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一帶一路”戰略推進_二、國際“一帶一路”建設

二、國際“一帶一路”建設

46. 共建“一帶一路”的總體思路是什麽?

共建“一帶一路”,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具體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發展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合作方向有三個,分別是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合作方向有兩個,分別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並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是共建國際經濟合作走廊。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將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推動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要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盡早建成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實現區域互聯互通,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達到一個新水平,彼此之間經濟聯係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同時,要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使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友好相處。

47. 共建“一帶一路”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麽?

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曆史文化遺產。在新的曆史時期,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我國將繼續秉承古絲綢之路精神,在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同時,堅持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堅持開放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二是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三是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四是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48. 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處理好中國與世界主要大國、沿線各國的關係?

(1)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最為關鍵的一環。我們應充分發揮中俄高層交往的引領作用,擴大中俄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利益融合,提升中俄經貿合作水平,與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其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參與方和推動者,進而帶動與之關係密切的中亞各國積極參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來。

(2)自美方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中國任何深化與周邊國家關係的行為均將被美國視為潛在威脅。因此,美國因素將成為影響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成敗的重要因素。一方麵我們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美政界、學界、商界等開展公共外交,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性、合作性和互利共贏性,淡化零和博弈及對抗色彩。另一方麵要在能源、反恐、維護地區穩定等領域探索和加強中美務實合作的基礎,使中美關係在亞太地區形成良性互動格局,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3)相對良好的政治關係和互補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中歐合作前景廣闊。我們應繼續深化與歐盟的溝通與合作,拓展合作渠道,爭取歐洲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把“一帶一路”與歐盟投資計劃相結合。

(4)由於沿線國家存在著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文化差異性大,有些國家國內政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國家間關係、民族宗教狀況錯綜複雜,利益訴求多元化等諸多消極因素,勢必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不利影響,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強政府間合作。要加強高層互訪,建立雙邊為主、多邊為輔的政府間交流機製,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高層互訪和雙邊交流的重要內容,增強政治互信,形成政治推動力;提升雙邊各領域合作水平,豐富合作內容,深化利益融合,調動沿線國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分國施策,不急於大麵積鋪開,成熟一個,推進一個,通過成功示範,逐步與沿線國家形成共識;要加強對外宣傳,盡可能消除沿線國家的安全疑慮;要加大對沿線受援國家的援助力度,發揮援外資金的導向性作用,增強對外援助的戰略性和實效性。

49. “一帶一路”建設得到哪些亞歐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一帶一路”建設為亞歐國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偉藍圖,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提供了嶄新機遇,許多國家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有效對接。

(1)中亞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2014年5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在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時表示:“哈方積極支持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拉動經貿、交通和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領域合作。”同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裏莫夫在同習近平主席會談時表示:“烏方願積極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經貿往來和互聯互通,把烏茲別克斯坦的發展同中國的繁榮更緊密聯係在一起。”

(2)南亞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2014年5月,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在同習近平主席會談時表示:“巴中經濟走廊建設進展順利,巴方願為加快實施有關項目提供便利,希望雙方加強電力合作。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重要組成部分。”6月,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在同習近平主席會談時表示:“孟方讚同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重要倡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對南亞地區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孟方願積極參與。”

(3)歐盟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指出:“中歐加強交通運輸關係潛力巨大,雙方決定共同挖掘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歐盟政策的契合點,探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

(4)阿拉伯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指出:“阿方歡迎中方關於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雙方願進一步擴大中阿雙邊貿易和相互投資,並重點在以下領域積極開展合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中阿產業合作發展,特別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資源領域合作。”

50. 我國怎樣與中亞、南亞、俄羅斯、歐盟共同建設“一帶一路”?

我國與中亞、南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應以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應堅持世代友好,做和諧和睦的好鄰居;堅定相互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夥伴。

我國和俄羅斯要加強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東亞峰會、亞信峰會等框架內的合作,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雙方要積極尋找“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和歐亞經濟聯盟之間可行的契合點,推進油氣、核能、電力、高鐵、航空、通信、金融等領域合作,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

我國和歐盟國家要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係,將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為中歐合作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51.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怎樣堅實的合作基礎?

我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合作基礎堅實。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各成員國之間加強了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促進了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遊、安全等領域有效合作。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早期收獲。

我國與東盟之間合作基礎堅實。目前,中國是東盟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已簽署了《中國—東盟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等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對話合作機製,正在著力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

我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合作基礎堅實。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因為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夥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已成為雙方在互利共贏、相互尊重基礎上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合作論壇已完成了正規化、機製化建設,建立起部長級會議、高官會、企業家大會等10餘個合作機製,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各領域合作。

52. 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特點是什麽?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不斷深入,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進出口商品體現區域特色與比較優勢,進口商品集中度高於出口商品。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我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商品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差異,但總體來看,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紡織品等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商品以能源類、礦產類、農產品等資源類產品為主。我國進口商品的集中度高於出口商品。從不同區域看,我國從西亞北非,俄羅斯、蒙古及中亞,獨聯體其他5國及格魯吉亞進口商品集中度高,對中東歐出口商品的集中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

第二,主要貿易夥伴、區域內核心經濟體對雙邊經貿往來的貢獻較為突出。我國與東盟10國、海合會、俄羅斯、印度等傳統貿易夥伴的貿易額占沿線國家貿易總量的73.4%。從區域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對我國貿易占到其所在區域對我國貿易總量的60%以上,處於本區域的絕對支配地位。馬來西亞、沙特、波蘭分別作為東南亞、西亞北非和中東歐地區對我國最大貿易國,在本區域對華貿易的比重都在四分之一左右。

第三,沿線國家與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較低。由於沿線國家經濟實力和服務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服務貿易整體發展落後於貨物貿易。

53. 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發展有哪些瓶頸?

一是地緣政治局勢動蕩。受民族、宗教矛盾與大國政治博弈影響,西亞北非、南亞、獨聯體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緣政治局勢非常複雜,內戰、局部區域衝突不斷,政權顛覆時有發生,加之個別地區恐怖主義盛行,都對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帶來嚴重的影響。

二是營商環境有待改善。一些國家市場化程度不高,法律製度不健全,對貿易、投資保護不足;企業乃至銀行經營缺乏規範的行業準則,違反國際慣例與商業欺詐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國家文化習俗獨特,進出口貿易開展必須滿足特殊的條件,這些都加劇了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風險。

三是區域貿易保護嚴密,大國博弈加劇。出於對本區域貿易的保護,“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貿易共同體、多邊自由貿易協定較多,外國商品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同時,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出於戰略考慮,力圖通過加強對沿線國家的控製保護本國貿易利益和戰略訴求,也增加了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壓力。

四是市場競爭激烈。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國加快推動出口商品轉型升級,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成套設備等的出口比例不斷增加,出口商品結構與發達國家越發相似,與發達國家在“一帶一路”地區貿易市場競爭不可避免。

五是貿易製裁愈發嚴厲。國際商會《2014ICC全球貿易融資調查》指出,反洗錢和客戶盡職調查的要求是製約貿易融資供應的首要阻礙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受製裁國家較多,且多數與我國貿易往來密切,商業銀行提供貿易服務的反洗錢工作壓力較大,如何妥善應對製裁也是雙邊經貿發展麵臨的一大難題。

54. 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存在哪些疑慮?

沿線有關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還存有疑慮。他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經濟擴張、謀求海洋霸權的表現,是中國想進一步謀求地區事務的主導權和勢力。印度特別關注“西南戰略大通道”,尤其擔心中國會損壞他們的利益。東盟國家則是非常關注“橋頭堡”,因為這其中涵蓋了很多的軍事化因素。這些關於“一帶一路”建設中錯誤的言論是國際上某些國家存在的誤解和偏見。當然,也是由於我們單向度的“灌輸式”宣傳,與國內外缺少必要的交流與溝通所造成。我們應該用恰當的話語體係與傳播方式向國內外闡釋“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刻內涵,同時需要搭設與國內外觀眾交流的平台,減少他們的疑慮,建立彼此的信任與尊重。

55. 我國應在哪些領域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

一是促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加快形成中國—波羅的海、中國—波斯灣、中國—印度洋三個通道。

二是提升經貿合作的水平、優化貿易結構、培育貿易新增長點。把對外貿易和投資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貿易。

三是大力拓展產業投資。加強產業投資契合了沿線國家實現自己工業化的訴求,對中國產業升級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我們鼓勵企業有針對性地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四是深化能源資源合作。陸上的重點是做大做實中國與中亞、西亞、俄羅斯的資源合作,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能源戰略運輸通道。海上共同謀求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同時拓寬境外礦產資源的合作水平。

五是拓寬金融合作領域,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係,投融資體係和信用體係建設,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堅持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動教育、科技、文化、旅遊、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深化合作。

七是加強生態環境合作,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建立健全有效對話機製,加強防災減災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八是全麵推進海上合作。

56. 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者,下一步將與沿線各國推動建立和完善哪些合作機製和平台?

當前,世界經濟融合加速發展,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我國要積極利用現有雙多邊合作機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合作蓬勃發展。

加強雙邊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溝通磋商,推動雙邊關係全麵發展。推動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合作規劃,建設一批雙邊合作示範。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製,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行動路線圖。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

論壇、展會以及博鼇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台的建設性作用。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曆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57. 如何加強與沿線國家政府間合作,加強政策溝通?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水平不同、利益訴求多元,加強政府間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對接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政策溝通將以高層互訪為引領,加強政府間合作,著力推進雙多邊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政策交流機製和聯動機製,加強政策對話和協商,深化經濟合作,增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本著求同存異理念,共同製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及時協商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58. 如何加強與沿線各國在設施聯通領域的合作?

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各國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係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非歐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應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麵加強合作。

在交通基礎設施合作方麵,要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斷頭路”,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製,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範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設施建設和港口合作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麵合作的平台和機製。

在能源基礎設施合作方麵,要加強與中亞、西亞、東南亞、俄羅斯等能源通道建設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

在通信基礎設施合作方麵,要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區域通信幹線網絡建設,大幅度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打造暢通便捷的信息絲綢之路。

59. 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麵臨哪些困境?

(1)單向度的“灌輸式”宣傳,缺乏雙向互動。我國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但一直以來主要采用的都是單向度的“灌輸式”宣傳,這種傳播方式操作簡單、易於傳達,但也存在某些弊端:把主動變為被動,讓觀眾有一種“被灌輸”的感覺;缺乏雙向互動,傳播效果差;缺乏互動與交流,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2)沿線有關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還存有疑慮。他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經濟擴張、謀求海洋霸權的表現,是中國想進一步謀求地區事務的主導權和勢力。

(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感缺失。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對外傳播中,“以我為主”的傳播意識比較強,沒有更多報道當地居民關於“一帶一路”的建設,沿線的很多國家地區和人民對“一帶一路”建設認識不全,有些甚至是排斥和不願意加入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

(4)“一帶一路”沿線地域遼闊,地形複雜,人口眾多。每個國家所處的環境都不一樣,各國人民的利益訴求也不一樣,國家之間常常因為邊界、能源爭端等問題存在難以解決的民族矛盾。此外,我國在東南亞的輿論環境比較差,原因在於領海主權問題、貿易發展失衡、越南等國的小國心態,以及西方背景非政府組織的輿論操縱。因而我國要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千差萬別的情況,做好深入細致的工作,針對不同地域人們所存在的問題有效展開工作。

(5)注重經濟,忽略文化傳播力。全球化不僅是商品、資本等在世界經濟領域中的流動,還指向文化方麵,呈現出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全球化指的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交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全球經濟貿易的結構也在發生調整和變化,亞歐等國家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更需要加強區域內的經濟合作。然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在強調經濟貿易的同時,卻忽略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60. 全球化背景下怎樣對外傳播“一帶一路”戰略?

(1)雙向溝通,增強“一帶一路”建設的吸引力。雙向溝通原則是指傳播雙方互相傳遞信息、互動交流的互助原則。溝通雙方互為傳播者與接受者,既可傳遞信息,也可接收信息,並且在相互的理解上有所交流。我國以往關於“一帶一路”建設的傳播主要是單向度的“灌輸式”傳播,沒有與相關國家進行很好地溝通交流,以至於很多人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質疑。

(2)注重人文關懷,促進合作共贏。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較強的“以我為主”理念,缺少報道關於沿線國家地區人民的情況,以至於相關國家地區和人民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同感缺失。所以,我國在對外傳播中應該循序漸進,注重人文關懷,促進合作共贏。

(3)開放特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傳播力。一個國家、民族隻有積極與世界其他國家展開文化交流,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才能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和創新性,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獲得更快的發展。當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時候,文化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求各個國家地區的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交往與經濟貿易合作,也要更好地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開放自身特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傳播力。

(4)避免以相同的內容和語言,向不同國家傳播。“一帶一路”沿線至少包括四種文明,近百個國家和上百種語言,由於每個國家所處的環境、自然條件、宗教、語言、民族和政治製度不大一樣,對外來傳播的接受條件、接受習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外傳播應該考慮受眾最基本的認知邏輯,選擇好傳播語言、傳播途徑進行分類傳播。

(5)重視青年人的力量。在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不能忽視青年人的力量,應積極借助facebook、twitter、line等新興的社交媒體平台來開展宣傳。

61. “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的區別在哪裏?

“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沒有可比性,存在本質區別。從時代背景來看,美蘇全麵對立導致冷戰,而全球化時代相互依存加深導致國家間對合作共贏的訴求上升;從目的來看,“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對歐洲經濟援助、實現歐洲複興以遏製蘇東社會主義陣營的地緣計劃,而“一帶一路”則是重點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合作的經濟合作倡議;從方式來看,美國對歐洲的援助是以聯合援助等做為附加條件,而中國在《願景與行動》文件中明確表示將不幹涉他國內政作為共建原則之一;從實施主體來看,“馬歇爾計劃”由政府主導,而“一帶一路”堅持企業主體的市場運作。

62. 為什麽我國將哈薩克斯坦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合作對象?

“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的國家眾多,每一個國家都是我們合作的對象,但同時大規模全麵鋪開尚力所不及。各國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結構不一樣,與中國的關係有不同特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也不會一樣。根據這些情況,“絲綢之路經濟帶”應選擇重點國家重點投入,以求取得能帶動全局的重點突破。就中亞而言,哈薩克斯坦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經濟體,它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其他中亞四國總和的兩倍之多。它是中國在中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哈貿易占中國與中亞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哈薩克斯坦還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夥伴,位列中國前十大石油來源國。哈薩克斯坦地理位置對中國也極其重要。它是中國西出的主要陸路通道,而且經哈薩克斯坦可直達裏海、高加索和歐亞地區。由於地理和氣象的原因,其他中亞國家無法替代。中國目前通向中亞的兩條鐵路都經過哈薩克斯坦。可以說,哈薩克斯坦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陸路通道的主軸線上,這條通道如果不暢通,則“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難以暢通。

63.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哈薩克斯坦的突破口是什麽?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是全麵的,但是,這不意味著每個領域都適合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突破口。“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哈薩克斯坦最可能的突破口應是交通運輸,這是最有希望得到快速發展的領域。2012年,納紮爾巴耶夫總統提出了哈薩克斯坦版的“新絲綢之路”戰略。它的目標是利用哈薩克斯坦的地理優勢,把哈薩克斯坦建成類似新加坡那樣的國際樞紐港,它應具有貿易服務、金融商務、科技創新、旅遊等功能。根據這一戰略,哈薩克斯坦計劃展開大規模的交通、港口和相關服務設施建設。

哈薩克斯坦的“新絲綢之路”戰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交通建設上不謀而合,兩者不僅興趣一致,而且互為依賴。沒有哈薩克斯坦,“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會通道堵塞;而沒有進出中國的貨物,哈薩克斯坦的“新絲綢之路”也將失去意義。這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提供了機遇和基礎。交通合作不是自貿區,與海關聯盟無關,政治上沒有壓力,經濟上有共同利益,戰略上符合雙方的規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哈薩克斯坦最為有利的切入點。

64.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將推動中巴關係邁向新台階?

巴基斯坦是南亞地區人口僅次於印度的重要大國,但是,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受製於能源、資源、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匱乏的限製,增長比較緩慢,而眾多的人口,又使國家麵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具有優越的技術,優勢的產能,龐大和富裕的資金,全麵成熟的經濟力量。如果中國的這些經濟力量和經濟潛能與巴基斯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巴基斯坦的經濟層次將得到巨大的提升,經濟活力將得到極大的煥發。同時,中國的成熟和優勢產能,也將找到可以發揮的場所,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成長能量。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中,“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建設陸上和海上兩個絲綢之路的重點。中巴將以“中巴經濟走廊”為引領,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為重點,打造“1+4”的中巴戰略合作布局。這條經濟走廊,可以盤活整個巴基斯坦的經濟潛力,提升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品質。同時,也使中國的戰略資源與貨物貿易,縮短了海洋運輸道路,以及通過馬六甲海峽的障礙瓶頸,極大地降低了中巴兩國經濟發展的成本,提高了戰略物資運輸通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巴基斯坦是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支點國家,又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沿岸國家。中國和巴基斯坦在“一帶一路”上的戰略合作,必將推動中巴兩國關係邁向一個新台階。

65. 中國與中亞五國有著哪些密切聯係?

中亞地處連通中國與歐洲的樞紐位置,無論是從地理、曆史還是當前合作關係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都有緊密聯係,這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在地理聯係方麵,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山水相連,共同享有長達3300公裏的邊界線,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並已開辟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這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的地利之便。

二是在曆史聯係方麵,中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和重要區間,中國曆代都與中亞地區有著密切交流,各民族在這一區域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這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的曆史基礎。

三是在當前合作方麵,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強了中國西部與中亞國家的全方位聯係。近年來中國把中亞作為外交優先方向,通過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在經貿往來、能源合作、交通建設等方麵開展深入合作,目前已與哈薩克斯坦建立起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能源為中心的經貿往來方興未艾,中國已成為中亞各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或投資來源國,這是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現實基礎。此外,中亞及其周邊國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充足的國外投資,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在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通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式,可以促進亞歐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66. 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麵臨哪些民族宗教問題?

中亞五國為多民族國家,並在中國新疆均有跨境民族,而中國的維吾爾人、回族、蒙古人在中亞地區也有跨境民族。曆史遺留的跨境民族問題和邊界爭議,今後有可能成為中亞各國間發生民族衝突的根源。

一是獨立主權國家的主體民族對生活在中國新疆的同名跨境民族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他們獨立自主意識和民族自我意識。

二是中亞五國獨立後都奉行民族複興政策,尤其是某些國家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打出“民族回歸故鄉”口號,這種做法無疑會給有跨境民族居住的國家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甚至影響到雙邊關係。

三是早期流亡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中國民族分裂分子,一直在這些國家長期從事民族分裂活動。中亞有關國家雖然與中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但要緩解這些跨境民族的矛盾,還需要雙方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做出更大努力。

67. 中阿文化經貿合作深化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一是增進互信及雙邊關係的穩定發展。文化經貿往來是兩國及兩地區相互了解和學習交流的窗口。中阿經貿合作以來,中阿高層領導互訪頻繁,商界人士有著密切的聯係和接觸,政府層麵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了多層次的協調和合作機製,使得中阿在經濟領域投資一直保持著穩步的增長。所以,文化經貿深化可以增進商界、政界多方麵的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借鑒,使得中阿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穩定發展。

二是增強民間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近年來,中阿經貿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友好關係得到穩步發展,合作領域也不斷加深,中高層交流頻繁,但文化貿易在民間基礎相對非常薄弱,市場發展潛力有待加強。因此,進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經貿的發展,就需要增加民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這是中阿文明發展和經貿關係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方向。

三是優化和完善中阿雙邊貿易結構和發展方式。中阿同屬兩個發展中經濟體,開展雙邊貿易有著很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是能源需求大國,大部分能源靠進口完成,中東阿拉伯地區國家石油資源豐富,但製造業、紡織業等主要輕工業發展比較落後,所以中阿經濟的互補性非常強。中阿商品貿易的商品結構需要調整優化,要從消費關係向投資關係發展,並實現貿易的多樣化,因此文化經貿深化就是重要的選擇,也是優化和完善中阿雙邊貿易深化發展的重要選擇。

四是提升中阿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目前中阿文化經貿的發展,還有很多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轉化成中阿貿易深化的軟實力,中國對阿拉伯語地區的文化傳播方式非常匱乏,能展現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核心傳播途徑非常有限,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中阿經貿發展中也很難形成優勢,因此中阿文化經貿深化發展潛力巨大。

68. 怎樣不斷深化中阿戰略合作關係,與阿拉伯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

一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雙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打造中阿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二是要做好頂層設計。要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

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促進資源要素在中阿之間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三是要深化合作論壇建設。依托合作論壇支點,增進中阿傳統友誼,加強政策溝通,深化務實合作,不斷開拓創新。

69. 為什麽中阿合作應重視文化交流?

中阿貿易合作的發展離不開非金融經濟的合作,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國與國之間發展經貿合作需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語言、禮儀及信仰等,有效地溝通交流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合作關係。中華民族跟阿拉伯語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語言區別非常大。有27個亞非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把阿語作為官方語言,阿語即阿拉伯民族語言,主要通行於中東地區和北非地區,使用人數超過2億多,且分布廣泛,所以在文化經貿合作中,有效溝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中阿經貿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活動必將密不可分,人員往來也必將頻繁,文化交流也會日趨活躍,這也是經濟貿易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將對兩個地區的文明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最早可以從絲綢之路開始探究,它的曆史意義和深遠影響使兩個地區的文明進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據,發展中阿經貿合作也需要源遠流長的文化做基礎和鋪墊,因此,文化交融會為中阿經貿注入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70. 如何發揮經貿在中國—東盟合作中的基礎與紐帶作用?

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有共同開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基礎,又有中國—東盟對話合作20多年來,在機製、領域、成果方麵積累的堅實基礎,更有通過互利合作、實現更大發展的共同需求。

應充分發揮經貿在中國—東盟合作中的基礎與紐帶作用。一是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協商製定區域合作規劃。二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抓好泛亞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雙方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三是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提高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水平。四是利用雙邊貨幣互換、清邁倡議多邊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雙、多邊金融安排,擴大本幣結算,開展相互融資,共同抵禦金融風險。五是通過經貿合作,帶動人員往來,促進人文交流與民間友好。

71. “一帶一路”戰略中,中國將會在哪些領域加強與東盟十國及相關國家的合作?

中國與東盟應在海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海上危機管控等三個方麵加強合作。

一是海上互聯互通。基於東盟大部分國家的需求現狀,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海上互聯互通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中方已提出建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夥伴關係的倡議,並設立3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同時一批中國—東盟海上合作項目也正在研究設計中。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從發展水平上來看,東盟國家之間差異較大,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加強與有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將會成為雙方合作的全新亮點和重要領域。

三是海上危機管控。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存在南海島礁主權爭端和海洋劃界爭議,由於近年來個別爭端國的肆意挑釁,南海問題存在滑向國際化的風險。中國和東盟加強關於海上危機管控的合作,有利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72. 怎樣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中國和東盟國家要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一是堅持講信修睦。雙方應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二是堅持合作共贏。雙方應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進一步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水平,努力發展好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三是堅持守望相助。雙方應樹立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麵存在的分歧和爭議,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四是堅持心心相印。雙方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新聞媒體等的友好交流,夯實雙方合作的民意基礎,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

73. 怎樣優化歐亞發展空間格局?

一是依托大國輻射效應,塑造歐亞“兩軸兩帶”空間格局。重點依托大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引領地位,重塑歐亞經濟、資源等方麵的統一空間,利用歐盟、中國、俄羅斯三大經濟體的輻射帶動效應,形成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軸線的“兩軸兩帶”空間發展軸,驅動周邊國家優勢提升與經濟開發。

二是區域合作共贏,形成國際合理梯度分工。創新區域合作共贏模式,提倡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製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通過合作與交流,把地緣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的成果,最終形成合理的國際梯度分工。

74. 如何運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

第一,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吸引中東歐國家的注意力,激起它們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興趣,加深雙邊經貿合作。當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雖然正處於積極發展時期,但是應當看到中東歐國家仍然強調自身的歐洲屬性,依仗歐盟的力量來發展經濟。

第二,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戰略關聯度和依存度。當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麵臨缺乏戰略關聯度和依存度的問題,即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還無法融入中國主要的對外戰略框架中。

第三,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向中東歐國家推廣中國的軟實力與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增加中東歐國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認同。

第四,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勢,吸引中東歐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開放、包容的體係,實現各種資源有效流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東西方的文明交流。

75. 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發展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可以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第一,近年來,中國與歐洲保持了較好較快的發展。雖然中歐貿易摩擦不斷,但雙方都能本著互相理解、共同協商的原則解決爭端。

第二,從基礎設施和聯接條件來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已經開始構建聯通歐亞的陸路交通線,交通條件便利,能為絲綢之路建設以及發展與中東歐國家關係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平台。

第三,中國和中東歐、中亞國家均已建立起合作機製和組織。中國與多數中亞國家同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上合組織這一框架下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合作。

76.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發展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第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中東歐國家的現實影響力有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要分階段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先期建設將放在中亞地區,而向中東歐地區延伸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二,中亞地區出於宗教文化上的原因與西亞伊斯蘭世界的聯係要強於中東歐的聯係,中亞國家和中東歐國家關係還有待開發。

77.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區域發展有什麽積極作用?

經濟重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外通道的路線選擇,絲綢之路的選擇體現了我國的經濟重心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把發展潛力和空間有效釋放出來,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保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發展暢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西北地區突破向西開放的經濟凹陷帶的製約,降低對沿海地區的經濟重心關注度,將重心轉移到向西的開放與發展,開拓中亞市場,開發中亞國家的資源;有利於沿線各國開展絲綢外交,進行多邊合作,能夠促進沿線地區的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有利於加強西北地區與中亞經濟的聯係,促使區域經濟相互協作,提升該經濟帶或者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78.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區域合作新思路有哪些特點?

“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跨歐亞大陸、涵蓋人口近30億,在其構想之初即堅持以“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為著力點,以創新的合作模式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這種理念的創新主要體現在:

第一,尊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國際法原則。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幹涉內政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首倡的國際法基本準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方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強調尊重各國在選擇自己發展道路上的自主權,這一點為在絲綢之路這個民族、文化、宗教、政治複雜的地區尋求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強調靈活性。“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國間一體化水平和參與國際分工層次不同。麵對各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契合點,中方提出“以點帶麵,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創新合作模式,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強製性的製度安排,強調與上合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海合組織等現有合作機製的協調合作,充分體現了講求實際的高度靈活性。

第三,堅持務實開展合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中方提出了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政策主張,並針對本區域急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先後出資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助力絲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中方還在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與絲綢之路國家開展不同程度的務實合作,努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協調發展。

79. “絲綢之路經濟帶”會成為世界新興增長區域嗎?

近年來,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急需通過建設新興增長區域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側是經濟繁榮的東亞經濟圈,西側是經濟發達的歐盟經濟圈,中間是中國和泛中亞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中間形成了一個經濟凹陷區域。近年來,日本、韓國及歐盟經濟增長乏力,而處於凹陷區域的發展中國家保持了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方麵可以促進中國中西部地區及泛中亞經濟圈的經濟發展,熨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凹陷區域;另一方麵可以形成世界新興增長區域,有助於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增長。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經濟凹陷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地區具有廣闊的經濟發展潛力。

從自然資源稟賦來看,中亞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儲量較大,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從經濟發展基礎來看,中亞地區采礦業、冶金業和加工業發達,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農業發展條件優越,這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從國外投資情況來看,中亞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對外資的吸引力日益增強,這為中亞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由此可見,中亞地區經濟增長空間廣闊,通過中國與中亞及其周邊國家加強經貿合作,有望形成世界新興經濟增長區域,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助推世界經濟擺脫低迷發展狀態。

80. 為什麽說“絲綢之路經濟帶”超越了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

“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操作框架上超越了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上合組織一直是中國在中亞區域合作的基本框架,今後它仍將承擔這一功能。不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操作主要在上合組織框架之外。在積極使用上合組織平台的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將運用其他的途徑和形式,包括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操作框架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它使“絲綢之路經濟帶”在運作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同時它的發展也可不受上合組織區域合作進程的限製。

上合組織的區域合作是整體性的,在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難以推動,這製約了上合組織區域合作的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操作框架上的自主性使它有可能繞開這一困難。而且,這也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不必與上合組織區域合作同步,它可建設低於上合組織進程的項目,也可建設高於上合組織進程的項目。例如,在上合組織的自貿區建設難以啟動的情況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可能先於上合組織推動局部的自貿區建設。

81. 為什麽說“一帶一路”是“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路徑和支撐?

“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建設是新時期我國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營造有利周邊環境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鞏固和提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命運共同體”主要內涵包括五個方麵,即“講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贏(經濟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開放包容(對外關係上)”。

“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二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係。所謂“命運”,包括雙方過往曆史的共同經曆和未來發展的共同追求,“共同體”則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安全、文化等領域。而“一帶一路”強調的是“互聯互通”,主要內容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突出務實合作和項目合作。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是“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路徑和支撐、橋梁和紐帶,而“命運共同體”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宗旨和發展方向。“一帶一路”繼承了古絲綢之路開放兼容的曆史傳統,同時也吸納了亞洲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精神,體現了中國加快與周邊國家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現實需求。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為“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路徑和戰略支撐,也是“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具體體現。

82. “一帶一路”建設將在哪些方麵促進“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1)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一體化是利益共同體的基本前提。“一帶一路”涉及範圍極廣,將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一條國際經濟大走廊。它將中國與周邊地區連接起來,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將切實帶動相關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各區域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有助於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將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於中國的發展,也使中國從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2)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通過建設新絲綢之路構建中國周邊的“睦鄰友好帶”,實現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既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國對建立新型國家關係和新型國際秩序的重要貢獻。“睦鄰友好帶”的基本內涵包括:加強政治溝通和戰略互信,尊重各成員國的不同文明、不同社會製度、不同發展模式選擇,營造超越傳統國際關係模式、文明屬性、製度差異、發展差距的新型國家關係,成為共同發展、共同安全的“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進而將我國西部大周邊鏈接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地緣戰略板塊。

(3)以人文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人文交流與商貿交流並進,是古絲綢之路給予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曆史文化宗教不同,發展水平各異,未來發展需要發揮多樣化優勢,走多樣化道路,和而不同,因此人員溝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至關重要。應將人文交流作為新絲綢之路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人際交往,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以及旅遊、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係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4)從多邊和雙邊各個層麵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均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不是一個實體和機製,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製,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並形成互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