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

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

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

王文兵

在與郭湛老師相識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郭老師了。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就是郭老師參加編寫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及畢業後工作期間,不時也看看郭老師發表的一些論文。不過,直到2002年秋天,我有機會去中國人民大學訪學時,才第一次見到郭老師。記得當時在去人大之前,我先給郭老師打了一個電話。郭老師在電話中說,來學學也好,可以暫時從工作中脫身出來,專門學習一段,爭取有所提高,擴大視野;要珍惜這個機會,並且說,來校以後即可與他聯係,當麵討論我的學習安排。

一天上午,我到了人民大學,安排好了住宿等問題以後,就給郭老師打了電話。郭老師說,下午四點左右可以去他家麵談,並告訴我他的住址。我當時也沒有記清楚。我按照約好的時間,路上問了一些行人,快四點的時候,就走到了郭老師所說的地方。有兩座並排的高樓出現在我眼前,不知道郭老師住在哪一座。我問了路過的幾個行人,都說不清楚,隻好再給郭老師打電話,好在當時我已經有手機了。郭老師在電話裏說,你往樓上看。不一會,在一座高樓的陽台上有人向我招手。我想那一定是郭老師了。

隨即,我就上了樓,郭老師的家門已經為我打開。彼此寒暄幾句後,郭老師為我沏了一杯茶,記得當時還吃了郭老師給的一個蜜桃,隨後我們就談論起來。我說,郭老師,您一直研究實踐問題、主體性問題,我想在您的指導下寫一點這方麵的東西。郭老師說,實踐問題、主體性問題當然需要繼續研究,很難說,有哪一個問題能夠被窮盡,尤其在哲學領域,更沒有什麽能夠最終解決的問題,哲學史就是問題史,哲學所說的窮根究底其實是沒有底的。你看,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都以為自己尋找到了那個確定的底,結果都被後人突破或質疑了。郭老師繼續說,我現在思考的重點已經轉向文化問題。主體性問題、實踐問題都有它的社會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僅僅從理性、邏輯的層麵是難以把握好的。其實,理性也是文化的理性,邏輯也是文化的邏輯。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理性和邏輯。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屬的文化體係之中,他的活動、他的主體性自然離不開其社會文化環境。

我另起話題說,看了您發表的

一篇關於反思人的物質需求的文章,很受啟發。通常人們都說過度的物質追求是病態的,很少對精神追求有所非議,而您卻說過度的精神追求同過度的物質追求一樣也是病態的。郭老師說,恐怕一種好生活,其各個方麵都不能過度,當然也不能不足,要緊的是把各個方麵很好地協調起來,不能片麵地發展,片麵的話,那就是畸形了。現在一些人似乎已經把物質追求當作自己的精神追求了。其實,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既不能割裂,又不能混淆。人要有吃的喝的住的,也要有個看的聽的想的。如果一個人成天看的聽的想的都是吃的喝的住的,那活的就沒有多少趣味了;如果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那就走火入魔了。

在訪學期間,我看到周圍的一些人在準備考博。我也萌生了這樣一個念頭。在一次師生聚餐會上,我把我的這一想法告訴郭老師。郭老師說,歡迎啊,不論誰報考,我都歡迎。上進心總是應該肯定和鼓勵的。你的基礎不錯,知識麵也比較寬,隻是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研究方向,沒有自己的一套,是有必要深造一下。我說,我喜歡看那些小品文、斷想或者一些批注、評點之類,覺得話語不多,卻很有趣味。郭老師說,學術研究要學會係統思考,不能滿足於零星的感悟,斷斷續續的思考作為思考的一個階段是自然的,但不能止步於此。郭老師這樣一說,我更感到深造的必要,於是就準備考博了。

2003年秋天,我如願成為郭老師的博士生。在郭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按期順利畢業,還獲得了人大優秀博士論文獎。畢業後,我仍與郭老師保持聯係,依然不時向他請教。這些年來,隨著和郭老師的交往逐漸多起來,我和郭老師談話也就不再那麽拘束了,甚至是越來越隨意了。不過,除了談論一些社會問題、生活問題之外,談話的主要內容還是一些學術問題。我問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進行學術研究,具體說,就是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現在回想起來,郭老師對我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要一字一句地寫,要慢慢寫。郭老師說,一篇上好的文章,其一字一句都各得其所,各盡其意,幾乎達到了增一字多餘、減一字不足的妙境,使人想做“一字之師”而不得。此點要求很高,很難做到。直到現在,我也做不到這一點,每篇難免有一些多餘的話或表達不足之處。對於郭老師說的“慢慢寫”,我倒感受更深。我以前,要麽不寫,要寫就想一下子寫

好,結果總是寫不出來,隨後就泄氣不寫了。我也曾聽說,人大有的老師一晚上就可以寫成一篇學術論文,很是敬佩,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是羨慕嫉妒恨。我以為,像郭老師這樣的人寫東西一定是文思泉湧,一氣嗬成吧。結果我發現,郭老師寫成一篇文章其實是很慢的。例如,關於文化的取向和程序那篇文章,我當時看了郭老師的初稿,覺得很不錯了。郭老師後來修改了一年多,才最終發表出來。現在,我也大體學會這一招了。一篇文章慢慢地就可以寫出來了,猶如生命成長一般。

第二點是要形成一個核心命題。郭老師說,思考既要發散,又要聚焦。對於一個問題思考到最後要凝聚為一個核心概念、一個核心命題。寫文章最忌諱缺乏核心命題或核心命題不明確。那些大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或核心命題。如柏拉圖的理念,馬克思的資本,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如此等等。

第三點是注重細節。郭老師說,一篇文章像一個人一樣,哪裏有問題都會影響整體形象、整體水平。思考也好,寫文章也好,都不能大而化之,要逐步深化,逐步充實,逐步縝密,馬虎不得。一字、一句、一段都要反複斟酌,仔細把握其內涵與語境。對於所用材料,也要仔細甄別和選擇。材料用多了,就會淹沒主題;少了,則會顯得缺乏根據。郭老師常說,“魔鬼在於細節”,文章也好,影劇也好,魔術也好,如果沒有細節,那就沒有看頭了。在讀博期間,我與郭老師數次合著論文。我先按照郭老師出的題目寫出一個混沌的東西,經郭老師的點撥和修改,就顯得眉清目秀了,仿佛郭老師已獲得了那個點石成金的“小指頭”。仔細體會郭老師的修改,覺得人與人之間其實隻差那麽一點點,也就是所謂“一間未達”。但這一點點卻是不容易達到的,那個“小指頭”是不容易獲得的。

第四點是程序與取向問題。郭老師曾專文論述了文化的取向和程序問題。郭老師的這篇論文給我的影響特別深。後來,我如法炮製,也做了一篇論文,論述了人類文化自覺的取向和程序問題。其實,無論是做事還是思考,都有個方向和步驟問題。方向錯誤或不明確固然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步驟淩亂同樣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歪打正著的事情間或有些,但人們做事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意外的運氣上。

(作者係郭湛教授2003級博士,湘潭大學教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