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一帶一路”戰略謀劃_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8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內涵是什麽?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曆史上以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為特征,連接中外海上貿易的交通線,由此建立起源遠流長的中外經濟、貿易和人文聯係。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海上絲綢之路始終是東西方商貿流通、人員往來、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對中國和沿線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價值理念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交通方式上,從傳統、單一的航海聯係向立體的互聯互通轉變,包括航空、港口、高速公路、鐵路、信息通信等;貿易內容上,以傳統商品貿易為主向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產業對接並舉轉變;覆蓋範圍上,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友誼、合作與共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8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路線分別是什麽?

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曆史可以知道,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是一開始就固定的,是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條件、區位優勢等綜合因素,按照自然經濟發展的條件逐漸形成的,到了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達到30多個,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因此,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不應該有什麽人為的界定,應該根據各自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等,競爭發展、錯位發展。經過5—10年的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從近期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應該有兩條:一是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連接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北非和歐洲一些國家;二是經黃海、東海、日本海連接朝鮮、韓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這兩條航線涵蓋了中國海上運輸95%以上的能源資源。

83.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什麽區別?

從曆史的角度來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一脈相承的。其區別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內涵不同。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先民為積極發展海上貿易而開拓的海上航線,是千百年海上航運的經驗總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是中國在世界格局發生複雜變化的當前,主動創造合作、和平、和諧的對外合作環境的有力手段,是穩定周邊、繁榮周邊的偉大戰略構想。

二是形式不同。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一條商道,中國的絲綢、茶葉及瓷器與東南亞及南亞乃至歐洲的香料、藥材等往來穿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不僅僅是一條經貿之路,還是一條文化之路、戰略之路。

三是作用不同。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經過千年開拓發展,形成了東西方交通的海上大動脈,為各國沿海人民帶來了經濟實惠。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不僅會帶動沿線各國經濟發展,還會在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方麵起到根本性的積極作用。

84.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國有哪些曆史優勢?

第一,悠久的海上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曆史遺跡。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財富與文化交流之路。在先秦至漢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向亞歐輸出絲綢,輸入香料和珠寶的商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輸出陶瓷和茶葉,輸入象牙、香料的商路。明清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輸出中國瓷器、茶葉、五金,輸入白銀、香料的商路。所以,海上絲綢之路也稱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此外,海上絲綢之路還是文化傳遞的路線。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就是通過絲綢之路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拉美的高產作物,西方的火炮、數學和天文知識等近代科學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長期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留下了豐富的曆史遺跡,比如中國的泉州市留下許多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遺存,東南亞的三寶公(鄭和)廟比國內還多,東非的肯尼亞留下中國陶瓷等眾多曆史遺跡。當然最重要的曆史遺跡當屬散布在東南亞等地的華僑華人社會網絡。

第二,絲綢之路留下中國“崇尚和平”的精神遺產。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朝貢體係”延續了數千年,直到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之後才走向衰落。朝貢體係雖然具有不平等的一麵,很難為崇尚平等的西方所接受,但朝貢體係基本上是自然形成,體現了中國“禮尚往來”的文化精神,並非中國的刻意安排。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的肯尼亞,雖然有“宣國威於海外”的意圖,但中國沒有在沿途攻城略地,進行殖民統治。因此,數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中國人崇尚和平的精神。從曆史中吸取營養,中國今天重返絲綢之路必須強調其和平性質,即用和平友好、互惠互利、包容共鑒、共同發展的新理念建設新的絲綢之路。

85.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國有哪些戰略優勢?

第一,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具有優越的合作基礎和潛力。歐亞非地區國家能源資源豐富,與我國經濟合作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與上述國家的經貿合作取得快速發展。根據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貿易總額高達12217億美元(不含拉美),占我國外貿總額的42.6%,我國已經成為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海灣國家及一些拉美和非洲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和外資來源地。這意味著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經濟體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優越的經貿合作基礎。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國家組織間簽署了一係列投資貿易協定,比如中國與印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緬甸及韓國簽署了亞太貿易協定;與海灣國家搭建了中國—海合會合作論壇;與非洲國家搭建了中國非洲合作論壇;與東盟國家搭建了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新西蘭、智利、秘魯等國家簽署自貿區協議。各種合作論壇、經貿合作協議以及境外經濟合作區等合作機製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礎。

第二,東亞成熟的生產分工網絡和廉價的海運優勢。東亞地區公認的優勢在於生產分工和日益深化的金融聯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輸貨物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如今這些航道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支撐著東亞絕無僅有的生產分工網絡。強化這些聯係將有助於在整個地區展開更加和諧的互動。當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成本急劇降低,所以該地區無論麵積大小和技術發達與否,都可以通過生產零部件而非完整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獲益。這是東亞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表現出色的主要原因。隨著中國勞工成本的提高,中國轉移產業的需求更加迫切。東南亞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必然會因為這些產業轉移獲得好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成為中國產業轉移與構建生產分工體係的重要平台。

86.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定位是什麽?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定位是:傳承曆史,承載未來,繼承古絲綢之路之精神,以加強經濟合作為基礎,建設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為重點,不斷深化沿線各國的海洋合作,共同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區域和諧和文化融合。

具體而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互溝通、擴大文化交流的經貿合作之路、共同發展之路、相互協商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深化經貿合作就是要加強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擴大合作領域,使沿線國家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做好規劃,使基礎設施適應於經濟合作發展的需要。加強相互溝通就是要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相互協商、相互支持。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不僅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也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大事,隻有不斷溝通,相互理解,才能共同推進。擴大文化交流就是要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做好現代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使文化不斷融合,為經貿合作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深化合作文明交流,更主要的是將影響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不僅在塑造著曆史,也在改變著曆史。

87.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是什麽?

第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應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形勢變化,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打造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海上經濟大通道,有助於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沿邊開放步伐,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有助於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協調陸上海上兩大區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以貿易促進內外融合,為產業升級提供資源支撐,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有助於把改革攻堅與擴大開放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放倒逼深層改革和結構調整,以開放促轉型、促發展,從外延和內涵上為全麵深化改革拓展戰略路徑。

第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謀劃。進入新世紀,世界範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麵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製訂新的國際經貿安排,推動博弈規則變局。而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對外貿易躍居世界第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因勢利導,在全球市場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有利於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經貿聯係,驅動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引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帶來巨大的地緣利益,大大拓展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導影響,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網絡,促進以我為龍頭的區域分工合作格局;有利於促進中國成為經濟強國、貿易強國,既可以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又能夠在互通交流中減少矛盾和衝突,增進與世界各國的和平、合作與發展。

第三,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布局。當前,全球化加速向縱深發展,各主要國家紛紛爭奪未來發展主動權和國際關係主導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在新起點上謀劃中國走向未來的全球戰略,由過去國際戰略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塑造者,提出和主導議題,成為中國在國際發展格局重新洗牌中搶占製高點,推進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的重大決策;成為中國拓展麵向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深化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激發各國活力,推動全球發展的重大方略;成為中國深入推進和平發展戰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拓展國際戰略空間,從區域大國走向全球負責任大國的重大擔當。

88. 為什麽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是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特別是一些國家提出了針對中國發展的遏製戰略,想方設法阻止中國經濟發展,破壞中國經濟發展的周邊環境的情況下,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全麵深化改革,以開放促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體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正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等形勢變化,主動打造具有巨大發展潛

力的海上經濟走廊。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有助於形成內陸與沿海、沿海與沿岸各國經濟的發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麵;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沿邊、內陸開放步伐,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89. 為什麽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實現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加速向縱深發展,各主要國家紛紛爭奪未來發展主動權和國際關係主導權。美國在高調重返亞太,強力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的進程的同時,還與歐盟共同推進《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無論TPP和TTIP何時達成協議,都將對世界經濟貿易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產生深刻影響。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貿易體製也將因此受到新規則的嚴重挑戰,甚至可能麵臨被架空的危險。

由於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都是排斥中國的。一旦協議達成,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規則,中國在世界貿易體係規則的製定方麵將陷入被動,喪失話語權,導致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被邊緣化的局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中國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在新形勢、新起點上,謀劃中國走向未來的全球戰略,搶占戰略製高點,實現中國從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從區域大國走向全球負責任大國的重大擔當。

90. 為什麽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開放與多元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充滿著人與人的交流,國與國的交往,從經濟貿易領域的交往,到人文文化領域的交流。而這種交流與交往的前提即是開放,經貿領域的開放,伴隨著的是文化的開放,進而形成一種全方位的開放格局。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使沿路的國家與人民不僅用實際的經貿與文化交流實踐和詮釋著這種開放特性,而且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心態和社會文化。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延伸與擴展,其內涵日益豐富,其價值與意義儼然遠遠超出單純的經貿領域,沿路國家和人民已經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感知或感觸著這種開放力量與潮流,並融入到此種開放大潮之中。因為多個國家、民族的融入,不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曆史與文化傳統,決定著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演繹著的注定是一曲多元共存的交響曲。開放的存在,決定了多元的必然,不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製度,在匯集在一起的時候,其間有和諧、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著分歧、摩擦,甚至衝突。多樣性的存在是客觀的,也是必然的,但也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社會現實的存在,給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在彼此磨合甚至衝突中給海上絲綢之路注入動力源泉,促其獲得新生力量。

9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元化的基礎是什麽?

開放必然出現多元,而包容是多元化的基礎。具體表現在:

在經濟領域,不僅多種經濟製度共存,而且具體的經貿模式也共贏,當然,這種共存與共贏的過程中,並不排除貿易的摩擦與爭端。

在文化領域,多元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與融入,相互取長補短而共存。當然,這種共存的過程或許不是短期一朝一夕完成的,但從長遠來看,不相容或相異的文化在經過抗拒與衝突之後,逐漸進入相對穩定的時空內,通過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互補和共生,從而構成文化內部的結構張力,這就是文化的兼容,也稱文化整合。

包容,為和平與和諧提供基本前提,這也是現代國際經濟文化新秩序的內在要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導和希冀的不是暴力與征服,不是剝削與掠奪,而是平等與和平,也隻有和平之路才符合沿路人民福祉的需要。

9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我國新時期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發展,擴大、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有何作用?

我國在曆經30餘年的改革開放後,雖然積累了相當的開放資源和優勢,營造了良好的開放環境和格局,但同時也麵臨著困境:一是伴隨著我國傳統的勞動力資源價格、原材料資源價格等優勢的逐漸縮小,我國曾經以低廉價格為優勢的商品出口麵臨很大製約;二是從對外開放的市場看,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疲軟,以及過分依賴歐美市場所帶來的風險,都使我國的對外開放麵臨困境。麵對這樣的對外開放的劣勢和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從兩個方麵采取應對措施來化解此問題:一是在深化已有開放市場和領域基礎上,開辟新的對外開放市場和領域,降低對外市場單一化的風險;二是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前者要求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必須擴大和優化,後者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轉型,這兩點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降低因對外開放、因市場不均衡性或單一性所造成的風險,均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正是這種對外開放的壓力與挑戰,倒逼國內經濟發展的轉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潮流,將有效擴大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拓展經濟發展的腹地與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因而,不論是對外開放,還是對內經濟轉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具有重要作用,並將成為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發展,擴大、優化對外開放格局的動力來源之一。

93. 建構國際新秩序過程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注意哪些方麵?

一是要重視和利用已有經濟體或經貿網絡,趨利避害。特別是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與東盟國家的交往,打造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二是要警惕和防範其他國家的國際戰略部署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所帶來的壓力和風險。當前國際局勢相當複雜,諸多國家都有著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國際秩序訴求,特別是當前美國實施的“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其在經貿方麵,一方麵構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TP),以阻礙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一方麵力圖構建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從歐洲大陸方麵阻礙亞洲與歐洲的經貿合作進程。這些無疑都將限製中國海上的拓展空間。

三是開辟和倡導新的國際貿易新機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更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明特點、發展特征、資源與製度稟賦的優勢來形成發展的合力,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此合作模式提倡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製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通過合作與交流,把地緣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的成果。

94. 周邊外交視野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關注哪些方麵?

第一,海上絲路戰略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要素。如果說陸上絲路服務於中國的陸地周邊外交,那麽,海上絲路就要服務於中國的海上周邊外交。目前,西向的絲路建設無疑可以為中國創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空間,但東向的絲路戰略將從正麵應對美國的亞太戰略。通過擴大中國和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合作,來推動中國與海上大周邊國家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建設,進而實現對美國亞太安全與經濟戰略的有效對衝,促使美國也走上與中國發展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第二,從周邊外交的視野出發,海上絲路應該涵蓋主要的周邊和大周邊國家。傳統理解上的海上絲路主要包括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國家。如果從周邊外交來定位,海上絲路也應該包括朝鮮、韓國、日本以及南太平洋國家。

第三,海上絲路要在新時期升級周邊經濟合作。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沿海地區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新時期,除了發展貨物貿易和吸收周邊國家外來投資,中國已經具備升級周邊經濟合作的新條件。當前,大多數周邊國家仍然處於發展起飛階段,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極為迫切。有了資金、技術和政策的支持,中國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將不可限量,將有大作為的空間。

第四,海上絲路建設需要關注海上問題,要努力化解海上糾紛,保障海上安全。目前,有關國家之間圍繞海上島嶼和專屬經濟區存在不少權益爭端。這些爭端容易為區外大國利用,而形成周邊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不利於周邊國家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和利益與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為防止海上糾紛升級,破壞區域和平大局,需要這些國家在維護本國權益的同時,積極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同時,麵對日益猖獗的海盜問題,各國需要繼續加強合作,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

第五,海上絲路建設要與陸上絲路建設協調推進。在海上絲路沿線國家中,有一些是完全的海洋鄰國,如印度尼西亞,海上絲路建設將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發展合作的主要方式。不過,沿線更多的國家都處在歐亞大陸上,如中南半島、南亞和西亞國家,它們或與中國直接接壤,或間接接壤,因而都在陸上絲路建設的範圍之內。對於這些國家,中國海上絲路建設將需要和陸上絲路建設有機結合,統一規劃。

95. 如何理解我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為了維護海洋權益而非稱霸一方?

中國有1.8萬多公裏海岸線,海洋國土絕對麵積居世界第四。海域遼闊,海疆富饒,越來越成為支撐中國發展的戰略依托。當前,維護海洋權益、處理好錯綜複雜的南海問題事關重大。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導“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互聯互通”設想,統籌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和關係,擴大利益匯合點和戰略契合點,營造新的合作機遇,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良性互動,為妥善處理和管控爭端,提供了充滿東方智慧的思維和模式。

曆史上西方大國崛起,無一不是以殖民擴張和掠奪為實現形式。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為基本路徑和方式,既不損人利己,也不圖謀霸權,為亞洲和世界帶來的是發展機遇而不是威脅,體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協和萬邦、化幹戈為玉帛的優良傳統和美好願望。

96. 為什麽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深化全球發展區域化,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戰略部署?

當前,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兩個趨勢特點,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全球化,另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化,全球化與區域化二者並行不悖,都是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區域化的發展是全球化發展的一部分或是一種形式,但是,區域化的作用不是全球化能全部替代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個重要的目的在於擴大、加深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促進國際關係區域化的發展,營造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特別是周邊環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是對周邊國家釋放出和平發展的善意信號,是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戰略的具體體現。它將成為我國與沿線各國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通過大力發展經貿聯係,在擴大我國經濟的影響力的同時,也使周邊國家更全麵、更客觀的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從而有利於形成雙方互信局麵,為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提供基本前提。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不僅具有一般意義上區域化發展的意義,而且具有建設國

際新秩序的全球化意義。區域化的發展,其本身是製約或消弱全球化負麵作用和不利影響的重要舉措,通過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相對小的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當區域外地區或國家發生不利的經濟波動或衝擊時候,區域內成員可以采用相應的共同行動來減輕不利影響。同時,在麵對不公正的經濟、政治國際秩序或貿易規則的時候,區域內國家可以凝聚力量,以一個聲音向不公平秩序和規則說“不”,不僅保護區域內國家的利益,也是形成全球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和途徑。

97.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麵臨的地緣政治挑戰有哪些?

亞歐地區一直是大國博弈和競爭之地,美日印澳都提出各自的印太戰略,使得這一地區所麵臨的安全形勢異常複雜。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麵臨著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的航路安全和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威脅。

首先是南中國海問題。東南亞小國天生就具有害怕周邊大國的心理,隨著中國的崛起,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尤其是和中國存在海上主權衝突的國家對中國感到巨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把中國視為主要威脅。這些國家開始“邀請”美國甚至日本、印度介入南中國海爭端,把問題複雜化,並將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作為政策選項。經濟利益與安全和政治利益相比從來就微不足道。這些無疑會對中國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產生消極影響。

其次是印度的地緣政治。中國要通過東南亞,走向印度洋和非洲,印度是關鍵。印度是南亞唯一的區域性大國,始終把地緣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中國的崛起和“走出去”必然引起印度的高度關注,中、印還存在邊界領土糾紛。無論在中東,還是非洲,印度都是重要的角色,處理好中印關係對中國倡導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至關重要。

再次是美、日“印太戰略”的競爭。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利益攸關方對從南中國海到印度洋的印太地區給予高度重視。美國除了精心構築太平洋島鏈戰略外,還高調宣布了新絲綢之路計劃和印太戰略。日本提出以印太地區為重點的價值觀外交,其遏製和圍堵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另外,美日等國家還挑撥和分化中國與該地區國家的關係。中緬密鬆電站、中泰大米換高鐵、滇緬鐵路等項目的波折都有美國和日本的背影。而美國控扼的馬六甲更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阿基裏斯之踵。

最後,中東非洲局部地區形勢動蕩不安與貧窮。南蘇丹、敘利亞、伊拉克因教派衝突和利益紛爭陷入持久內戰,阿富汗在北約撤離後也存在不確定性,此外該地區還麵臨像索馬裏海盜、基地組織伊斯蘭極端運動、恐怖活動、毒品走私這樣的非傳統威脅,不穩定之弧與“一帶一路”高度重疊。由此對該區域內開展經貿合作構成巨大威脅。如何維護中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工程項目可持續性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對中國是一項巨大挑戰。這一地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潛力不足也是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礙。

98.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應妥善處理好哪些重大關係問題?

重返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與外交的綜合性戰略,必須處理好幾組重大關係問題。

第一,處理好傳播和平理念與處理海上爭端的關係。中國盡量要用和平協商的方式處理糾紛。倡導和平利用和合作開發海洋資源,用互惠互利和共同發展來消弭分歧,避免因海洋爭端發生戰爭。

第二,處理好中印地緣政治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問題。中國走向印度洋如果能照顧到印度的地緣政治利益,就可以找到巨大的合作空間。比如擴大進口、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合作、產業合作等,對方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場。

第三,處理好經濟與文化相互支持的問題。應充分利用絲綢之路文化與精神,擴大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包括學術研究、文化、教育、醫療、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提升我國的軟實力,為推動經濟合作奠定民意基礎。

第四,處理好國內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的關係問題。

第五,處理好航道安全與境外資產保障問題。

99.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麵臨哪些海上航道的安全風險?

當前,全球商業貿易的90%和石油總量的65%要通過海洋運輸,其中印度洋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集裝箱運輸,70%的石油產品運輸需要通過印度洋由中東運往太平洋地區。印度洋航線分布著諸如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對全球貿易有著重大影響的戰略要道,其中40%的全球貿易運輸經過馬六甲海峽,40%的原油貿易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

中國的遠洋生命線大部分集中在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到中東、北非這一航線上,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麽從中東連接印度洋,並且途經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動脈。因此,維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以及曼德海峽三處節點的通道安全至關重要。具體而言,馬六甲海峽節點的挑戰主要來自美國對於此海峽的控製,霍爾木茲海峽節點的挑戰主要來自地區內部安全局勢的惡化,而曼德海峽節點的挑戰主要來自於海盜威脅。

10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內容包括哪些?

第一,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和平海洋”。“和平海洋”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提和基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障海洋安全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沒有海洋的和平安全,就沒有海上絲綢之路。

第二,發展港口物流集群,建設“互通海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關鍵是“互聯互通”。而海上互聯互通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船”,二是“港”。目前,現代造船業發展之快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海上貨物運輸已進入了以集裝箱為主的“大船經濟”新時代。我國承接世界大船製造訂單的能力很強,但還不掌握核心技術。這恰恰是造船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向和任務。

第三,強化科技引領支撐,建設“和諧海洋”。以海洋科技創新為支撐,以“人海和諧”為基點,建設“和諧海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建設和諧海洋,必須努力提升海洋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努力突破製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在深海、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四,聚焦國際公共海底,建設“透明海洋”。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聚焦在海洋航運為基礎的海洋商業文明,但隨著海洋資源的調查勘探,全世界必然會進入以戰略性資源開發為基礎的海洋工業文明。也就是說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然麵對著從“商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

第五,瞄準國際海外市場,建設“合作海洋”。在同一片藍天下,全人類共有一片海洋。海水是相通的,四大洋是聯通的,各大洋的洋底發育了地球上最大最長的山脈—大洋中脊,它們首尾相連,是全球聯通的。“合作共贏”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指導思想。落實到海上,就是建設“合作海洋”。

10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哪些建設方略與重要舉措?

第一,製定外交戰略與實施措施。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一直以“睦鄰、安鄰、富鄰”為宗旨。中國“絲綢之路”倡議如果不能為其他國家所接受,不能調動其積極性,倡議就沒有用。要吸引這些國家參與,就要得到沿線國家及國際組織的理解,加強同該區域國家的深度溝通和協商,切實關注沿線國家的利益訴求,在國際事務中加強溝通與磋商,加強高層互訪與政治互信,商洽經濟合作事宜,促進雙邊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

第二,促進港口建設及互聯互通。海上絲綢之路以港口建設及互聯互通為重點,促進海上航道的安全與高效。中國已經斥資100億美元的海上合作基金用於東南亞和印度洋具有戰略重要性沿岸國家建設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

第三,發展海洋產業夯實合作基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以經略海洋和海洋經濟為重點,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綜合性較強的配套產業為基礎,發展海洋科考和海洋調查、遠洋運輸和遠洋漁業合作。與此同時,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產品、運輸係統、石化產業等眾多基礎配套產業。

第四,創新投融資機製促進金融合作。港口建設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需要巨額資金。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無法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但亞洲地區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和民間儲蓄,如何動員這些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創新融資和利益分配機製和強化金融風險監管。

第五,建設合作平台與經貿新規則。目前,我國搭建了中國—非洲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經貿合作論壇、中國—歐盟合作論壇及中國—拉美合作論壇等非約束性合作機製,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協定、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亞太貿易協定、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中國—智利自貿協定、中國—秘魯自貿協定等製度性合作機製,並與絕大多數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或多邊投資協定等。此外,還搭建了中國—東盟商品博覽會、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及10多個境外經濟合作區等合作平台。

第六,實現內外聯動與統籌協調。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各國政府,應通過協商溝通,形成區域開放合作的基本政策,同時協調區域發展的能源、交通、通訊整體布局和優勢產業、主導產業群,提出區域國家間開展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的具體方案。此外,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涉及國內部門與地區協調參與的問題。

第七,深化開放與創新體製機製。中國要走出國門必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製,做到內外協調。要利用開放倒逼改革的機製,進行國內體製機製創新,盡力適應絲綢之路建設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102. 沿線各國如何共同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一是加強政府間的戰略互信,擴大友好往來,增進溝通了解。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聯合協商機製;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合作論壇,共同探討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模式、路徑等。

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要以港口建設及互聯互通為重點,促進海上航道的安全暢通。要加強完善基礎設施以及互聯互通的建設,對節點口岸、港口的支持力度加大;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要擴大資金使用的範圍,特別是非洲一些國家的鐵路、公路、航空等;要加強聯檢部門的合作,促進信息共享,推進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建設,構築沿線國家海上互聯互通網絡。

三是加強海洋合作,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推進海洋經濟發展體係建設,形成資源、技術、產品等為一體的合作模式,開拓港口、海運物流和臨港產業等領域合作,探索產業園區雙向投資。

四是構建開發合作互利共贏的新體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開發,共同合作,共同發展。抓好信息、通關、質檢等製度標準的對接,可協商建立沿線國家互認機製,加強與各國海關和簽證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國際安全合作機製,保證海路資源運輸的安全,加強海上戰略通道的保障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