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一帶一路”戰略影響_二、“一帶一路”與文化傳播

二、“一帶一路”與文化傳播

33.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文化應如何發揮應有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動力,隻有促進文化交流,才能實現更深層次的麵向絲路國家的開放。

文化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先行作用。“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曆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曆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麵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因此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應發揮“人文先行”的優勢,製定規劃、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多領域交流合作。

34. 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為什麽要更加重視開展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一個涉及麵十分廣泛的社會係統,它涵蓋了不同人群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包容對話以及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最終形成“兵對兵,將對將,各行各業要通暢”的立體化互動格局。其中,考慮到語言、民族、宗教和製度差異造成的深刻隔閡,文化交流是人文交流最重要的載體,包括哲學、語言、曆史、音樂、美術、體育、科學、藝術、建築、飲食、服裝、旅遊等領域的深入交流,能夠跨越各種利益和認知的障礙,達到逐漸積累信任和認知的效果。此外,人文交流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努力,要著眼於長遠打算,不必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是人文交流最不受政治經濟關係影響的原因所在,是一種最具有免疫力的交往形式。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要切實重視推進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為政治、經濟和安全合作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和人文紐帶。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加強人文交流,不斷增進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係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一帶一路”真正應該重視的問題是如何跨越沿線國家民眾間的心理隔閡,包括民族恩怨、利益衝突、文化和宗教壁壘。隻有通過加強交流對話廣植人脈網絡,通過包容互鑒增加彼此友誼,通過共同進步實現互利共贏,才能走上一條和平發展的光明大道。

35. 如何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動中國與沿線各國廣泛開展文化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不僅能夠為其他領域的合作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更有助於發掘沿線深厚的人文資源,在交融往來中實現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共同澆灌人類文明這棵參天大樹。為此應在以下幾個方麵加強合作:

一是加強教育文化合作。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加強青年學生之間的友好往來。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鼓勵沿線各國互辦文化年、藝術節、文藝展演等交流活動,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讓各國的寶貴文化資源進一步為全世界所熟知。加強體育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

二是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聯合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加強傳媒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絡平台,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

三是加強醫療衛生合作。強化與沿線國家在傳染病防治等方麵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在婦幼健康、殘疾人康複以及艾滋病、結核、瘧疾等主要傳染病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

四是加強科技合作。推動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在生態、氣候、醫療、工程技術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五是加強公共外交。加強沿線國家之間政治團體的友好往來。開展城市外交,歡迎沿線國家重要城市之間互結友好城市。支持沿線國家智庫之間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等。加強民間組織交流合作,重點麵向基層民眾,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促進沿線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36.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有什麽積極作用?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向外界展示中國價值觀念,擴大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在國際上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海上絲綢之路起始經濟貿易,但其結果遠遠超出經貿範疇,伴隨經貿活動的是文化的交流,而且這種文化交流的影響也更為深層和久遠。

國家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當前,以文化和價值為核心和載體的國家軟實力,對一個國家世界地位的確立及其影響具有至關重要作用。曆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文化的傳播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有著良好的傳統,但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社會自身的文化與人們的價值觀念也不斷在發生著深刻而劇烈的變化。在與沿路各國的交往過程中,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認可,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接納,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於雙方對彼此的文化和價值的認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為這種文化和價值的交流,為國與國之間增進了解提供了重要載體。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麵的認識一個改革開放30餘年後的中國,可以更直接細致的感知和了解優秀的中華文明,進而接納,甚至吸收其優秀的成分,這種文化認同和接納為政治、經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沿路各國,很多國家在曆史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價值的浸潤和影響,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價值的認同和接納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在此基礎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國際和區域影響,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至關重要。另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價值的交流,有利於打破東西方各自為中心的自戀情結,讓西方看到擁有絲綢及四大發明的東方文明古國不僅擁有燦爛的曆史文化和文明,在新時期也形成了現代文明和優秀文化。同時,也讓東方國家看到西方近現代國家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利於吸收其先進的文化滋養和優秀的價值觀念,並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進文化和價值的升華,進一步提高民族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37. 在利用“一帶一路”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中要注意哪些方麵?

“一帶一路”不限於交通貿易,它實際上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是友誼之路、文明傳播之路。在向沿路各國,甚至世界展示和傳播文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堅持開放和兼容的文化發展方針,保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在內容上要去陳納新,吸收代表時代要求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在形式上,要充分發揮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接受世界新的文化傳播手段和文化形式、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構築能夠滿足文化發展要求的平台,建設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2)正確處理人類共同價值與地域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我們要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文明成果,當然包括文化與價值。一方麵我們要正視文化與價值所具有的“共同性”文明的一麵,積極吸收其優秀成果;一方麵要充分警惕某些域外文化與價值的局限性與消極性,當前,特別是要全麵正確認識西方社會所宣稱的“普世價值”所具有的獨特而具體的含義,謹防其消極影響和不利滲透。

(3)豐富和發展本國有影響力的核心價值體係。一個沒有核心價值體係的國家必然“行之不遠”,中國需要建立起一套對南海周邊國家有吸引力的核心價值體係,這是曆史經驗的告誡。在全球或區域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最深層次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的衝突與融合,要想在價值和信仰的衝突與磨合中取勝,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與信仰必須反映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方向,這種高勢能的文化采用當代最先進的文化形式,充分利用現代文化傳媒與傳播技術,在內容上應該符合人自身的解放訴求與人類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期望。

38.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意義是什麽?

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我們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要積

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實現沿線各國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

第一,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促進不同文明的發展。古絲綢之路既是一條通商互信之路、經濟合作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對話之路。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兩條通道所展現的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態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這些國家在曆史上創造出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這一具有廣泛親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第二,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夯實我國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各國間的關係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曆史文化宗教不同,隻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近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中國與沿線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及執行計劃,高層交往密切,民間交流頻繁,合作內容豐富,與不少沿線國家都互辦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遊推介活動等,在不同國家多次舉辦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機製,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遊、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國人民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我國同這些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第三,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文化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們要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同地區發展的前景對接起來,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39. 簡述“一帶一路”戰略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關係。

(1)“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戰略,戰略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戰略為國際社會共同的戰略,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麵、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麵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戰略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戰略是基於曆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製與平台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製與平台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麵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戰略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戰略亟需戰略突破口及戰略落實的抓手。在戰略突破口的選擇方麵,更具需求優勢、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台,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40. 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維度體現在哪幾個方麵?

(1)戰略共識維度。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戰略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係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

(3)戰略平台維度。戰略平台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台化機製。一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化機製;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台化機製;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台化機製;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台發展機製;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台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台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製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麵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製,彰顯尊重曆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

41. 簡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布局。

(1)規劃布局重點區域。根據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總體戰略布局,綜合考慮曆史淵源、文化資源狀況和文化產業發展基礎,確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區域。東線以山東、江蘇、浙江為重點;中線以福建、廣東為重點;西線以海南、廣西為重點。以沿海大城市及重點港口城市為依托,發揮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好等優勢,加強跨區域合作,支持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區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與東盟、亞太、阿拉伯、歐洲經濟圈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競爭合作能力,形成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國際交流合作大係統。

(2)發揮節點城市作用。發揮主要節點城市的樞紐作用,突出海上絲綢之路曆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依托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城鎮,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區域性文化產業發展高地,輻射帶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沿海有關節點城市圍繞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及絲綢之路港口群建設,加強跨省聯動,發揮地域、產業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支持大連、青島、連雲港、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廣州、汕頭、深圳、湛江、北海、海口、三亞等重要港口城市發揮技術、人才、交通、資金等方麵優勢,建設區域性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和遊客集散中心,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3)建設特色文化園區。支持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根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支持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竹器、刺繡等手工藝文化產業項目升級改造,建設特色文化園區。加強民族工藝品創意設計、文化旅遊開發、演

藝劇目製作、特色文化資源向現代文化產品轉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廣。按照統籌規劃、因地製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引導沿海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圍繞重點文化產業門類,規劃建設一批集聚效應明顯、孵化功能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大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實施一批具有較強示範性、帶動性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依托國家數字內容貿易服務平台,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積極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實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數字化內容建設工程,豐富絲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

4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有哪些?

(1)文化旅遊。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曆史文化名城及各級文物的保護、管理和開發,科學編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發展規劃。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係列品牌,建設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布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體驗消費場所,打造差異化的旅遊文化名街、名鎮、名村,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資源向文化旅遊產品的轉化。鼓勵旅遊資源與演藝娛樂、影視整合,通過文化創意改造提升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基地,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2)演藝娛樂。依托絲路文化資源,以市場為導向,創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情的國際化演藝精品。創建特色絲綢之路演藝品牌,融合科技手段創新產品形式,豐富演藝娛樂產品體係,延伸演藝產業鏈,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演藝娛樂行業發展壯大。布局一批具有絲綢之路元素、地方特色的演藝精品和演藝娛樂場所。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積極發展集演藝、休閑、旅遊、餐飲、購物、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設施,努力形成覆蓋城鄉的演出設施體係,形成若幹絲綢之路演藝精品匯集、集聚效應明顯的演藝娛樂特色產業集聚區。

(3)工藝美術。進一步增強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力度,堅持師徒傳承與多種教育模式相結合,堅持行業發展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推進工藝美術行業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深入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民族文化元素,開發特色文化用品、工藝品和旅遊商品,加強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走產業化、精品化道路。推進工藝美術行業集群化、品牌化發展,重點扶持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絲綢之路特色工藝美術企業。依托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化,量身打造民俗文化園或民俗文化展示廳,采用靈活互動的方法全方位詮釋絲綢之路民俗文化及產品,增強產品、企業市場競爭力。

(4)創意設計。促進海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創意設計能力,加強創意設計與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對接,推動創意設計成果轉化,提升各類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內涵。實施“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促進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的產品創意設計和製作生產。營造創意設計氛圍,不斷提高創意設計能力,提高特色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水平。重視青年設計力量,探索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共同搭建相關平台,促進各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青年人才的交流與溝通,推進建立青年設計人才交流框架和機構。

43. 如何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區域合作?

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要求,根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文化資源狀況,堅持統籌協調、聯動發展,加強沿線地區的文化產業分工和協作。積極開放文化市場,打破行業和地區壁壘,鼓勵文化企業跨區域經營,實現文化旅遊互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設相對集中的特色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基地。發揮現有區域合作框架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區域合作機製,加強整體規劃,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點突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布局。

建立相應工作機製,加強對重大問題、重點項目和重要產業政策的溝通協調,統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區域協調機製,通過結對幫扶、建立聯盟等形式,加強政策互通、相互投資、項目對接,形成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避免無序競爭。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骨幹企業與地方加強合作,促進資源整合和有效配置,發揮各自優勢,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創意設計和產品研發中心,引導創意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協會、行會、論壇、聯盟等民間組織和活動的作用,支持舉辦相關交流研討活動,為拓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44. 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的背景是什麽?

自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建設“一帶一路”逐步形成共識。2000多年來,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方經貿交流、文化融合、文明多樣性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世人所稱頌。2000多年後的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聯係的日益密切,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中,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文化不僅要成為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的紐帶,更要全方位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戰略布局,特別是要發揮文化產業在拉動經濟發展、擴大經貿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促進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等方麵的獨特作用。

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以西北、西南等欠發達地區為核心,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集聚區,在產業發展上不能再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要發揮後發優勢,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益的集約化發展的道路。同時,沿線地區又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可以將沿線地區相關省區和城市串聯起來,更好地發掘沿線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高社會吸納就業的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在切實增強絲綢之路國內沿線的文化產業優勢的基礎上,促進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做出應有貢獻。

45. 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麽?

第一,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是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舉措。文化產業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效應,還可以通過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理念,加強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溝通互信。因此,推動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加強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題中之義。

第二,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是優化我國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的重要探索。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概念的提出,體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理念在文化產業領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通過推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打破按照行業、按照行政區劃單打獨鬥的狀況,防止和克服盲目性,避免地區間基於短期利益的博弈,將會對改善全國範圍內文化產業區域布局問題起到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第三,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有助於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創造創新活力,特別是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文化特色,提供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可以有效推動沿線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的產業轉化,從而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優質文化產品與服務,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46. 媒體合作對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有什麽重要作用?

媒體合作是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必要環節。文化是溝通交流的橋梁,媒體作為文化的傳播者,積極加強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媒體間形成合作共贏,構建文化交流平台,倡導網絡金融,有利於共同促進沿途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傳遞正能量,有利於傳播中國以及中亞、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