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過渡時期_■ 醞釀過渡

七、過渡時期

■ 醞釀過渡

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實行“三年準備十年建設”設想的第二步發展戰略,即進行以實現國家工業化為目標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並采取實際的步驟向社會主義過渡。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當時,我們國家發展麵臨的形勢是:大規模土地改革的任務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朝鮮停戰談判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協議,新中國被迫進行的這場戰爭不久可望結束;恢複國民經濟的工作進展順利,基本實現了預計的目標,各項生產都恢複到或超過了曆史上的最高水平。這種情況表明我國已經有了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條件。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農民分散的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與農產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農村貧富差距一定程度拉開,引起中國共產黨內對兩極分化的擔憂,關注個體經濟朝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在城市,工人階級和國營經濟同資產階級之間限製和反限製的鬥爭經曆了幾個回合,“三反”“五反”運動中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消極麵突出地暴露出來,但鬥爭並未結束而是時起時伏。這些問題和矛盾,都需要明確的方針和係統的政策來逐步加以解決。

在上述背景下,中共中央經過將近一年的反複醞釀,形成和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任務。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就確定的奮鬥目標。鑒於舊中國是一個經濟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先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然後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時,黨把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用來規定當前革命的性質和人民共和國的性質。至於何時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中共中央曾經設想先經過一段“相當長久”的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等到工業發展了,國營經濟壯大了,再采取“嚴重的社會主義的步驟”,即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以後再視情況而定。

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國民經濟的迅速恢複,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的力量迅速發展,工人階級在整個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控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設想發生了改變,黨中央、毛澤東對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作了新的思考,認為解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在農村和城市開始逐步采取消滅資本主義的步驟已成為必要並且已有可能。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總路線的開始。

中國最終要走到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的題中之意,這個目標早已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同。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新思考,提前了開始過渡的時間,從過去幾年實施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的實際結果來看,也能夠得到理解。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的頭一條,是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這雖然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但實質上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幾年來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實際上成為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端和重要依靠力量。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又一條,保護本身就包括利用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和限製其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消極作用兩個方麵。國家在調整工商業中采取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措施,不僅具有利用和限製的作用,實際上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

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主要一項。土地改革完成以後,黨注意發揚農民個體經濟和互助合作這兩種生產積極性,幫助農民組織起來,興起互助合作運動,實際上成為引導個體農業向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逐步過渡的開端。所有這些表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有曆史緣由和現實根據的,並在中國共產黨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和製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它的完整表述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954年2月,中國共產黨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準了中央政治局確認的這條總路線。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的統一。其中,國家工業化處在主體地位;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處於兩翼的配合地位。主體和兩翼之間是彼此聯係、相互促進的。當時黨的指導思想,比較傾向於首先實現生產關係的變革,以此來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因而在實踐中更注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強調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當時設想,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將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逐步實現,估計需要三個五年計劃,加上三年恢複時期,總共十八年。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中國共產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並在全社會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獲得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體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鬥的新的綱領。

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中國真正獲得獨立和走向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也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無數誌士仁人夢寐以求、為之奮鬥的夙願。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麵恢複和抗美援朝戰爭狀態的基本結束,中國人民久已期盼的這個曆史機遇終於到來了。鑒於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缺乏,新中國成立之初,曾設想先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農業和輕工業,以便為建設投資大、周期長的重工業積累資金。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建立現代國防、保衛國家安全的問題日益突出,原有的工業基礎顯然不能適應這個形勢。1952年國民經濟全麵恢複時,工業生產雖然達到或超過曆史最高水平,但這仍然是一個很低的起點,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隻占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隻占35.5%。我國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鑒於國家麵臨的外來威脅,特別是經過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戰爭較量,改變我國工業極端落後狀況的客觀要求,更顯得尤為緊迫。

毛澤東當時發人深省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和戰爭威脅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不能不更多地考慮加快建立重工業基礎以增強自己的國力。經過權衡比較,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能夠較快增強國力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在發展速度上,預計大體用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時間基本實現。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注意力迅速地轉移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上來。“一五

”計劃的編製,從1951年開始著手,由周恩來、陳雲等主持,具體工作由中央財經委員會負責。計劃一方麵初步編製和開始執行,一方麵不斷討論修改,草案於1954年9月基本確定。1955年3月,“一五”計劃草案獲得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同意,同年7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審議通過。

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將達766.4億元,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基本建設,其中又把88.8%用於重工業的建設,這在我國曆史上是空前的。

“一五”計劃的製定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蘇聯一共幫助中國興建了156個項目。對於這些項目,蘇方不僅提供貸款,而且從資源勘探、廠址選擇、技術設計、機器設備、建築安裝到人員培訓、試車投產,都將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與此同時,黨和政府注意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強調凡能自己解決的絕不依賴外援。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隻占國家總收入的2.7%。1956年,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的方針。這些方針和做法,對於後來我國在國際關係劇烈變化中能夠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具有深遠意義。

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十分缺乏經驗。“一五”計劃的製定,隻能主要借鑒蘇聯的建設經驗,同時注意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雖然製定的過程長了一些,但由於經過反複的多方麵的論證,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好的中期發展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一開始執行,全國城鄉便迅速形成參加和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熱烈景象。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又是工業化戰線的主力軍,他們一馬當先,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生產建設當中。農民用增加生產,積極交納農業稅和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大批高等學校和各類專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自覺服從國家分配,奔赴祖國各地工業建設的最前線。各級黨委像戰爭年代選派大批幹部到軍隊中去一樣,抽調優秀幹部充實到工業戰線上去。

“一五”計劃頭三年,工業化建設取得很大成就。我國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6.7%上升到1955年的33.6%。1953年 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舉行開工生產典禮,這是我國重工業建設中首批竣工投入生產的重要工程,是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時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勝利。我國不僅新建了許多工業企業,而且采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蘇聯的技術裝備,如:機械工業有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電力工業有已建成的富拉爾基熱電站、撫順火力電站及豐滿水電站,新建的煤礦礦井等。尤其是機械製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能夠生產火車機車、大型機床、電機、現代采煤機械、地質鑽探機械等大型設備,並成功製造了第一架飛機(軍用)。從1953年開始醞釀的第一座橫跨長江天塹的武漢長江大橋已正式動工興建;全長2255公裏的康藏公路建成通車;蘭新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到1955年底,公路建設已提前完成“一五”計劃,成為最早完成“一五”計劃的部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