,江華、道縣、寧遠三縣的保安團對陳樹湘等人發起猛攻。為了讓其他戰士安全撤退,陳樹湘和警衛員、機修員不斷狙擊敵人,直至打光了所有的子彈。

彈藥用盡,身負重傷的陳樹湘被敵人抓住了。為了能從陳樹湘的口中得到機密情報,敵人為他提供醫療救治和可口的飯菜。陳樹湘深知敵人的罪惡企圖,拒絕治療,且不配合治療。12月18日淩晨,陳樹湘在轉運途中,趁敵不備,用手撕開已經潰爛的傷口,忍著劇痛,把腹內的腸子掏出扯斷,壯烈犧牲,時年29歲。

“紅25軍軍魂”——吳煥先

毛澤東曾表示:“紅25軍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吳煥先功不可沒!”吳煥先是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同時也被譽為“紅25軍軍魂”。

吳煥先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家鄉組織農民武裝,建立農民協會。他的家人卻因此慘遭國民黨軍殺害,六口人無一生還。然而,失去親人的吳煥先並沒有因此放棄革命。

1927年10月,吳煥先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組織部部長。次月,率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帶領武裝隊員在黃麻地區和光山南部堅持鬥爭,為創造鄂豫邊蘇區提供了條件。1929年年底,吳煥先擔任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委員會主席,後繼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黃安縣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12師政治部主任。11月,任紅四方麵軍第25軍第73師政治委員,指揮並參與了鄂豫皖蘇區多次反“圍剿”戰役。

1932年秋,吳煥先擔任鄂東北遊擊總司令部總司令。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黃安檀樹崗重建紅25軍,吳煥先任軍長。1934年4月,紅25、紅28軍整編為紅25軍,吳煥先任政治委員。隨後,吳煥先、徐海東率隊轉戰於鄂東北、皖西北地區,在長嶺崗、太湖等地擊潰敵人,從而開辟了朱堂店、陶家河等革命根據地。11月,吳煥先與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率隊長征,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向陝西南部秦嶺山區挺進。12月8日,紅25軍徹底進入陝西境內,隨後在庾家河召開第十八次常委會議,研究討論創建鄂豫陝根據地等事宜。

敵人得知紅25軍到達陝西以後,立即派兵突襲。會議當即停止,紅25軍全體指戰員迅速投入戰鬥。激戰過程中,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先後受傷,吳煥先率領部隊堅持戰鬥,最終擊潰敵人。

庾家河戰鬥後,吳煥先獨自率領紅25軍轉戰於勳西、雒南、盧氏、藍田,徹底掃除國民黨民團武裝及其反動政權。吳煥先通過走訪得知,當地百姓備受捐稅之苦,當即提出“抗捐、抗債、抗糧、抗丁、抗夫”五抗鬥爭,開辟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1935年3月10日, 吳煥先率領紅25軍在華陽石塔寺附近設伏,擊潰敵5個營,截擊敵警備2旅兩個團,斃傷敵200餘人,俘敵團長以下400餘人。戰鬥結束後,紅25軍迅速開辟了華陽革命根據地。4月9日,紅25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鄂豫陝根據地的首次“圍剿”。6月上旬,國民黨軍再一次向鄂豫陝根據地發動“圍剿”。吳煥先率領紅25軍殲敵44師一連及民團一個營,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幾個月後,吳煥先組織了袁家溝口伏擊戰,斃敵團長以下300餘人,全殲敵警備第一旅,繳獲1000餘支槍。隨後,吳煥先率隊從秦嶺出發,直奔西安。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在川西會師以後,吳煥先果斷決定,西進甘肅,配合中央紅軍、實現北上的目標。8月15日,紅25軍到達靜寧縣城以北的興隆鎮。吳煥先經過了解得知,興隆鎮是回民的聚居地,在國民黨統治下受到了民族歧視,對漢族同胞產生了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吳煥先在軍中特別強調,要在當地嚴格執行“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細心的吳煥先讓人提前把豬肉進行了處理,並派遣了一支由部分回族戰士組成的小隊,進入興隆鎮懸掛標語、發放傳單、張貼布告,向當地百姓介紹紅軍。

紅25軍全部進入興隆鎮後,吳煥先又親自與當地名人進行交談,坦誠告知紅軍是為解放百姓而戰鬥,是一支有政策、講紀律的部隊。在取得當地百姓的信任後,吳煥先等人特意來到清真寺進行參觀,並以匾額、禮品相贈。

在興隆鎮休整了三天以後,吳煥先率領紅25軍迅速攻占秦安、隆德縣城,翻越六盤山,進軍平涼,徹底控製西安蘭州公路某段,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北上。

8月21日,紅25軍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半支隊伍剛剛過河,正趕上河水暴漲,攔住了軍部機關直屬隊和紅223團的去路。此時,未能渡河的隊伍又突遭敵第35師208團近千人的襲擊。

由於先頭部隊受到河水的阻隔,不能及時返回增援,紅223團隻好利用房屋、牆壁等作為掩體,被動作戰。此時,吳煥先率領軍部交通隊和學兵連近百餘人,迅速搶占製高點,從敵人的側翼發起攻擊。正在戰機有所好轉之時,吳煥先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時年28歲。他犧牲後,全軍上下悲痛至極,並發誓要為政委報仇。經過了數小時的激戰,紅25軍將敵人一舉殲滅。

1985年10月,在吳煥先烈士犧牲50周年之際,河南省委經中央批準後,在新縣為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舉行了隆重紀念大會。徐向前在會上為吳煥先題詞:“赤膽忠心,英勇善戰。”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時,中央電視台拍攝了電視片《北上先鋒》,展現了吳煥先壯麗輝煌的革命生涯。2009年9月14日,吳煥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大渡河十七勇士

大渡河位於四川省西部,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波濤洶湧,堪稱天險。

紅1軍團第1師第1團奉命強渡大渡河。戰士們來到岸邊,發現大渡河足有300多米寬,水深約20多米,而且水流湍急,還有大大小小的漩渦。當地人把河中的漩渦稱為“竹筒水”,一旦落入漩渦,將被它迅速卷入水底。所以,想要隻身遊泳渡江是不可能的,隻有依靠船隻把人運抵對岸。

擺在紅軍麵前的問題是,一艘船根本裝不下幾個人。於是,1營營長到隊伍中挑選第一批渡江的戰士。很快,1營營長挑選出16名水性好的戰士,組成的突擊隊整裝待發。這時,二連的隊伍中傳來了哭聲。二連的通信員陳萬清要爭當突擊隊員,一聽沒有自己的名字,急得直哭。他大聲地提出申請:“連長,我也要加入到第一批渡江的隊伍中去。請答應我的請求吧!”營長最終決定,讓陳萬清加入突擊隊。

17名紅軍戰士身背大刀,攜帶長槍、短槍,以及若幹手榴彈,於5月25日早9點強渡大渡河。連長熊尚林對戰士們說:“同誌們,這次渡江的重任就在我們身上,一定要順利完成任務!”說完,熊尚林和8名勇士率先跳到船上,劃向對岸。

船離開岸邊不遠,對麵的敵人開始掃射。隨著團長楊得誌一聲令下,神炮手趙成章對準敵人的工事,開炮射擊,頓時,敵人的工事冒起黑煙。

小船猶如一片單薄的樹葉,在不斷翻滾的浪裏搖擺不定。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向小船襲來,落在船邊,激起了數米高的大浪。這時,船上的戰士被機槍打中,鮮血不斷地向外流。岸邊的戰士一邊加大火力掩護,一邊為船上的戰士擔憂。隻見小船順著漩渦,衝向一個巨大的礁石,猛地撞了上去。船上的戰士有的用竹篙抵住船,有的伸手按住礁石,有的用身體穩住船身,終於控製住方向,朝對岸駛去。

眼看小船逐漸靠近對岸,戰士們做好了衝到岸邊的準備。正在這時,躲在岸邊村落裏的一夥敵人衝了出來。團長楊得誌立即下令向敵軍開炮。兩枚炮彈接連飛向敵人的隊伍中,令他們的陰謀沒能得逞。9名勇士迅速上岸,向敵人的工事發起了猛攻,一會兒工夫,就奪取了陣地。

緊接著,另外8名勇士也乘船渡江。17位勇士登岸後,搶占沿河工事,控製渡口,為後續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17位勇士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衝鋒在前,為紅軍主力部隊過河甘當“鋪路石”。他們的名字值得銘記: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連連長熊尚林;第2排排長羅會明;第3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士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第4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員在陝北保縣接受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采訪,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寫入了《西行漫記》(中譯本名為《紅星照耀中國》)。十七勇士後來都在革命戰爭中犧牲,除了突擊隊隊長熊尚林外,其他人最後的蹤跡在哪裏都不為人知。但他們為長征的勝利做出的突出貢獻將永存人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