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全麵小康_■ 破浪前進

■ 破浪前進

黨的十七大之後,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開始了新的奮鬥征程。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並在應對國際國內複雜局勢的各種考驗中取得了一係列重大勝利。

2008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麵對特大自然災害,黨中央和國務院立即作出有效部署,調集各方麵力量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親赴第一線指揮,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迅即奔赴災區展開救援,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全力以赴,形成了抗禦災害的強大力量。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終於戰勝了特大自然災害,並且在搶險救災鬥爭中再次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

在抗禦自然災害的同時,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根據國際經濟環境的新變化和我國經濟形勢的新情況,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時采取措施,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製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避免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繼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對外經濟工作質量和水平;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深入開展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宣傳普及活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勞動安全等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製,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2008年2月,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製的總目標,要求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人員編製向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製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全會還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確定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該方案經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後正式實施。

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在接連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和反華勢力幹擾破壞的情況下,黨中央強調,不論遇到什麽困難和挑戰,都要順應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履行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確保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運動會。經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取得圓滿成功,我國體育健兒取得金牌榜第一的優異成績,充分表達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充分體現了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充分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係列飛船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對全國人民產生了極大的精神鼓舞。

在深化農村經營體製改革方麵,集體林權製度改革邁出較大步伐。黨中央、國務院於2008年6月8日下發了《關於全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務、規範管理,逐步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製,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的目標。《意見》還明確規定,實行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經營,林地的承包期為70年,承包期屆滿,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10月9日至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農村製度建設的重大任務、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重大安排,對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麵部署。

2008年下半年,國際形勢發生新的複雜變化,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為規避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1

2月8日至10日,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9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立足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動力,加強社會建設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09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主線,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麵實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施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擴大國內需求;大範圍實施調整振興產業規劃,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增強發展後勁;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社會事業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的一係列決策迅速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勢頭。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我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有的甚至停產倒閉,失業人員大量增加,農民工大批返鄉,經濟增速陡然下滑。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世界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1% ;財政收入6.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7%;糧食產量53082萬噸,再創曆史新高,實現連續6年增產;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分別增長9.8%和8.5% 。我國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繼續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全麵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同時在發展對外關係方麵,積極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不斷開創外交工作的新局麵,並繼續推進了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2004年9月20日,新任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指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我軍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要堅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全局,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要適應軍隊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加強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建立正規的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斷提高我軍的正規化水平 。同年底,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胡錦濤主席著眼於實現黨的三大曆史任務,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軍肩負的曆史使命,這就是:“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是對新形勢下我軍地位作用、職能任務、發展目標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是人民軍隊曆史使命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2005年3月13日,胡錦濤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指出:全軍同誌要正確認識形勢,堅決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曆史使命,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把軍隊建設和改革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努力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2007年8月1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範代表大會上講話時又強調:“切實履行好這一曆史使命,是黨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人民解放軍的全部工作,都要圍繞有效履行這一曆史使命來展開,各項建設都要圍繞提高履行曆史使命的能力來進行。”

在繼續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前進道路上,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增強全軍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紮實推進軍事鬥爭準備,精心組織戰略戰役演練,集中力量推進重點武器裝備建設,重視抓好綜合保障和國防動員工作。加強經常性戰備工作,維護邊防、海防、空防安全。落實軍隊編製調整改革,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百萬大裁軍和90年代中後期裁軍50萬之後,決定到2005年前再裁減軍隊員額20萬。堅持從嚴治軍,重視軍事立法工作,嚴格按條令條例管理教育部隊,推進人才戰略工程,提高正規化水平,確保軍隊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

麵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的外交總體布局,全方位開展對外工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在積極推動同各大國關係穩定發展方麵。加強同美國在經貿、能源、科技、衛生、反恐、防擴散、執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努力擴大利益交匯點,維護中美關係總體上穩定發展的勢頭。深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強雙邊合作和雙方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加強雙方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深化兩國經貿、投資、能源、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中歐全麵合作,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增加共識,加強雙邊貿易和雙方在科技、文化、教育領域

的交流合作,不斷充實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推進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在周邊外交方麵。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實施推進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建立“十加一”合作機製,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在區域合作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深化反恐合作,采取主動措施推進成員國在經貿、能源資源、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合作。同印度建立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簽訂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

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鞏固同越南、朝鮮、老撾、古巴的傳統友誼,推進同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的對話和協調。

重視和支持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麵發揮核心作用。積極參與聯合國改革方案的溝通和磋商,主動參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利用聯合國等多邊機構的資源,增強我國防範和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能力。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妥善處理國際敏感問題和突發事件。在解決朝核問題、伊拉克問題和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方麵,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黨和政府還利用各種雙邊和多邊場合,闡明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積極倡導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2005年4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首腦會議上首次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強調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隻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願意同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主張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嗬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後,黨中央、國務院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的工作,廣泛團結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維護和促進香港和澳門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中央對香港與澳門的繁榮和穩定給予了全力支持,不僅采取有力措施幫助香港、澳門成功地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而且通過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的聯係,開展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一係列政策措施,促進港澳同內地的共同發展,為香港和澳門的繁榮與穩定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中央政府和大陸同胞的支持下,香港和澳門經濟更加繁榮,民主有序發展,民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穩定。廣大港澳同胞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祖國、熱愛港澳,呈現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港澳回歸之後,海峽兩岸關係更加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的關注。黨中央根據海峽兩岸關係和台灣形勢的變化,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又提出了一些新主張,采取了一些新舉措,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四個“決不”的主張,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產生了重大反響,受到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台灣問題、反對分裂祖國的大政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部法律的製定和通過,既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在黨中央正確方針的推動下,經過多方努力,兩岸間的政黨交流成功開啟。2005年,台灣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及新黨主席鬱慕明相繼率團訪問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分別同他們會見、會談,共同發表公報,達成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等多項共識。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有關方麵先後舉辦的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大陸方麵共推出48項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中國共產黨和親民黨有關方麵也舉辦了兩岸民間精英論壇。通過兩岸政黨的廣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打開了遏製“台獨”分裂活動、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局麵。2007年9月,第62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陳水扁當局唆使極少數國家提出的所謂“台灣加入聯合國”提案。2008年3月,台灣舉行地方領導人選舉,在“台獨”道路上越走越遠的陳水扁當局終於被台灣人民所拋棄,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地位,兩岸關係出現了有利於和平發展的新變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