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眾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_二、黨的群眾工作的現實狀況

二、黨的群眾工作的現實狀況

始終保持黨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在黨和群眾的關係中,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工人階級政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改變;而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黨、擁護黨,堅持黨的領導地位的立場同樣沒有改變。也就是說,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性質並沒有改變。但在全麵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曆史條件下,黨群關係所麵臨的客觀環境、任務等和過去相比確有很大不同。其中的關鍵就是執政,執政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曆史方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執政條件下,人民群眾所處的社會曆史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黨組織書記以新的視角看待黨群關係問題,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

(一)中國共產黨處在一個新的曆史方位

黨的新的曆史方位,就是“兩個根本性轉變”,即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根本性轉變帶出了三個必須要注意和解決好的問題。

首先,黨的地位的轉變是影響黨群關係的一個因素。早在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大《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就指出了執政是共產黨人麵臨的一個考驗,“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誌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為什麽得出這個判斷,因為執政就是掌握權力。執政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標誌,也使我們黨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表現為如何提高執政能力,用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如何防止權力對黨的侵蝕。

其次,黨的任務和曆史條件的轉變也是影響黨群關係的重要因素。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長期領導階級鬥爭的黨。從執政以後,開始把經濟建設看作是自己所承擔的曆史使命。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不僅提出了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且開始了由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曆史性轉變。這也是對我們黨的挑戰,即要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同市場經濟多元化要求的關係。黨既要具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又要具備協調利益、整合社會,進而鞏固群眾基礎的本領。這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和曆史性的課題。

最後,如何防止權力延伸到市場經濟資源的配置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敗的問題,這是影響到黨的生死存

亡的最重大的問題。“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全黨同誌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願,集中群眾智慧,使各項決策和工作符合實際和群眾要求。所有黨員幹部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絕不允許以權謀私,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

(二)人民群眾自身和利益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

新的曆史條件下,不但黨的曆史方位發生變化,而且人民群眾自身和其利益要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群眾自身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的群眾,獨立性、民主意識比過去大大增強。更需要注意的是,群眾的階層分化明顯。工人是我國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階層,總體上講,工人階級素質有所提高,但分化嚴重,由社會地位和收入大體相當的工人隊伍,分化瓦解為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產業工人等不同階層,整體差別很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的變化最為引人注目,階層分化也最為顯著。農民在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福利、環保等公共事業方麵與城市居民差別明顯,需求也明顯。除工人、農民外,還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它主要是由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兩個群體組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私營經濟獲得空前發展,龐大的私有經營者階層已成了我國獨立的社會階層。看待社會階層的分化問題,需要以執政黨的理念看問題。對於執政黨來說,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黨群關係麵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也是影響今天黨群關係的主要問題。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協調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可以說,沒有鄧小平開辟的新的經濟發展道路,就沒有改革開放的新局麵。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利益群體進行協調。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但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各方麵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市場經濟越發展,這一現象表現得越明顯。執政黨的功能就是善於進行利益協調,也就是進行利益結構的調整。

三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出了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問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注意擴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不是任何人恩賜的,是經過革命流血犧牲得來的。一方麵要看到,人民群眾參與選舉、參與決策、參與社會管理、參與監督,

這是憲法所賦予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另一方麵要認識到,從黨群關係的角度看,政治參與有利於政黨體係的穩定。政治參與有利於把不同利益群體納入到現有政治體製內消化。同時,這種參與有利於增進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認同感。因為通過參與,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實實在在地感到了當家作主。

(三)執政條件下的幹群關係有了新的特點

很大程度上,群眾對黨群關係的認識,不是根據其理論,而是根據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的表現加以判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新形勢下,我們黨麵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幹部中發生的貪汙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具體分析黨內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存在於少數黨員幹部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有些領導幹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形式主義與我們黨的宗旨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不相容的。它嚴重地妨礙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官僚主義作風,要害是脫離群眾、做官當老爺。在現實生活中,也確有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不同程度地滋長了官僚主義的思想和作風。我們要充分認識官僚主義的危害性,增強消除官僚主義的緊迫感。曆史和現實一再告訴我們,執政黨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會損害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甚至失去民心,喪失政權。

二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執政能力不強,影響到黨的執政成效。一些領導班子整體作用發揮不夠,推動科學發展、處理複雜問題能力不夠。這是目前黨員領導幹部中存在的客觀情況。總的來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呈現出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現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黨隻有更好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不斷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三是極少數黨的領導幹部脫離群眾甚至走向腐敗,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反腐敗是密切黨群關係、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執政條件下更是如此。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這裏必須使我們的領導幹部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