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一帶一路”戰略影響_一、“一帶一路”與經濟發展

下篇

“一帶一路”戰略影響

一、“一帶一路”與經濟發展

1.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1)“一帶一路”有利於構築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它在繼續提升東部、南部沿海開放水平的同時,將帶動整個中西部地區的開發開放,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麵向全球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對於解決區域間發展差距問題,形成公平競爭與開放合作的統一市場,最終實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空間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麵,都是有利的。

(2)“一帶一路”有利於優化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它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由要素引入為主轉化為要素輸出與輸入平衡發展,即在加大資本、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相關產業“走出去”力度的同時,也加強資源、能源和高新技術引入。

(3)“一帶一路”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它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化解過剩產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推動低端製造業的區域轉移;拉動中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帶動沿海地區優化外貿結構;擴大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增強電力、高鐵、工程、機械、汽車產業等相對成熟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4)“一帶一路”有利於創新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合作的方式。它通過漸進式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等合作方式,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投資機會;通過建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及絲路基金,可以進一步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推動亞洲乃至世界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提高我國金融業務國際參與度和話語權。

(5)“一帶一路”有利於保障我國的經濟安全。它不僅通過沿線各國保障陸上、海上資源能源運輸線的安全,也有利於通過沿線國家實現我國資源能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發達國家的市場依賴,減少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增強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既實現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也促進地緣安全。

2. “一帶一路”的六條經濟走廊分別是什麽?

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依托,建設六條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關鍵工程。

一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這條經濟通道連接東三省,向東可以抵達海參崴出海口,向西到俄羅斯赤塔進入亞歐大陸橋,具有運輸成本低、時間短,經過的國家少、海關通關成本也低等優勢,是一條潛力巨大的經濟走廊。

二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是一條從中國東部城市江蘇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港的國際化鐵路交通幹線,全長10900公裏,輻射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何依托便捷的鐵路運輸係統,推動沿線國家通關便利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建設一條便捷高效的經濟大通道,是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課題。

三是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這條鏈接中國—中亞和西亞沿線國家的經濟走廊是一條能源大通道,是中國—中亞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的必經之地。

四是中巴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將北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南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一條貫通南北絲綢之路的樞紐,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

五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盡管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但各方合作潛力巨大,特別是將珠三角經濟圈與印度經濟鏈接起來,對沿線國家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六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該經濟走廊東起珠三角經濟區沿南廣高速公路、桂廣高速鐵路,經南寧、憑祥、河內至新加坡,將以沿線中心城市為依托,以鐵路、公路為載體和紐帶,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基礎,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區域分工、聯動開發、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體,開拓新的戰略通道和戰略空間。

3.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格局是怎樣的?

(1)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東部、中部和西部3大梯度。

東部板塊,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規模較大,進入工業化中期,依靠體製改革與擴大開放,持續高速增長。

中部板塊,呈現出兩種發展類型,一是資源型高收入國家,如中東石油輸出國家;一是資源型欠發達國家,如中亞等資源型國家,處於較低的工業化階段,國家依靠資源貿易,處於欠發達階段,經濟增長緩慢。

西部板塊,歐盟等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階段,表現為技術驅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總量大,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相對緩慢。

(2)“沿海、沿河、沿路”經濟和城市化空間格局特征顯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形成“沿海、沿河和沿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空間格局。沿海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區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地區。沿河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區域主要分布在8個大河城市帶。沿路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區域主要分布於歐亞第一大陸橋、第二大陸橋、第三大陸橋沿線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化水平空間上呈西北高東南低,而城市區域人口總量則呈東南高西北低的趨勢。

4.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大板塊各有什麽特征?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中西三大板塊產業分工協作不合理,發展互補性強。

東部板塊,東亞、東南亞部分國家經濟區,作為全球製造工廠,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係,資金、勞動力、技術資源豐富,是最為矚目的製造加工品輸出地。服裝、木材製品、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從這裏輸向全球。

西部板塊,歐洲國家科技先進,工業發達,占據產業微笑曲線研發和製造、品牌和知識產權高端,牢牢地掌握著全球化下高附加值的收入鏈。但主要自然資源缺失,迫切需要對外拓展發展空間。

中部板塊,中東、北非和中亞地帶主要依靠石油輸出發展經濟,西亞、中亞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產業體係單一。東南亞、南亞部分國家產業具有一定基礎,但中部板塊國家總體處於產業微笑曲線傳統製造、資源輸出低端,能源、礦產等資源富集,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其他國家合作發展的重點領域。

5.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包括哪些新內涵?

當前,新常態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1)從增長動力看,經濟轉型升級意味著動力轉換。一是需求拉動出現新變化。二是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三是資源配置動力內生化。

(2)從經濟結構看,經濟轉型升級意味著結構優化。一是產業組織出現新特征。二是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三是區域統籌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3)從發展質量看,經濟轉型升級意味著提質增效。一是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高。二是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三是增長的包容性不斷增強。四是有效化解各類風險。

(4)從製度環境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一是由政府主導型經濟轉為市場主導型經濟。二是政府宏觀管理更加科學有效。三是政府全麵推進依法行政。

6. 我國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工業比重大,附加值低,服務業發展滯後。我國經濟的增長過度依賴重工業,對於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夠重視,致使我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比較差,大多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產業中。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的發展缺乏技術創新與品牌意識,不利於新型產業的發展,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視品牌的力量,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擁有自己的核心產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7. 我國經濟轉型麵臨哪些障礙?

(1)觀念陳舊。我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般認為發展就是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各個領域的發展與競爭意識比較強,在這種環境下,快節奏的激烈競爭使一些地方性政府落入到數字化的簡單對比中,各地的GDP錦標賽競相開展,他們熱衷於比速度、比數量、比規模,認為發展就是增長,增長就是發展,將經濟的發展簡單的定義為一些項目數字的增長,過於在乎總量、速度等指標,忽略了質量以及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狂熱性的觀念誤區主要表現在“唯GDP論”上,我國各級政府將GDP的增長層層加碼,層層競爭,甚至把GDP的增長與領導的業績直接掛鉤,這種明顯的急功近利的觀念是我國經濟模式轉變的主要障礙。

(2)體製障礙。目前,我國產品的生產標準比較低,修改周期較長,替代速度慢,這些因素都是製約我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使我國的經濟在粗放型模式下很難轉變;另外,經濟體製在產權權益上分配不合理,大量的壟斷行業占著很多經濟資源,製約著企業的發展與成長,而市場調節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更加增長了壟斷企業的氣勢,不利於經濟模式的轉變;再者,我國稅收模式不合理,稅收結構本身鼓勵的就是重型工業的發展,不利於經濟轉型的發展。

(3)增長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對政府性投資的依賴性比較強,居民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例不大。另外,不合理的投機結構也製約著經濟轉型的發展。我國房地產企業發展迅速,很多投資都集中房產業,而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少,廠房和生產設備的投資水平遠遠滿足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使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與不穩定性增大。

(4)缺少創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始終重視“創新”二字,雖然創新的口號始終沒有停,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創新速度緩慢,創新的發展滿足不了當前經濟轉型的需要。我們一直說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提高生產力的基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和解放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提高和解放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的發展又離不開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批批高科技產業的助推,經濟模式的轉型也隻是紙上談兵。

8. 在“一帶一路”的理念下我國經濟怎樣轉型?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在“一帶一路”的理念下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與交流,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促進了經濟轉型的發展。

(1)經濟體製的轉變。當前,國際環境不是太好,進出口貿易受阻,必須著力發展國內經濟,擴大內需,提高國內消費。做到這一點必須增加普通大眾的收入,隻有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消費,提高國內需求,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國內消費的環保意識,為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過去政府的投資行為不合理,投資的對象主要是過剩產業,所投資的乘數作用較小,並不對經濟發展起太大的作用,如果改變原來的經濟體製,有效落實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居民收入,帶動消費結構的升級,就可以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2)加強“內驅外引”。麵對變幻莫測的國際發展環境,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強化“內驅外引”,首先突出投資驅動,著力加強服務業等新型產業的投資,通過加大自主創新與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重大項目的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加強內驅主要是強化國內重大項目的發展,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化服務業等,加大製造業、社會事業項目的投資。其次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資本要素外部投入向科技創新內在驅動方向轉變,製定一係列科技創新的優惠策略。擴大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提升科研層次和水平的發展,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動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的發展,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真才實學的高端人才,建立人力資源培訓基地,為經濟轉型提供人才的儲備與支持。另外要加強招商引資,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政策目標,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加強與各個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我國經濟轉型開辟道路。

(3)轉變觀念誤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要轉變錯誤的發展觀念,利用科學的發展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本質區別,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能隻注重片麵的經濟增長,還要注重經濟的平衡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增長。另外,設立合理的政績考核目標,不能單純以GDP的發展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高低,要積極遏製“數字”攀比風,積極發揮政績考核的正確作用,引導各級政府用正確的觀念對待經濟的發展,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方法,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9. “一帶一路”戰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勢有哪些?

“一帶一路”會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帶”依托國際大通道,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經濟走廊。同時,上合組織決定開辟從連雲港到聖彼得堡的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總裏程近8500公裏。中國—哈薩克斯坦(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項目已經啟用,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個實體平台。“一路”依托重點港口城市,建設中緬印經濟走廊、泛北部灣沿海國際經濟走廊、中越經濟走廊、中新經濟走廊等五大西南國際經濟走廊,打造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一帶一路”將以通路、通航、通商為突破口,加大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力推優勢產業發展。

10. “一帶一路”怎樣促進出口增長?

“一帶一路”輻射中國—中亞—西亞、中蒙俄等幾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貨物和服務出口占全球總量的23.9%,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補性和合作潛力為中國出口提供新的增長點。當前,我國對東盟、非洲、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的雙邊貿易增速明顯高於平均增速,我國連續五年成為東盟第一大交易夥伴。

“一帶一路”將推動以項目承包等形式輸出勞務及先進的裝備、技術、管理等,使其完成由低端製成品、消費品向高新技術的出口轉型,打造係統化的貿易產業鏈。此外,周邊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同比較優勢,在交通、通信、農業、化工、紡織、能源、金融、科技等諸多領域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的空間廣闊。

11. 麵對“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的建設,我國政府應該有何作為?

第一,政府不能代替市場發揮作用,而是應該有效發揮政策工具的調節作用,做好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對市場起到進一步規範和激發企業活力的作用。

第二,國家應著力打造東中西部聯動的國際大通道,在內陸構築一些國際大通道或者經濟走廊,直接和國際市場連接,這是提高我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渠道,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優勢互補的作用,東部的豐富要素資源可以為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提供要素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定要采取聯動發展的方式。

第三,應加快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平台的建設,其中包括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園區以及保稅區等,形成一些資本、商品和人才聚集池,利用國際大通道進行整合,推進對外開放。

第四,推進產業布局調整。隨著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製造業麵臨轉移或者轉型的壓力,如果向周邊地區布局,特別是沿邊地區布局,就可以利用跨境的低勞動力成本,同時為進入國際市場找到一個好的跳板,這樣一個布局是通過完善相應的平台創新或者平台建設來逐步實現的。

12. “一帶一路”的逐步推進將為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帶來哪些戰略機遇?

首先,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製造業海外投資。當前“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相當可觀,與之相關的工程建築、鋼鐵業、建築材料業、裝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乃至通信、電子、化工等製造業都將獲得強勁的增長驅動力。

其次,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將改善沿線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基礎設施條件的提升將降低運輸成本,同時提高運輸效率。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不僅會催生大量跨境貿易和人員流動,還會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向直接投資。

再次,沿線國家間的產業合作將推進中小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一方麵,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整體投資環境改善將為中國中小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創造更好條件;另一方麵,沿線國家間產業合作的加強會減少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障礙。

最後,“一帶一路”將拉動服務業投資。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生產服務業境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將推動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拓展;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會刺激貿易、運輸、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境外直接投資。

13.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我國推動經濟重心西移有何幫助?

西北五省區作為古絲綢之路中國段的主體,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段建設的重點區域。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北地區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西北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了明顯進步。但與此同時,西北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受偏居內陸等因素的影響,西北各省區經濟外向化程度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這不僅阻礙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且對於中國整體經濟增長造成了消極影響。中國與亞歐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形成橫貫東中西的對外經濟走廊,有助於全麵提升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水平。今後,西北地區不僅可以與國內的東北、中部、東部地區加強經濟聯係,向東承接產業轉移,而且可以向中亞及其周邊國家擴大開放,大力發展麵向中亞及周邊國家的外向型經濟,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助推西北地區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西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一方麵可以縮小其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另一方麵可以彌補東部地區經濟增長乏力所造成的缺口,保障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推動中國經濟重心西移。

14. 怎樣加強國際區域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包含多樣化的金融市場環境和製度安排,僅靠單邊努力難以發揮協同作用、應對風險挑戰,必須建立健全多邊金融合作機製。

(1)加強區域金融監管合作。以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東盟與中日韓(10+3)金融合作機製等為主要載體,從多邊合作入手,逐步建立“一帶一路”區域金融監管合作機製。一是強化區域監管當局間的協調一致。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監管當局間的溝通互動,擴大信息共享範圍,提升在重大問題上的政策協調性和監管一致性,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製。二是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體係。實現對“一帶一路”區域內各類金融風險的有效分析、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風險隱患,確保區域金融安全穩健運行。三是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製。完善共同應對風險和處置危機的製度安排,協調各方的行動,共同維護區域金融穩定。

(2)促進金融機構雙向進入。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機構互相設立跨境分支機構,提高沿線國家的金融一體化程度。一方麵,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通過在沿線國家設立銀行分支機構配合裝備產能輸出,增進對當地經濟金融環境、投融資政策的了解,與當地金融機構開展銀團貸款、並購債券、融資代理等金融合作,以銀行的跨境一體化經營服務於跨境產業鏈。另一方麵,歡迎沿線國家金融機構“走進來”。沿線國家金融機構來華設立分支機構,將為我國企業利用其海外豐富網點資源和地緣優勢“走出去”提供直接觸點,為跨境商業合作提供跨境結算、資金池、內保外貸等金融服務,豐富我國跨境金融支持載體,做大做強多邊金融機構。

(3)成立多邊金融機構。我國已牽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旨在以共同出資、共同受益的多邊金融合作方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資金支持。國際金融機構正式運作後,要充分發揮其在金融支持“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領軍作用,重點是撬動各國、各界資本共同參與。一是充分發揮中國政府的影響力和信用背書作用,吸納成員國乃至全球資本。二是持續擴大業務範圍、提升服務價值、強化協調能力,以豐厚回報凝聚各國金融資源。三是保持開放、包容、公平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增強自身信譽、穩定資金來源。

15.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多元化主要有哪些表現?

當前,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正逐漸轉變為多邊合作機製框架下以貨幣和信用為基礎的貿易。“一帶一路”的貿易合作,主要體現為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金融合作上的形式多樣化。金融合作多元化主要包括:

(1)開展雙邊貨幣互換和本幣結算。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與絲綢之路沿線多個國家中央銀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和雙邊貿易本幣結算協議。貨幣互換方麵,2008年以來,我國已經與韓國、馬來西亞、阿根廷、泰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多國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2)互設金融機構與項目融資合作。目前,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多個國家廣泛開展了互設金融機構與項目融資的合作。在項目融資合作方麵,中資金融機構也對“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合作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3)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促進各國債券市場的不斷開放,推動區域金融市場合作加深。亞洲債券市場倡議在推動區域債券市場發展、促進債券品種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債券市場監管合作、完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16.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往來有什麽特點?

第一,雙邊貿易增速較快,但在沿線國家貿易中的整體占比不高。這表明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化,雙邊貿易增長將具備很大潛力。

第二,雙邊經貿往來結構不平衡,除西亞北非外對我國貿易普遍逆差。在沿線包括的國家中,僅有蒙古、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馬來西亞、泰國、馬其頓、斯洛伐克和7個中東產油國共14個國家對我國貿易實現順差。

第三,雙邊經貿往來地區間差異較大,中東歐、部分獨聯體國家對我國貿易依賴度較低。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北非,俄羅斯、蒙古及中亞地區貿易量在1000億美元以上,貿易規模較大,其中與東南亞11國貿易突破4400億美元,但對其他幾個地區貿易量較小。

17. 如何突破貿易瓶頸,打造支持“一帶一路”經貿往來的金融大動脈?

為有效破除“一帶一路”貿易發展瓶頸,商業銀行必須發揮專業優勢、推動業務與服務模式創新,進一步幫助企業深化貿易夥伴合作關係、優化經貿往來環境、提升商品貿易競爭力、有效規避各類風險。

第一,大力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突破交易貨幣的瓶頸。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深入,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融資與投資過程中使用占比不斷提升,產品更加多樣,流動渠道更加暢通,在幫助企業降低因匯率變動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人民幣計價貿易與投資機會。

第二,主動調整對外貿易結構,突破貿易不平衡的瓶頸。我國與大部分沿線國家的貿易呈現順差,為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阻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我國有必要主動調整貿易結構,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平衡,實現各方互惠共贏。

第三,創新銀行服務模式,突破貿易便利化水平低的瓶頸。“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整體仍相對較低,物流、海關等貿易服務、管理綜合水平不高,貿易便利化水平製約了雙邊貿易的發展。要不斷創新銀行服務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化。

第四,加快海外機構建設,突破境外金融服務的瓶頸。商業銀行應積極做好布局,一方麵結合客戶業務特點,以我國在各區域重點貿易夥伴國為優先目標,完善機構設置;另一方麵加強與未設機構沿線國家的主流銀行同業授信及互委業務關係的建立,通過開展信用證、保函等基礎結算和貿易融資、項目融資、銀團貸款等業務合作,擴大對我國企業貿易金融服務的覆蓋麵。

第五,發揮風險管控專業性,突破貿易風險的瓶頸。商業銀行要發揮專業經驗,嫻熟運用國際規則幫助企業開展貿易,還要發揮自身在國別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多方麵的風險管控專業能力,運用資金交易、保值避險等產品服務及風險管理工具,幫助企業規避交易風險。商業銀行還應積極發揮在國際組織、專業機構的作用,在規則製定過程中為中國企業爭取權益。此外,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也應充分發揮植根本土、了解當地市場交易環境的優勢,幫助企業做好風險提升與交易對手的甄別工作。

18. 如何營造“一帶一路”經貿往來的良好環境?

第一,加快推動區域貿易協定與貿易便利化建設,營造公平、便捷的貿易環境。要加快推進中國—海合會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積極提升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歐盟、印度等的貿易自由化水平,以多點開花的貿易布局優化與沿線國家貿易結構、擴大市場規模。同時積極深化與周邊地區海關、邊檢等的合作,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第二,政府機構助力貿易項目的撮合與推進。“一帶一路”地區沿線貿易環境複雜,單純依靠金融機構與企業自身推動貿易難度較大。要充分借助政府間的外**作推動經貿往來,發揮我國政府代表團隊、使領館的作用廣泛吸引交易對手,同時輔以銀行專業支持,形成“政府搭台、銀企唱戲”的良好貿易撮合機製。

第三,明確產業發展導向,貨物貿易產業升級與服務業發展雙管齊下。政府部門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差異化支持貿易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同時指導金融機構針對性加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以服務外包的發展與服務貿易的擴大帶動貨物貿易發展水平。

第四,在岸金融與跨境金融緊密結合,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隨著上海等地自貿區建設的深入,配套金融改革的範圍也從在岸金融向跨境金融逐步延伸。要給予商業銀行更大的跨境金融創新自主權與靈活性,以便商業銀行境內機構、海外機構更好地聯動,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經貿企業差異化金融需求。

第五,推動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銀行業務聯動創新。一是建議優化外匯儲備運用方式,整合商業銀行客戶、產品資源與絲路基金資金優勢,創新絲路基金與商業銀行支持貿易發展的合作模式,切實發揮外匯儲備對經貿發展的支持作用。二是深化商業銀行與信用保險公司、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業務合作,發揮政策性金融擔保作用,支持商業銀行擴大“一帶一路”貿易融資投放力度。

19.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中國將從哪些方麵推進與沿線國家的合作?

投資貿易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傳統領域,也是大有可為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在以下幾個方麵加強合作:

一是努力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沿線國家宜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方麵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麵的多雙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實施。改善邊境口岸通關條件,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

二是努力促進貿易轉型升級。進一步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係,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起來,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

三是努力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加強與有關國家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消除投資壁壘,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協調解決工作簽證、投資環境、融資需求、優惠政策等問題。

四是拓展相互投資領域。繼續推動在農林牧漁業及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海水淡化、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等領域合作。加大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遊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製。

五是努力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加強與有關國家在產業鏈條上的分工合作,推動上下遊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積極與有關國家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中國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鼓勵本國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

六是樹立投資合作新典範。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支持中國“走出去”企業按屬地化原則經營管理,積極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20. 如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資金融通領域的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的融資支持,經貿合作也將形成大量的貨幣流轉,因此,資金融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一方麵,要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係、投融資體係和信用體係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有關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組建。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另一方麵,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進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製。積極與有關國家共同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製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係統。加強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21. 什麽是區域經濟國際化?其模式主要包括哪幾種?

區域經濟國際化是指一個地區的經濟通過生產、投資、金融和貿易,使該區域的資本、信息、技術、勞動、資源等要素超越區域界限,使地區的經濟發展超越區域界限,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過程。區域經濟國際化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自身特有的曆史、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實現區域國際化過程中對企業、產業、商品和要素市場、社會環境國際化的發展戰略選擇。

區域經濟國際化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東亞發展模式。指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東亞地區出現的區域性經濟高速持續增長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現象及其運行方式。東亞模式在實施“外資主導型”對外經貿戰略的同時,致力於提高自身資本實力,注重社會公平。二是拉美發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依靠自身資源和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量利用歐美外資,通過實施貿易替代和進口替代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發展模式。三是我國的蘇南、溫州與珠三角模式。蘇南地區的國際化模式是政府主導,實施以加工貿易和“引進來”為主的國際化戰略模式。珠三角模式則是以港澳台和國外投資帶動的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發展模式。溫州模式是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家庭工業為起點,由民間資本自發形成的“小商品、大市場”格局的模式。

22. 如何在“一帶一路”進程中推進區域經濟國際化創新模式?

當前,隨著國際市場供求關係、國際產業分工的調整,國際資本的流動更加關注市場機會和投資成本。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基礎、資源承載、資本實力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因此,在“一帶一路”進程中推進區域經濟國際化,必須創新模式,主動適應國際國內正在發生改變的經濟發展趨勢,走出一條“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區域經濟國際化道路。“引進來”應注重提質,“走出去”應注重擴麵。一方麵,要繼續堅持“引進來”戰略不動搖,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更加注重外資的質量,多考慮外資所能外溢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多研究外資項目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影響力,不能“撿到籃裏都是菜”,要讓外資的進入最大限度地為某個行業或領域做到提質增效。另一方麵,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放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一些領域和企業在技術、資本、管理等方麵

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率水平降低,更應當積極主動地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發揮我國一些行業的優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強對外投資,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布局,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國際化水平的提升。

23.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完善籌資機製的途徑有哪些?

“一帶一路”戰略資金需求量巨大,政府難以包打天下,必須創新籌資機製,鼓勵社會多元化投資。

一是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一帶一路”信貸項目。完善民營資本參與海上絲綢之路銀行的收益分配機製,進一步激發民營資本的參與熱情。結合混合所有製改革,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導的“一帶一路”股權投資基金。

二是要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投融資模式的配套製度建設。盡快明確PPP等模式的合規性,擇機將其提升到立法層次,並適度給予一定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上,由規劃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有意識地設計多個PPP等創新方案,盡快進入招標實際操作,發揮範本的引領帶動作用。

三是要吸納境內外資金支持戰略開發項目。充分依托政府信用,向境內外金融市場發行“一帶一路”戰略專項債券,引導外匯儲備、社保、保險、主權財富基金等參與“一帶一路”投資。

24. 簡述絲綢之路上的貨幣發展曆程。

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也是一條貨幣之路。縱觀中國絲綢之路的發展曆史,可以看出貨幣流通與絲路貿易的發展息息相關。而近代貨幣信用製度的出現,則標誌著海上絲路貿易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絲綢之路始於西漢時期,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絲路貿易發展的同時,中外的貨幣流通和信用製度也得到發展。在陸上貿易最為繁榮的隋唐時期,主要以商品輸出為主,而貨幣和信用的輸出相對較少。當時的貿易主要以互市貿易、朝貢和絹馬為主。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頒布過“金鐵並不得與諸蕃互市”的勒令。以後各代也發出過類似的禁令(即朝廷嚴禁貨幣輸出)。由於我國古代商品貨幣關係不發達,統治者可能擔心貨幣流出造成財政困難。

隨著陸路交通受阻以及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早期出現少量的貨幣輸出,隨著建立白銀本位製,中國開始表現為商品輸出、白銀流入的特點。宋代和明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時期。中國輸往海外以金、銀、銅錢、絹和瓷器為主,從海外輸入香料、珠玉、象牙和犀牛等奢侈品。自南宋以來,中國大量購買海外珍寶、香料、藥材,造成長期貿易逆差,金、銀、銅錢大量外流,成為一個嚴重問題。蘇門答臘島等地,流通使用中國銅錢,甚至引起“錢荒”,就與銅錢大量流出有著密切的關係。

鄭和下西洋之後,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中國與西方的貿易開始表現出商品輸出、白銀流入的特點,國際收支隨之逆轉。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促成了白銀本位製的建立,並且白銀的地位更加突出,銀錢體係得以建立。

到了近代,國家之間的海上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考慮到易地兌換的難度和貨幣運送缺乏安全性等因素,近代貨幣信用製度應運而生。新式銀行把貨幣、信用逐步與貿易發展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規避了貿易風險,極大地優化了外貿結構和運作。此外,近現代貨幣信用製度還促進了貿易融資,支持了技術和貿易的緊密結合。如股份公司通過承兌、貼現、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方式為貿易融資提供便利,擴展了貿易範圍和規模。

25. “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什麽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加深。盡管人民幣在貿易領域的跨境使用程度已達到較高水平,但與主要國際貨幣相比,人民幣在投資和儲備功能的國際化方麵仍處於初始階段,加快推動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關鍵。

“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一方麵,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另一方麵,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當地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將推動人民幣在更多的區域中心使用,有助於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商業機構也應強化相關的風險控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溝通磋商,充分發揮多邊、雙邊、區域、次區域的業務合作機製和平台作用,擴大利益契合點,推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26.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人民幣國際化麵臨哪些挑戰?

在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之前,美國推出了新絲綢之路戰略,俄羅斯倡導亞歐合作模式,歐盟提出構建歐洲與中亞的戰略聯盟,一場大國的博弈已經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會遇到嚴峻的挑戰。

第一,多國貨幣博弈加劇。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不僅給美國帶來不菲的鑄幣稅,還使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強大的外部性,對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管理都有影響。人民幣在中亞、中東地區地位的提高,可能會引發不同經濟體的貨幣競爭,甚至帶來一定的政治經濟矛盾。

第二,我國商品、金融期貨市場不發達,難以實現石油、糧食、礦產品等國際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中國雖然已經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在石油現貨市場有一定的定價權,但是中國的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都不夠,還沒有建立高度國際化的商品期貨市場。如果中國不能盡快建立起包括石油、黃金、糧食、礦產品在內的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期貨市場,不能建立高效的遠期價格引導平台,中國就很難真正掌握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人民幣國際化也就缺乏支撐。

第三,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較低。由於受到嚴格監管、資本管製、國外市場壁壘等諸多因素的製約,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明顯落後於工商企業。而且,走出去的金融機構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以及少數歐美國家,絲路沿線國家金融機構數量極少,絲路經濟帶建設缺乏足夠的金融機構的支撐,意味著人民幣貿易結算和金融交易缺乏有力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文化差異大。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金融模式具有特殊性,借貸雙方可以參與投資和合作共贏,但不能收利息,這與中國的金融模式相差甚遠。如果不能盡快熟悉和掌握這些國家的遊戲規則,人民幣國際化就會麵臨較大的文化衝突,難以達到新的高度。

27.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思考與突破口有哪些?

第一,明確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定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需要正確處理人民幣與美元、歐元、盧布之間的關係,應該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尊重市場主體的貨幣選擇,不一定特別強調在雙邊貿易、投融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取代美元或其他主要貨幣,以降低不必要的摩擦。實際上,不少沿線國家自身就有較強的使用人民幣的主觀意願,隻要中國堅持發展雙邊貿易,並且堅持投資拉動、促進貿易,增加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的便利性,切實降低人民幣的交易成本,就可以自然形成人民幣區域化,使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更加堅實。

第二,分階段有重點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崛起的一項長期戰略,必須根據政治環境好壞、市場接受程度、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絲路經濟帶建設中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以便更好地配合和推動道路相通、貨物相通。

第三,以能源計價和貸款作為突破口。在上海自貿區以及中東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大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能源、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鼓勵主流國際投資機構參與市場交易,使之成為國內外金融主體都參與的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國際競爭的高端是規則,中國應該充分借鑒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建立並完善一整套人民幣大宗商品定價的市場規則和機製,從而獲得人民幣石油、天然氣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期貨定價權,引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現貨市場價格,夯實人民幣能源、大宗商品計價結算的市場基礎。由於當今貿易具有貸款、投資驅動的特征,應該發揮人民幣貿易融資和直接投資的積極作用,在重大支撐項目建設中,有意識地將能源、資源產品作為抵押品和還款保障,例如製定“石油換貸款”計劃,通過掌握一定的能源、礦產品、農產品供給,從供求兩個方向同時發力,推動人民幣大宗商品計價結算,使人民幣計價結算功能實現質的飛躍。

第四,創新金融合作模式,組建國際銀團以清掃文化障礙。絲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產業園區、經濟新區建設需要大規模、長期的資金支持,為了建立一個高效的金融支持體係,中國必須創新金融模式,在絲路沿線國家的關鍵城市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建立適當的人民幣離岸和在岸市場的互動機製,滿足境外人民幣資金需求,並引導人民幣金融產品定價。

28. 怎樣建立區域金融安全保障機製?

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金融安全挑戰壓力加大,有必要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金融安全保障機製,抵禦要素波動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各類金融風險,維護良好的投融資環境。

(1)夯實國家金融安全保障基礎。隨著金融開放進程加速,根據“三元悖論”,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流動性之間的矛盾加大,外部金融風險可能更迅速、更直接地衝擊我國的金融安全,必須盡快提升國家金融安全保障能力。一是進一步理順金融要素價格市場形成機製。有效的價格體係是壓縮套利空間和防範外部衝擊的必要條件,要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以上海銀行間同行拆放利率(Shibor)為完善基準利率的形成機製和傳導機製的支點,拓展利率市場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二是完善國家金融風險預警體係。緊密跟蹤國際金融形勢變化,設立國際遊資的預警體係和機製,對金融風險進行分類分級綜合管理,製定國家應對突發性金融風險的處理預案。三是牽頭區域成員國共同成立金融穩定基金。發起建立金融風險國別援助機製,減緩金融風險蔓延、加劇,確保區域成員國金融安全。

(2)強化企業金融風險抵禦能力。在海外投資和產能輸出過程中,要不斷提升企業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一是完善企業金融風險管理體係。引導企業加快構建對外投資金融風險控製和防範機製,建設境內外機構的全球統一風險管理平台,實現境內外風險戰略的統一、政策製度的統一、風險計量的統一以及風險評估的統一。二是發起海外投資風險補償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針對海外投資風險特點,設立援助性基金,提升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的緩釋能力。三是加強金融風險信息服務和谘詢服務。商務部、人民銀行等政府部門和社會專業谘詢機構要充分利用其經濟信息資源優勢、專業能力,為企業提供海外投資金融風險信息服務和解決方案。

29. 在絲綢之路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中怎樣實現區域資源合作互贏?

通過簽署自貿協定等各種經貿合作協議,技術、資金相對短缺的資源出口國和資源稀缺的經濟相對發達國家可以開展全方位的資源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實現路徑有二:

第一,市場主導合作共贏模式。邏輯框架是:在國際合作日益開放和深入的大背景下,資源大國開放本國礦業市場,依托資源優勢,積累經濟建設資金和引進先進技術所需外匯,為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資源需求國礦業公司通過股權並購、風險投資、購買產能等方式參與東道國資源開發,為本國經濟發展謀取長期穩定的資源供應保障。這種模式具體包括股權並購、風險勘探、購買產能等不同實現形式。

第二,國際地緣戰略合作模式。邏輯框架是: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資源安全是國際地緣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圍繞資源合作,具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國家,通過簽署相關協議,資源稟賦豐裕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長期、穩定的資源供應,從而拓展各自的戰略空間,實現共贏的戰略目標。這種模式包括合資開發、建立能源共同體、組建戰略聯盟等合作實現形式。

30. 怎樣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共同體?

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共同體分三步走:

第一,塑造區域共同市場,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探索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和結算,為自由貿易區發展奠定基礎。一是擴大人民幣支付結算的範圍和對象,選擇性地改變、突破和打通國際貿易格局下的人民幣國際支付結算的通道,培育和擴大人民幣國際結算的專屬群體和特定領域,其中能源領域的人民幣國際支付與結算是突破重點,尤其是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上的人民幣結算。二是推進中國—中亞區域金融一體化、中國—東南亞人民幣區域化以及中歐雙方之間的貨幣清算機製與雙邊結算機製。中國聯合中亞各國,在地區戰略層麵共同建設多層次市場化投融資體係,提供區域貿易融資及人民幣跨境服務,依托大量的投資和經濟貿易來往,塑立人民幣在東南亞諸國的儲備貨幣地位。

第二,在條件成熟的國家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一是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為自由貿易區,推動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二是在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實現的基礎上,創造東亞經濟與西亞、南亞及歐盟經濟對接的良好基礎和條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入擴展階段,進一步將自貿區範圍向歐亞兩端伸展,作為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三是建立中國—獨聯體國家自由貿易區。

第三,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共同體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包括眾多經濟體,這些經濟體之間經濟社會製度不同,運行體製相異,發展水平懸殊,貿易政策難協調。但“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在曆史上已自發形成了密切聯係的經濟活動,這種以市場為動力的一體化,繞過了影響貿易、資本流動和其他經濟交流的製度和法律障礙。因此,建議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合作共同體”,共同體內堅持非歧視性原則,采取自主自願、協商一致的合作原則,所作決定采用“靈活協商”或“實質性多數”方式。

3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經貿領域有哪些功能?

在經貿領域,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功能可以進行以下定位:一是保障貨物自由貿易、要素自由流動的基本功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具有現代意義的通道,不僅是海上運輸通道,而且還包括航空運輸和管道輸送方式,以及陸地通道,其基本定位就是保障“貨物自由貿易、要素自由流動”。二是聯結亞洲、非洲、歐洲各國的貿易和經濟的紐帶功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由沿線節點港口互聯互通構成的、輻射港口城市及其腹地的貿易網絡和經濟帶。三是製度建設和經濟治理功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含了中國與各條航線節點國家建立的經貿合作關係,以及經貿合作規則和製度建設。通過經貿製度建設和經濟合作,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共同體。四是中國開放型經濟體係的平衡器功能。當前,中國外經貿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加強與新興及發展經濟體的外經貿關係十分必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外經貿平衡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總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承載著中國“走出去”功能,承載了中國全麵開放的重任,是中國構建多元平衡開放體係的重要方式,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組成部分。

32. 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一帶一路”建設有什麽積極意義?

在提出創立新型地區開發銀行之前,我國一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創建的國際金融、貨幣體係裏開展活動。新型地區開發銀行成功創立,不僅能給整個“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融資,而且會樹立新的標準,這跟傳統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完全不同,是在創造新的國際體係。它會使我國對外投資、對外開發的戰略變得更容易被別人接受,這些渠道會逐漸代替我國現在大量政府主導的援助和投資。通過新型國際組織的投資,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與我國的利益是共同的。我國一方麵要不斷重申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貨幣體係,使它適應新的世界經濟形勢;另一方麵,要創造新的國際體係,讓傳統的發達國家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願意接受現有國際金融貨幣體係的改革,向新興經濟體出讓更多的話語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