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的紀元_■ 抗美援朝

■ 抗美援朝

正當中國人民努力為恢複國民經濟而奮鬥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借此侵占中國領土台灣。未滿周歲的新中國,麵臨著外部侵略的嚴重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軍和蘇軍在朝鮮半島分別對日軍受降的北緯38度線為界,1948年8月,朝鮮南方成立大韓民國;9月,北方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出現南北分裂局麵。蘇美軍隊先後撤出朝鮮半島後,南北朝鮮都加緊準備以武力實現國家統一,終於導致爆發內戰。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作出強硬反應,宣布武裝援助南朝鮮,並派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中國台灣海峽。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組成由美國指揮的“聯合國軍”武裝幹涉朝鮮的決議。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曾被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後,台灣和澎湖列島毫無疑義恢複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集團從大陸逃往台灣,海峽兩岸關係雖然陷於複雜化,但純屬中國內部事務。美國借朝鮮戰爭之機派遣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即構成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1950年6月28日,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對台灣的侵略,是對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他代表中國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采取任何阻撓行動,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中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鑒於美國執意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在中朝邊界的鴨綠江一線整訓待命,並做好應付突發事變的各項必要準備。9月15日,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截斷南進的朝鮮人民軍的後路,並準備越過三八線,吞並全朝鮮。9月30日,周恩來發出“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的嚴正警告,並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政府: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如果美軍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中國決不能“坐視不顧”。但是,美國政府無視中國人民的決心和力量,令美軍繼南朝鮮軍之後越過三八線,向朝鮮北方大舉進犯,把戰火燃向中國東北邊境。在戰爭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向中國黨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至此,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之間的一場武裝較量已不可避免。

當時,新中國經濟恢複剛剛開始,長期戰爭的創傷尚待養息,財政狀況困難,人民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無論經濟實力或武器裝備都遠不能同美國相比。但是,從維護國家主權和

領土完整的根本原則出發,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慎重討論,反複權衡,一致得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的結論。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待命出動。同日,周恩來趕赴蘇聯,向斯大林和蘇共中央通報中國黨討論朝鮮戰爭問題的情況,並同蘇方就武器供給和空中掩護等問題進行磋商。18日晚,毛澤東向誌願軍下達入朝作戰的正式命令。

1950年10月19日黃昏,中國人民誌願軍隱蔽跨過鴨綠江。在入朝之初,誌願軍即果斷捕捉戰機,給**的敵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取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11月,“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發動所謂“聖誕節結束戰爭”的攻勢,繼續大規模北犯。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聯合反擊,包圍殲滅和重創大批敵軍,再戰告捷。 12月,中朝軍隊收複平壤及三八線以北敵占區,並進至三八線以南部分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局。此後,敵我雙方又進行了互有進退攻守的三次大的戰役:1951年初,中朝軍隊發起全線進攻,突破“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設防,一度解放漢城,將敵驅逐至三十七度線附近,但第三次戰役未能大量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已經顯露出來。“聯合國軍”旋即發動反撲,重新進占漢城。中朝軍隊舉行第四次戰役,以堅守防禦、戰役反擊和運動防禦多種作戰形式,將敵阻止於三八線。接著,中朝軍隊又舉行第五次反擊戰役,至6月上旬,敵我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均轉入防禦。中國人民誌願軍在五次戰役中共殲敵23萬人,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經過入朝後五次戰役的作戰實踐,根據國際關係和戰場形勢發生的複雜變化,中共中央、毛澤東確定了“邊打邊談”的基本方針,即:“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結束戰爭”。這標誌著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指導上,由過去務求全殲敵人贏得戰爭全麵勝利,向基本達到保衛祖國安全和有關國際協定的目標的國際局部戰爭的思想轉變。為此,中央適時地指示誌願軍,采取以和談的政治手段,結合軍事打擊,爭取在一定條件下結束戰爭的正確方針,從1951年7月起,朝鮮戰爭即進入邊打邊談階段。對於這一特殊的鬥爭樣式,毛澤東把它概括為“能戰然後言和”。他在人民政協常委會議上分析說:“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美國從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出發,不願長期陷於朝鮮半島的戰爭泥潭,終將接受和談結束這場戰爭。基於這種形勢估量,毛澤東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嚴正聲明:我們是要和平的,

但是,隻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戰爭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隻有同朝鮮人民一直戰鬥下去,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的時候為止。這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無畏氣概。

美國雖然自恃其軍事、經濟力量“世界無敵”,但終究受到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及國際政治鬥爭中種種複雜因素的製約。經過兩年邊談邊打的複雜鬥爭,戰爭雙方終於就停戰問題達成協議。1953年7月,在三八線以南新校正的軍事分界線上的板門店,中朝一方和美國一方正式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在中朝人民同仇敵愾的堅決鬥爭下,美國自開國近200年來第一次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曆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以美帝國主義企圖霸占朝鮮全境的野心遭到破產而告結束。正如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所總結的:戰爭的結果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在誌願軍入朝作戰的同時,國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各階層人民提高了對抗美援朝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極大激發了愛國主義熱忱,在一部分人中掃除了心理上的“親美、崇美、恐美”情緒,確立鄙視、蔑視美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立場,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加緊肅清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在華殘餘勢力和影響。在全國掀起的參軍參戰熱潮中,毛澤東將他的兒子毛岸英送到朝鮮前線;大批青年踴躍報名參加誌願軍和各種軍事學校。祖國的優秀兒女源源不斷奔赴朝鮮前線,成千上萬的農民、鐵路員工、汽車司機和醫務人員,誌願到朝鮮擔負戰地勤務和運輸工作。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下,全國男女老少、各階層人民普遍訂立愛國公約,進行捐獻飛機大炮運動。 至1952年5月底,捐款達人民幣5.565億元,折合飛機3710架。廣大工人、農民通過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和愛國豐產運動,保證以充足的物資支援朝鮮前線。祖國人民組織各種慰問團深入到朝鮮前後方,慰問誌願軍、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大大鼓舞了中朝軍隊的戰鬥意誌和保衛世界和平共同勝利的信念。在整個戰爭期間,全國人民支援朝鮮前線的各種作戰物資達560餘萬噸,為奪取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的曆史性勝利,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蘇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感到必須重新估計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分量。以此為契機,中央人民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為在國內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和平條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