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一帶一路”戰略謀劃_三、“絲綢之路經濟帶”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

53.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古絲綢之路為文化象征,以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為主要合作平台,以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為紐帶,以沿線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為支點,以跨國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為動力,以區域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為基礎,以貨幣自由兌換和人民友好往來為保障,以實現各國互利共贏和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為目標的帶狀經濟合作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整個亞歐大陸,對於促進亞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廣義範疇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始於經濟繁榮的東亞經濟圈,西邊直達經濟發達的歐盟經濟圈,中間是以中亞為中心的泛中亞經濟圈,在如此廣袤的地域範圍內,交通運輸網絡承擔著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紐帶作用。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既要建設以航空、高壓電網、信息傳輸為重點的“空中絲綢之路”,又要建設以客運鐵路專線、貨運鐵路專線、高等級公路為重點的“地麵絲綢之路”,還要建設以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成品油管道為重點的“地下絲綢之路”。通過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絲綢之路經濟帶”把沿線城市群及中心城市連為一體,亞歐國家共同製定戰略規劃,加強貿易投資合作,促進貨幣自由兌換和人民友好往來,可以構成世界上距離最長、麵積最大、人口最多、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最廣的經濟一體化大走廊。

54.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古絲綢之路有什麽關係?

古絲綢之路是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連接中亞、歐洲的一條重要通道。古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中外經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傳播建立了橋梁。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即為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一個經濟合作區域,大致在古絲綢之路的範圍上,涵蓋交通、物流、能源、文化、農牧等方麵的交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原有的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建立的,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厚的資源也將會成為造福歐亞各國的大事業。

古絲綢之路向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不僅僅是一次社會轉型,也是中國發展的戰略轉型。“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深入發展,不但以實現中國經濟長久增長為目標,也為實現中國強國夢打下重要的基礎。

55.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經曆了怎樣的曆程?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集向西開放與西部開發為一體的政策綜合版。中亞擁有豐富的能源等自然資源,曆來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戰略走廊,是我國向西開放的必由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中間串著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西邊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互利共贏的合作潛力巨大。東南亞是我國戰略意義上的南大門,我國與東盟國家文化相通,血脈相親,是天然的合作夥伴。

2004年9月,國際道路聯盟(簡稱國際路聯)高級代表威姆·威斯特惠斯表示,通過各國間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重建“絲綢之路”不僅使古老的東西方聯係的紐帶煥發生機,而且對促進各國間貿易與文化交流發揮積極作用。在國際路聯出台重建“絲綢之路”計劃後,不僅得到包括中國、中亞和歐盟一些國家的支持和關注,而且各國大企業、銀行等也表現出極高的興趣。

2007年11月,“2007歐亞經濟論壇”以“加強務實合作、謀求共同發展”為主題,推動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將打造“新絲綢之路”的計劃提上日程。

2011年9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提出了“繞開中國,建立一個由大中東和大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新絲綢之路’戰略”。該“新絲綢之路”是一個以阿富汗作為核心、連接中亞和南亞的國際經濟與交通網絡。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並於9月7日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鄭重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

56.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範圍包括哪些?

“絲綢之路經濟帶”橫穿整個亞歐大陸,其空間範圍可分為核心區、擴展區、輻射區三個層次,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開展建設工作。

(1)“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是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的主要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五國,地域麵積3069.92萬平方公裏。

(2)“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擴展區是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國及觀察員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白俄羅斯、亞美尼亞、烏克蘭、摩爾多瓦等9個國家,這些國家地域麵積892.20萬平方公裏。

(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輻射區包括西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並且可連通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這些國家(地區)地域麵積945.26萬平方公裏。

57. 狹義和廣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分別指什麽?

基於合作基礎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核心區和擴展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體和建設重點。狹義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的國家均為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或觀察員國),各國之間經濟互補性強,並且大都屬於發展中國家,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在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這兩個組織加強合作,可以較為順利地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廣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核心區、擴展區和輻射區,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目標和理想狀態。廣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無與倫比的市場規模和發展空間。如果廣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建成,將實現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促進整個世界繁榮發展。

58. “絲綢之路經濟帶”分為哪三部分,分別包含哪些國家?

一是中亞經濟帶,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

二是環中亞經濟帶,涵蓋中亞、俄羅斯、南亞和西亞,包括俄羅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亞地區。

三是亞歐經濟帶,涵蓋環中亞地區、歐洲和北非,包括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烏克蘭等地區,北非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區,以及上述環中亞地區。

59. “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哪些戰略特征?

“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以下戰略特征:

第一,從消極性戰略防禦到主動性戰略進取。自古以來,中國對中亞的政策主要是安全防禦,即使漢唐強盛時期,對中亞主動軍事出擊,其主要目的仍然是戰略性防禦,即穩疆固邊。這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存在巨大差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政府主動提出、大力提倡,意在加強與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尤其是中亞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強化對非傳統安全的防禦。

第二,從單一性邊疆安全到多維度全麵合作。客觀上形成古代絲綢之路,主要目的也是出於軍事安全和邊疆穩定,即以內地安全為核心目標。“絲綢之路經濟帶”則以經貿發展為主軸,促進投資、貿易、農業、科技以及安全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深化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服務於國家安全總體戰略布局。

第三,從內政外交相分離到內政外交一體化。以往中國西北地區發展與中亞政策幾乎分離,即中亞政策是外交政策,西部發展是內政問題。即便建國後,區域均衡發展時期工業內遷、西部大開發,也都是出於區域經濟均衡、資源能源開發和國防備戰安全考慮,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將西部開發與向西開放整合起來,通過向西開放促進西部發展,通過西部開發促進向西開放。

60. “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概念具有哪三大特征?

“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概念具有曆史性、國際性、綜合性三大特征。

第一,從曆史性特征來看,古絲綢之路為亞歐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曆史紐帶和文化象征,這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傳承曆史、關照現在、開啟未來,具有豐富的曆史內涵。

第二,從國際性特征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地跨亞歐兩大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輻射帶動功能顯著。

第三,從綜合性特征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政治互信、軍事交流、文化往來、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合作,具有廣泛的包容性。

61.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現實依據是什麽?

從中國的角度出發,當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和關鍵是加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對處於經濟繁榮的歐洲經濟圈和亞太經濟圈之間,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這一“經濟凹陷帶”而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第一,具有一定的組織化合作基礎。2001年6月,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共同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盡管不是一個以經濟合作為主要目標的組織,但在推動成員國之間經濟合作方麵也發揮著卓有成效的作用,它強調了絲綢之路核心地區共同的利益和安全訴求,促進了成員國合作共識與機製的不斷增多和完善,有助於夯實及拓展“絲綢之路”的合作基礎。

第二,具有一定的產業合作基礎。盡管“中亞—中國西北”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GDP遠遠落後於歐洲和東亞發達經濟體,但這一帶卻蘊含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古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曆史文物、古跡、壯麗自然風光和多民族文化構成的寶貴旅遊資源,經濟增長潛力巨大。

第三,具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基礎。近年來,在聯合國“絲綢之路複興”計劃等多種國際計劃的引導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加大了在基礎設施方麵的投資力度。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經由中亞地區的歐亞大陸橋將不斷顯示其比歐亞海洋運輸成本低、時間短、風險低的優勢,並有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62.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長遠目標有哪些?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長遠目標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最終成為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戰略平台。在一定意義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成為“亞歐非經濟一體化”概念的代名詞。同時,隨著美洲經濟一體化、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及跨大西洋經濟合作的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在東西兩個方向加速與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經濟融合,成為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戰略平台。

二是成為高度開放型經濟合作網絡。這種高度開放特征有利於其與包括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在內的世界性經濟組織進行有效的協調與對接,並吸引更多的國家融入其經濟合作網絡。

三是成為多個組織交織、多種合作形式並舉的靈活務實的經濟合作安排。“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既可在雙邊層麵展開,也可通過多邊合作進行,同時不排除美國等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內開展合作的可能性,進而實現同區內外多個合作組織及多種合作形式的融合,形成靈活務實的經濟合作安排。

四是成為惠及世界各國的和諧世界建設平台。“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尊重區內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主張通過加強政治溝通和戰略互信,營造超越傳統國際關係模式、文明屬性、製度差異、發展差距的新型國家關係,使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國家成為共同發展、共同安全的“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

五是形成被各國普遍接受的經濟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統一製度體係。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合作的不斷推進,區內各國將通過製度合作逐步取消阻礙經濟交往有效進行的各種人為因素,形成各國普遍接受的、保證生產要素在區內高度自由流動與便利化配置的統一製度體係。

63.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實現步驟是什麽?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以實現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搭建歐亞經濟一體化基本框架和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平台為三個階段性目標,分起步階段、擴展階段和完善階段三大階段有序推進。

(1)起步階段: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中亞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中心。同時,中國、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係,且具備較為成熟的合作基礎。因此,實現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也是確保“絲綢之路經濟帶”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夯實基礎的階段。

(2)擴展階段:歐亞經濟一體化基本框架。中國—中亞—俄羅斯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將使東亞經濟與西亞、南亞及歐盟經濟對接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自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進入擴展階段,目標是實現歐亞經濟一體化。這一階段是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3)完善階段: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平台。歐亞經濟一體化基本框架的確立,將使全球經濟聯係的緊密度得到極大提高。自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進入完善階段,目標是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略平台。這一階段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全麵實現階段。

64.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重點地區有哪些?

(1)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國。這是與中國西部邊界山水相連、陸路相通、民族跨界而居的地區,也是目前與中國經濟聯係最為密切的地區,是中國的重要能源和資源供應地,也是中國商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和投資密集區之一。

(2)西亞的伊朗、伊拉克、約旦、敘利亞、沙特等國。這些國家以能源生產和出口為主,能源經濟相對發達,但現在麵臨如何改變單一經濟結構的問題,它們期待通過與中國合作發展其它產業及農業等,這一地區也是中國產品銷售的潛在市場和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

(3)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以及東歐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等國。這些國家處在歐亞地理交匯地帶,經濟相對發達也較單一,其國家外交方向選擇上更多傾向與歐盟逐漸實現經濟一體化,與東亞和西亞的合作現在屬於次要和輔助地位,未來有望適當提升東向外交與合作地位,以保障從東西兩個方向都能獲利。

(4)俄羅斯。俄羅斯作為絲綢之路的局部路經國家,也是這一經濟帶的組成部分,但俄本身就是獨立的地區中心,且與中亞、高加索和西亞有著密切關係,並對其有著特殊影響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考慮到俄羅斯因素,應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戰略和中亞、西亞戰略形成自然銜接。

(5)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區域—中亞地區的關係及未來發展,主要取決於阿富汗問題的解決,如果阿富汗保持和平進程,則三國與中亞的經濟合作也將提速,相反則可能長期陷入鬆散甚至若即若離狀態,難以深入參與該經濟帶建設。

(6)從中國國內來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使西部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在整個開放格局中,西部地區經過數十年的開發,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及自我發展能力的顯著增強,擴大向西開放不僅成為可能,而且也是我國實現全麵開放戰略的現實選擇,必將成為新時期我國整個開放戰略的重中之重。

65.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意義是什麽?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時代對古老絲綢之路的複興計劃,契合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發展訴求,符合區域內各國發展需求和歐亞區域合作的大勢。重新激活這條古老的貿易通道,對於沿途國家的經濟發展、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擴大對外開放、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乃至世界經濟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第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最新舉措,標誌著我國區域對外開放的戰略格局已經走向成熟和平衡。

第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中國與中亞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第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拓展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空間,推動西部各地經濟社會發展。

第五,“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維護地區穩定。

第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於降低國際金融風險。

66.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資源分布情況是怎麽樣的?

(1)“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全球油氣資源探明儲量最富集地區,中東是世界石油寶庫,俄羅斯、中亞和北非油氣資源豐富。

(2)“絲綢之路經濟帶”油氣主產區與全球主要消費區空間不匹配,經濟帶內油氣資源合作潛力大。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是主要油氣產區,但自身消費能力有限,油氣資源下遊深加工技術能力較差,而歐洲、中國、南亞、東南亞為主要消費區,自有產量無法滿足本地區要求,但油氣資源深加工能力較強,油氣資源主產區和消費區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大。

(3)“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全球最重要的煤炭開采和消費區,經濟帶內貿易需求空間廣闊。

(4)“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全球有色金屬礦產主產區和消費區,鐵礦、銅礦、鋁土礦主產區和消費區空間不匹配,經濟帶內國家之間金屬礦產貿易互補性強。

67.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態環境現狀如何?

(1)“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然環境現狀。“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然環境複雜多變。海拔200米以下的海岸地帶占比為31.30%,1000米以下占比77.33%,適合資源和經濟的梯度開發與發展;土壤比較貧瘠,沙漠戈壁和荒漠所占比重較大;東西部植被覆蓋麵積廣,經濟發達,中間地帶土地貧瘠,經濟不發達;降水偏少,沿線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荒漠化和沙漠化問題非常嚴重。

(2)“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氣環境現狀。“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流層中上層大氣環流完全受西風帶控製;春季沙塵天氣非常頻繁,北非、歐洲、西亞和中亞的沙塵和汙染物春季主要向東亞地區傳輸;北非是沙塵最重要的源地;東亞、西歐地區是全球硫、氮主要排放源地和沉降區,磷的主要排放源地和沉降區是北非和中東;“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汙染物和沙塵跨界傳輸和複合汙染的特征。

68. 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文明的模式和途徑是什麽?

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發展首先要重視生態文明。“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模式是:以保護生態空間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重要支撐,以繁榮的生態經濟為發展動力,以先進的生態文化為思想指引,以完善的生態製度為重要保障,以高品質的生態人居為直接表現,建設六位一體的絲綢之路生態文明體係。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包括:一是以自然保護區的形式保育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生態空間;二是構建循環經濟支撐的絲綢之路生態經濟帶;三是建立絲綢之路生態環境聯合監測預警與應急機製;四是弘揚絲路文化,倡導生態文化核心價值觀;五是建設絲綢之路生態文明製度公約;六是建設宜居絲路生態家園。

69.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麵臨哪些生態環境約束?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承載能力有限,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較難把握平衡,一旦出現失衡,很難再生,或者需要花費相對比其他地區更長的時間才能恢複。因生態環境變化而廢棄的古城在絲綢之路沿線處處可見,眾多位於河流下遊地段,沙漠腹地,如著名的樓蘭古國一夜間消失就是明顯的例證。

究其原因,除了自然生態變遷外,更主要的是人為改造自然,引起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化。“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形和地貌特征複雜,氣候和生態環境多樣,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兩個方麵的權衡:一方麵是絲路沿線自然生態的脆弱性限製著區域建設與發展,如一些地區必須保有適度的荒地才能保持生態平衡,水資源缺乏、不適合人居的地方不宜開發等;另一方麵是人類的開發活動和拋荒等因素易於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過程。絲綢之路是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歐亞大陸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這種區域性功能促進了該地區曆史上經濟社會的繁榮和興盛。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開發建設中,對人地關係的相關分析非常重要,需要正確對待人類活動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努力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途徑。

70.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實現“五通”麵臨哪些困難?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它包含兩個方麵內容:一是經貿合作的硬件設施建設,二是人文交流的軟環境建設。

目前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就是將不同的次區域運輸通道以及不同的運輸方式(海、陸、空運輸)結合起來,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區域的無縫連接,防止“通而不暢”,以實現要素、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與此同時,不斷降低的交通、通訊成本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將使各個國家麵臨著改變比較優勢的風險。也就是說,中國的比較優勢必須要結合地區優勢,加強國內地區連接程度,發展各省區的特色經濟,用高質量的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重塑現代“絲綢”形象,否則國家優勢就很可能會被抹殺。

從人文交流軟環境建設上來看任務也很艱巨,一是需要加強政府層麵交流,克服那些引起貿易成本上升、破壞地區競爭力和區域合作的金融、稅收和法律等政策障礙。二是需要民間往來加強民心相通。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離不開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需要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尊重各國傳統文化,建立長久友誼。

71.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受到哪些域外力量的幹擾?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必然受到域外力量的影響。在歐洲經濟體和亞太經濟體之間的狹長過渡地帶,一直是地緣政治爭奪的焦點地區,也是世界各大力量角逐的熱點舞台。

中亞五國曆史上是俄國的傳統領地,1917年“十月革命”後加盟蘇聯,成為蘇維埃聯盟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成為獨立的國家。俄羅斯對於這裏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中亞各國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政治與安全利益。基於此,俄羅斯對中亞地區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防範著其他國家和各種勢力的進入。

作為南亞國家,印度一直以大國姿態出現,試圖聯合俄羅斯和伊朗,修建一條從南亞途經中亞、高加索、俄羅斯到達歐洲的貨運通道(即“南北通道”),該計劃2000年提出後一直進展緩慢,2011年後印度趨於積極,表態願意承擔在伊朗境內的鐵路與公路建設資金。但是,該計劃因要經過巴基斯坦,使建設前景不甚明朗。

對於日本來說,中亞地區一直是其外交的相對盲點。近年來,日本加大了對中亞國家援助的力度。在“日本—中亞計劃”中,日本重點援助中亞各國的經濟市場化以及鐵路、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許諾幫助中亞各國解決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的問題;同時,日本還利用其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提供貸款,協助阿富汗修建環形公路,幫助巴基斯坦建設高速公路,計劃最終建設從中亞地區向南經過阿富汗直至印度洋的交通和能源運輸線。

“9·11事件”後,美國高調進入中亞,先後在中亞國家領土上開辟了8個“轉運中心”(後勤補給基地)。2011年,美國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旨在通過援助中亞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阿富汗為中間樞紐,以印度為南線關鍵,通過“能源南下”與“商品北上”,實現中亞、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跨地區貿易。“新絲綢之路計劃”的戰略定位非常明顯,就是通過加強中亞—阿富汗—南亞的經濟合作,防止安全形勢惡化;加強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希望借印度的力量對伊斯蘭世界加以製衡;防止俄羅斯、中國壟斷中亞事務。

由此可見,大國之間的角逐和各國基於自身經濟和政治及國家安全的考量,是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最大障礙。

72.

我國應如何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我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應由近及遠,政治外交並進,大力強化經貿合作。總的來說,應以區域經濟合作為基本路徑,在中亞、南亞、西亞和中東歐四大區域推進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次區域經濟合作,推動貿易、投資、金融合作及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形成投資與貿易互動發展,逐漸向優惠貿易安排過渡,由次區域經濟合作向區域合作的整合發展。在國內應將內陸沿邊開放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互為依托,全麵推進開放進程。其需要遵循的大體思路是: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平台,加強並深化我國與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全方位合作。突出投資的引領作用,推動經貿合作全方位發展。二是提升中巴自由貿易安排水平並啟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合作機製,使其輻射至南亞地區,推動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經貿合作。三是加強與海合會成員國的合作,盡早商簽自由貿易協定,全麵拓展我國與海合會成員國的經貿合作關係,提升我國與西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四是積極落實《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帶動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全麵經貿合作。

73.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要的新思路是什麽?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涉及多個國家、多個領域和層麵的複雜革新、建設、互動、調整過程。作為倡導者,中國需要承擔大量的規劃、宣傳、說服、組織、協調、投資、管理與促進改革與創新的工作。

第一,做好戰略研究規劃,增進合作共識。理論研究為增強共識奠定基礎,規劃則是理論與戰略付諸實施的抓手,規劃先行有助於重大項目實施穩步前進。

第二,製定合理可行的實施策略。應根據絲綢之路沿路地區和國家的實際條件和需求,循序漸進,逐步推進,提出可以共同接受和參與的具體項目。

第三,借助歐亞聯盟、上合組織等集體機製協同推進絲綢之路建設。要注意處理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聯盟、上合組織等的互動關係。

第四,探索合理可行、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開發投資機製。對絲綢之路涉及的路、港、管、網、關、市場等硬件建設投入,必須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互利共贏的方針,不能意識形態至上,要按照市場規則辦事。

第五,共同協商完善各項軟件建設,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條不紊推進。要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推動做好軟件體係建設,通過與沿路帶國家協商調整相關法律、規範、標準、海關、結算、勞務、仲裁、出入境等製度,消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各種軟障礙和約束。

74. 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具體有哪些措施?

第一,政策溝通是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與中亞國家以及周邊國家的安全事務對話與合作,有利於營造安全穩定的氛圍,也有利於促進中亞地區經濟的發展,加強戰略互信,改善並提升與中國的關係。

第二,自由貿易區、金融特區的建設是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三,媒體合作是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必要環節。文化是溝通交流的橋梁,媒體作為文化的傳播者,積極加強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媒體間形成合作共贏,構建文化交流平台,倡導網絡金融,有利於共同促進沿途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傳遞正能量,樹立中國對外友好合作形象。

第四,建設全方位交通體係是加快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必然之舉。這意味著以航空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商貿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等為代表的臨空經濟集群化產業發展格局的形成將成為可能。

75. 為什麽說包容性是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出發點?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基本出發點是包容性,是因為推進戰略實施的整個過程都處處體現著包容性。

倡議目的突出包容性。“絲綢之路經濟帶”旨在實現包容性發展,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既讓國內沿線民眾共享公平參與的機會,又使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發展成果。中方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主張共享機遇,共享繁榮,實現合作共贏。互聯互通有助於防止某一個國家在發展中“掉隊”。

總體思路彰顯包容性。首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注重與各國發展戰略和區域合作規劃的相互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並非要單方麵把中國的戰略和國力輻射和投送出去,強行讓其他國家和地區適應中國的發展需要,而是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對接,與其發展願望契合。其次,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則。

實施方案強調包容性。其一,合作機製上,注重與現有雙邊和地區合作機製相輔相成,而不是要挑戰或替代現有雙邊和地區合作機製和倡議。中方主張,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製,同時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其二,合作重點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本身就體現了包容性。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的潛力和空間需要依靠強化包容性來釋放。其三,合作方式上,看重多樣化,沒有規定嚴格統一的參與規則,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靈活,富有彈性,是多元開放的合作進程。確定具體合作項目時注意能夠照顧雙多邊利益,強調各方認可,條件成熟一個抓緊啟動實施一個。

參與主體體現包容性。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摒棄以意識形態劃界的“冷戰思維”,不搞國家親疏遠近的“圈子文化”。不同製度、宗教、文明的國家均可共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符合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體現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戰略,是中國提倡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偉大實踐。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特別是歐亞大陸曆來被視為一個地緣戰略大棋盤,“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之初,難免會有一些質疑聲音。但中國堅持合作共贏戰略和包容性外交的態度是真誠的,不尋求排他性利益和勢力範圍,不會主動挑起衝突。

76.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型合作模式指的是什麽?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傳統模式是輸出廉價消費品,獲取能源礦產資源。這種合作模式局限性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不受對象國的歡迎。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仍以這種思維為指導,那它難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不是指停止輸出消費品和放棄開發海外礦產資源。中國的消費品仍要輸出,能源礦產仍需獲得。舊模式改變的途徑不是通過減除這一部分內容,而是通過增加新的內容,以新內容的增加來改變合作模式的形式和內涵。

第一,新型合作模式應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的經濟現代化為要義。這是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點。輸出廉價商品和獲取礦產資源雖在經濟上有互補之效,雙方都能得到經濟上的好處,但在對象國看來,這種模式的實質是把他們作為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從根本上說不利於他們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這實際上是一種無奈的合作。他們真正希望的是改變這種結構,而不是使其深化。而經濟現代化為這些國家所願,這是他們的戰略目標,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絲綢之路經濟帶”應對這一訴求並作出回應,才會為這些國家真正接受。

第二,新型合作模式特別要求增加科學技術和工業合作的分量。這包括科技合作、向科技領域的投資、提高各產業領域的科技水平、建設新工業項目、改造老工業項目,等等。科技合作不僅符合對象國的利益和需求,它對中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也都是有利的。從經濟上說,它將提升中國經濟存在的形式,使中國的存在形式從以商品存在為主進入到實體經濟;從政治上說,它有助於改善中國的形象,提高中國的政治地位。

77. 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麵臨怎樣的民族、宗教問題?

中國西部地區有12個省、市、自治區,人口近3.8億,轄區麵積約680萬平方公裏,接壤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10餘個國家,全國1億多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該地區,這裏還有20餘個跨國居住的少數民族,民族關係紛繁複雜。中國西部各民族大都有宗教信仰,主要有藏傳佛教、小乘佛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原始宗教信仰。在該地區的民族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況,使得少數民族與信仰宗教的結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複雜的態勢。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往往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產生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包括有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極端主義等。

一般而言,西部民族宗教地區的變化,都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決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是第一性問題,而民族宗教問題是第二性問題。所以說,西部民族宗教問題不能看成是政治問題,而應歸結為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社會經濟發展使社會生活方式多元化,多種民族宗教建立、共存和部分融合是現代化時期不可避免現象,因為傳統農耕時代的特征是統一,而現代化的特征就是分化。那麽,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要研究的關鍵是人的流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流動改變了宗教活動的時間和形式的單一,西部民族宗教地區的人口如何走進來,又如何走出去,並都能定居下來,成為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另外,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等宗教的共同目標是公平、尊嚴、普度眾生和幸福天堂,而這些都需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來實現。因此,大力發展物質文明是解決西部貧窮問題和民族宗教問題的不二選擇。

78. 上海合作組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框架中有怎樣的地位?

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戰略規劃。在戰略框架上,應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主、多機製並舉。在中亞區域內存在多個次區域合作組織,例如獨聯體、中亞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中亞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機製、歐亞經濟共同體、歐亞運輸走廊、突厥語國家首腦會議、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等等。上海合作組織是目前中國與中亞地區多邊協調機製的唯一平台,經曆14年發展,在安全、經濟和人文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已經成為頗具影響力和威望的國際組織。因此,上海合作組織既可以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倚重的平台,又可以為其提供10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所以,在以上海合作組織為最高層次和主體框架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上海合作組織經濟一體化促“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

79.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麽?

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作用。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道路互聯互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已基本形成集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鐵路運輸以其運力大、運時短、輻射麵廣等特點在交通運輸中舉足輕重。近年來,國內各地積極推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鐵路運輸領域的合作。第二亞歐大陸橋,東起中國江蘇連雲港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港,是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國際化鐵路交通幹線,通過海陸聯運方式,加強了東北亞、東南亞與中亞以及歐洲的貨物流通。盡管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道路互聯互通方麵已初具規模,但仍然無法滿足飛速發展的經貿和人文交流的需要。邊境口岸基礎設施薄弱,財政投入不足以及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道路建設製度方麵的不統一,都極大地製約了跨境交通網建設。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著眼於構築更加完善的交通網絡,這條古老的道路才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80.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載體是什麽?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以雙邊及大小多邊合作項目為基本載體。“經濟帶”不是“經濟區”,不是“緊密型一體化合作組織”,而更多的是一種理念、方向,一種務實靈活的經濟合作安排。21世紀頭10年,中國與絲路經濟帶範圍內的主要國家貿易總額年均增速高達24%。未來如果能在多邊合作上取得更多突破,絲綢之路煥發的新春不僅能讓中亞國家更快地走向富裕,更會對中國全方位多領域的經濟均衡發展戰略形成強大的支撐。

(本章完)