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火燎原_■ 紅色中華

■ 紅色中華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經過艱苦的鬥爭,使農村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大和鞏固起來。到1930年上半年,全國已建立大小十幾塊農村根據地,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四川、陝西等十多個省的邊界地區或遠離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區。這些地區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占優勢的仍是沿用舊的耕作方式的小農經濟,生產力低下。群眾中大多數人不識字,封建的家族統治和迷信習俗也很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帶著濃重的流寇思想和遊民習氣而嘯聚山林的綠林武裝。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既有利於革命力量的存在和發展,同時又使它的存在和發展遇到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難。為此,中國共產黨人在農村根據地內大力加強了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

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曆了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時是建立鄉、區、縣臨時性的政權機構——革命委員會,在條件具備後再召開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各級蘇維埃政府。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同國民黨政權性質根本不同的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會通過根據臨時中央來電製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通過臨時中央提供大會討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經濟政策》等法律文件。大會選出由63人組成的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

大會通過的《憲法大綱》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這個專政的目的,是在消滅一切封建殘餘,趕走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勢力,統一中國,有係統地限製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國家的經濟建設,提高無產階級的團結力與覺悟程度,團結廣大的貧農群眾在它的周圍,以轉變到無產階級的專政。《憲法大綱》還規定: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於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蘇維埃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大會閉會期間,全國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政權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下組織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並發布一切法令和決議案。

大會通過的《土地法》《勞動法》《經濟政策》等,以法律的形式把土地革命中實行的“平均分配一切土地”等政策固定下來,並規定廣大工農大眾享有勞動和取得物質待遇等項權利。

根據《憲法大綱》,11月25日,成立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項英、張國燾(一直沒有到中央

根據地任職)為副主席。會議還選舉毛澤東任人民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決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江西瑞金。

為了保證公民能夠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蘇維埃政府還頒布了選舉法細則,對於代表產生的辦法、選舉單位、代表的任期和定期向選舉人作工作報告,以及選民撤除代表資格等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在中央根據地進行過三次民主選舉。在選舉中,許多地方參加選舉的人占了選民的80%以上,有的地方達到90%以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例如福建上杭縣才溪鄉1932年10月選舉時,上才溪53個代表中,女的有16人,占30%。

在蘇維埃政權下,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真正做了國家的主人;他們的經濟生活由於擺脫了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和國民黨統治下的種種盤剝,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蘇維埃政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因而贏得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人民群眾踴躍參軍參戰,積極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如江西興國縣長岡鄉全部青年壯年男子16歲至45歲的407人中,參加紅軍或工作的就有320人,占79%;婦女負責進行支援前線的各種後勤工作,如參加田間生產、運輸隊、洗衣隊等;兒童負責站崗放哨、查路條。他們把保衛蘇維埃政權看做自己神聖的責任。中國革命戰爭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工農紅軍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人民群眾的熱誠支援是一個根本條件。根據地政權建設工作的開展,也為中國共產黨學會治國安民的本領積累了寶貴經驗。

根據地軍民在反對國民黨的軍事“圍剿”的同時,還為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進行不懈的鬥爭,加強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隨著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根據地的農業、工業、商業、交通、財政和金融等經濟工作,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1933年2月26日,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中央、省、縣三級設立國民經濟部。從4月起,各級國民經濟部陸續建立。人民委員會還先後在中央根據地召開兩次經濟建設大會,一次是8月12日至15日在瑞金舉行的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一次是8月20日至28日在博生縣舉行的北部十一縣經濟建設大會。毛澤東在南部十七縣大會上作了題為《粉碎敵人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 ,論述了在戰爭環境中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經過兩次大會的號召和各級政府的具體指導,根據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熱潮,各項建設工作逐步開展起來。

發展“對外貿易”,也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1933年2月,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下設

立對外貿易局。此後,鄰近國民黨統治區的一些縣也設立了對外貿易分局、采辦處、代辦處或采購站等。為了獎勵私人商業輸出輸入各種必要的商品,還實行某些日用品和軍需品暫時減稅的辦法。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在極端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的一項開創性工作。經過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在根據地逐步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雛形。在1934年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和結論 ,總結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曆史經驗,闡述了經濟建設的方針和政策。

根據地軍民在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進行了文化教育事業的建設。

根據地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幹部的教育。中央根據地於1933年3月創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主要培養黨、政、工會的幹部。1932年以後,還先後創辦中央列寧師範、江西第一短期師範、列寧團校、職工運動高級訓練班、中央農業學校、高爾基戲劇學校等,培養各方麵的幹部和技術人才。

為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蘇維埃政府采取了多種辦法。如建立夜校、半日學校、補習學校、識字班,設立識字牌、牆報,創辦報刊,創作演出戲劇等群眾文化活動。據統計,到1934年3月,中央根據地的江西、福建、粵贛等地,有列寧小學3199所,學生約有10萬人;補習學校4562個,學生約有8.8萬人;識字組2.3萬多個,隻江西一省約有12萬人;俱樂部1900多個,固定會員就有9.3萬多人。婦女在夜校學員中占很大比重。如在興國縣長岡鄉,女生占60%。

各根據地的新聞出版事業也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創辦了許多報紙、雜誌。1934年1月,中央根據地有大小報紙34種,其中《紅色中華》的發行量從3000份增至4萬份,《青年實話》發行2.8萬份,《鬥爭》雜誌發行2.7萬份,《紅星》發行1.7萬多份。根據地的革命文藝生活也很活躍,工農劇社、藍衫團 、俱樂部等,經常開展文娛活動,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

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在地瘠民貧、文盲眾多、戰爭頻繁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並取得一定的成績。一批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幹部和知識分子為這項事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過艱苦的努力,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對支援紅軍的反“圍剿”起了很大的作用。紅軍戰爭在實際上已成為中國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已成為積蓄和鍛煉人民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基地。然而,紅軍反“圍剿”勝利和農村根據地鞏固和發展的大好形勢,卻因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嚴重危害而斷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