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全麵小康_■ 和諧社會

■ 和諧社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根本任務,就是要實現社會和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黨的重要奮鬥目標。隨著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得到逐步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社會和諧的任務更加突出。十六大以後,黨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全麵分析我國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深化了對社會和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認識。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確定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2005年2月,在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發表講話,提出了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目標。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定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任務,並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在此基礎上,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全麵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部署。《決定》提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

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製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係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決定》從五個方麵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一是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二是加強製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四是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五是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更加清晰。這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方麵取得的又一個新的認識成果。

在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的要求,緊密結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實施了一係列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措施。

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麵,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通過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的勞動關係;通過堅持優先發展教育

,促進教育公平;通過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通過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通過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方麵,加強製度建設,保證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堅持完善民主權利保障製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堅持完善法律製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製基礎;堅持完善司法體製機製,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堅持完善公共財政製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堅持完善社會保障製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在建設和諧文化方麵,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麵。

在完善社會管理方麵,創新社會管理體製,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社區建設,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絡;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統籌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完善應急管理體製機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在增進社會團結和睦方麵,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團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