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市場經濟_■ 發展戰略

■ 發展戰略

隨著改革的深化,如何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為中央重視的課題。在1995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提出: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今後改革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這次全會還部署了開發中西部的一係列具體措施。1994年,全國扶貧開發會議提出了要在20世紀最後七年裏基本解決剩餘的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使這個計劃得以完成,江澤民多次深入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他說,中國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些地區的人民,決不能把貧困問題留到下個世紀。這就為後來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準備了條件。

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不但要有正確的政策和合理的機製,同時也有一個依靠什麽來發展的問題。確定科教興國戰略,走科教興國之路,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所作出的正確選擇。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世界進入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效果愈加顯著。科技進步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已占據首要位置。因此,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法國及西歐的“尤裏卡計劃”,前蘇聯、東歐的“科技進步綜合綱要”、日本的“振興科技政策大綱”等都是將科學技術領先權列為競爭重點,企圖從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入手,進而執世界經濟政治之牛耳。這種現實表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促進和支撐力量,已成為提高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因素。

正是由於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和麵對國際社會在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鄧小平才一再倡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經濟必須重視科技和教育的思想。l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依然把科技和教育擺在重要位置,他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推動下,經鄧小平的一再倡導和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科教興國戰略逐漸得以確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問題。按照中央的解釋,所謂“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決定》作出20天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對科教興國戰略作出了全麵部署。5月26日,江澤民在大會上指出:“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麵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認真貫徹

《決定》精神,在全國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熱潮。”

1996年6月3日,中國科學院第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會召開。李鵬在大會開幕式上就搞好科技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工作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二)堅持科技工作協調發展,做到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學研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和推廣,互相促進;(三)堅持不斷地進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探索並建立起適合於中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體製;(四)堅持各路科技力量聯合作戰,大力協同,綜合集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五)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勢,集中全國力量組織攻關,辦幾件大事。李鵬關於搞科技工作的這五個堅持的要求,使得如何搞好科技工作的問題在可操作性方麵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科教興國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提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麵前,這一方麵是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深入人心的體現,另一方麵也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全球發展大趨勢審時度勢而作出的正確抉擇。這一決策表明,科技和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引起了中央決策層的充分重視,並已有了將其付諸實施的決心和信心。

近年來的實踐表明,科教興國戰略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已得到落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其集中表現就是高新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日益提高。

就高新技術的發展來看,“863”計劃和“火炬”計劃均已取得顯著效果,並且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大批有重大突破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有的已經或正在被開發成高技術產品。目前中國已有了自己的正負電子對撞機、重離子加速器和同步輻射實驗室,而“銀河”巨型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水下導彈、“長征二號”大力捆綁式火箭、“亞洲一號”通訊衛星等高科技成果研製成功與成功發射,也已表明中國在高能物理、計算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等方麵有了新的突破。國家現已相繼批準建立了52個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技術商品產業化、高技術產業國際化的體係正在逐步形成。所有這些,對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必將起到重大作用,同時也為下個世紀的高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再從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來看,“八五”期間全國取得的3萬項重大科技成果已有2.5萬項轉化為生產力。這期間,絕大多數技術開發類院所的成果應用推廣率,都從20%~30%提高到70%~80%。同時由於農業技術的普及,1996年農業增產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39%。從1992年到1996年,成果轉化和技術市場的發育已形成了互動的局麵。這已說明,科教興國戰略已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立足科教興國,注重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但同時也要考慮發展的可持續問題。

可持續發

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1992年,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李鵬總理率團參加,並承諾要認真履行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文件。這次大會後不久,中國政府即提出了促進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在1992年7月召開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即決定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科委等部門組織編製《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簡稱《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經多方努力,該《議程》於1993年4月完成第一稿,共40章,120萬字,初步形成了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各方麵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和行動框架。《議程》草案經多次修改後,於1994年3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中國發展問題的指導性文件,它形成以後即開始貫徹落實,其實施過程具體表現為:

第一,在各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1994年9月起,國家計委、國家科委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開展了將《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研究及培訓項目,培訓了近300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計劃、科技部門的幹部,完成了研究報告,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在製定本地方、本部門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時,都將《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指導性文件,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各地區和各部門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得到反映。另外國務院各有關部委也在結合自身的工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許多部門也都製定了本行業實施《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的行動計劃,如《中國林業二十一世紀議程行動計劃》、《中國環境保護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國海洋二十一世紀議程》等。

第二,廣泛開展《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在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加強,外國企業在中國也覓到了許多感興趣的合作機會。一批有關環境和發展方麵的合作項目正在實施,有的項目已經完成。這些項目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目前,在第一批《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中,有30項已啟動,占總數的37%;有29項還在洽談中,占35%。其中,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項目進展較快;江西省山江湖的區域開發項目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極大支持,並且已促使當地人在觀念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黃河三角洲項目開展順利,山東省為此成立了領導小組;中國可持續發展網絡項目已正式啟動,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動中國的信息共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